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年味作文精选15篇

来源:书屋网 3.05W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家乡的年味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乡的年味作文精选15篇

家乡的年味作文1

家乡的年味,藏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家乡的年味,藏在那丰盛的团圆饭里;家乡的年味,藏在互相的祝福中……家乡的年味还藏在哪里呢?

在我的记忆中,每到春节前夕,奶奶总要包红团,寓意着团团圆圆,红红火火。红色的团子充满新年气息,看起来令人赏心悦目,今年也不例外。

东方的空中刚露出一抹霞光,奶奶便起床准备包红团的材料了。奶奶在厨房里忙碌了起来,先在高压锅里将绿豆煮熟。在这期间她也不能闲着,你瞧,奶奶又和起了面团,她先将一些面粉倒在了案板上,用手在中间掏出一个小窝,倒入适量的水,将边上的面粉渐渐往里拨,逐渐混成一个面团。揉好的面团光溜溜的,好像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娃娃。绿豆的香气从锅中渐渐地飘了出来,不久,厨房里就飘满了绿豆香,仿佛要溢出厨房似的。煮过的绿豆十分软糯,加入白砂糖搅拌后将粒粒分明的绿豆碾成绿豆沙。瞧,这些就是包红团的食材。

在案板上撒上面粉,防止面团粘在板子上。这会就开始包红团啦!将面团分成许多个大小一样的小团子,在将它压成一张张面皮,把面皮放在虎口处,用勺子挖一点绿豆沙放在面团中间,另一只手的大姆指往下压,两只手配合着把红团包好,这会拿出印红团的模具。

你可不要小瞧这红团印,这可包含了人们的美好愿望!红团印一般图案刻有福、禄、寿、喜、财、丁、贵及双孩儿、庆丰收等字样或图样。花样如此丰富多彩,做红团的主人巴不得一一接纳,并受用一生甚至代代而绵延不断。这也难怪,因为它已囊括了人们美好愿望的`方方面面。

将包好馅儿的面团放进红团印里,用手压平,模具倒扣过来,在底下垫上洗干净剪成小段的襄荷,在案板上轻轻敲一敲,一个“白团”就做好了。再用刷子蘸上可食用色素刷在“白团”上。在锅中将水煮沸后,放入做好的红团去蒸,这样一个名副其实的红团就做好了!

蒸好的红团红彤彤的,远远望去就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轻轻一吸,糯米与襄荷的香气萦绕在鼻尖,沁人心脾,令人“口水直流三千尺”。

大家围绕在一起品尝着。拿起一个红团咬一口,薄薄的皮瞬间就破了了,绿豆的味道扑鼻而来……

咬一口红团,甜甜的味道、家的味道、年的味道通通涌上心头!

家乡的年味作文2

家乡的糍粑不大,直径约五厘米,但装满了家乡年味。从小到大,家乡的糍粑便是我的最爱。与其说是一种地方特产,不如说是一个家乡印记。无论走遍千山万水,还是远涉重洋,我心里总想吃一口家乡的糍粑。

儿时过年的时候,奶奶喜欢做糍粑,然后悄悄地把它们放在谷仓里。有一次,我到处找东西,碰巧找到了糍粑,偷偷地吃了两个。后来,奶奶发现了,就对我说:你这只小老鼠,闻到了糍粑味,千万别告诉别人。至今我还记得奶奶做的糍粑味道,又甜又香还有谷味。

我老家在湖南省涟源市桥头河镇,这儿的人们擅长做糍粑,做的糍粑有嚼劲,不粘牙也不胀肚子,附近几个乡镇的人们都会慕名而来买糍粑。

糍粑好吃却难做。首先是选料,挑选上好的新鲜糯米,再用井里清澈的泉水蒸煮,用柴火最好,约三小时一锅。接下来是打糍粑,一般需要有力气的男子用木锤子使劲打,打成一大团。这时,心灵手巧的女人们就会接过来,用铁模子做成圆圆的糍粑。铁模子上刻了喜福寿字,意味着喜庆吉祥。最后放在竹筛上用火慢慢烘干。等到吃的时候,糍粑拌上一些花生米、芝麻、黄豆粉末等,味道就更香了。

这样做出来的糍粑主要是耐保存,放在谷仓里,两个月都不会变质。我楼下是一对八十几岁的老爷爷、老奶奶,他们很少回湖南老家,但又想吃糍粑,每次见我回老家,便请我帮忙带。他们每次吃上家乡的糍粑,说得最多的便是:这个味道地道,家乡的糯米和家乡的水做出来的糍粑就是好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的糍粑才有家乡的味道。

以前,我们每家每户都做糍粑,现在都集中到镇上的街上买了,这条街成了糍粑一条街。人们把糍粑做成了大产业,创立了品牌,甚至通过网络卖到了海外,让远在异国他乡的.人们都吃上了糍粑。如今,去镇上买糍粑也成了我们回娘家必做的事情,尤其是过年,一去就买几十斤,送给亲戚朋友,送给老乡,让他们也尝尝家乡的年味。

