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课稿汇编7篇

来源:书屋网 1.74W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热门】说课稿汇编7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学情

从五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物质科学科学知识,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冷”和“热”是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感觉,可以一“摸”了然;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心理特点等方面来看,学生对加热之后的.冷水袋会上浮是因为水加热之后体积增大难以理解。因此,在课堂上我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这个问题,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索得到科学的答案。

二、说教材及教学目标

《给冷水加热》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的教学单元组的第二课时。本课主要指导学生初步了解热的知识,以及给冷水加热之后所产生的沉浮现象,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为后面物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以及热的传递方式的学习打下基础。

(一)教学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重点:

1、水加热之后重量不变。

2、水加热之后体积增大。

(三)教学难点:

研究冷水袋受热上浮的原因。

(四)依据《科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编排意图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使学生知道水加热之后体积增大而重量不变。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学习会用猜想、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发现、探索新问题的乐趣。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

实验观察法、动手操作法(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最后得出科学结论。)

学法:

分组讨论法,让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整个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只作启发式点拨,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和操作)。

四、说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教具准备:

水袋、杯子、热水、插入吸管透明瓶、勺子、抹布、水槽、自制天平。设计思路: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实验—验证假设—巩固应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老师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把冷水袋放入两杯水中一个沉一个浮,这是怎么回事呢?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给冷水加热》你们就会知道其中的秘密了。(激趣导入,设置悬念,沟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习新课:

1、观察现象,激发思考

①学生看到沉浮现象发现冷热水的区别,把热水杯中的冷水袋捞起来让学生上来摸,感觉冷水袋温度的变化。大家交流并猜测:冷水袋加热之后怎么就会浮起来呢?

②复习前一单元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来大胆猜测冷水袋会浮起来跟什么有关呢?(由此激发学生想用实验证明自己猜想的欲望。)

2、提出问题、做出猜想与假设:

水加热之后重量是否发生了变化?

水加热之后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3、制定实验方案

我先把所有的材料分放到小组的桌子上,学生分小组交流选用哪些材料来证明水加热之后重量是否改变,哪些材料证明水加热之后体积是否改变,学生自由讨论,发散思维,你们还有更合适的材料吗?利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材料设计出实验方案。两个实验的先后顺序学生可以自主安排。

4、学生实验

做实验前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便于学生正确演示实验,提高动手操作实验的水平。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强调安全,对学生个别实验的失败加以指导,强调同学之间分组完成,互相探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加大学生间交流,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5、验证假设、总结原因汇报实验结论:

水加热之后重量不变,体积增大。现在你们能对冷水袋受热上浮的原因做出解释吗?

(三)巩固提高

1、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烧开水时水壶里的水不能装得太满?啤酒瓶饮料瓶里的啤酒饮料都不会装得太满这是为什么?

2、出示思考题:相同体积的冷水和热水哪个重,相同重量的冷水和热水谁的体积大。

(四)拓展延伸

五、说板书设计及反思

重量不变

2 给冷水加热

体积增大

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例2的内容—合理安排时间。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基础,从教材分析,目标重难点分析,教、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单元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统筹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时间。

(2)会用流程图表示事情的安排顺序。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感受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时间。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难点:会用流程图表示事情的安排顺序,引导学生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化方案。

三、说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优的方案。教学难点是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优的`方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1、创设情境主要采用了多媒体直观观察的教学方法,根据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创设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处于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最佳状态。

2、探究体验的这部分内容主要采用了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解决问题采用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从中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问题中作用。

3、注重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验证答案,并引导他们自己总结,从而逐步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二)说学法: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1、给学生创设熟悉的情境,学生在这熟悉而又喜欢的情境中,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尝试解决具体的问题的方法。

2、在时间安排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同伴交流合作,共同探究新知。

3、用再创造方法学习数学。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活动空间中,去体验而归纳,由类比而猜想,由发现到证明。

四、说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源于生活,以用于生活”,“数学教学更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下面,本人结合自己这节课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合理安排时间》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是怎样构建生活化数学的。

(一)、引趣导入

(二)、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三)、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屏幕出示例2情景:(先不出示工序和问题)

师:就在这个时候门铃响了,大家看大屏幕,谁来说一说这幅画的内容?

师:你想一想沏茶都需要做哪些工序呢?

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工序?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屏幕出现沏茶工序和问题)

2、观察工序

师:观察工序,你发现了什么?

(工序的顺序是乱的,有些事情可以同时做。)

师:咱们先把他的顺序排一排好吗?

师:快速的算一算,看看小明做着几件事需要多长时间?

