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模板汇编七篇

来源:书屋网 9.74K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选】说课稿模板汇编七篇

说课稿 篇1

一、关于教材:

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本章主要介绍透镜的基础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整章内容安排非常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生活中的透镜》这节安排在第二节,是在学生学习了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基础上的,能进一步使学生对透镜成像的知识有感性的认识。这样安排顺序使学生能具体、生动地认识透镜的成像特点及生活应用,能引起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求知欲,有利于下节课开展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活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

2、教学目标:

(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结构、成像原理和成像特点;

(4)会区分实像和虚像。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检测和老师的讲解,使学生慢慢的学会抓住重点与核心知识去看书、学习。

(2)提高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总结能力。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3)在探索中培养科学的实验和探究方法。

5、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①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结构、成像原理和成像特征。

②能够认识和区别实像和虚像。

(2) 难点

①理解凸透镜三种应用的成像原理和成像的主要特征。

②将本节课凸透镜三种应用推广和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释一些现象。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采用三学、三测、三教的主要模式,充分利用讨论法、分析法、实验法、问答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其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此外,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智慧,体验合作学习的愉快。

三、说程序

本节课,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知识复习引入新课,导入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学课本、自学检测、难点突破、课堂小结、当堂训练等环节以达到学生会学想学的目标。具体操作是:

(一)、知识复习引入新课,导入学习目标

通过复习透镜的相关知识点,引申到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引导和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要以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为例来研究《生活中的透镜》。

(二)、引导学生课堂学习和探究

1、通过三学、三测、三讲的模式教育,让学生掌握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结构、成像原理和成像特征。

2、让学生总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三者成像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引出实像与虚像的概念。

(三)、课堂小结

总结这节课的主要知识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结构,成像原理和成像特点;实像和虚像的区分。

四、板书设计:

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

倒立、缩小、实像 (物距大于像距)

二、投影仪

倒立、放大、实像 (像距大于物距)

三、放大镜

正立、放大、虚像

四、实像与虚像

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下午)好!(鞠躬)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的中国心》,接下来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我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作为一名老师,我认为对于教材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我的中国心》是湘教版高中音乐音乐歌唱第二单元第一主题的一节听赏课。作品为D调,四四拍,情绪庄重,旋律平稳,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男声四重唱,感受作品表达爱国情感,从而获得情感体验,提升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说学情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较广的知识面,学习兴趣上升为乐趣,学习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不断从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但是高中生在平时的音乐生活中多是盲目而随意的,缺乏引导性,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学情的了解,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1.通过欣赏作品《我的中国心》,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增加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通过对《我的中国心》的欣赏,并配以视听结合等方法,锻炼欣赏发现能力。

3.了解男声四重唱的演唱形式和特点,并能够跟着钢琴伴奏演唱歌曲。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是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情绪。

难点是了解男声四重唱的的演唱形式和特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

教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法、问答法、情境创设法等。

学法:视听结合法、表演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说说我的教学过程,也是本次说课的中心部分;在这一环节主要分成五个环节,分别是新课导入、初步感知、探究学习、拓展延伸、小结作业。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上课伊始,我会用表演方式进行导入,演唱歌曲《龙的传人》和《中国人》,并提问:这两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这两首歌曲都是表现的爱国之情。接着提问:同学们,还有哪些歌曲是表现爱国的?请学生进行交流展示,同学表演后顺势揭示课题《我的中国心》。

这样设计,是因为表演导入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第二环节是初步感知环节

感知音乐是课堂展开的基础,为了帮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新课的'第一环节,我会先播放歌曲音频,并提问歌曲的速度和情绪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这首歌曲的速度是中速,情绪是庄严的。之后教师完整地演唱歌曲,并提问这首歌曲中描绘了哪些景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歌曲中描写了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等景色,表达了炎黄子孙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

