【精选】说课稿范文汇编六篇

来源:书屋网 1.36W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说课稿范文汇编六篇

说课稿 篇1

[教学背景]

教材分析:

《把掌声分给她一半》是小语第十一册“体育”这一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本单元的五篇都与体育有关,虽然题材风格不同,但是都充分展现体育运动的“力与美”,颂扬了体育精神的伟大。

本篇课文选自鲁光的报告文学《中国姑娘》。记叙了中国女排队长孙晋芳在训练、比赛中的几件事,塑造了一个鲜活感人的女排队长形象,再现了她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精神。

学习这篇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塑造人物的方法,感受到团结奋斗的体育精神。

[学情分析]:

我所面对的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没有问题,但是由于文中的人物和事件的发生距离现在有20几年了,学生对那段中国排球的历史,对人物所具备的体育精神,在认识上有一定的困难。尤其,这是一篇以体育为题材的典型人物报告文学作品,对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还不十分明确。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多角度刻画人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质疑—合作解疑—创意表达”的学习过程,感悟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所体现的团结、拼搏、奋进的体育精神,认识到“祖国的荣誉高于一切”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感悟鲜活的女排队长的形象,理解团结、拼搏、奋进的体育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多角度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法学法]:

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为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质疑研读法”,借助动态画面的“直观感受法”,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达到“无为而治”的教学境界。

质疑------------解疑------------拓展

(问题意识) (合作意识) (运用意识)

说课稿 篇2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例4:常见的数量关系(第一课时),课型为新授课。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位数乘二位数以及积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把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的数关系加以概括整理,加深学生对这些常见数量关系的认识,同时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结合以上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并能运用“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结合身边的数学,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组数量关系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发展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

根据我确定的三维目标,重点为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我将采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含义及数量关系。本课的难点是理解数量关系并掌握,以及用术语能表达这些数量关系。将采用通过解决简单问题,引导自主探索。

四年级的学生活泼,思维敏捷。有一定分析问题的能力,我将用创设教学情景,抓住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

结合学生的特点,依据数学新课标,我将本节课环节确定为一下五方面:

一、情境导入

1、学生展示学生展示搜集的超市购物的信息。

2、如果我想买一件商品,应该要知道些什么条件?

二、探究新知

(一)研究单价、数量与总价的.关系例4(1) 、(2)

(二)教学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及数量关系式

1、,观察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都是求什么问题?

2、小结:每件物品的价钱叫做单价,买了多少叫做数量,一共用的钱数叫做总价。

3、出示学生收集的物品价格标签,说一说单价是多少?

4、你发现单价、数量与总价有什么关系?

5、小结单价、数量与总价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基础训练)

四、拓展练习

根据“单价×数量=总价”的关系,解决下列问题。

五、课堂小结

我将板书设计为:

常见的数量关系(一)

例4: 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做单价;

买了多少,叫做数量;

一共用了多少钱数,叫做总价。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来突出本节课的难点。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爱惜每一张纸》是鄂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爱护我们的家园》中的第三个主题,也是这个单元的最后一个主题。这一主题由“‘纸的用途多’、‘造纸术——我国的伟大发明’、‘节约用纸’”三个活动板块构成。通过三个联系紧密的主题活动,由今到古最后又回到今,让学生在古今的这个来回中,认识纸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初步了解树木造纸的过程,了解纸与树木的关系,懂得节约用纸的重大意义,养成节约用纸,爱惜纸张的好习惯。

2.教学目标

根据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总目标,结合《爱惜每一张纸》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我确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

情感与态度:认识纸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懂得节约用纸意义重大。树立爱惜每一张纸就是具体的环保实践的观念。

行为与习惯:能调整自己的行为,养成节约用纸,爱惜纸张的好习惯,并在生活中身体力行。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纸的来历以及树木造纸的过程,了解纸与树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亲身感受、观察、查阅等方法获取信息的能力,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合作能力,在辨别践行中提高实践判断能力。

3.说教学准备

为了顺利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在课前师生需要作充分的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调查学校一天的用纸量。

