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课稿范文6篇

来源:书屋网 1.64W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说课稿范文6篇

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一颗圆圆的沙粒,立志要成为一颗璀灿的珍珠,于是,它钻进了蚌壳中,在时光的磨砺下,它终于羽化成蝶,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颗溢光流彩的珍珠。《圆圆的沙粒》是一篇短小的童话,在主人公圆圆的沙粒身上,寄托了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坚定不移,不理会外界的诱惑与他人的嘲笑,向着目标一步步踏实迈进的可贵精神。圆圆的沙粒不甘于平凡,面对伙伴们的嘲笑和挖苦,面对几十所漫长而黑暗的日子,它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目标不曾动摇,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正是这篇故事所要传达给读者的真谛。

故事虽然短小,但却精悍,以圆圆的沙粒的经历为主要线索,以他的伙伴们对他的态度为次要线索,两条线索交织出现,相互推动,使文章短小而不失精悍,读来情韵绵长,发人深省。

根据教材特点,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异想天开”、“风和日丽”等词语的意思。

2.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体会“只要朝着预定目标坚定不移地努力,就能实现愿望”的道理。

3.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沙粒变成珍珠的过程。

本课的教学拟定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为学会本课的生字及理解“异想天开”“风和日丽”等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我在这里讲的主要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初读体会

出示两组词语:

A组:真诚 坦然 遗忘 珠光闪闪

B组:嘲笑 牢狱 议论 高声赞美

开火车朗读这两组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用上其中的两三个词语。(这一教学环节旨在通过朗读词串,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也是考查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学会用积累的词语说话)

二、精读感悟,深化情感

1.在茫茫的大海中,有一颗圆圆的沙粒,但他不愿意一辈子只是颗沙粒,他有着自己的人生目标,那就是--变成一颗珍珠,成为有用之才。我们的课文写的就是一颗不甘平凡的沙粒的故事。(出示沙粒图片)同学们,仔细看一看,这是一颗怎么样的沙粒?(再出示珍珠的图片),看一看,这又是一颗怎么样的珍珠?(这一环节,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预设学生可能会回答:平凡的沙粒、不起眼的沙粒……;光彩夺目的珍珠、珠光闪闪的珍珠等。通过两幅图片的对比,在积累学生语言的同时,通过对比,了解到一颗沙粒要成为一颗珍珠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对于理解“异想天开”这一词也就水到渠成了)

2.出示句子

变珍珠?哈哈,异想天开!

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注意读好“异想天开”这个词儿,表现出同伴们对圆圆的沙粒嘲笑的语气。

面对同伴们的嘲笑,圆圆的沙粒放弃了吗?出示句子:我要变成一颗珍珠,成为有用之才!

想一想,要用怎么样的语气来读好这段话?(结合下文同伴们的嘲笑,指导学生读出圆圆的沙粒坚定不移的决心)

3.圆圆的沙粒想要变成一颗珍珠,可是,一颗平凡的沙粒要怎么样才能变成光彩夺目的珍珠呢?沙粒的梦想不被同伴们理解,甚至被他们嘲笑,但圆圆的沙粒已经下定了决心——“我要变成一颗珍珠,成为有用之才。”再请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这句话中包含的沙粒坚定的信念和决不动摇的决心,只有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这句话,理解了沙粒坚定不移的想法,那么理解下文沙粒蚌中面对外界的诱惑而不曾放弃梦想的行为才会水道渠成。

三、替换角色,深入体会

1.同伴对沙粒的行为言论纷纷,他们可能说些什么?现在,你就是那颗圆圆的沙粒,你下定了决心,坦然地钻进蚌壳里,蚌壳开着一条缝,你随时可以出来。这时,你听到了外面传来的同伴们清清楚楚的议论(让学生投入文本中,以圆圆的沙粒的身份和教师进行对方,一方面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一方面使学生与文中的主人共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与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融为一体,深入地体会圆圆的沙粒此时此刻的所思所想,真正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

啊呀,从今以后,你再也看不见美丽的阳光、奇妙的海景,听不到滚滚的涛声了!……

你简直是把自己关进了牢狱,太可怕了!……

漫长的一年过去了,你始终还是一颗沙粒,放弃吧!……

又是一年过去了,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什么时候是个尽头呀?……

老弟,三年过去了,大家都快把你忘了,看呐,蚌壳开着一条缝,你出来吧!……

已经是第十年了,沙粒就是沙粒,怎么可能变成珍珠呢?……

通过与教师的对话,让学生更进一步深入沙粒的内心,感受圆圆的沙粒心中的真实想法,让学生化身为圆圆的沙粒,关注它的命运和思想转变。

2.面对同伴们嘲笑、善意的劝阻和关心,圆圆的沙粒始终没有动摇,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再次出示那句话)——我要变成一颗珍珠,成为有用之才。