吃糍粑也有讲究,有三种吃法。一是烤着吃,在火上烤得金黄金黄的、鼓鼓的,塞一块红糖进去,吃起来甜甜的;二是用油煎着吃,煎得金黄金黄的,捞出控油,蘸着黄豆粉末吃;三是蒸着吃,放在高压锅或微波炉里,蒸熟即可食用。但烤糍粑是首选,新年里,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烤着糍粑,炭火红红的,映红了大人小孩的脸,热乎了整个屋子,其乐融融,其情浓浓。

家乡的年味作文3

今年我在奶奶家过年,那儿地年味可浓了!家家贴春联,户户挂红灯笼。鞭炮声,五光十色地烟花和朦胧地硝烟到处都是。一辆辆汽车涌进山村,走下来抱着大大小小一大堆礼包地人,他们欢欢喜喜地向自家奔去。

我哼着小曲儿,蹦蹦跳跳地走到广场上,走在我两旁地还有我地爸爸妈妈。走着走着,我发现广场中心被人们里三圈外三圈地围了个水泄不通。我按捺不住好奇心,赶紧跑过去凑热闹。我好不容易挤到最里面,定睛一看,原来是舞龙。只见几个大汉身着黄袍,人手一根粗长棍子,撑起那条巨大而威武地布长龙。锣鼓声中龙舞起来了。瞧!它先绕着场地踱步一周,然后时而翻腾而起,时而俯冲而下,时而首尾相接旋转不止,时而如波浪起伏不定……随着锣鼓地打击越发激烈,龙地身体如高山一般盘起来,龙头高高昂起,摇动着那对冲天地角,在阳光地照耀下,那一身抖动地鳞片闪烁着耀眼地金光!最后,龙把头昂得更高了,它出神地凝望着远方,猛得张开口,露出两排洁白地牙齿,似乎在仰天长啸!顿时,观众群中爆发出来地暴风雨般地掌声与喝彩声一阵接着一阵,此起彼伏,经久不息,看来观众们都被这场舞龙表演所征服。

下午,一阵“噼啪”地爆竹声传入我地耳朵,接着是一阵音乐地奏鸣,一个“大头娃”笑呵呵地跨入了奶奶家地庭院,他拱了拱手,“拜年了,拜年了”说了一串吉利话。在他身后有一群小孩,每个人身前有一个可爱地马头,身后有一个光滑匀称地马屁股,蹦蹦跳跳,好活泼。我饶有兴趣地打量着他们,而奶奶则快活地喊道:“哟!是跳马灯地!”话音刚落,他们就转着圈儿一下前一下后地跳起舞来,乍一看还真像一群活泼地小马驹在跳跃。我拍手叫好,奶奶笑得合不拢嘴,忙递过去几个小红包……

夜晚是最迷人地。夜空在鞭炮与烟火地交织中成了一个绚烂地大花园。各色“花朵”在空中不停地变化,彩色地光一闪一闪地把山水房屋映衬得五彩缤纷,变幻不定。我们跑出去一看,大桥上正在放焰火,一阵阵银铃般地欢笑从那儿传出来,在山村中回响。我们也放了起来。看着这美丽地烟花,爷爷和奶奶都乐了,我则依偎在妈妈身边,灿烂地笑了。我们地烟花刚放完,山那边又有烟花在空中争奇斗艳。

啊!山乡地年味是团聚地,是快乐地,是幸福地!我爱山乡,更爱山乡地年味!

家乡的年味作文4

总在长沙过年,不免有点千篇一律、枯燥乏味。而今年,我和爸爸妈妈回到了山东老家,过了一个不一样的新年。

这儿的风俗和长沙可是大不相同。在长沙,每年的年夜饭都很丰盛,大鱼大肉地吃着,可山东的年夜饭却只有镶着花边的,奇形状怪的水饺。每当大年三十上午,家家户户便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白白净净的,不计其数的面皮和五花八门的馅料,开开心心的包起饺子来。望着自己的劳动果实,个个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我一回到家,恰好遇上爷爷包饺子,我立马虚心拜师学艺,也依葫芦画瓢地包起来。爷爷是个饺子大师,年年都做,自然是熟能生巧了,他把馅料皮子包起来,再随意一捏,一个小巧玲珑的饺子便诞生了。我也认真地包了一个,可结果破皮露馅又站不稳,还是爷爷帮忙加以“维修”,做了个造型独特的“水饺”。正读二年级的表妹说,由此她想起了两个词语,鹤立鸡群和鸡立鹤群。我和爷爷的这个“杰作”把大家逗得开怀大笑,成为除夕年饭上的“笑点”之一,这种团圆、愉快的气氛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