通过这样的方式,两次聆听歌曲,学生对歌曲可以有一个初步的把握。为下一个环节探究学习做准备。

第三环节是探究学习环节

细致、精准对于作品的分析及学习,是学生了解作品特点的主要途径,为了引导学生了解重点,突破难点,循序渐进的了解作品,在这一环节,我会先引导学生聆听音频并哼唱歌曲,并提问学生: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歌曲的演唱形式是男声四重唱。其次播放男声独唱《我的中国心》,并提问独唱和男声四重唱听起来的区别在哪里?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男声四重唱是声乐的演唱形式之一,由四名男生组成,其声部为第一男高音、第二男高音(也叫次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声音更加有层次性和立体感,使整个音响效果更加饱满,更具表现力。再次,感受歌曲旋律,教师提问学生:根据歌曲的旋律,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并说出理由。学生进行自由回答。师生共同总结:歌曲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旋律的音高较平稳,节奏较紧凑,更倾向于叙事;第二部分音高起伏比较大,节奏被拉长,更倾向于抒情的效果。接下来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并提出问题:歌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从歌词出发,第一段变现了海外游子眷恋祖国的深情,当第二段进入长江、长城时,酣畅淋漓的抒发了炎黄子孙对锦绣山河的深情赞美无限热爱。

接下来教师弹奏钢琴伴奏,带领同学演唱歌曲。之后并提问:应该用怎样的情感来演唱这首作品?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带领学生再次完整演唱歌曲,并注意表现歌曲的情感。最后请几个学生上台表演,并进行点评。

通过这样的设计是因为新课标指出音乐课应该强调音乐实践,自主探究,通过一步一步教学推进学生体会歌词中热爱祖国的情绪,从而进一步体会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四环节是拓展延伸环节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对音乐作品有更的把握和体会,我会介绍歌曲的的创作背景。1982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中小学教科书时,公然篡改侵略中国的历史,这激起了黄沾的愤慨,于是他和王福龄共同创作了《我的中国心》。黄沾又找到香港歌手张明敏,对他说,心中有中国,有名字,有中华民族,到底有没有心?于是就把《我的中国心》送给张明敏演唱。1983年秋,为了筹备1984年春节晚会,中央电视台的导演到福建和广东一带采访。一天,他们坐着一辆武警战士开的吉普车,在当时还很破旧的深圳奔驰时,战士车上偶然播放的一首歌曲,令央视导演激动异常。“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导演袁德旺后来回忆说:“当时我们坐在车上被这首歌曲给震动了,然后我就问他,我说这个歌是谁唱的呀?他说是一个香港的歌手,叫什么他也不知道。后来我就要求他给我复制了一盘这个带子。”很快,袁德旺导演就了解到,唱这首歌的是香港一名叫张明敏的歌手。于是,在198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张明敏为几亿中国电视观众演唱了《我的中国心》,歌声一下子打动了无数炎黄子孙的心,引起了中华同胞的强烈共鸣。写爱国歌曲很容易流于概念化和喊口号,但黄沾很聪明地运用了“长江长城,黄山黄河”这样具有象征性的中华名胜来传达爱国之情,整首歌是以海外游子直抒胸臆的语气切入,把一个壮阔的题材写得自然而然,从而征服了所有人。1984年,《我的中国心》获中国音乐协会歌曲编辑部颁发第三届神钟奖。

这样做的意图是通过对歌曲创作背景的介绍,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这首作品,了解歌曲的人文要素,同时也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

第五环节是小结作业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共同总结出本科的学习内容。

为了更好的结束课堂,并在课下引发学生的思考,对于作业的设计,我会布置一个开放性的作业:课后搜集其他有关爱国的歌曲,下节课一起分享展示。

七、说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四川省宣汉县清溪镇中心小学的冉启平,耽误大家一点宝贵时间,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组的一篇讲读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