3、屏幕出现问题

找学生演示,说理由,选出最优方案!

(四)、练习巩固

1、做一做第2题

2、合理安排时间——做饭

3、做一做第3题

(五)课堂小节: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项脊轩志》第二课时(出示课件),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谈一谈我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项脊轩志》是《语文》教材第六单元的第三篇文言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由于文言文距今年代较远,阅读困难较大,所以大多技校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反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想让学生喜欢学习文言文,就必须考虑文言文教学的“古为今用”,必须面向学生实际。

我在日常教学中比较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注重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感情共鸣。《项脊轩志》是浅易文言文,抒发的是亲情,容易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从我校德育教育的大环境和语文教学改革的小环境出发,我想通过本文的教学,尝试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以教材为例子,激发学生对亲人的感激,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同时使他们克服对文言文的陌生感,愿意学习文言文。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分析,在第一堂课学生已理解文意和掌握篇章结构的基础上,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力目标: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能根据要求筛选归纳信息;

2.德育目标:解读归有光难言的伤痛,培养学生情感共鸣。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完成能力目标。

教学难点: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完成德育目标。

三、 教法与学法

为了使学生掌握上述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在教学中将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优势,通过讨论、课堂剧演出等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来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5个步骤:

(一)、新课导入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我先出示一个谜语:以成语“衣锦还乡”为谜面,猜一位明代作家名。 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积极思考作答。谜底:归 有 光。通过新课导入融洽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注意力迅速回到课堂教学上来。

(二)、新课讲解

1.教给学生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训练学生根据要求筛选归纳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明确文言文阅读同现代文一样,第一步要整体把握文意。这便启示我们:阅读文言语段,要把它当作文章来读,而不能把它当作古汉语材料来阅读。按照这个阅读理念阅读古文选段,首先不要死扣字、词、句,要先整体理清思路,特别要注重把握其人、事、理(情)。所谓人,是指语段中写了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人物间的关系怎样。所谓事,是指语段中写了几件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所谓情,是指文段围绕主要人物所叙述的事件里蕴涵的感情。

(1)指导学生找出本文所记叙的人。学生明确:本文所记叙的人物主要有归有光、老妪、母亲、祖母和妻子;其中归有光的形象可分为幼年、少年和成年。

(2)指导学生找出本文所记叙的事。学生明确:本文所记叙的事情主要是家庭琐事,依次有修缮项脊轩、诸父异爨、回忆母亲、回忆祖母、项脊轩遭火未焚、怀念亡妻等生活画卷。

(3)指导学生透过这些人和事找出作者流露的情。学生明确:

修缮项脊轩——喜

诸父异爨、回忆母亲、回忆祖母——悲

项脊轩遭火未焚——悲喜交加

怀念亡妻——悲

通过以上3个步骤的训练,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能力,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文言文阅读理念,完成教学重点,并为话题讨论做好铺垫。

2.教师出示话题: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

(1) 幼年归有光的伤痛

(2) 少年归有光的形象

(3) 少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4)成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把全班分为4个组进行讨论比赛,每组讨论解决一个话题;每组由学生推选1名组长来搜集组员讨论的信息,然后归纳作答。如有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指导,学生补充,最后读懂归有光的内心世界。板书如下:

幼年的伤痛:想像和怀念母亲

难言的伤痛 少年形象:好静、、勤奋

不老的亲情 少年内心世界:悲凉

成年内心世界:人亡物在,无限伤心

通过本话题讨论,突破教学难点。

(三)、拓展训练:指导学生进行课堂剧演出,每组选出2名演员,要求3男5女。

角色分工: 学生1——幼年归有光 学生2——少年归有光 学生3——成年归有光 学生4——母亲 学生5——老妪 学生6——祖母

学生7——妻子 学生8、9、10——诸小妹

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来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感,培养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力,领悟文章中流露出的真情,唤醒学生对亲人的感激意识。

(四)归纳总结(5`)

一间百年老屋,又小又漏又暗,似乎没有什么可写的,但老屋却见证了作者家境的变迁,也记录了他家人的音容笑貌。寄托了作者的绵绵哀思,读之令人心酸掉泪。联想我们现在的技校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很多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的辛勤付出,缺乏感激之情,缺乏感恩之心。拥有时不知道珍惜,失去时才知道可贵。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爱家庭、爱父母是爱祖国、爱人民的起点,我们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珍惜亲情,从感恩开始,孝敬父母、为父母分忧。愿本文就是一面镜子,时刻照见同学们感激的面容、感恩的心灵!