再次请学生朗读这句话,通过上一环节的练习,学生已经能够深入体会到圆圆的沙粒面对外界的诱惑和嘲讽以及善意的劝阻,始终坚定着信念,虽然蚌壳开着一条缝,他随时可以出现,但他始终没有动摇,再次朗读这句话,再次体会沙粒的信念,学生们已经能够更进一步体会到,这短短的一句话支撑着圆圆的沙粒在蚌壳中呆了一年两年甚至是十年二十年!再次朗读这句话,学生一定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3.时光伴着海波逝去,各式各样的言论被海潮冲走了,圆圆的沙粒也被他的同伴们遗忘了。几十年过去了,直到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采珍珠的姑娘在大海的波涛中打开一只蚌壳,顿时,珠光闪闪。(同时课件出示珠光闪闪的珍珠图片)姑娘惊喜地叫道(教师引读)——多么美丽的珍珠啊!

同伴们望着这美丽的珍珠,——“是他?”(出示这句话)想一想,同伴们可能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说这句话的?(预设学生可能回答:不敢相信、十他羡慕、很惭愧、为他高兴等等)再次出示第三自然段的话:变珍珠?哈哈,异想天开!

读一读这两句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同伴们前后态度的对比,体会到圆圆的沙粒终于成为一颗珠光闪闪的珍珠,同伴们对他态度的转变正是由于他坚持了自己的梦想,并且始终不移地固守自己的理想,最终才得以实现)

4.指导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此时,珍珠的心里感慨万千,他想,我曾经也是一颗圆圆的沙粒,他的同伴们七嘴八舌地问道:你是怎么样变成一颗珍珠的?珠珍想了想,答道 (此处的练习,旨在使学生在学完全文的甚至上,更进一步思考归纳,体会作者通过文章所要传达给读者的主旨思想,反馈学生本课学习的收获)

说课稿 篇2

《生活讲述逛商店》是一篇幼儿园优秀说课稿,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等内容。

教材分析

纲要所提出的要让幼儿“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能注意倾听别人讲话,能清楚的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制订了教学目标:1、丰富逛商场的知识经验,激发幼儿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2、引导幼儿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讲述逛商场的见闻和感受,培养口语表达能力。3、初步了解商场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分析主要运用了示范模仿法和启发联想法。

第一种方法示范模仿法,幼儿天生具有良好的模仿性,任何事物幼儿都想亲自去模仿,语言活动中示范模仿法也是十分重要。幼儿在模仿中学习语音、语法,学习运用语言。在这里我不止单纯运用教师的示范,更重要的是幼儿的示范。因为作为身边的小伙伴的示范更能让幼儿所能接受。借助幼儿和老师的讲述开阔幼儿的思路,让幼儿在模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第二种方法启发联想法,生活经验讲述必须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在教学中怎样让幼儿的生活经验充分起到作用,让幼儿把经验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呢?我运用了启发联想法,通过再现性提问和启发式提问,帮助幼儿把已有的生活经验有条理的串联起来,比如“你在商店里买了什么东西?”“你发现了什么新鲜事?”“哦,原来每件商品和照片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啊,你能讲给大家听听吗?”引导幼儿将生活经验归纳、总结、串联完整。这是幼儿能够连贯讲述的基础和关键。

以上两种教学方法在活动中交替使用、相互补充,使教学活动动静交替。注意了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的培养,重视了幼儿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

学法指导

根据语言教学的原则其中注重幼儿获得经验的原则、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原则和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在教学中主要从听和说两方面进行了学法指导。一方面是引导幼儿养成能有礼貌的倾听别人讲述的良好习惯。第二方面的学法指导是,引导幼儿学习运用语言讲述进行情感表达的方法。讲述必须有条理,才能让人听明白,在指导幼儿讲述时我充分运用了启发诱导的方法,不是教师直接的去教去说,而是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去发现、归纳、总结出来。

教学程序

第一部分出示逛商场的照片导入课题:运用实物投影将教师在逛商场的照片展示给幼儿。“这是王老师最近刚刚拍的照片,你知道我是在哪拍的吗?”“哦,是商场,是哪个商场你猜猜看?”引起他们的兴趣。