毕竟是过大年,山东的特别风俗不仅体现在“吃”上,还体现在“玩”上。

吃完快乐的晚餐,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来到街道上。突然,听到一阵锣鼓喧天,我怀着极大的好奇心,连忙带着可爱的表妹快马加鞭赶过去凑热闹。只见一支穿着红衣和一支穿着绿衣的队伍正在扭秧歌比赛,每个人手上分别拿着两把颜色不同的大扇子。她们扭的秧歌步调协调有序,整整齐齐,让人目不暇接,加上敲锣打鼓的`助阵,秧歌队就更来劲了。我感觉简直是《四小天鹅》的民间版,浑然不觉这是一群北方胖大婶在舞动,仿佛似一只只轻盈的蝴蝶,扇动那美丽的翅膀,正在花丛中跳着欢快的舞蹈。

一颗颗闪耀的星星在空中眨眼,伴着她们跳舞的是一朵朵夜空里尽情绽放的烟花。有的犹如仙女那柔顺金黄的秀发,从上空落下;有的好像结婚时的彩带一样在空中散开;有的和天空上的星星一般眨巴着眼睛,有的像那怒放的玫瑰:总之,这些璀璨的烟花在深邃的夜空中迸发、闪耀、旋转、翻腾,不停缤纷着、斑斓着、绚烂着,渲染着春节的祥和与喜庆,寄托着人们的祝福、喜悦和期望。

一盘盘小巧的饺子,一个个欢快的秧歌队,一朵朵绚丽的烟花,构成了家乡浓郁而独特的年味。

家乡的年味作文5

说起我们中国的春节,那可是源远流长。相传古代时有个叫年的怪兽,每逢正月来临之际,便会到百姓家抢夺吃的。因此人们很憎恶年来抢夺他们辛勤的劳动成果,于是我们聪明的祖先便想出了用燃放爆竹来驱赶年的方法,所以每逢过年时总能听到爆竹声响。这是我们的传统习俗,也是中国特有的年味。

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从小到大我跟随他们一起去了很多地方,其中在江苏住过很大一段时间。江苏是著名的江南水乡,其最具有特点的是水。那里的水格外的清,格外的静,使人看了有一种静谧安详的舒适感。但也是因为这水乡的柔与美,总让我感觉这里的年味不够浓烈,就像那烧到99℃的开水,终究还是不到火候。

今年的春节我与父母一起回到了家乡。虽许久未踏上这片土地,但空气中弥漫的还是熟悉的味道。到家时还只是二十几日,但家乡的年味正愈发浓烈。听着家乡人口中熟悉的方言,看着人们挑选年货时的认真模样,走过从前熟悉的'街道,心中洋溢着欣喜之情。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一阵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后,奶奶招呼我们进了屋。一进屋我便嗅到了一种熟悉的香味,“奶奶,什么东西这么香哇?”“你这鼻子可真灵呢,我在包圆子呢,你小时候最爱吃了。”“那这次多包点,我好久没吃了呢!”说完我便跟奶奶一起去了厨房,认真地跟奶奶学起包圆子的技巧。过了大约一个小时便大功告成了,看着一个个圆鼓鼓的圆子,心中颇有成就感。但奶奶说,这圆子要团圆饭时吃,象征碰上一家人团团圆圆,于是我便将期待投向了三十夜的团圆饭。

终于到了三十夜了,我日思夜想的圆子终于能一饱口福了。由于我的强烈要求,所以奶奶让我亲自蒸圆子。在完成了生火下锅等一步骤后,我开始了漫长的等待。可能由于第一次的经验不足,圆子被我蒸焦了,它们从白胖子变成了黑胖子。虽然相貌不佳,口味还是无话可说的,糯米的香甜和肉的香味,一口下去就是家乡的年味。

年夜饭过后,我们那的习俗是每家每户去庙里上香。在去上香的途中每人手中都提着一些爆竹,沿路燃放,这代表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老人说每年第一个上香的人能获得最好的运气,因此人们都带着对新年的愿望与憧憬奔向庙中。爆竹声铺天盖地在群山中回响,绵延不绝。黑暗的天空被烟火照亮,新的一年即将来临。

新年的钟声开始了倒计时,人们在庙中虔诚地祈祷。我站在山上,望着城市中的万家灯火,听着新年爆竹声的阵阵炸响,凝望着绚丽夺目的烟花。我开心地笑了,因为,这是我心目中的年味。

家乡的年味作文6

快过年了,太爷、太祖母一直盼望着我们回老家过年。我打小在那里度过无数个热闹传统的春节,喜欢一大家子放烟花鞭炮,所以每逢春节都有好几堆不同种类的炮竹等着我们回家。

今年天格外冷我缩在空调房里怕出来。一直到大年三十前两天,才被太爷打来的电话风尘仆仆地催回老家。这儿几条街的小孩儿全是我儿时的挚友,老老小小都认得。看见我们拉着一车子年货礼品回来,眼里都闪着羡慕的`光直说太爷、太祖母有福气。我听着有些愧疚。

