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说课稿范文集合6篇

来源:书屋网 2.55W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华】说课稿范文集合6篇

说课稿 篇1

《谁更硬一些》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课。本课是在认识了生活周围的物体由不同种类材料组成的基础上,开始具体探究材料的物理特性——硬度,并且学习通过刻划法来比较材料的硬度。这是本单元探究物体物理特性的开端,所以比较物体的硬度这个实验探究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把本课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通过刻划法比较材料的硬度,第二课时是认识金属的特性。下面我主要说一下我对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硬度是材料表现出来的基本物理特性之一,学生对它有一定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能通过自己的一些方法来比较物体的软硬,但是他们的这些认识和方法和科学的标准有一定差距,因此我在设计本课的时候设计了一个交流互动的环节。如果使用传统的课堂教师和学生讨论的方式的话,参与讨论的学生是有限的,但是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本课通过让学生在BBS上畅所欲言的讨论、并互相指出方法上的不足,全班同学都参与这个讨论的过程,从而来认识更科学的刻划法。这也更充分地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

根据我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生的分析,我把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

过程与方法:用刻划和相互刻划的方法法检验材料的软硬。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通过用刻划和相互刻划的方法法检验材料的软硬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生活中各种材料做成的物品,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请学生说说,这里有哪些材料?请学生给桌上的一些物品按照它们的材料分类。然后提出质疑,为什么锤子钉子钥匙等物品要用金属而不用纸来做?反过来,为什么我们的书本子要用纸做而不是金属呢?从而引出“软硬程度”是材料的基本特性之一,简称硬度。然后引出课题,这些材料的硬度相同吗?谁更硬一些?(板书课题)

2、探究过程

请学生猜测一下,给这四种材料按硬度进行排序,教师板书在黑板上。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猜测必须用实验来验证。接下来就请学生小组讨论,怎样比较材料的软硬。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用BBS来实现交互的过程,由于学生提出的方法可能比较多,而且对其他小组提出的方法会有不同意见,这时网络的实时交互的优势就体现了,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充分交流,然后发现提出的方法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然后对学生用的划、撞击冲击、戳、扎等一类予以肯定,引导学生理解利用材料硬不容易被破坏,材料软容易被破坏的道理,可以通过“破坏材料”来检测材料硬度。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几种“破坏”方法中,对材料破坏最少,最容易看出效果,最安全的方法,即刻划法。这部分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讨论,学生才能得出最后科学的比较方法,但是对于刚刚接触科学不久的三年级学生而言,最需要的就是教会他们科学的方法,所以这部分指导要细致。

认识了刻划法比较材料后,就引导学生明确在刻划材料之前要先取样,明确比较要公平,即大小厚薄和形状等都一致。然后提出如何刻划的问题。第一步,提出选取铁钉来刻划这四种材料,怎样比较出硬度大小?刻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此时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实验要求,特别注意刻划时的力度要基本一致,体现公平性,注意实验安全,并根据划痕大小深浅判断软硬程度。学生通过实验,能初步比较得出这四种材料的软硬程度。

然后提出,如果没有钉,只有这四种材料,怎样比较刻划?提出相互刻划,依次选择一种材料分别去刻划其他材料,能刻划出痕迹的说明,比它软,不能刻划出痕迹的说明比这种材料硬。教师再次强调实验要求,课件出示。学生再次通过相互刻划的方法去实验比较得出这四种材料的软硬程度。

然后揭示“软硬”的概念,就是物体硬度越大,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相反,物体越软,就越容易被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

3、总结拓展:介绍工厂里面检测材料硬度的机器(多媒体展示,教师讲解)

今天在我们比较的四种材料中,硬度最高的是金属,那么还有没有比金属更硬的物品呢?金属是不是都是那么坚硬呢?金属还有什么其他特性吗?(通过这些问题,不但将课堂不断深入,而且为第二课时认识金属作好准备)

学生在本课,通过猜测到实验到验证的过程,认识硬度是材料的一种物理特性,通过刻划的方法能比较材料的软硬程度,为后面继续探究材料的其他物理特性打好基础。

说课稿 篇2

一.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点

1.教材的地位及特点

《我们的国庆节》是六年制小学思品教材第一册中的一篇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课文。热爱祖国的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永恒的主题,要使广大少年儿童成为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尤其需要他们具有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具有为祖国献身的志向。本课教学内容是对一年级学生进行道德启蒙教育最基本的内容和小学生奠定良好思想品德素质的重要内容。