第二部分展开讲述,包含我五个环节。第一环节启发引导,激发幼儿回忆生活经验。自然的过度到第二个环节自由结伴讲述。教师进行个别指导,观察幼儿的反应,倾听幼儿的讲述内容。第三环节教师示范讲述,根据以往组织活动的经验和幼儿的兴趣点,激发幼儿有关的回忆。第四环节幼儿拿自己带来的商品或照片进行个别讲述。

第三部分活动结束,由于活动时间有限,幼儿都想上来讲的愿望又很迫切,因此我引导幼儿将带来的商品布置成小超市,放欢快的音乐与幼儿一同布置环境,在音乐中结束本次活动。为了让幼儿能尽兴的讲述,随后开展角色游戏“小超市”,并将照片丰富到语言区以便于幼儿随时的讲述。这样符合纲要中提出的“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中发展起来的”这一要求。

在教学活动中我掌握好宏观调控,调整控制好节奏速度,在提问时,注意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幼儿回答。当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还要根据幼儿的实际反应和接受能力及时调整,这就需要教师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和灵活的教育机制,努力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说课稿 篇3

说教材:

《分桃子》是第四单元除法学习的第一课时,是小数目的平均分,通过分桃子的过程使学生感受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体验平均分的意义,为今后继续认识除法做了铺垫。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

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说设计理念:

1、把握恰当的教学起点。用怎么样的方式和知识点来作为本节课的切入点,是在设计时考虑的比较多的一个问题。由于学生对童话故事感兴趣,因此,我就想到了用故事引入。

2、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注重操作的层次性。整个新授都是在一个故事中进行。三个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不露痕迹地串成一个美妙的童话故事。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中快乐中学习。

在具体展开新课的时候,我先创设了一个分桃子的情境,从而引出平均分。两只小猴子分桃子,一般要达到结果的公平,那么也就需要分得一样多。先出示一个问题,熊大婶该怎么分,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分一分,在分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分法,以及平均分的不同的分法,在交流和展示的过程中,记学生体验到平均分和不是平均分的区别,从而感觉平均分的特点: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就说是平均分。再以熊大婶的分法,让学生感觉平均分中一个一个分的分法,为下面的分一分的操作积累经验。整一个分桃子的过程,都在一个情境里完成,会激起学生一定的兴趣,也有突出的指向性。同时,分完后我让同桌的看一看,说一说自己的分法,这一活动,主是要为合作学习作铺堑的同时对学生巧妙地进行团结友爱、讲谦让的思想教育,体现教书育人。第二个活动主要体现合作学习,通过说一说,进一步明天平均分的含义及方法。第三个活动是让学生在独立完成,完成后通过同桌的相互看一看、说一说来强化本节课的重难点。

3、巩固练习时仍然强调动手实践的必要性。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填一填、分一分、圈一圈、画一画等,帮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知,形成表象,在此基础理上进行抽象概括,初步建立等分活动与除法的联系,能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先通过实物操作,再经历图画表征,有利于把解决问题从操作水平引向表向水平。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发展。

4、通过变式练习夯实重点。在揭示平均分的意义后,安排了一个判断的教学环节,下面几种物品的分法是不是平均分,以此来巩固对于平均分的概念,是平均分的,学生一般一眼就能看出,对于不是平均分的,比如一共八只小鸭,一边是五只,一边是三只,学生马上就能判断出来是不是平均分,接着通过想一想,怎么样才能使它们变成平均分。学生在独立思考后想出不同的方法把本来不是平均分的星星变成平均分,这一过程具有多种功效,让学生在一个练习中,既训练了平均分的分法,又体验了平均分的意义,还能巩固平均分与其他分法的区别。从而也能使本课堂的重点进一步落实。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学内容

1、对教材的分析和处理

本课内容选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音乐》一书中第一单元的乐理部分。

这一节课主要内容为音的高低中五线谱的学习,两个课时完成,该节内容对于初学乐理的一年级学生来说非常的关键。本节内容为学习乐理的第一节课,学好、学透该课才能够为下一阶段音的分组(音符的音名和唱名)的学习及以后的单元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更好更全面的学习乐理知识。

教学目标:本节课从实感教育入手,通过讲解和练习,使学生能明确地辨认出五线谱上各个不同的线和间,音符在五线谱上的正确位置以及高、低音谱号的书写方式,对初学键盘乐器的学生,提高识谱能力将会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的识谱能力,为了今后更好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