学生准备:课前调查一天的用纸量,收集纸制品。

二、说学生和教学重难点

学情分析:热爱大自然是儿童的天性,纸与孩子们天天接触,但二年级的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却难有节约的'意识和行为,这源于他们不了解纸是怎么来的、纸来之不易。所以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二年级孩子们的认知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节约用纸、爱惜纸张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纸与树木、环保的关系,明白为什么要爱惜每一张纸。

三、说教学设计理念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纸对于二年级的孩子们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为了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想用孩子们熟悉的那一部分来引发他们对陌生内容的探究,从而获得新的认识。所以我对于本课教学的设计理念是“源于儿童的生活,提升儿童的生活”,即以“活动”为主线,用儿童今天熟悉的生活,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学进入孩子们的生活,孩子们在多种喜欢的活动中增加了对纸的一种认识和情感,更加懂得热爱生活——为明天更美好的生活自觉培养良好的环境道德和习惯,不知不觉中提升了他们自己的生活,孩子们的那种获得将是孩子们自我提升、自我成长的过程。

四、说教法与学法

在“源于儿童的生活,提升儿童的生活”教学设计理念指导下,我主要采用以下基本的教学方法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说教法

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启发式、活动式、合作探究式、观察演示(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件:造纸术、树与环境的视频、学生相片)辩证式等等方法,来体现我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二)说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由学生自主质疑,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在猜、说、想、看、听等各种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观察、感受、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辨别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四个活动联系紧密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我设计用1课时完成教学。整个教学流程是“猜谜语——纸的用途多,看书本——纸的来历,看短片——造纸的过程,出点子——爱惜节约用纸”。

活动一: 猜谜语——纸的用途多

孩子们喜欢玩猜谜语的游戏,这节课我以猜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四四方方,又薄又光。可以写字,可以画画,传播知识,传播文化。”猜一物,学生猜到纸时,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纸。

纸是学生不陌生的一样东西,学生通过调查找一找说出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纸,并对自己带的纸制品进行介绍,学生介绍完后,老师出示各类纸,在这里出示的纸会更全面一些。引导学生明确纸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意识到纸的用途很多。

然后老师再设置一个情景:假设没有纸,会给你的生活带来哪些不便?这样就让学生去思考没有纸的不便利,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纸的重要性。

这样对纸的认识一正一反,学生会更加深刻一些。

活动二:看书本——纸的来历

看一看书本了解古人写字,课件演示对应形式的文字,并配上简单的解说,引导学生经过分析比较,体会到造纸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活动三:看短片——造纸的过程

首先让学生看一看:了解造纸过程;再说说看完后的感受,知道纸的来之不易,再结合调查的数据知道,用纸量大,用的纸越多,砍得树越多,会破坏环境,最后再来看一看造纸厂排除的污水图片,让学生知道造纸还会污染水源。通过看短片、图片让学生懂得了爱惜每一张纸就是爱护树木、保护环境。

活动四:出点子——爱惜节约用纸

明白了为什么要爱惜每一张纸后,那怎样节约用纸、爱惜纸张呢?下面就来说一说节约用纸的好点子,然后再来辩一辩下面同学的行为,最后再来说一说在我们身边有哪些节约用纸的好现象以及没有节约的现象。

总的来说,活动三主要是解决难点,了解纸与树、树与人类的关系,明白为什么要爱惜每一张纸。此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学科整合:课件展示、调查;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初步学习统计、收集资料。活动四主要是突出重点,在看图片与辨析中明理,在反思自己的行为中实现自我教育,在讨论交流中寻找节约用纸的方法。通过这四个活动,提升了儿童原本的生活,为儿童明天美好的生活奠基。

六、说教学评价

本课的教学评价我力求做到融“激励性、趣味性、过程性、引导性、发展性”于一体,促进学生的发展。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我校李校长、王瑶老师、郑伟蓉老师的指导下多次打磨完成,每一次的磨课过程,我都在进步、成长,课也在不断的完善,最后才展现在开发区的各位老师面前。这次上完课之后,区里的很多优秀老师,还有陈教练员给出很多宝贵的建议,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感受和老师们给出的建议来谈谈这节课的优点和不足。