2.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知道我国的国名、首都、国庆节,知道自己是中国人。

行为:爱自己的祖国。

3.依据学生实际,确定教学要点

(1)我是中国人。我的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

(2)我国的首都是北京。我国的国庆节是十月一日。

(3)我爱自己的祖国。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及依据

教学《我们的国庆节》这一课时,遵循学生的主体、主导性原则,我将采用讨论式教学和情景教学。依据如下:

1.遵循素质教育中的学生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思品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做引导者,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活动中、在讨论中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必然是主动的认知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指导和帮助学习者自己学习,让他们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迸发出新的火花,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2.低年级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认识带有直观性。教学中,我以多媒体课件、录像作为主要的辅助教学手段,因而采用情景教学法,学生不仅对丰富、生动的画面大感兴趣,还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思品课教学特点,设计教学基本环节

(一)开门见山,问题引课

(二)相互交流讨论,学文激情

(三)巩固新知,

(四)检查反馈

(五)用歌曲结束学习

(一) 导入新课。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开课出示地球图片,通过设问: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国家吗?由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本课学习学习的第一个知识点——我的祖国是中国。

(二) 相互讨论交流,学文激情。这一教学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部分,在设计教法上,我注重了每个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联系、层层深入。开课引出“我的祖国是中国”,引导学生知道了祖国的名字,紧接着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去了解祖国的样子,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祖国妈妈像什么,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意见和看法。直观、形象的教学课件和录像片段是本节课学习的主要教学辅助手段。在帮助学生了解首都北京、五十六个民族和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些知识点时,学生通过欣赏优美的画面、倾听深情并茂的介绍,会进一步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激发对祖国母亲的`无限热爱之情。学到这里,他们会发自内心地高呼:我是中国人,我爱我的祖国。

(三) 巩固新知。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用一首节奏轻快、琅琅上口的儿歌帮助孩子们巩固所学知识。

(四) 检查反馈。根据新课标的精神,积极倡导活动化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能真正地动起来,我在检查反馈阶段设计了两个有趣的小游戏——找朋友、摘星星,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游戏中增长知识。

(五) 学习总结。摘星星的游戏将会掀起本课学习的一个小高潮,随着游戏的结束,《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歌声逐渐响起,孩子们在歌声中受到感染,拍手齐唱,结束学习。

四.板书

随授课过程由学生总结得出,板书简洁清楚,突出每一个知识,体现了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联系。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首描写春天的优美的诗歌,展示了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诗歌用了拟人的手法,通过春天的手“抚摸”、“掠过”、“拂过”、“拍着” 等动作,让孩子们感知春天来了,周围发生的变化。同时优美的词语让学生在美好的春天里体会美妙的语言文字,在诵读声中感受春天的魅力,感受诗歌的节奏之美。此外,识字、写字的基础知识的学习,根据偏旁部首识字、理解字义等识字方法的练习,引导着学生初步探究汉字的学习规律,为形成识字能力创造了条件。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的17个生字,会书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3、学习边朗读边想象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春天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2、借助课件,理解内容。

3、设计仿写,训练表达。

(3)情感态度目标:

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说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借助想象,感受春天的美好。

二、说教学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只是一位组织者、参与者,去引导学生用主体的身份去关注、去实践、去创造自己的生活。通过自读、互助读、练习背诵等学习方式,让学生体会诗情画意和文字的优美,对课文形成初步的领悟和整体感知。在教学的最后,我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权利,为学生提供一个人人参与、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这是尊重他们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创作、表演,是尊重了他们选择学习伙伴的权利;在评价学生的表演时,有老师的激励性评价,也有学生自评、互评,还让学生自己选择老师或同学评,尊重学生的评价权。

三、说教学过程

1、图片导入,整体感知。

利用色彩明快、动静结合的媒体演示,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重温往日观察到的春天景象,对课文内容有了形象的整体感知。

2、初读课文,相机识字。

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和生字宝宝交朋友,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带读、点名读、齐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3、品读课文,展开想象。

在指导朗读中,鼓励学生带上动作,让学生通过做动作体会记忆“抚摸、掠过、拂过、拍着”这些动作词的含义,在读中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来临是细无声的、温暖舒适的,从而愿意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

4、仿写拓展,训练表达。

在学生对春天有了深刻的感受后,鼓励学生仿写诗歌,说说春天的手还到了哪里,做了什么,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5、指导书写,渗透方法。

本节课要求会写的字共有四个,我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字形特点,适时做针对性的指导,避免了写字教学的机械枯燥。

令我遗憾的是,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是无穷的,是发掘不完的,相对于美的存在,我的语言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另外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如何朝着更深、更远的方向去探讨、去领会美的真谛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说课稿 篇4

我所上的《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这篇课文是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排在教材后面的一篇选读课文。