台太祖母知道我们到了早已召集了全家准备好了春节的各项安排,成堆的炮竹也已堆在了大院子里。我看到两位老人脸上红润的光。晚上内屋、堂屋里坐了两大桌六婆婆仍不停在厨房里忙着,太爷、太祖母被儿女子孙位坐在中间,不说话也不动筷子只是用目光深情地在每一张宸熟稚嫩的脸上抚摸,傻傻地笑。吃晚饭,放鞭炮了,我怕外面风大,执意要在屋里看,也只是呆呆的看着,老人眼中有些黯淡。晚上,我们被安排到条件最好的一间房里,我嘴里直喊冷。太祖母说:“有热水袋还冷?”我随口回了句:“哪有空调暖和?还没电热毯。”第二天,吃着太爷买来的全家乡最好的包子,太爷勉强问:“你们要不明天回家?别冻着了。”说罢,转身进了里屋。我的心也被抽了一下。

晚上,我执意要到外面把剩下的几堆炮竹放完。太爷、太祖母先是一愣,继而眼里洒满亮光,忙乎乎地一一打电话叫了几家子一起来。烟花在低空中绚烂,鞭炮声在耳旁畔回荡,我在院中手舞足蹈,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味道。太祖母又说:“放炮竹可以驱散晦气,吓跑邪鬼。”这话虽是往年太祖母同样的叮嘱,却寄托了太祖母对子孙后代年年的嘱托,并祝福和希望老人仍开心地说着,唠唠叨叨。依稀地,一个小女孩儿正搂着老人的脖颈,是儿时的光啊,那老人怀念的旧时光。老人沉醉在那时光里。忽而,太祖母喃喃道:“前些年我害了大病差点就看不到你们了。”我惊愕在那里,家乡里没有人告诉过我。“人啊!”老人又沉沉哀叹。我的心像被烟花末烫了一下。

儿时,与太爷、太祖母在炮竹烟花中相守的时光,一生中能有多少啊?我决计要在家乡多留几天,好好把握在家乡的时光,好好欣赏家乡的炮竹,好好珍惜来自家乡的爱。

家乡的年味作文7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人潮涌动和鞭炮声中,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每个人的心里,年味都各有各的味,有兴奋的、难忘的,甚至有难过的,而我觉得年味儿总是令人高兴的。

我的家乡在邵阳隆回,每到过年我们都会跟随父母亲回到家乡,在当地,每到过年,大大小小的店铺就开始忙活了,都在想方设法把年货备的齐齐全全的,生怕别人抢了生意,有烟酒糖茶的,有鸡鸭鱼肉的,有鞭炮香纸的,有年糕的、干果的、春联的、年画的……各忙各的。店铺里有这么多的年货,各家各户也开始忙着准备了,溜达到这个店里看看,买点这个,去那个店里瞧瞧,买点那个,每个人手上都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忙的不亦乐乎。

小孩子年初一是最开心的,爸爸妈妈大年夜便会给我们红包,虽然这钱不久又会回到父母手中,但看看也舒服。年初一我和弟弟便到亲戚家一家家地去拜年,嘴里说着吉利的话,这时不管去哪家亲戚家,上门便会给红包,有时多,有时少,还有瓜子、花生、糖果招待,但不管多少,我们这些孩子此时只顾开心着、跳着、跑着。

在隆回还有它独有的特色,例如:猪血丸子、糍粑、舞龙灯……猪血丸子是湖南邵阳地区的传统名点,它是由猪血、猪肉、豆腐一起熏制而成的,每年的十一月、十二月份,几乎家家户户都制此品,以供数月之需,是当地的一种过年必备食品,有着悠久的传统。在隆回,同样作为贺年食品的糍粑也是在腊月制作,一般家庭的每一个人都会在一起打糍粑,以庆祝即将到来的.新年。舞龙灯是隆回的一种民间娱乐活动,在古代人们用舞龙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隆回的新年一直都延续着这个传统的民俗,而且会走进每家每户的院子,舞龙队中还有年长的老者,他会对每家主人说着新年的祝福语,祈祷每家平平安安、兴旺发达,今年舞龙队到了我们的老家,非常非常壮观和热闹,我还是第一次近距离看到几十人舞出来的长龙,黑夜更是好看。

这也许就是大人们所说的年味,家乡的年味更甜、更醇,会永远弥漫在我的心里,弥漫在我们的心田。

家乡的年味作文8

我站在老屋门前的石阶上深深的吸口气,吐息间鼻中充满潮湿的泥土味儿,再嗅嗅,还有一分枯草的淡香,这是一股很特殊的味道,不是城市中所熟悉的烟尘味却又让我亲切无比。

这是一种专属于农村的味道!阔别一年,我又站在这块养育我的先辈们的土地上,贪婪地呼吸着这带有泥土气息却令人无法割舍的`空气。

两个小时前,也就是大年初一的凌晨五点钟,我还带着起床气在停车场抱怨爸爸为何要这么早起赶回老家,我认为与家人亲人一起共度除夕就是“过年”,为何还要花费精力赶回老家?但,这一刻,我好似明白点什么。

听,那是什么声?“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穿过薄薄的晨雾,微微的细雨,从远处传来那久违而又熟悉的鞭炮声。久居城市中的朋友们,有多久没有听这样激烈热情的声音?它霸道地敲击着你的耳膜,敲击着那新年的钟铃!