优点:1、教学目标把握得准确,并且目标准确、清楚。

2、教学环节能够很好的支撑教学目标的完成。

3、学生节约意识基本已形成。

4、本节课能够关注生活,教学内容能够取之生活,用之生活。

5、创造性有体现,辨析环节设置的很好,能联系学生自己。

6、小调查环节也很好,用数据说明情况,让学生认识得更加深刻。

7、板书简练,能表现整节课的重点。

不足:

1、纸与环保的关系认识的不够深。

2、各环节的连接不够紧密。

3、在出点子环节中教师应该用事物引导或分类来说,并且要让这些点子在指导实践中去落实,出完点子后要导行,可以结合自己的行为来谈。

4、教师在提问时有点大、泛,要贴近生活,基于学生自己。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拉萨古城。接下来我将从教材解读、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兼容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五个步骤展开。

一.教材解读

《拉萨古城》是五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延伸开来的选读文章。第一单元主要向我们展示了中国西部地区的美丽风光,感受着西部的异域风情。老舍笔下的《草原》让我们欣赏到了草原的辽阔美丽,同时也感受着汉族人民和蒙古族人民的深深情谊。《丝绸之路》则从历史的角度向我们展示着这条千年文明之路,感受到了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白杨》则利用借物喻人的写法,赞美了祖国新疆工作者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美好愿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同样是在赞美西部工作者投身西部,开发西部,为促进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忘我工作。这个单元以西部风情为切入点,编者试图延伸开来,让我们感受着西部的文化。

《拉萨古城》作为第一单元的延续,它同样向我们展示着拉萨的神秘。作者围绕拉萨的藏族民居、经幡、大昭寺、八廓街四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神秘、神圣、幸福之地拉萨。文章语言优美,比喻、排比的巧妙运用,将神秘的拉萨真真实实地展露在我们面前,语言简朴却不失神秘,拉近了学生和拉萨的距离。这么美的语言,值得我们细细地品读,我想,这正是编者安排这篇文章的重要原因。

二.教学目标

这是一篇选读课文,针对文本的特点,我针对城关区五年级学生制定了以下这个教学目标:

1. 会读:经幡、鹤立鸡群等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拉萨的神秘、神圣与幸福。

3. 学会抓住事物特点,掌握文章布局、内容安排上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拉萨的神秘、神圣与幸福,教学难点是学会抓住事物的特点,掌握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对于这样一篇选读课文,我试着让学生自主阅读、通过小组间合作学习、生生间合作探究,来感受拉萨古城的风土人情,掌握描写的方法。因此我设计 的教学流程,来突破重难点,最终达到学有所获,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课前交流,图片激趣

1. 交流课前搜索到的关于拉萨的相关资料。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自主搜索知识的`能力,课上一赛一赛的形式交流课前准备,给同学们一个展示的机会,也让大家对拉萨有所了解,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2.图片出示,教师补充

图片出示布达拉宫以及拉萨相关的一些风土人情的图片,于此同时配上一张地图,平湖的位置和拉萨的位置,让学生对拉萨的地理位置有所了解。

(拉萨对于学生而言是神秘的,图片展示拉萨美丽的风光,让学生对文本产生浓浓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围绕一个核心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哪些方面。

2.交流预习情况

字词教学:短皱布、经幡、鹤立鸡群等词语,这些难认读的词语在字词教学环节通过指名读、学生正音、教师正音、齐读来完成。而短皱帘、鎏金、胜利宝幢等词语则随文学习。

3.生生间解疑

(这个文本比较特殊,拉萨许多文化文明都不甚了解,因此,课前预习让学生对于不了解的知识点有所掌握,也为顺利开展课堂教学奠定基础。教师相机出示短皱帘、经幡等图片)

4. 交流核心问题:课文写了拉萨古城的哪些方面。

藏族民居、经幡、大昭寺、八廓街四个方面。

三 .品读课文,感受拉萨的魅力

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后,我提出本课的一个核心问题:你从哪里感受到了拉萨的魅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品词析句,感受拉萨的魅力。

1. 自由朗读,找出关键句,圈出关键词,并写下感悟。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高段学生应该要学会自主阅读,并留下思考过的痕迹,做到眼到、心到、笔到)

2.小组探究,交流感悟

刚刚自主阅读后留下了思考的痕迹,那么接下来小组交流探究。这里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方面交流,也可以四个面都交流到。这里我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让交流更有成效,学生也可以及时补充知识点,同时也可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发现新的点。