2、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立

根据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学习应重点掌握音符在五线谱上的正确位置,准确说出音名和唱名,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教材的逻辑结构和教学体系来看,该课难点在如何把五线谱上的音符一一对应到键盘上。

二、说教学对象

本节课教学对象为一年级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这些学生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来自于农村,大多数学生所就读的初中不重视音乐课甚至不开设音乐课。许多学生在音乐方面几乎是空白,有的学生虽能唱歌但不识谱,乐理知识和常识知之甚少。面对这种音乐教学现状,作为一名中职教师应从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出发,设计出能够突出学前教育特色的音乐教学策略,从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着手,通过练习实践,提高他们的识谱能力,为今后的系统学习打下基础。

三、说教法学法

快乐是学生健康情绪的主色调,让初次接触乐理课的学生们在充满情趣的活动氛围中,活泼愉快地参与学习,才能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有效性。为此,在教法的选用和学法的指导上,我主要做到以下两点:

1、创设情境,直观教学。

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和乐器,用演示法、听辨法、对比法和小组探究法,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高音和低音,辨别高低音的不同,

2、活动体验,模仿创造。

引导学生通过用耳听、用眼看、用脑想、用心悟、用手做、用口说等方法,充分发挥音乐想象力和感悟能力,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全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我会用一个童话故事把学生带进“森林音乐会”的学习情境中。“可爱的动物正在森林里举行一场音乐会,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紧接着,我分别扮演老虎和小猫在森林音乐会上演奏钢琴,分别在钢琴的低音区和高音区演奏《小星星》,学生通过对比听辨,就能

很直观的感受出两次弹奏的音乐高低不同,从而引出我们的第一单元《音的高低》,这样的导入,对于初次学习乐理的同学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直观的感知到音的高低。 2/游戏教学,学习新知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识别五线谱,五线谱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如果这节内容掌握的不好,同学们将失去对学习乐理的兴趣。

因此在这一环节我运用“游戏教学”法,让同学们玩中学,学中乐。

(一) 初识五线谱

首先我会分给同学们每人一张五线乐谱,然后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们认识这上面的音符吗”?肯定有很多同学不认识,提起学生们的好奇心、求知欲。

(二) 巩固认识间和线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我制作了一个五线谱,可深入其中的教到学生,让同学们更直观的了解五线谱。

为了让同学们对五线谱的记忆更深刻,我会让同学们伸出自己的手,带领同学们做一个手指游戏。因为个体差异,有的学生在数线和间的同时,经常弄混从上往下数还是从下往上数,这时我就发挥穿针引线的主导作用,引导他们想一想,我们上楼的时候,要一层一层从下往上走,五线谱也是这样,通过让同学们亲身体验和实践来突破难点,也充分体现了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性。

(三) 初步认识高音谱号 低音谱号

分别出示高音谱号和低音谱号的图片,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形状像什么,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高音谱号像蜗牛、像小号。低音谱号像数字9、像口哨。加深同学们对高音谱号的记忆。

(四) 音名和唱名

因为同学们在学习五线谱的时候,对五线谱中不同的符号代表不同的含义,他们能很快领悟,但对相同的音符 所处的位置不同就要发出不同的音调,却总是理解不了,记不住音符的位置,只有顺着读他们才知道是什么音符,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因此,在此环节,我用《白雪公主》故事中七个小矮人,老大、老二到老七都有自己好听的名字引出音名CDEFGAB和 唱名“哆来咪发嗖拉西”。出示七个小矮人的图片,每个小矮人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我把音符染成了所对应颜色,让这些原本一样的音符变得各不相同,在通过一些游戏,让同学们很快记住这些音符,记住它们的音名和唱名,最后再把音符涂成统一的黑色,这样同学们也能够辨别了。利用游戏的方法突破这节课的难点。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的是高音谱表。

第一步,引导同学们反复朗读七个音阶(哆来咪….),熟读于心,让大家对五线谱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第二步,认识哆来咪发嗖拉西,在五线谱中,分别找出哆来咪发嗖拉西,再反复诵读,使同学们对这七个音符的位置、颜色以及小蝌蚪内的字符有了印象。