这篇课文是一首诗,诗的作者是叶浪。叶浪将 澎湃激情倾注笔端,写下他有生以来第一首自由体诗——《我有一个强大的 祖国》 。 “这份激动永远留在我心中。 我很自豪, 我的身后是一个强大的祖国! ” 叶浪说。

这首诗再现了危险时候党政干部、解放军战士的冲锋在前,医护人员的 安慰和治疗, 遇难教师的舍身取义, 广大志愿者和抗震救灾人员的甘于奉献, 以及全国人民和广大同胞的深切牵挂和祝愿。全诗由九部分组成,前八部分 中的每一部分都是一粒珍珠似的晶莹泪珠,照映着一张张面庞:熟悉的脸、 陌生的脸、美丽的脸、慈祥的脸、年轻的脸、忙碌的脸、最可爱的脸, “这些 脸,组成了中国完整的容颜,塑就了祖国在大难面前的坚强群像。 ”

第七部分 则是穿起珍珠的一声呐喊:中国可以战胜大灾,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在教学中,我把“读”放在首位,贯穿整个课堂。先是为了把握全文内 容的初读,然后是带着问题的抓住重点的选读,接下来是理解课文之后的有 感情朗读,最后是感情升华之后的分组配乐朗读,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 通过“读”感受作者当时激情澎湃、感激、自豪的心情,体会国家力量的强 大。

在教学方法上,为了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展现自我的学习习惯,在 提问上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问题难易存度不同,为学困生创建了一个展 示的平台。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朗读的兴趣,也为了让学生已在感受作者激情 澎湃的心情,还通过听朗读示范音频、选择适当的背景音乐进行训练。还有 是让学生回忆 5.12 地震感人场面等以辅助学生更好地领悟作者的心情, 体会 1 祖国力量的强大,体会叶浪那“这份激动永远留在我心中。我很自豪,我的 身后是一个强大的祖国! 的心情。 ”

在教学辅助资源的选择上,我还是采取手机播放音频的方式,因为这堂 课我仅仅是需要音频的播放。考虑到手机声音可能小声,我于课前多次在教 室里试着播放过,还找到提高音量的可做方法,我坚信手机的音响足够课堂 上使用。

由于教学主要目的是“了解诗歌的结构、内容,体会国家力量的强 大;感受作者当时激情澎湃、感激、自豪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 分组配乐朗读。 所以我认为没有必要让学生观看关于“5.12”相关的视频 ” 和图片,所以才决定不适用多媒体教室,把上课地点放在本班教室里进行。

提出课上的优缺点。 (略)

客套话。 (略)

说课稿 篇5

今天我就课文《殽之战》第一课时为例,谈谈我的教学思路与设计。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第五单元第十六课《殽之战》。课文讲述了春秋时期秦晋之间一场争夺中原霸权的战争。当时晋文公郑文公相继去世,秦穆公为了争霸,不听老臣蹇叔的意见,悍然出兵袭郑。郑爱国商人弦高知道后,一方面犒劳秦师,暗示郑国已有准备,一方面送信回郑,致使秦军无功而返,在班师回朝的路上发生了晋人截击秦军的殽之战。

一、说教材

1、阐述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课本文言文部分重点六篇,《殽之战》是其中的压台好戏。我们知道,《左传》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史人文色彩极为浓重,而《殽之战》是其中的精彩篇章,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这篇有深度有广度,对高中文言文学习起到总括、升华作用,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里程碑,值得我们去研究,正适合研究性阅读。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分析、综合思维能力,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学古籍的能力。

2.说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通过高中教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增加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了课题学习,专题研究等研究性学习方式。因此,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育学、心理学的原则,我把《殽之战》的学习定位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研究性学习。我将打破传统常规,第一课时疏理篇章结构,第二课时疏通疑难字词句,第三课时讲析人物形象和外交辞令。

基础知识目标:把握思路和内容,把握战争的来龙去脉。这是我依据教学大纲对本课的要求而确立的。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结合我教的这两个班特点:逻辑思维较强,渴望高层次的发展和深层次的分析,但思维方式较为单一,思维深度欠深刻而确立的

德育目标:认识“以贪勤民”“骄傲轻敌”必败的道理,对学生进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居安思危,振兴中华的教育。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我遵循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堂中应加强优秀传统教育的神圣职责而确定的。

3 .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以时间为序、以蹇叔的真知灼见为线索,把纷繁复杂的人物和事件组织得有条不紊。鉴于此,我把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放在把握思路上,至于人物形象,表现手法,就适当点到为止,不做过多分析。分析结构内容是重点也是难点。我将重点讲析开头一段。因为第一段提示全文的脉络,可以理清思路,促进学生精读课文。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使学生得到满足感和自信心。