一、作品解读。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传世之作,是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一篇精读课文,地位尤其重要。这篇童话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我认为这篇作品最光彩或者说最触动人心的地方是小女孩用细细的火柴点燃美丽的幻觉世界的那一刻,因为小女孩用她那细细的火柴为黑暗而又寒冷的世界点燃了温暖与光明。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生活在悲苦中的千千万万个孩子们的缩影,他们是社会生活中被压榨、被欺侮、被贱视的弱者。安徒生笔下的形象是一个弱者顽强不屈的抗争与追求,这是安徒生自身的写照。这个气息可闻、身形可见的小女孩,她的可怜、她的孤苦激起了读者切入心底的同情,与安徒生对小女孩的同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童话世界里,安徒生对小女孩怜悯的爱最终变成了一种抚慰的爱——小女孩在痛苦的极点留下了微笑。安徒生最后给予小女孩的是永恒的爱。

二、解读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感受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以及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丰富的想像能力、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方法与过程目标:

通过对比、想像、朗读等多种方法,增强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的命运,激起小女孩的同情之心。

教学重点:

感受卖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激起对小女孩的同情之心。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设计理念:

对于这样语言凄美、情感强烈且富于变化的来说,“读”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所以,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紧扣一个“读”字,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引领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环节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我在设计本课时充分考虑了六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在第一课时让学生熟读课文、理清结构、了解了五次幻象的基础上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将本节课分以下几步进行:

1 欣赏美文,感受魅力。

2、创设情境,初读感知。

3、品读课文,感受悲惨。

4、课外延伸,情满人间。

下面,我具体说说我是怎样教学这一课的:

(一)欣赏美文,感受魅力

孩子们大多都读过《安徒生童话》,但那都是简单的情节记忆,为了让孩子们在课前对安徒生的童话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我在上课以前出示了一段话,让孩子们在准备上课之余提前感受到安徒生童话的魅力。

(出示)安徒生的童话

有人说安徒生的童话,就是一部世纪交响乐,优美的词句、奇妙的想像,让人陶醉在音乐的海洋;有人说安徒生的童话,就是一部走访世界的游记,每读一则童话,就有一束阳光射进我们的心灵;有人说安徒生的童话就是一部跨越年龄的经典,每一篇的来历,都是那么不同寻常。他的童话中有对假、恶、丑的揭露、鞭挞,但更多的`是对真、善、美的赞扬和向往,从而给人以朝阳般的温暖和健康向上的力量。他以自己美好的幻想向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爱与同情、善良和真诚、平等和正义的未来世界。

 (二)创设情境,初读感知

上课伊始,我和学生进行谈话,让学生回忆过除夕的情景,调动学生快乐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出示卖火柴的小女孩图片,以充满感情的话语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让孩子们除夕的快乐和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凄惨形成显明的对比,激起孩子们迫切想了解这个小女孩的强烈欲望,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接下来,我让孩子们静静地欣赏《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动画,伴着哀伤的音乐,体会着画面中小女孩痛苦的神情,我相信整个班里都会回荡着悲伤的氛围。这种氛围的营造,为下面理解课文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然后,我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初读课文,畅谈感受。孩子们可能会说:她是一个可怜的孩子、贫穷的孩子、美丽的孩子,一个听话的孩子,一个孤独的孩子……叶澜教授曾指出:“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在孩子们谈感受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用眼神和表情来和学生产生情感的沟通,老师要充分尊重孩子独特的情感体验,不要给予是非评价,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去不断地印证自已的感受。

(三)品读课文,感受悲惨

我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所以我设计了下面的问题:

(出示)有爱就有发现:

爱可以给人以温暖,爱可以给人以力量,请你敞开爱的心扉,用心去细细品读,在你眼前的这个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带着自己体会到的情感读一读,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你一招:你可以通过品词酌句的方法谈理解,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谈理解。