(五)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借老屋写亲情的写作技巧,想想母亲对自己的关爱,请同学们作文《感受母爱》。

(六)板书设计

文言文阅读方法:整体把握人、事、情(理)

幼年的伤痛:想像和怀念母亲

难言的伤痛 少年 形象:好静、、勤奋

不老的亲情 内心世界:悲凉

成年的内心世界:人亡物在,无限伤心

说课稿 篇4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上册《流动的画》。它是一首充满了款款深情,又蕴藏着浓浓童趣的小诗。诗中,“我”坐在车窗边观赏祖国大地,美丽的“画”是流动的,“我”的情感也随之灵动!——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热爱流动的画,热爱祖国。诗歌文质兼美,语言形象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很适合儿童欣赏和朗读。

我从三个方面来向大家汇报:教学理念、教学要求、教学过程。

一、教学理念

根据教材的特点,其字里行间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审美资源。因此,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我把引导学生审美作为重点,把这节语文课上成一堂美的欣赏课。“让诗教永驻语文课堂”,这就是我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我的想法是:

1、落实“读”——读出形、读出情、读出神

2、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为学生创设一个“书声琅琅”的课堂氛围,让他们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中,丰富情感,陶冶情操。

二、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置教学目标:

1、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读通、读顺、读美课文,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使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感悟到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培养语感。

3、激发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热爱祖国的美好河山。

教学重点

通过落实“读”,让学生感悟诗歌的'“美”。

教学方法

我主要采用“自读自悟”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在整堂课中,力求做到:

过程——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参与;

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

疑难——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探究;

朗读——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评价;

诗歌——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感悟。)

三、教学过程

1、读出诗歌的形,披文入境发现美(显示)

“读出形”即让学生通过读,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描绘的形象,发现诗歌的美。这个环节通过3步来实施: “猜谜激趣,读题质疑”;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观画说景,感自然美”。

上课一开始,我用了一首优美的关于“画”的谜语诗。(演示: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样,紧紧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水到渠成地引入新课学习、探究。

接着,让学生通过三次自读(显示:一读,自主解决课题质疑;二读,自主合作学习生字;三读,合作探究新的质疑),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

利用“活化”教材内容,创设情境(演示:车窗外不断变换的美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再结合诗歌中的语言描写,让学生在头脑中唤起诗歌描绘的形象,读出诗歌的“形”。

这个环节,主要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初步读懂诗歌。

2、读出诗歌的情,情理交融欣赏美

“读出情”即引导学生读出语言蕴涵的情感,由发现美进而到欣赏美,提高了审美的层次。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突破口,让学生主动走向教材。

首先,让学生“尽情品读,赏自然美”。即引导学生品读诗歌中写景的六个句子。(演示)通过对比读、指名读、评价读、挑战读、示范读、配乐读等方式,(:品读:对比读、自主读、指名读、评价读、挑战读、示范读、配乐读)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会。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揣摩语言,欣赏景物,获得美的享受。

紧接着,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内化文本,说自然美”。我是这样设计的:小朋友,猜猜看,流动的画中还会有什么美景?二年级学生的生活感受毕竟有限,我用出示田野、瀑布、蓝天图,指导他们模仿课文的句子进行描绘,让“大家都来说流动的画”。为学生创设说话的情境,进行口语训练。

“略读课文,悟人文美”。通过“三读三说”学习诗歌的第二小节,(出示:三读三说——自由读,说说读懂了什么;分角色读,说说没读懂什么;集体读,说自己的感想。)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感悟到诗歌中蕴藏的人文美,懂得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热爱祖国的美好山河。此时,学生的理解已经层层深入,能明确地领悟到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蕴美了。

3、读出诗歌的神,导之以行创造美

这个环节里,我再次借助多媒体,通过两个方面和学生一起来感受、学习,引导学生读出语言包含的精髓和言外之意,达到审美的更高境界。

“广泛阅读,拓展知识”。我让学生收集课外资料,更多地了解祖国的壮美山河。通过泛读拓展,“读出神”。

“感官阅读,延伸情感”。让学生通过“饱览祖国美丽河山”,(演示:一张中国地图,图上演示从长沙出发的铁轨图,链接著名风景点的美景)又一次让学生从感官上来“阅读“祖国的画,延伸情感。从课内知识自然地拓展到课外生活,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对祖国的爱,来创造美!

在迷人的风景中,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欣赏戛然而止,“课已尽而意无穷”。

总之,本课教学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自主完成对诗歌的探究和感悟,提高审美情趣。力求在诗歌的教学上有所创新,“让诗教永驻语文课堂”!