二、 说教法和学法

1.交流互动式结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活动。交流式结构,即把学生放在主动地位上,让其在课堂动态交流中学习。学生在讨论、辩论和交换看法的过程中,解决语文教学要点、难点、重点,并做到集思广益,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以求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激烈的,紧张的、思考的动态性学习环境中,老师只是在关键处随机点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力,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力。通过交流,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也正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体现。互动式结构突出了师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双向交流的特点。其优点是充分体现老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应有地位。教师作为学长参与学习,共同探究知识。采用互动式的教学结构关键是要我们语文老师设计好教学环节和使用的教学手段。

2.研究性阅读。所谓研究性阅读,是指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去独立思考、研究探索,去表达、去创造,从而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不仅使学生“学会”,而且“会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训练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人格。其特征是:以问题研究为中心,问题的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还可以是其他材料,但都必须立足于教材,有大纲教材为依据。英国有句谚语:Dubtistheetn5

说课稿 篇6

一、课文内容、特点分析

这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篇幅很长,也很感人,讲述了接线员苏珊用心灵倾听我的困难,用一颗慈母般的爱心帮助我的真情故事。在这堂课中,我主要紧扣一点:我把苏珊当作自己的母亲,苏珊具有母亲般的爱心。让学生发散,找到重点句子,进行朗读感悟,感悟到她的乐观、耐心善良、温柔、细心、她就像母亲一样在关心我、爱我。从而提升到,苏珊是在用爱心在倾听,用心在歌唱一首爱的歌曲,回归到课题,点题。学生能够紧跟老师思路进入文本,和文中主人公一起欢笑、伤心,有时会有惊喜。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苏珊对死亡的乐观主义态度,她对待鸟儿和自己的死亡都很从容,“到另一个世界唱歌去了。”多么美好的意境,这种态度是值得我们每个人称道的。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用心的倾听者。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正确朗读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着迷、耐心、修理”等词语。

2。 能力目标

领会文章的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领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 情感目标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

教学难点和重点

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领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法运用】

我最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反馈点拨”。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中,再引导学生深入发掘探究,再点拨小结。在点拨引导中,我将尽量多地使用激励性语言。

【学法运用】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标倡导的最主要教学理念。本节课我在让学生 “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反馈所感所得。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揭题

以问讯处图片导入,简单介绍问讯处。今天我们就一起用心去倾听一个与问询处的真实感人的故事,从而导入课题。这样设计导课,主要是让对生活中的问讯处有初步的了解。

(二)、初读感知

提出要求,初读课文。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并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思考:课文写了儿时的“我”向苏珊寻求了哪些帮助?苏珊又是怎样帮助“我”的?再简洁地概括自己这些求助与帮助,填入表格中。

在试教时,我直接提问:课文写了儿时的“我”向苏珊寻求了哪些帮助?苏珊又是怎样帮助“我”的?这时候,我的发现,让学生简要说说,之后的作业学生半天写不清,后来在有师傅提点下,我降低难度,采用表格,帮助学生理清几件事情脉络。

(三)、精读课文,交流感受最深的地方

品文悟情。在学生交流自己读书体会的环节中,我也很好的领会了略读课文教学的精髓,那就是——突出重点。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感动?”学生可以从文章中找到很多感动人的词句。对这么多词句的体会,在教学中不能面面俱到,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说说感动的地方,抓住重点的几句话来品读:“小精灵用悦耳的声音问我。”、“小精灵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苏珊想了想”、“ 随后,她给我读了纸条上的留言: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这是一篇感人的文章,所以我也较注重朗读的指导。例如在品读“我”和苏珊第一次交流中,我采用让学生创编、补全对话,以同桌互补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不同形式,引导学生感悟体会两人之间感情的逐渐建立。这样,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达到了训练朗读,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之目的。

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安排了一个读写结合的小练笔。在引导学生深读了课文, 深刻地体会到 “我”与苏珊在交往的过程,结成了母子般的情谊,用心灵沟通让他们在交流中彼此感受幸福,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因此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汤米,当你看到苏珊的留言时,你想对她说什么?请在你课本空白的地方写一写你想说的话。我想,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内心一定涌动着许多属于自己的感想,大有不说出来不快的感觉。在学生朗读他们内心的感受时,我再配合感人的音乐,效果会更好。但是那天的课堂上,由于时间的把握非常欠缺,导致这个环节的效果差强人意。

(四)、说板书

我设计本文的板书的时候目的是要把文章的主题表现出来,表现“我”和苏珊的情谊是如何产生的,这样板书起到了提纲携领的作用。学生对于主人公之间的情谊有更深的理解。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