1、静心悟读,体会悲惨。

出示阅读提示后,老师要给孩子静心悟读的时间,因为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在读书的过程中,有的孩子的脸色变得凝重了,有的孩子的眼睛湿润了;有的孩子用自己的情感朗读感染了周围的同学,有的孩子拿起笔在书上勾勾画画,孩子们在静心悟读的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深切地感受到了小女孩的可怜,便有了不吐不快、急于交流的迫切愿望。在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就比较容易找到知音、引发强烈的共鸣。

2、展开想象,体会悲惨。

在描写小女孩“卖火柴”的一部分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展开想象,比如:(1)、小男孩在嘲笑她时,可能会说些什么?(2)、小女孩在街头叫卖时,那些拒绝她的人会说些什么?(3)、小女孩的爸爸为什么一定会打她,他爸爸可能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通过老师创设的情境,培养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这就给这个本来就可怜的孩子又抹上了一笔浓重的悲剧色彩。

3、情境朗读,激发同情。

语文课堂,不仅要有同学们的议论纷纷,更要有孩子们的书声朗朗。所以要让孩子们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尤其是配着哀伤的音乐朗读,孩子们与这催人泪下的情感气氛融为了一体。作者采用了对比的写法写小女孩的5次幻象,反衬了小女孩生活的痛苦。特别是后两次幻象,是前三次的高潮,在看见奶奶的一刹那,她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赶紧想把奶奶留住,于是擦燃了一大把火柴,她和奶奶一起飞走了,她死了!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幻象的美好和现实的残酷。在最高潮的部分,可以通过齐读的方式让学生的情绪也达到最高潮!通过情境朗读来感受小女孩生不如死的悲惨,激发学生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孩子们感受得越深,对中的难理解的句子理解得越到位。

4、品读句子,理解幸福。

课文中有两句对于学生较难理解的句子,

(1)、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2)、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所以,我把这两句的理解放到最后去处理,由于学生对有了深刻的体会,学生可以理解到:对于这个小女孩来说,死了才能得到解脱,她最终的“幸福”就意味着死亡。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课外延伸,情满人间

其实生活中,也不乏有像小女孩一样遇到困难的人,但他们有着和小女孩敢擦燃火柴一样的勇气去战胜困难。比如在这次汶川地震中受伤和遇难的孩子们,他们是不幸的,他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但他们同时又是幸运的。他们得到了我们所有人的关爱和祝福,我们大家用爱心筑起了一道爱的长城,抚平了他们心中的伤痛,让这个世界充满了爱。最后,我们就在欣赏《让世界充满爱》的歌声中结束今天这节课。

整堂课的设计,我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遵循学生的年级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教学理念,基本达到了教学效果。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评委和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分析

看图作文是借助图画对小学二年级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一种形式,是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手段。《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第一学段的写话要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保护青蛙》这篇看图写话,以图片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小男孩从捉蝌蚪在放蝌蚪的行为变化过程。

教学目标:

1、掌握看图写话的观察顺序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写话的兴趣;

3、激发学生自主表达的积极性,

4、要求学生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有序地观察图片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说教法与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先采取导入法,导入一个众所周知的《小蝌蚪找妈妈》的有趣故事,引起学生对这堂课的兴趣。接着,用引导法,帮助学生解图意。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看图已经有了自己的认知能力,但是完全看懂图意还需要引导。所以我只要引导学生们去看图,他们就能很快看明白图意。然后,用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们分小组讲述这个小故事,培养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并从中感受学作文的乐趣。最后,要求学生把故事完整、有序地写下来,并加入自己的联想,训练他们的写作能力。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讲故事导入——看图片——解图意——说故事——写话。

(一)故事导入引起兴趣

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并不陌生,我会通过讲这个故事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这节课的兴趣.并且让学生明白小蝌蚪长大后就是青蛙的基本常识。

(二)看图片 解图意 双向交流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文,应该从两个方面下功夫:“一使需之出,一使乐其业。”所谓“需之出”既学生有了表达的愿望,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了,迫切的需要将自己的看法及时的表现出来。这一环节就是引导学生与老师双向交流给大家自主表达的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