3.小组交流

交流是以小组为单位,成员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及时补充。老师相机提出问题。(对于选读课文,老师要做到让学生自主探究。这也是新课标指出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围绕学为中心的生本观。)

(1)学生说到藏族民族,则让学生读一读作者对民居的描写,试着想象一下画面,说说看民居可能还有哪些独特的风格。

(2)说到经幡时,我们抓住文章的比喻句:像一支正要起航的漂亮而庞大的舰队,布达拉宫则是无与伦比的旗舰。抓住本体和喻体,感受作者在修辞手法上的生动形象,体会藏族人民的的美好愿景。

学习经幡时,我选择让学生勾连我们这边的祈愿形式,让拉萨古城的神秘更深入人心

(3)大昭寺的部分,相机出示大昭寺的图片,感受佛教殿堂的神秘与神圣,壮观与圣洁。这些都是为了体会拉萨的魅力服务的。

我将本课的重点知识放在了第四自然段八廓街的学习上。我将通过对比学习的方式来学习第四段。第四段和前面三个自然段在表达上有所不同。请同学们对比着阅读,找到不同点。

A. 自由朗读,发现语言的秘密

B. 品词析句,交流感悟

环绕着大昭寺的八廓街,像合拢的双臂捧托着大昭寺。这个比喻句,写出了八廓街与大昭寺的关系。

C抓住关键句,体会作者在布局上的特点

我们藏民大多数虔诚的信徒, 同时也是热爱生活的人。这句话在整个自然段中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找到这个句子,顺势引出西藏人民热爱生活的表现。

D发现对比。

作者在写法上的另一奇妙点,那就是对比的写,将街上的热闹与大昭寺里的庄严肃穆对比着写。人们的诵经声和讨价还价的嘈杂声混在一起……这些对比着写,一边是这样,另一边又是那样的,两者截然不同却又搭配的恰到好处,向我们展示着这座城市的宁静与喧哗,虚无与真实,佛教与尘世。

(在重点部分的学生上,我放手让学生自己的探究,发现语言的秘密,做到从教内容向叫语文转变。言意兼得,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在描写景事物上的不同方法。)

四.默读课文,建构全文。

1. 默读全文,发现作者在内容编排上的特点。

2. 交流

发现在这篇文章上,作者先写走进拉萨古城,引入眼帘的是藏族民居,再是经幡,接着是大昭寺,最后才是八廓街,他是按照游记的形式,依照地点转换顺序来写。

另一个文字的秘密学生不易发现,这也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然,我们可以搭建一个梯子,出示句子:这一切使圣地拉萨……神秘之地,神圣之地,幸福之地。发现作者内容编排先后顺序,正是他表达情感的需要。拉萨人感到幸福,正是因为那里的人们有着信仰,代表着人民的心愿。

五.小练笔

发现了这片文章在内容布局上的秘密,作者抓住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写出拉萨的魅力之处。请同学们也根据自己熟悉的一个事物,抓住其特点,有顺序地写一写。

交流并修改练笔

五.教学理念

给学生一个点:拉萨的魅力,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将主动权归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上我有详有略,内容的学习略学,而文章的布局、写法上重点学习,实现从教内容到教学法、写法上。最后,小练笔,实现教学的迁移。

六.板书设计

拉萨古城 魅力之都

藏族民居

经幡 比喻句

大昭寺

八廓街 过渡句、对比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蚂蚁和蝈蝈》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本文篇幅较短,却富有教育意义。课文还配有精美的插图,注重创设课文内容所展示的情境,富有儿童情趣,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整篇课文不管从文字还是插图都给人以美的启迪。

二、学生分析

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知识少,处于学习的初始阶段,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在课上,他们思维活跃,好说,好动,但注意力不够集中,又不善分配。因此,教学方法要新颖,有趣,能够激发学生兴趣。

三、课时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是: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

2、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写“粮、汗、由”3个字。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蚂蚁的勤劳和蝈蝈的懒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是通过朗读,理解蚂蚁的勤劳和蝈蝈的懒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媒体设计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选择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根据教材特点,我设计了集图、文、声、动画多种方式显示教学信息的课件,把感知、理解、巩固、运用融为一体,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提供动态图象演示,强化直观教学,及时反馈信息,有效调控教学程序。