第三步,找朋友,让同学们找音符相邻的音符朋友,也就是同在线上或同在间上的音符朋友,同学们对音符的位置越来越清晰了。

第四步,爬山,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学习,对五线谱上的音符有了较深的印象,再做下面的游戏,让同学们像爬山下山一样的朗读音符,先是线上同读,然后再间上同读,同

学们对音符的位置更加清晰了。

第五步,捉迷藏,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同学们对音符有了较深的印象,但是如果把音符里面的字符掩盖了,他们还能不能记住这些音符,接下来我们做的游戏,就是帮助同学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掩盖字符让同学们找出那些音符,最后把音符全部涂成黑色,再让同学们找,随后再拿出其他五线谱让同学们读,直到形成条件发射,就能迅速读出音符的唱名。这样他们就会永远记住音符了。

3、实践运用,提高能力

我设计了一个“看谁反应快”的游戏,每一个横排代表一个音符,我在五线谱上随便写出一个音,代表这个音的同学迅速站起来,看看谁的反应快。让同学们在玩中学,学中玩。

4、回顾总结,布置作业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让他们进一步明确五线谱的知识点及重要性。课后读一读视唱练耳部分的音符。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意在激发起初次接触乐理课的同学们的兴趣,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及游戏教学法让原本枯燥的乐理课变得有意思,生动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步层层深入的展开学习的。体现了教师是参与者,实践者,学生是实践者,探究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玩中学,学中乐,在实践、体验、感受中潜移默化的掌握音乐新知,培养音乐兴趣,激发音乐情感。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辽海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家乡在变化”中的第二节“生活的变化”。

本课是在学生了解到家乡的自然条件和历史发展以及现实社会生活状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书中选取了多幅图片来彰显生活的变化,意图透过人们的衣食住行来反映人们的生活变化,进一步了解家乡,体会到我们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促使他们树立为家乡的明天、祖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条主线”即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点面结合。“面”是指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点”是儿童社会生活的几个重要因素,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我将本次活动设计为由课堂到课外,再从课外回到课堂的交叉反复的一系列活动,今天所说的是课堂教学部分。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享受着温馨与幸福。他们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没有很好的思考过生活的变化,感受不到过去的艰辛与困苦,因此往往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感谢。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鉴于以上的分析,以课标为依据,以教材为桥梁确立本课的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家乡人民生活的变化。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过去人们生活的艰辛,今天生活的温馨,珍惜今天的生活。

教学重点

了解家乡人民生活各方面的突出变化。

教学难点

通过交流、汇报,体会过去人们生活的艰辛,今天生活的幸福与温馨。

四、教法、学法:

课标中指出,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期,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适于和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采用互动教学、直观教学。

突出体验、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受。

五、教学过程:

基于对教材的上述理解,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本课主要分为四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生活导入,调动体验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近些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细心观察的你们,都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时候相比变化就更大了,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去了解家乡人民生活的变化。”从中引出课题,教师板书:生活的变化。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教科书56~59页内容,学生可自己阅读,也可以小组合作阅读,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同时向学生

提出问题:“想一想,书中的家乡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读书后交流汇报。

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观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初步感知到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在此基础上转入课堂。

第二环节:交流体验,引起共鸣

这—环节,分三步来完成

一、交流资料

“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到书中家乡发生的变化,那我们的家乡人民生活又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呢?课前老师请同学自由结组收集资料,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整理资料。”教师走进学生中,参与学生的活动。

学生交流整理资料后分组汇报,学生可能会结合照片、故事、统计图、统计表等进行汇报。对学生有价值、有特点的资料教师予以展示,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随机以概括,出示图片讲解:过去的服装,款式陈旧,颜色单一,人们都穿一样的衣服,现在的服装,款式新颖,颜色鲜艳,面料考究;爷爷奶奶小时候只能吃到窝头、玉米饼和简单的蔬菜,就是这样有时还吃不饱。爸爸妈妈小时候虽然能吃饱,但食物的种类还是比较单一。现在水果、蔬菜应有尽有,想吃什么就可以吃到什么,人们不仅要求吃饱,同时还要吃出营养,吃出健康。过去的住房,低矮,阴暗,窄小,不方便。现在高楼林立宽敞明亮,既舒适又方便,过去人们出行路不平,靠步行,马车或自行车。现在道路平坦,车的种类繁多,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便利。

这一层次的设计学生通过交流、汇报,结合教师图文并茂的讲解,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从中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过去人们生活的艰辛,今天生活的温馨与幸福。