我会先让孩子们把这四幅图先浏览一遍,然后根据第一幅和第四幅图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图中的小朋友先是兴高采烈地捉了小蝌蚪,最后又放掉了呢?引导孩子们带着疑问去图中寻找答案。整体观察四幅图以后,再对每一幅图包含的内容进行分析。分别先后提出四个问题,“他在干什么?他听到了什么?他在看什么?他在做什么?”这时学生们肯定会有了自已的想法,但是还需要他们大胆地表达出来,这也是所谓的“乐其业”。我会不断表扬、鼓励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他们对图的理解,让他们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同学们可能会回答出“他捉了蝌蚪,正兴高采烈地跑着”,“他在听广播,听到了要保护青蛙”,“他在看书”,“他在放蝌蚪”。然后,我也参与其中,引导他们正确地去理解图的意思。并引导孩子们去想像图中的小男孩的表情和心理活动,这样文章内容就会生动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一一解答看图时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图中的小朋友兴高采烈地捉了小蝌蚪最后又放掉了呢?这个时候把学生们地注意力转移到第二幅图上,图中的小朋友在听广播时听到了关于保护青蛙的新闻,这里学生们可以自由展开联想,图中的小朋友听见人们呼吁要保护青蛙,可是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去保护,于是就有了第三幅图中的'去查阅资料。在资料中他明白了什么呢?这时就可以用到导入故事中的基本常识——小蝌蚪长大以后就是青蛙,而且青蛙是帮助人们的,是人们的朋友。他就意识到了自己捉蝌蚪的行为是不对的,因此有了第四幅图中放蝌蚪的画面。这不仅解决了前面的问题,而且可以把四幅图的意思完整地联系起来。这里是运用了总----分-----总的观察方法,先总看四幅图,再分别观察每一幅图,最后再把四幅图联系起来,弄清楚图与图之间的因果关系与转折关系。

现在每位学生差不多都会对这个故事进行简单地叙述,但是可能有的语言组织能力差一点儿的学生会表达的还不够完整、准确。现在可以进行下一个环节,分小组说故事。

(三)自主表达,讲故事,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把同学们四人一组自由分组,给大家五分钟至八分钟的时间自由讲故事,看谁的故事讲得更具体、生动。这个环节不仅体现了新课标中的合作学习,也给大家一个提高自己口语表达能力的机会。并从中体味与伙伴们分享讲故事的轻松和快乐,还能给一些平时课外词汇、好词佳句积累少的同学一个学习的机会,听一下别人是怎样用自己的优美语言来讲这个故事的。

(四)写下自己的认识和感想

写话是在说的基础上进行的,说好才能写好,怎样说的就怎样写。现在可以让学生们写话,让他们把自己看到的,想到加以整理,使它完整、具体、有序地串联在一起,把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排列起来,这样写话的基本思路就清楚了。要求学生写完整、通顺的句子,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少于200字,还要注意写完后要自己读一遍,进行修改,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师生双向交流为主,以引导学生自主表达为辅,充分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为了降低起始阶段写作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注重培养思考、表达能力。”因此,这次看图写话训练中我让同学们先观察、思考,再帮助他们分析图意,然后讲故事,这样待他们握笔在手时,宛若箭在弦上,而不得不发了,从而激发学生对写作的浓厚兴趣。

说课稿 篇5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语文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陌上桑》。

一、说教材:

1该课所处的地位及教材简析

《陌上桑》选自《乐府诗集》,是汉乐府中的著名诗篇,歌颂了采桑女罗敷严词拒绝使君调戏的故事,塑造了一个美丽、机智、勇 敢的女性形象

全诗分三节。第一节描写罗敷貌美,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正面描绘了罗敷发型的美观、耳环的珍贵、衣着的华美,同时有美好景物的渲染,有精美器物的陪衬,又运用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反应进行细节刻画,从侧面表现出罗敷的巨大吸引力,由此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气氛,为使君的出场作了铺垫。第二节写使君劝诱,几乎全用对话写成。第三节写罗敷夸夫拒诱。在夸夫中处处暗含着与使君的对比和对使君的讥讽。在罗敷扬眉吐气、越夸越高兴的语气中,全诗戛然而止,至于使君听后的扫兴之态以及最终结局,全然留给读者去想象,余意绵绵。

2教学目标

①理论依据

新的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古诗文教学的要求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②学情分析

经过本期的学习,对于诗歌的阅读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这类篇幅较长的文言诗作仍接触的不多,加之学生的个体存在差异,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均有所不同;此外这是一群13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时代,人生阅历和知识水平有限,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型,需要引导。

根据以上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积累文言字词。

B、能力目标:

落实诵读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把握人物形象,提高审美能力。

C、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人物形象之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认识美、欣赏美,进而热爱美、尊重美,提高欣赏品位。

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罗敷形象。

教学难点: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标对初中阶段古诗文的教学要求以及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规律,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1、指导法。

指导诵读的语气语调,体味诗作的优美语言和情感意蕴。

2、设疑法。

为了提高对诗作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学生品读讨论交流,动脑、动手、动口,逐步体味人物的精神内涵,感受人物的人格魅力。

三、说学法

1、诵读法。

新课标规定:“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诗文尤其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学习本课着重从诵读入手,通过范读、自由读、齐读、分组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

2、合作—探究法。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可分为三个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教学程序:

(一)、读懂文章

(二)、品析人物

(三)、探讨写法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师在教学教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有计划的写于黑板上的文字符号,内容上力求少而精,形式上要求美观大方。令人赏心悦目。好的板书应该成为一堂课的灵魂,根据这些设计原则,我作了以下的板书设计:

陌上桑 《〈乐府诗集〉》

罗敷的美丽动人

使君的可耻诱骗

罗敷夸夫,拒绝使君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学理念

我将在钱梦龙老师的“三主”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开展我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以教师为主导,突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以训练的为主线,突出学生在训练中进行巩固性学习

二、说教材

《像山那样思考》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中的“湖山沉思”版块,该板块意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本文是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的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意表达本课的学习可以强化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我将用一课时把它上完

三、说学情

从知识与能力上来说,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品味鉴赏散文的能力,而且刚刚学过梭罗的《神的一滴》,对本版块的教学已有一定的认识,解读文本的难度不会太大,本次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赏析散文的过程中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应该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四、说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学生能够体味赏析文中富有诗意和思辨色彩的语言,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深意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通过分组讨论,进行文本研习,感悟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激发学生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

五、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赏析文中富有诗意思辨的语言来体味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

六、说教法学法

教法:品读赏析法,通过品读文中富有诗意思辨的语句,读出文意,理解文章意蕴

学法: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讨论探究感悟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

七、说教学过程

综合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的确立,我把教学过程分为情境导入,整体感知,文本研习,重点突破,拓展延伸五个环节

1、情境导入我的.设想在播放舒缓的的音乐的同时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环境恶化的相关图片,如沙尘暴、地震、洪水等,然后让同学们谈谈感想,以此来导入新课《像山那样思考》的学习我认为如此导入可以让学生对现在的自然环境状况有一个直观深切认识,为学习像山那样思考埋下情感铺垫,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2、整体感知我将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朗读课文,学生在朗读中与文本进行对话,把自己的感想写在书中空白的地方朗读结束后,学生交流朗读后的感受,自主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只有山能够“山”能够地听狼的嗥叫?二是作者希望我们像山那样思考,那么山究竟是如何思考的?朗读是课堂对话的开始,可以让学生获得最初最真实的阅读体验,学生交流感受,自主发言,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文本研习我将带领学生一起研习文本,学生分成诺干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讨论人一味的捕杀狼,当狼减少消失之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狼的消失对山对我们人类又意味着什么,从中我们又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讨论完后每个小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发言,阐述小组讨论后的结果,其他小组可以点评和质疑教师只需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我这样设计是因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能够代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教师起到的引导点拨的作用,而且学生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后可以对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