五、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因此,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和教材特点,我有机渗透了以下几种教法:

1、情境教学法: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师应采用各种方法创设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学生入景生情,在教学中我通过多媒体演示蚂蚁和蝈蝈的活动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直观感受了蚂蚁的勤劳和蝈蝈的懒惰。

2、品读感悟法:朗读是语言训练,陶冶情操,体会感情,积淀语感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机会,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引读,比赛读等各种朗读形式,通过反复诵读,细心品位,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了蚂蚁搬粮食的辛苦,蝈蝈的悠闲自得,再把理解到的意思和体会到的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达到感悟语言,培养语感的目的。

我把本节课的学法定格为:朗读学习法,观察学习法,讨论学习法。

六、教学设计

(一)、媒体激趣,导入课题。

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并不断探索的不竭动力,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教材特点,我凭借多媒体的优势,展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图片,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观察图画,把看到的景色说一说,指导学生练习看图说话。

(二)、利用媒体,整体感知课文。

1、看动画,仔细听范读。

阅读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在面对一篇新的课文时,总是充满了新鲜感,总想一口气读下去。我充分重视这一环节,让学生观看多媒体动画,仔细听范读,让学生一开始就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听完范读后,请学生说说知道了什么?读给同桌听听。

格式塔学习理论认为,初读时要强调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生动的感觉,努力使学生获得对课文整体的知觉把握。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心理自由和阅读时间,创设情境,创造条件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语言感受

的灵敏性,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并在“听、说、读”的过程中认识本课生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效果好,学生印象深。

(三)创设情境,解决重难点。

学习第一自然段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后,指名读,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站起来读这段话,所以教师应适当的进行鼓励,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2、媒体动画演示课文内容情境,小组围绕问题讨论:①小蚂蚁是怎样搬粮食的?②小蚂蚁搬粮食的感觉怎么样?

让学生理解蚂蚁的勤劳,是教学难点,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容易突破了难点。在解决这个难点时,我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在讨论中,学生不但学会了阐述自己的观点,还学会了倾听他人的'见解。

3、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强化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互相评价:你为什么要这么读?他读得怎么样?

朗读是学生对课文理解认识的外化表现,因此朗读应该是带有浓厚个性化色彩的。指名朗读时,有的学生认为小蚂蚁们太热了,读时强调“满头大汗”;有的学生强调“有的……有的……”,因为小蚂蚁们搬粮食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强调“个个”,因为没有蚂蚁在偷懒;有的学生在读“有的背,有的拉”的时候读出很吃力的感觉,更有学生读出了夸奖小蚂蚁的语气。这充分体现出了学生读的自主性,独创性,倾注了学生对语句内涵的切身体验和个性理解。朗读形式应多种多样,可以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应把朗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4、理解第一自然段要充分发挥教材的范例功能,强化创造性思维训练:“除了用背和拉的方法来搬,小蚂蚁还会用什么办法来搬粮食?”一句设问,激起千层浪,教师加大学生自由交流的时空,尽量多地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办法和理由,同时师生共同评价,并且能用教师提供的句式练习说话。“①、他们有的,有的,个个。②、他们有的,有的,还有的,个个。”学生想说哪句就选择说哪句。通过创造性思维训练,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教学第二自然段,可在第一自然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第二自然段讲几只蝈蝈笑蚂蚁是傻瓜,躲在大树下自由自在地乘凉。第一句话讲了蝈蝈嘲笑蚂蚁是傻瓜。第二句话讲了蝈蝈悠闲自得,不知劳动。我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学生观看图画,倾听蝈蝈的笑声后,主动质疑:蝈蝈为什么笑蚂蚁?蝈蝈们搬粮食了吗?蝈蝈们在干什么?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可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自由朗读,表演读,自主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讨论、朗读、表演,理解了蝈蝈的懒惰。我还利用教材,提问学生:蝈蝈是怎样笑蚂蚁的?因为一年级的口头表达能力较弱,我随即为学生提供一个说话的句式,“蝈蝈们笑了,有的说:‘你们,真是傻瓜。’有的说:‘你们,真是!’”学生通过自主交流,既深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四)、开展游戏,指导写字。