“走喽,上坟qi(去)喽”爸爸站在远处的田埂上向我招手。/回到老家,爸爸的乡音也不自禁的冒出来。

上坟是新年里必做事件之一,也是我最烦恼的事,看着眼前没有边儿的泥泞,我不禁苦笑,是谁刚才还在享受这带着泥土气息的空气?

我伸出脚踩踩那被春雨浸润的土地,完美的印出个鞋印。爱护新鞋与祭拜祖先不可两全,我咬咬牙,踏下去。雨水真是给扫墓活动增添诸多麻烦,泥土遇上水不仅会粘鞋还会变得湿滑,待会儿还要徒“脚”穿过无数不过一人宽的田间阡陌小道,想想便觉得困难重重。幼时失足坠入水田里的悲惨经历又浮现在我的脑海,愈发使我的腿脚发软。

但我不能也不会就此放弃,有泥土才是农村,粘上泥土才算归根,才算过过“年”。

小时候不明白为什么有墓园而我的祖先们的墓碑却在田野里?那些坟墓坐落在田与田之间,最多只有2排,所以分的很散,每年上坟都要在狭长的田埂上走好久。老人们说,上一次坟就要围着村子绕上一个整圈。后来我才懂这句话,先人们去世后也不愿离开这片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要继续守护这片养育世世代代的土地。

即使要很早就从床上爬起,即使要走很多的路,我却从未错过大年初一的扫墓。只有过年才会回来,只有过年才有机会嗅嗅这哺育我们的泥土的味道。

现在的农村已萧瑟许多,即使是春节,也没有很热闹,村里近半数的人家都紧闭着大门,而锁早已锈蚀不堪。我明白父母的用意,虽然我们早已安家在城市,但我们仍应铭记我们的根还深深地扎在泥土里,不该也不愿拔起。

那淡淡的泥土味儿,就是我的年味。

家乡的年味作文9

忙活了一整天,我躺在床上,随手打开收音机,耳边传来一阵轻柔的歌声:“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这是费翔唱的《故乡的云》,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歌,此刻,它又勾起了我的思乡之情。

一阵微风吹过,略带着一些寒冷,但我不怕冷,我要乘着它,飘过海,飘过江,飘到江西,飘回家乡,踏在生我养我的土地上。

家乡的明月知道我回来了,她更加卖力地散发着皎洁的光芒;家乡的风知道我回来了,她变得更温柔了,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脸,绕着我欢快地旋转,仿佛在咿咿呀呀地说些什么。我侧耳倾听,哦,原来是村子里的老人略带嘶哑的祝福声,年轻人真诚的祷告声,还有儿童欢乐的嬉笑声……

此时,家家户户门前已张灯结彩,一幅幅春联,一对对大红灯笼,预示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财源广进。望着这些,我的鼻子一酸,眼泪涌了出来。

只见家家户户炊烟袅袅,在这皎洁的月光下,我看得更清楚了——炊烟如牛乳般,倾泻在村庄旁的那几棵杨柳上,之后,又聚集在一起。有时像一只只小猪,在柳树下安静地打盹;有时又像一只只小鸡,欢快地在村子里嬉笑打闹。我刚想靠近它,它却像一个害羞的`姑娘躲开了。此时,触景伤情,我的眼泪竟不听话地流了下来。

随着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起,家家户户都开始吃团圆饭了。我知道,在今晚的菜中,有一道菜是绝对不会少的,因为我已经闻到了那浓浓的鱼香,其中还夹杂着些许辣味,那就是香辣鱼。家乡的人喜欢吃鱼,不仅是因为我们伴着盱江而生,还因为“鱼”与“余”谐音,它寄寓着家乡人的希望,它象征着年年有余。

是啊,年年有余呀!看,这块土地上的变化多大呀!那一排排小楼房已替代了低矮的茅草房,那一条条宽阔的水泥大道已替代了那又窄又凹凸不平的泥巴路,不少人家的楼房下还停放着大大小小的轿车呢……

我猛然睁开眼,发现自己仍躺在床上,但脸上却早已泪水迷蒙。泪水流进口中,竟是酸酸的、涩涩的、苦苦的。我知道,这就是我思念已久的家乡的年味。我该满足了,因为在梦里,我已深深地感受到了家乡的特殊年味。

家乡的年味作文10

盼望着,盼望着,鼠年的脚步终于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我不仅仅想念家人,还想念家乡的年味。说起家乡的春节习俗,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包炸枣了。

外婆先把十斤的地瓜粉倒在锅里,吩咐我端来热水。外婆先示范给我看——

热水要少量多次地加。加了一次热水后,你就要用手按压、揉捏。很快,我就看到了外婆手里的一个面团。接着,外婆把面团翻到另一面,用相同的手法继续揉捏。

我争着把面团从外婆手里抢过来,用同样的方法揉捏。大概五分钟过去了,我的手臂已经感到微微的痛感。没办法,我只好伸出另一只手。两只手一起按,我发现——另一只手也开始酸痛了……

我问外婆:“为什么不拿去让村里的'磨坊磨呢?这样多省力啊!”