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和我的祖国》,下面我会从以下七个方面去说课:1、教材分析2、教学目标3、重点难点4、课时安排5、学情分析6、教法7、教学程序。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

歌曲《我和我的祖国》选自教材:广东教育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出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走进音乐世界》第一单元爱我中华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是我国现代题材的一首优秀创作歌曲。演唱者以第一人称手法,用歌声诉说了我和祖国息息相连、一刻也不能分割的心情,是许多著名歌唱家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歌曲的旋律舒展流畅,歌词纯朴无华,旋律与歌词结合,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歌曲为6/8与9/8拍子结合,为主歌、副歌的两段体结构,旋律在B段从1-1八度变换至高音的段落,令人心潮澎湃,把与祖国的永不分离的情感比作大海永不干涸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首歌曲不管是独唱还是合唱,虽然风格不同,但对祖国眷恋之情依然表现得令人神往。

二、说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对作品的聆听和演绎,激发起学生爱国情感。

2、过程与方法:聆听、模仿、探究、练习。

3、知识与技能:能够初步感知复拍子的音乐律动感,学会歌曲并能独唱与合唱作品。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歌曲的不同版本的演绎来认识人声并辨别唱法。

2、通过作品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难点:

1、乐理知识学习:对歌曲中复合拍子的把握和学习,并能区分单拍子和复拍子,并且学习附点音符。

2、演唱:要让学生克服对自己声音的自卑感和激发学生对歌唱的热情,并能在合唱中学习团队精神。

四、说课时安排:一课时(40分钟)

五、说学情:

借助听、看、说、唱等多种感官的参与激发想象力;共同完成对复拍子的律动感掌握、适用的旋律和情感表达和总结作用等相关知识的理解;男女生均可能独立完成作品的'演唱并能合唱作品;能认识独立演唱和合唱的区别;认识人声演唱的类别;总之,始终把音乐的参与感受活动放到重要位置。

六、说教法

根据新课标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的要求,我确定的教法是:在依据初中学生音乐学习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

①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②设置唱、朗读、伴奏、划拍子等不同的参与方式,引导复拍子的不同歌曲的比较,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③参照课本创造加工,整合体联相关内容,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七、说教学程序:

(一)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钢琴

(二)设计思路:初中的学生,是一个变声时期,尤其是初一的学生,刚刚从小学踏进初中,不单只是环境的变化,更多的是心理和身理的变化。很多学生在这个时期都因自己的声线而对歌唱产生恐惧或厌恶之感,其实他们并不是真正的讨厌歌唱,只是对自己的声音产生怀疑和困惑。所以,我想利用这个节课,让学生首先认识人声,并能认识男声、女声和合唱各种不同唱法的演绎的效果。然后我们再针对歌曲中出现的复拍子进行认识,并能区分单拍子和复拍子。我将利用划拍子的方法,让学生更清晰地看到单拍子和复拍子的律动性。当学生能把握到歌曲的律动性和旋律线条后,就开始学习歌曲,因为歌曲比较通俗易懂,我将会在用钢琴的伴奏形式带领学生先学会唱谱,再加入歌词来学习。在学生学会歌曲后,我会随机挑选任意男生或女声担任歌曲主歌的领唱,然后进入副歌将全班齐唱,第二段时更换领唱的学生。

在这个歌唱的过程中,学生既能在歌唱中体验到各种唱法的区别,又能感受到复拍子的律动,并能学习到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更能激发其爱国之情。

(三)教学流程:我将本节课分为四个部分

1、导入阶段:用约5分钟时间进行,主要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新课导入。

2、展开阶段:用约15分钟进行歌曲欣赏,学生通过听、想、说、理解结合的方式,完成对人声认识、演唱方法认识、乐理知识和对歌曲旋律初步感知的学习。

3、形成性阶段:约15分钟进行歌曲学习和演唱,通过讲练结合来完成对歌曲中乐感的把握、情感的处理、演唱领悟、相互合作体会的学习。

4、结束阶段:约5分钟进行课后总结和反思,有学生为主作总结,老师为辅作反思。

(四)板书设计:歌曲《我和我的祖国》

一、关于我们的祖国

二、童声人声的认识女声男声

三、独唱声乐演唱形式

齐唱同声合唱合唱混声合唱重唱无伴奏合唱对唱

四、拍子单拍子复拍子

五、附点音符我的说课完毕。感谢老师耐心考察。

说课稿 篇6

【欣赏歌曲】

1.第一遍有画面欣赏音乐后,师:“小朋友们,歌中都唱到了谁?歌曲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听了这首歌,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到很难受。”

了还想听。”

幼三:??