4、感悟赏析课文中有很多富有诗意美和思辨色彩的的语句,非常值得学生去品味咀嚼鉴赏,因此在本环节我将安排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他们所喜欢欣赏的语句,并加以解读赏析,说说自己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如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是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等语句我如此设计主要因为这篇文章是一篇富有诗意美和思辨色彩的散文,学习这样的散文,鉴赏品味语言,感悟散文的思想内涵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提高鉴赏散文的能力,还可以对课文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

5、拓展延伸学生自主发言,谈谈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现象,人类应该如何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个人的自己又应该做些什么,课后要求学生写一篇小短文我设计的意图是为了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文字写作能力,而且在这个环节中可以让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更深刻的理解,激发学生珍爱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八、说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辛苦了,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礼乐文明的确立》,此框题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与社会》八年级第四单元第一课第一框题。大学里的教学法以及我个人的实习经验告诉我,要上好一节课,就必须有备无患,钻研教材、分析学生、巧妙设计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对于这堂课我将分四步来进行说明:第一步是说教材,第二步是说学情学法,第三步是说教法,第四步是说

教学过程。首先我对教材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我认为对教材的准确把握是备好课的基础,先来谈谈我对这课教材的理解:

1、教材的内容及地位:

首先就教材的内容及地位而言:

《礼乐文明的确立》阐述了分封制、宗法制及礼乐制度的内涵和影响,

该筐题希望通过讲述西周礼乐文明制度的确立,从而使学生了解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渊源。礼乐文明制度的确立,为中华文明的长期延续打下了根基,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为下一课的“变革与争霸”做了知识铺垫,因此,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的规定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并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人的教学实习经验,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为: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内容以及作用、影响。培养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探究精神与分析能力,提高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评价史实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同时提高其对初中社会开卷考的适应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为:通过能力归纳法,识图法,直观地表现历史基础知识以及分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人合作、综合探究的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释历史现象,加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的认同感,加强爱国主义情感,促进自身更好的发展

3、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

(提高其思想觉悟)

根据本课在教

材中的位置和学生的知识结构,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内涵。确立的依据是什么呢?:

首先是依据该点在本框题中的地位:首先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是礼乐文明的组成部分,解决该问题有利于更好的理解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理解抽象的制度概念(其它知识点)

其次,是依据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此框题探讨的

现实问题,为了培养学生历史的眼观,能够发现、分析生活的受礼乐文明制度的

是…………现实问题

影响的现象和问题,就必须以这个问题为依据,因此我将它确立为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为: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影响和作用。确立这个教学难点,我是基于初中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征考虑的解决这个难点有利于突破的思维障碍(有利于突破初中生理性思维不足的弱点或者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难以培养的现状)

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学法分析:

(过渡)

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过程,这也体现新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现新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所以第二步我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和学法指导。

第一,从认知水平来看,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训练,对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学习方法的把握具有一定的经验,

第二,从身心特点来看,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好奇心强,思维比较活跃,

第三,但注意力容易分散且不够持久,教学方式宜采用多样化

第四,

因此,学生需要教师的引领及学习方法的指导。

我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在体验文化,感受文化中,升华情感。

三:教法分析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在这一节课中,我所采用的教法有:调查归纳法、情景教学法、提问讨论法、自学点拨法、讲授法、比较法、例举法,总的来说,都是启发式教学。具体地说本框的教学方法是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课堂活动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每一个学习者都经历了一个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能力、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

四:教学过程分析:

(过渡)所有的教法和学法都必须落实到教学过程中,最后,我来谈谈这一框题的教学过程:

1、我把第一步设为课前调查,强调参与课前我将布置一个预习任务:上网查阅“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古今的表现”?