外婆应声答道:“年味年味,不是自己亲自做的怎么又能称为年味呢?”……

忙活了二十分钟,面团终于成型了!这时,妈妈、舅妈、以及两个妹妹也加入了揉面团的行列。

外婆分给了两个妹妹一人一个小面团儿,让她们就着自己喜欢的造型去捏。外婆刚要递给我面团,我忙摆手:“外婆,能不能让我试着包有馅儿的呀?我不想做图案!”

外婆不放心地点点头。她耐心地教着我:“首先要把取出的面团用手掌按平,但千万不能太薄,厚度要适中。如果太薄的话,馅儿包完之后就不好合拢;如果太厚的话,馅儿就很少,不好吃……”说着,亲手示范给我看,“然后,舀一勺的花生馅,倒在面皮的中间;接着,用大拇指和食指将面皮合拢。这时候,馅儿会溢出来,遇到这种情况,你就用大拇指,把它按进去就好了;最后呢,就是把它合拢,搓成一个球了……”

我按着外婆“真传”试包了一下。前几步都还很顺利,就是到了最后“搓球”的那一步,面皮“哗啦”一下就破了,馅儿都掉到了盘子上……真是一大悲剧!

后来,我只得乖乖地去包实心的“龟心枣”了……

妈妈和舅妈的工作效率很高,不一会儿就包完一大盆子的炸枣了。外婆就在锅里倒好油,开中火,把包好的炸枣一个一个地下了油锅……出锅后,就是一个个的金灿灿的、令人口水直流三千尺的炸枣了……

家乡的年味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回忆。随着时代变迁、新旧更替,各种春节习俗在人们心目中已渐渐淡化,甚至有一些已经打捞不起。但家乡的“金色年味”,已经永远地刻在了我的心里,永难磨灭了……

家乡的年味作文11

春去春又来,又到了过年的日子,每家每户都忙碌了起来,当然,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身为东莞人,自然会懂得一些东莞的过年风俗。

腊月二十三是民间祭灶的日子,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在这一天,灶王爷就会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由此就有了“送灶”的仪式。在这一天,我们家就会烧香拜佛,在桌子上摆上许多小吃,像糖冬瓜之类的。

腊月二十四就要贴对联了,在这一天,我们家都会将准备好的对联贴上,其实不止是对联,还有在房子的各个地方贴上写有“老少平安”、“招财进宝”等等的或红或橙的字条。

腊月二十八则是大扫除,在这两天里,一家大小都行动起来,将家里里里外外的打扫干净,迎接新的一年。孩子们在这一天都特别开心,因为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

除夕夜,每家每户都团圆在一起,一起吃着年夜饭,等待着新年的钟声响起。这一夜,是多少子女回家的夜,是多少为生活外出奋斗的人们,享受幸福的夜……

大年初一,我们早早的起床,放鞭炮,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按照书上说的,一出门向什么方向出发,出门行大运,接着就去喝茶,中午那顿大概是不吃的,这一天,孩子们是最开心的了,他们可以收到老爸妈妈与亲朋好友的红包,这一天的红包大概也是最多的,因为我们都会到处去拜年。

大年初二,就是开年了,这一天也少不了的放鞭炮,虽然现在禁止放烟花爆竹,但人们违背不了习俗。也把大门大开,在门前放一桌的食物,旁边还放凳子,据说是给逝去的祖先吃的。

到了正月初八左右,家里都把剩菜倒在一起,再用糯米粉与水弄成丸子,与剩菜一起煮,叫做“咸圆”,这应该是他们处理剩菜的'最好的方法了。

元宵节,这是过年的最后一天,家里煮元宵,吃元宵,有花生味的,还有芝麻味的,到了晚上,孩子们与老爸妈妈一起,把过年期间收到的红包都拆开,看看都收到了多少,这或许是孩子们最期待的了。

这是我们家乡的过年,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好像越来越感觉不到过年的气氛了,我们都希望,过着最有气氛的年,心里奔放着一朵朵希望的花。

家乡的年味作文12

我始终觉得城里不算过年,只有老家才是过年呢!每年,我就盼着寒假快点来到,最盼望的是父母放假前把我托人快递回老家的那几天。那爽,只有和我一样尝过的小伙伴才可意会。

腊月二十八要打年糕了,爸爸还没赶回家。爷爷、叔叔等男丁就要去村里打年糕,我作为小男丁自然也是不能缺的一员。妈妈只能带着妹妹一个劲地叮嘱我,叮嘱啥?早被打年糕的兴奋代替了。

打年糕喽。首先是掺米,所谓掺米就是把糯米和晚米按相应比例掺在一起。再是蒸米,用三个大灶,分别架上相应的三个木蒸桶,等到米的颜色变暗了,就在里面放红糖。等红糖融进了米中,就向旁边的人喊一声:“铲糕板”。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打糕了。刚做好的糯米放进打糕槽里,一个人用打糕杵用力打年糕,这时旁边要有一个人配合着翻年糕。打一下,翻一下,就像闹钟里的.齿轮一样有规律。