3、欣赏教师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后,师:“你最喜欢歌曲中的哪一句?请你来当小老师吧!”

可以顺势引导幼儿了解歌曲的性质了。)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思维方式都有所不同,回答不可能千篇一律。如何提升幼儿的认识,使他们的学习变得更有意义,那就需要老师不仅要博(一首歌曲一下子学会有点困难,但让孩子在熟悉音并不难。并且,大班的孩子已有一定的.表现欲望了,让他们当个小老师,他们会争先恐后,使以往枯燥的学唱环节生动起来。当然,孩子如果唱得导,并努力引导他们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将伤心、快乐等不同的情绪唱出来。《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此环节要特别注意面向全体,尤其是能力较差、胆子较小的幼儿更应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机会。)

(孩子对一种表现方式的兴趣不是非常持久,所以我们可以尝试让孩子用不同唱的形式来学唱歌曲。经我多次

9’

2. 学多才,还要灵活机智了。幼一:“听了之后,我的心里感乐后,唱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

幼二:“这首歌曲真优美,我听不是很准确,教师要及时引

说课稿 篇7

一. 说教材

本单元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生活和实验中常见的酸和碱出发,介绍了几种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并说明酸和碱各有其相似性质的原因。第二部分在酸和碱性质及用途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酸和碱之发生的反应-------中和反应以及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溶液的酸碱度等。

从整章的内容来看,都围绕着酸和碱这两种物质来学习的,所以能够清楚认识酸碱对学好本章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酸和碱在初中学生的概念中还比较陌生,同时新课改的教材中不对酸碱下定义,仅需要通过酸碱与指示剂的作用和变色情况来进行判断酸碱。所以对指示剂的认识也犹为重要。本节作为该单元第一部分的第一课时,主要认识指示剂,并且能用指示剂来鉴别具有酸性和碱性物质的实验方法,同时通过新课的教学使学生形成物质区别的一般原理。

二. 说教学目标

1. 课标要求

了解酸碱指示剂你酸碱作用的变化规律。

如何应用指示剂(代指示剂)区分酸碱性物质

2.具体知识目标

A 认识两种指示剂(酚酞和紫色石蕊试液).

B .掌握酸碱指示剂和酸碱作用的变化规律.

C 如何运用酸碱指示剂来检验物质中存在的酸碱性

D .了解指示剂的发现. 了解如何简单运用生活中的某些物质代替指示剂来鉴别物质的酸碱性。

E 简单了解物质酸碱性对工农业生产生活的意义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在探究酸碱指示剂和酸碱作用的变色规律 培养学生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和运用实验的现象分析实验的实质内容

如何用指示剂来检验物质的酸碱性 运用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自制指示剂的探究过程 培养学生如何运用生活实际与化学学习相联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探究指示剂与酸碱变化规律过程中 运用研究物质的基本程序 观察物质外观性质——(利用旧知识)预测物质的性质(假设)——实验验证——观察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解释及结论)

如何区分食醋和氢氧化钙两种物质 从简单的物理方法 ——到化学方法 多种方法的探究 让学生懂的区分物质的一般原理

从两种物质的探究到多种物质的验证,让学生懂得研究物质从特殊(个别)物质为代表到一般(普遍)物质的研究方式

在自制指示剂的探究问题上。通过观看感性的内容材料。培养学生如何获取有用的信息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让学生能在学习用石蕊试液区分酸碱的基础上,自行探究另一种指示剂。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能应用相同的实验原理。达到学一种具体的物质研究方法应用于其他类似物质的研究。举一反三

在自制指示剂的探究实验上,列举的都是生活中学生见过的物质。居然有如此的功效。让学生懂得即使是身边最不起眼的物质都有可挖掘的知识内容。让学生懂得学习化学的同时,要着眼于平时对身边事物的细心观察 如何让化学知识你生活实际相联系。

三. 说教法

1.实验探究和验证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所以必须通过实验方法对物质的性质进行探究 本节课运用探究实验和验证实验相结合,通过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出物质变化的规律。然后进行多种的物质再次进行实验对总结的规律进行验证。

2.归类比较 指示剂你酸碱变化规律

3.类推 实验仅有几种物质的验证 其他的酸碱和指示剂的变化也是如此

4.问题引导 通过提出问题,使学生逐步深入了解教学内容

5.指导学生阅读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用的信息内容

以引导学生为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四. 说学法

复习旧知识—— 总结研究物质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再利用这种方法来研究新事物

探究实验 ——观察现象—— 分析现象——总结规律

认识规律——运用规律

假设——实验验证

五.说教学过程(见课件)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