在低年级的阅读课中,识字、写字是不可忽视的主要任务,因此在课堂上要舍得花工夫,花时间进行识字、写字教学。我利用课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一只小蚂蚁搬了三袋粮食,可是搬也搬不动,请小朋友们帮个忙!只要你们会读、会记、会写,这三袋粮食就能搬进洞里了。学生们学习兴趣浓厚,纷纷举手,积极参与。学生通过用熟字加偏旁,编顺口溜的方法很容易记住了三个生字,又通过观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从而把每一个字写正确、写漂亮。三袋粮食终于搬进洞里了,学生为能帮助蚂蚁而非常高兴。在识字教学中,又有机地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

总之,这节课,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兴趣浓,效果好,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有趣的平衡》属于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中的综合应用的第一课时,活动内容分为制作实验用具、体会杠杆原理、体会反比例关系三个部分组成。教与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是对比例知识的巩固,而且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一般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有利于学生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分析动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2、学情分析

有趣的平衡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六年级学生属于小学高年级学段,学生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平衡现象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学生很少对其进行理性分析,他们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未上升到科学的层面。为此,重视有趣的平衡的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左边的棋子数乘刻度数等于右边的棋子数乘上刻度数,初步感知杠杆原理。同时发现左边的棋子数刻度数的积不变时,右边的棋子数与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3、教学目标

⑴通过生活中平衡现象的实验,体会所学的比例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利用掌握的比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⑵通过实验寻求规律,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抽象概括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⑶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体会学好数学的应用价值。

4、教学重点

体会杠杆原理,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5、教学难点

能利用掌握的`比例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这部分内容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因此,教学时,可采用动手操作、直观发现、探究概括、应用升华等措施进行教学,使学生体会到右边刻度数增大,棋子数反而减少;刻度数减小,棋子数反而增大的规律,真正对棋子数与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三、说学法

由于学生的智力是多元的,在思维上存在着差异,有的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综合考虑,本课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让人人学习到有价值的数学。

四、说教程

㈠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谈话引思。同学们,玩跷跷板时,怎样使它平衡呢?

2、交流引新。刚才同学们的交流,实际上是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个活动的名称就是有趣的平衡。(板书课题)

[意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让学生从熟悉的玩跷跷板活动中产生疑问,引出新知,从而增强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㈡合作互动,探索规律

1、感知平衡现象

投影:教师出示跷跷板、天平等图片。

提问:①这几幅图都共同反应了一种什么样的现象?你是怎么知道的?②这里的平衡与什么有关?

追问:质量是不是平衡的唯一标准呢?

[意图: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平衡现象,提出质疑,激发了学生探究、实践、验证的欲望。]

2、实验探索规律

⑴活动要求。在动手之前,一要明确活动每一步的任务和要求;二是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活动步骤合作活动;三是活动时要边动手边思考:与前面学习的哪方面知识有联系?怎样应用我们学习的知识来更好地完成这个活动?

[意图:活动之前,先提出活动要求,这样让学生活动的目的性更强,活动更规范有序,从而增强活动的效果。]

⑵实践探索

实验活动一:

谈话思考:活动的第一个步骤做什么?

观察回答:课件出示第114页第一幅图。

教师小结:一要注意竹竿粗细均匀;二要选好中点;三要从中点向左右两边,每隔8厘米做一个刻度记录,尽量相等。

小组活动:按上述要求操作,检验是否平衡。

[意图:通过图片来反映活动,学生看得比较具体,同时通过观察、分析、操作,为活动的准确性奠定了基础。]

实验活动二:

提问思考:①如果两个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保持平衡?②如果两个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动到什么样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

讨论交流:先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再派代表在班上交流。

小组活动:动手验证交流观点的正确性。

左右两边刻度相同,放入的棋子同样多,就能保证平衡;当左右两边棋子同样多时,杠杆中点两边的刻度相等才能保证平衡。

[意图: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在特殊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从而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拴绳的那个中点是支点,当支点两边等距离的物体质量相同的时候,竹竿保持平衡。]

实验活动三:

操作思考:①如果左边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几个棋子才能保证平衡?②如果左边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几个棋子呢?在刻度2上呢?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