制糕了,该我们这些愣小子上手了。把打好的年糕放在一张长长的案板上,由两个制糕的叔叔搓成长条,我们负责在漂亮的模具上抹油,抹完油的模具,用力按入年糕,做成花式年糕。我们起先还老实地按,后来十八般武艺全上了,捶,拍,打……不少半成品的年糕悄无声息落入我们的肚子里。制糕的叔叔总摇着头,笑眯眯地来一句:“你们这群小馋猫!”“吃饱了才有力气抹油嘛!”不知哪个坏小子居然来了这么个理由。逗得所有的叔叔伯伯一起哈哈大笑,我们更加是借机再往嘴里塞一口。

对于一个“标准吃货”来说,吃分岁酒可真算是让我大饱口福了。所谓“分岁酒”则是温州人对年夜饭的叫法。外婆家住在山上,坐落在青山的怀抱中。土鸡、土鸭,土灶台,连烧火的燃料都是枯树枝、落叶。原始的美味,让人馋涎欲滴;龙虾、螃蟹、蛤蜊、海带炸虾……温州海鲜,让你舌头都鲜没了;炒面、炒年糕、玉米饼,让你吃到喉咙口都不腻……家家桌上有鱼或者芋,“年年有余”的好兆头,大概到处都一样。

各位小伙伴,老家温州是可以放鞭炮的。这个一定让你们无比羡慕。大年初一早上要放“开门炮”。先放“百子炮”。再放三声大炮,大炮要朝天放,保证声声放响,除旧迎新,蒸蒸日上。

赶上了好时代,乡村年味年年新,微信红包,鲜花迎春……老年味更浓,新年味更多。我爱你,乡村的年。

家乡的年味作文13

年年有鱼庆新岁,岁岁平安贺吉祥。过年啦!家家户户粘贴对联,迎春接福,欢聚团年;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礼花齐放,鞭炮齐鸣。我的家乡万古镇,好一片喜气洋洋的新年新气象。

每逢春节,我都要回老家过年,这里有清代传承下来的,老百姓珍爱的“鲤鱼灯舞”。

民间工匠用材料把鲤鱼灯扎得精美绝伦,色彩鲜艳夺目:红不红,黄不黄,蓝不蓝,绿不绿。鱼灯亮相暖眼:大不大,小不小;长不长,短不短;肥不肥,瘦不瘦。条条鱼灯身上,用金色有光纸剪贴的鱼鳞,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大年初一,荷花灯簇拥一群鲤鱼灯,紧跟响彻云宵的'锁呐吹奏,领头向前,锣鼓喧天的川锣套打,追尾殿后,浩浩荡荡地沿街游行。鞭炮噼里啪啦恭迎鱼队,红包源源不断接获喜钱。这支“鱼灯舞队”给万古镇人民拜年,祝乡亲人寿年丰,贺店铺生意兴隆。它有着地道民俗味,浓浓乡土情,吸引广大乡亲们,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涌来围观。

我奋力钻进人群,只见一位老艺人精神抖擞地挥舞彩棒,彩棒顶端的宝球在空中舞动。顿时群鱼戏珠,龙飞凤舞,上下翻腾。有位老街坊观得眉开眼笑,比手划脚道:“这位传承人,参加过全国汇演,为周总理、朱德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表演‘鲤鱼抢宝’节目呢!”

看!“鲤鱼灯舞”表演得栩栩如生,一会儿舞姿翩翩,跃过龙门;一会儿摇头摆尾,嬉戏莲叶间。那精彩场面,让我大饱眼福,情不自禁地诵起《江南》这首古诗:“江南可采莲……”

观看“鲤鱼灯舞”时,广场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牛!牛!必须点赞。”男女老少赞不绝口地竖起大拇指,“发到朋友圈”。

年味乡村润,

蟠桃献寿星。

举杯欣喜宴,

鱼跃上荧屏。

大地回春,喜气盈门,乡居生活丰富多彩,新农村到处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新面貌。大年初二,乡民们开始热热闹闹摆桌席,高高兴兴办喜酒,开开心心赴盛宴。“鲤鱼灯舞”活蹦乱跳到田间院坝,祝寿星: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贺新婚:男帅女美、花好月圆,送千家万户新年礼物——年年有余〈鱼〉。

“万古鲤鱼灯舞”它在庆祝重庆直辖开幕式上闪亮登场,它参加国庆60周年天安门游行盛典,它参加庆香港回归文艺汇演,它是家乡的经典传统文化,被重庆市命名为“鲤鱼灯舞之乡”——我骄傲!我自豪!