为什么要课前调查呢?我是这样考虑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能够以历史的眼光看待社会生活中的现象问题,以史为鉴。所以,在这点上,我想,要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就得让学生先到生活中去,让他们自己先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从中体会到学习的欢乐,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因此,我采用了调查法,让学生在课前就能够积极参与到本框的学习内容中来。

如果说课堂教学前的这些环节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那么这“东风”就是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我们前期的所有准备都是为这一重要环节服务的。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交流,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完善心理,都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所以,我在课堂上采取了调查结果展示—创设问题情境—围绕问题探究—拓展问题深度—延深课堂内容五环节课堂活动模式,以发展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主体学习能力。

我的第二步是展示结果,情境导入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上正课之前,我先在PPT上打出:谁来展示你的调查结果(或谁来谈谈你的参观感受)”的文字?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展示自己调查结果的兴趣。

学贵有疑”在学生纷纷踊跃发言,激活学生情感的基础上,我因势导入新课,抛出问题:

……,那么……

……可见中国最为礼仪之邦的表现的是多方面

(具体话语)可见……

的,那么你们知道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渊源是什么呢?这样,在提问中,顺其自然导入新课。我在教学实习的时候曾多次运用该种方法,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我的第三步是:提出问题,落实重点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通过情景导入,学生已产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这时我将以创设问题情境为线索,贯穿整堂课。本课需要解决……个方面的问题:………

关于西周的建立我采用了问题引领自习的学习方法。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为了把学习的

我采用了问题引领自习的学习方法。

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不在简单明了的知识目标上多花费时间,便于留下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讨论,营造更大的空间供学生交流。这正是新课程的学习理念的要求。

引导学生解决西周的.建立后,我会把重点放在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内涵知识点上。在这个问题上我会采用提问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我分别设置问题假设,一起过渡作用,二可明确探讨方向。同时为了适应初中生的心智特点,我尽可能的运用具体事例,配以图片,活动,让学生自己感受、思考礼乐文明制度的深刻内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讲解过程中我适当地穿插有趣的例子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4、我的第四步是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我的第四步是合作探究,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教学难点的突破上,我的设计思想是:以情景动情感,以情感激情趣,以情趣诱发求知欲,用情景创设法动之以情。所以紧接着我展示了一段录像,在录像中(设计一个小组活动“梦回西周”四人一小组,一个人充当记者来到西周采访农民、贵族和君主对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看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可能会非常激烈,而学生的回答可能也是准确而到位。这便引入本课的难点: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影响和作用。此时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同时这是一个开放的题目,我们教师不应给定一个机械的答案,但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各抒己见的同时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目的,升华其价值感情。

第五步是延深内容,实践应用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内容可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教师可以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所以,本课结尾我又布置了课堂作业: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还感觉礼乐文明制度的影响?。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使其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特点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其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正如皮亚杰的告诉我们的:孩子学会一种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远比灌输来得好,也更有效。为了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采用了一定的板书和教具:

四、板书教具分析

(一)板书设计

遵循板书设计的实用性、直观性、灵活性、艺术性的原则,在体系中表现知识点,帮助学生系统把握和理解知识点。我采用线索型板书:在黑板中间画一个圆圈,中央写上“礼乐文明制度”,以它为中心再以太阳光线辐射状向外分别打出箭头,如“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等。这种板书的作用在于一目了然地揭示了本框所需要讲解的知识点,包括重难点,以清晰直观的图示法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工具

“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在教学过程中,正式的教学任务不是枯燥的一笔直述,所以我还要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投影、多媒体、录像、黑板等,以活跃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上课亦如艺术家雕刻,用心而精致,辛勤而不悔,如蝴蝶脱茧而出,如《蒙娜丽莎的微笑》。

以上就是我对《礼乐文明制度确立》的说课,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加批评指正,谢谢。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