二、交流问题

在各小组汇报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随机提问:“我们的生活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变化给我们带来了哪些问题呢?”这一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使学生认识到生活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学生可能会说环境的污染,资源浪费等等,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生活的不断发展与变化,随之也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可以去注意,去避免,有些问题,现在还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这就需要同学们现在好好学习,将来去创造、去发骨、去改变!”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三、交流收获

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访问、交流、汇报,从课外到课内的一系列活动中对家乡生活的变化已有了深刻的体会。于是,我请学生来谈收获,谈体会,学生可能会说:过去生活艰辛,今天生活幸福,要珍惜今天的生活;也可能会说爷爷奶奶小时候吃不饱,我要把好吃的留给他们,做一个孝顺的孩子,还可能会说要好好学习把家乡、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第三环节:演演说说,以情促行

请学生自由结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长辈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生可能会用各种方式如:小品、快板、歌曲,时装表演等来展示自己的才华。

学生表演后教师小结:“通过调查、交流,你们已经感受到了家乡的变化,看了你们的表演,老师也感受到你们对长辈,对家乡,对祖国的那份浓浓的热爱之情,相信这份爱会让我们携起手来,努力学习、努力奋斗,让我们的生活越变越好!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创作能力,给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学生的才华展示将整个活动拉向高潮。教师充满激情的小结,把学生带入一个渴望努力、渴望实践,争取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家乡的无限遐想之中,达到预期教育的目的。

第四环节课后延伸升华情感

请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制作成《家乡人民生活变化》的展板,在校园中展出。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整理运用资料的综合能力,也使学生通过这一实践活动感受家乡生活的变化,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 教学内容: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选自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第八单元。列方程解应用题是以学生初步掌握的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基本方法以及前阶段学习的简易方程为基础,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想数量关系来列方程解应用题. 这种题型的题目用方程来解,思路较简单,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同时也为后面学习较复杂的应用题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学会列方程解答数量关系稍复杂的要求两个未知数的(和倍、差倍)应用题。通过分析已知条件,学会设1倍为X,另一个数为几X。

能力目标: 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和思路,提高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并初步学会用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已知条件来检验方程的解应用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说教学、学法

1、 创设生活情境,把问题权还给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意识到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活生生的原型,“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 从中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皆生活的思想。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后运用到生活中。

2、迁移原知,为自主探究奠定基础

新课程理念表明:数学教学的价值并非单纯地通过积累数学事实来实现,它更多通过对重要的 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对数学活动经验的条理化,对数学知识的自我组织等活动来实现,学生 的数学学习,基本是一种符号化语言,与生活实际的相互融化与转化,并主动建构的过程。本 课准备阶段的练习题中,不论是数量关系和解题的方法对学习例3都具有迁移的作用,学生已 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利用这一原理可直接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把发现知识内在联系的 机会与权利还给学生。

3、重视指导,为新知建构提供条件

《课标》提出:“数学是人们对实现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 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学习中的这一形成过程,需要老师的“授 之以渔”。为了使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后抽象概括出普遍方法,指导他们观察分析 这类题目的结构,进一步理解列方程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正如皮亚杰的认识论认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是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对新知识 进行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即对新知信息进行提取、加工、理解、重组、吸收内化的过 程。这一过程应有老师的组织、参与和指导,有同伴的合作、交流与探索,有主体主 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体验新知的建构、应用,方能有效实现。 这也是我这 堂课很失败的一个地方,没有能够起到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一定要作好及时的小结。

三、 说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复习旧知,建构与新知的联系

图及抽象的文字让学生通过谁是一份数,谁是几份数感性的认识了设谁为X,那么另一个就是几X,那么他们的和是几X,差又是几X。

第二阶段是通过情境的创设

由学生从生活中提出问题,然后自己解答的形式展开。教学解答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采用了先让学生尝试解答后分析、归纳、概括的方法。主要强调:一是设谁为X?也就是找关键句确定单位“1”。二是找等量关系,即列方程的依据。然后列方程解答,同时还要告诉学生解题是要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渗透学习目的性教学。 然后一个环节是检验。虽不要求写在本子上或卷子上,但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步骤,长期要求下去,就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增强责任心和自信心,那种做完题不知对错的做法是后患无穷的。

第三阶段是改编例题,这个问题应该是在分析、归纳、概括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学生对例1的理解,对例1的升华,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题之间的相同和不同点,让学生先找找数量关系,然后根据数量关系解题。

第四阶段是巩固练习,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解题思路,理清解题方法。在这中间安排了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