家乡的年味作文14

今年春节,我们一家回乡下老家过年,那是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村里过年的习俗,让我觉得是那么新鲜,那么难忘。

农历大年三十的下午,我回到了想念已久的家乡。车子刚停稳,我就飞快地跑进家门。这时,奶奶正在宰鸡宰鸭,爷爷也在写春联。我高兴地向他们问好,爷爷奶奶看到我们回来,十分欣喜。

随后,爷爷教我和哥哥贴对联。爷爷告诉我们,写春联、贴春联,是上千年来流传下来的象征吉祥、表达人们向往美生活的'民族风俗。贴对联的传统是先右边再左边。我便好奇地问爷爷:“上、下联和横批都是自右往左读吗?”爷爷点点头说:“是的。”我们首先贴堂屋大门的春联,上联:一帆风顺年年好,下联:万事如意步步高,横批:吉星高照。接着贴庭院门口的春联,上联:燕莺新气象,下联:龙马壮精神;横联:猪年大吉。爷爷让我们将“福”字写在红纸上倒贴于门上,他说民间有倒贴“福”字的习俗,意为春节福到。原来,贴春联也是很有讲就的。

贴好对联,便开始祭祖。奶奶在堂屋的供桌先摆上鸡和猪肉,然后分别整齐地摆好五套碗筷和酒杯,并盛上饭、斟满酒杯。接着,让我点上香和蜡烛,虔诚地插在香火堂前,并摆上糖果。做完这些程序,大约20分钟后,让我烧纸钱,放了一挂鞭炮。

吃过丰盛的年夜饭,我换上新衣服,欢快地跑进巷子里,和小伙伴们放起了鞭炮。

天黑了,我们便回家一边围着火炉守夜,一边看春晚节目。终于到子夜零时,伯伯带着我们放鞭炮,意为“迎神”。这时,整个山村都在燃放烟花爆竹,村子上空变成了烟花的海洋……让我想起了《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夜深了,山村又安静下来了,我们也入睡了。

大年初一清晨,按家乡的风俗,我和哥哥向长辈拜年,说着“新年好”、“恭喜发财”、“马到成功”等吉祥的祝福,长辈们便乐呵呵发给我们一个红包,里面装着压岁钱。这一天,爸爸妈妈还带我去亲戚家串门拜年。

大年初二,我们便依依不舍地告别亲友,离开了还笼罩着浓浓年味的的家乡。

家乡的年味作文15

宁静的夜空在除夕夜晚变得多彩炫目,一朵朵,一道道或火红火红或紫黄紫黄的烟花直冲上九霄云天,在空中爆炸,释放出夺人眼球的光芒,令人目不暇接,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家乡的年来了。今年的年大家过的如何?我决定要采访一下。

第一个采访的对象是一位白发鬓霜的老人,等我这个小记者一提问,老人便用他满怀批判的眼光向我们揭示了他眼中的年。“唉,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在干啥?老祖宗自制的传承百年的饺子看不上眼,倒对那些个什么挺着迷,过年了,大家都吃着饺子,可他们却抱着一桶全家桶当饭吃。要说这过年了,一家人团团圆圆,吃个年夜饭,聊聊家常,看看春晚,可现在的人都好像中了毒,像我儿子、孙子,进家后,几乎一直都是低头不语,两眼对着那发光的手机屏暗送秋波,不太和我怎么说话,就连春晚这强大的手术刀也对他们的病灶无能为力,于是早早地眼睛就与眼镜接吻了,听说今年情节人与元宵节的同一天,是吗?”我回答:“是的,”,刚欲向老人阐明这一番时,老人又感叹道:“整天将那个什么情人节挂在嘴边,老祖宗的七夕节也没有见他们这么上心啊!”

此时的老奶奶在旁边已恭候多时,估摸着时间,我们将摄像头对准了老奶奶,老奶奶一脸慈祥的诉道:“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我见识到了改革的好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也富裕了,可这现在的人

对粮食没有以前那么珍惜了,四五斤重的鱼有时吃不到一半就倒掉了,过年了,那更是百万大军进菜市,一番疯狂采购之后满载而归,家里变成了一个小超市,现在家里人少,买的年货过多吃不了的因变质都被倒掉了。亲戚朋友们来拿的礼物也愈发贵重,有的带小孩来,还要发压岁钱,还不能太少,每年的`压岁钱对我们家说是一笔偌大的开销。”

走出老人家中,恰逢村里组织的锣鼓队经过,穿红戴绿的小伙子们奋力挥臂,锤击着鼓皮,发出咚咚的硕大响声,姑娘们也个个才貌双全,打着节拍,走着秧歌步,脸上尽是脱去电子辐射的喜悦面容,在后面又有我们新鲜的血液,跟在队伍后面有几个处于闲职时期的学生,跟着学走秧歌,惹的大家哄堂大笑,这才是真正的年呀!

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我们是炎黄子孙,就有理由去热爱它,西方节日固然令人神往,但一个守不住根的民族注定灭亡。年不是几天的大吃大喝奢华享受,它应当是一个总结反思,未雨绸缪的交替时期,年也不是有小孩的家长的一种集资工具,更多的是晚辈对长辈的关心、孝敬。

中国人我们应该坚守传统,过好年,过幸福年,不是吗?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