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模板合集10篇

来源:书屋网 1.82W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选说课稿模板合集10篇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醉翁亭记》,此文堪称千古名篇,备受关注,学生学习难度较大,教师亦难教,正因为此,我特选此文,一是尝试,二是探索,权当抛砖引玉。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流程、说板书五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

《醉翁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本单元所选课文皆为古代名胜记游记,都是历来传诵的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家名篇,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等。《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的作品。作者因参与政治改革(为范仲淹、韩琦鸣不平)而被贬,但表现出了乐观旷达的情怀。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酒后的记游文字中,如诗如画。

“课标“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文本。抓住 “醉”、“翁”和“乐”三个字,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文本内容。依据《课标》要求,以及文本特点,我特拟定以下3个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文意并能熟读成诵。

2、技能目标:领会作者“醉”与“乐”的精神实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针对课标和文本特点,我将理解文意并能熟读成诵作为重点。

针对学情,我将理解作者“醉”与“乐”的精神实质设置为难点。

二 、说教法

教法,就是教“法”,本课是记游写景类,所以务必体会情景交融之美,所以,我主要采用“变奏朗读法”来完成对课文的朗读和理解,鉴于八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我将采用“小组合作竞争学习法”来展开教学。由于对八年级学生来讲有学习困难,所以我还采用“化繁为简法”或“一字串珠法”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精神实质,即“与民同乐”思想。

三、说学法

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习效率“事半功倍”,所以,针对文本特点,学生学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法“小组合作探讨法”学习开展活动,在课堂上,通过诵读和讨论去推动学生思考,以“关键词推理法”来寻根究底,捋出作者的内心品质,“与民同乐”。此外,比较法、读写结合法加以辅助学习。

四、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很荣幸在朝阳升起时踏进了靖边八中的美丽校园,走上了八年级()班的这方讲台,这是第一次,但我希望这只是开始,所以我很珍惜,早早就起来,做准备工作。我相信我们可以相处用愉快,你们相信吗?“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因为他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推行“庆历新政”。这次改革失败,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到邓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文,看看在这篇中作者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怀呢?

(设计意图: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对学生学习有促进作用。”因此,在设计导语时,尽可能引起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以此导入课堂学习,既复习了前文又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

(二)变奏朗读,

1.教师变奏试读,学生试听,请学生评价老师的朗读,引导学生明了虚词的作用,了解变奏之好处,同时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生朗读,在读中体会文意,学得“读”的技巧。

3.合作助读,互译难解字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小组优质资源学习,这也是为了互相启发,提高学习效率,以节省学习时间。

(三)合作探究,研讨课文

理解主题,紧扣 “醉、翁”二字。突破难点。

1、作者39岁写此文,可为何文中以醉“翁”相称?找出有关语句说说理解。

2、作者自称醉翁,他可是真“醉”?

3、明明写自己,可为何偏偏用了第三人称,从称谓的变化之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四)拓展延伸、体验反思

封建社会,很多文人骚客面对自己的生活和遭遇,面对社会现实,或愤世嫉俗,退隐,超然世外;或“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或进退皆忧,以天下为己任。欧阳修,屡遭嫉恨,被贬滁州,却能够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范仲淹 陶渊明 刘禹锡 李白 杜甫 龚自珍

你更欣赏哪种人生态度?对你有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并且强调联系生活,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故设置这一环节,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甚至是辩论,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初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课文

五、说板书

醉翁 太守

欧阳修

资料链接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少版初中美术第16册第7课,依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十六册的“设计应用”单元包含钟表、座椅和饮食器具设计,这些学习内容都与人类生活、科技发展及人文文化紧密相关。椅子伴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发展,从造型、色彩到材料,越来越实用美观,通过设计可以制作出千变万化的椅子。

当然,设计椅子只是让学生了解设计要求、设计理念的一个案例,通过对设计椅子的教学,在探索与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更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现代设计的基本常识与理念,以点带面,提高欣赏现代设计的能力,能够简要分析现代设计作品的创意所在,这也是一堂设计课的本体要求。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个体差异逐渐明显,形象思维开始往抽象思维转化,但形象思维仍然占主体地位,因而直观性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大部分八年级的学生仍然有较强的好奇心,在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抓住学生充满好奇心的求知心理,从而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我所在的学校地处市郊,大部分学生家庭条件一般,学生课后查找资料的途径有很大的局限性,对美术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教科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利用生活实例和媒体资源,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进而激发学生能够产生“我也能做设计师”的自豪感,大胆表述自己独特的创意与想法,从而使学生加深对美术知识的理解。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按照《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维度来进行阐述。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不同功能及造型的椅子,初步学习椅子设计的基础知识,了解现代设计的初步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绘画或手工等方法设计制作出造型美观、功能实用、创意新颖的椅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欣赏各种材料、造型、色彩不同的椅子,分析作品的创意来源,学会从实用、美观的角度来评价作品,认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椅子的设计是与其功能、材料、造型和色彩等密不可分的。

教学难点:实用与美观相结合,创意制作,设计思想。

【教学方法】

依据本课实际,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我在教学中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思考的情境,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椅子进行自主欣赏和分析来开拓学生的设计思路,通过启发式教学来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使教学过程由注入知识变为智力拓展,把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自主探究以及教师适时的归纳讲解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自主观察、分析、判断、感悟、尝试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形成活跃的想象力、大胆的创造力和灵活的动手能力,认识到思想是产生现代设计创意的灵魂,材料与技术是实现设计创意的手段,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和灵活性。另外以多媒体课件贯穿课堂,通过直观、详尽的直观演示,来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

前面提过,农村学生对于设计这一领域比较陌生,基础薄弱,故此根据学情实际需要,我将这一课的内容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主要以欣赏作品、加强体验、了解理论为主,第二课时将以实际操作与评价拓展为主。现就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导入新课——自主探究——讲授新课——练习展评——拓展延伸。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钢琴曲《如诗般宁静》幽幽流淌,这时课件上出现一个抽象符号化了的椅子与学生们见面,提问“这像什么?”——学生或答像字母“h”或答是“椅子”,从而引导学生分析椅子的基本特征和结构,并了解本堂课的学习对象——椅子,再出现的“chair”单词与之相呼应,揭题并同时让学生们思考“为什么说椅子是我们最为亲密的家具?”

展示一组“生活中的椅子”图片,创设情境。学生看图后谈感受。

2.自主交流,主动探究

提出问题1,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回答:椅子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家具,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你觉得现代椅子必须具备哪些特点?

教师归纳总结:舒适、实用、美观

提出问题2:我有我主张!——如果让你设计一张椅子,你会如何设计?(提示:从造型创意、色彩、材料上进行思考)

学生口头回答、现场板演同时展开,完成后进行简短的自评、互评、师评。

3. 媒体演示,讲授新课

①展示明太师椅、西洋皮椅、现代塑椅,三张图片,简述古今中外椅子的变化来自于材料的更新,产生传统与现代不同风格的视觉碰撞!

新材料的运用:胶合板热压椅、钢管椅、T型椅……

结论:新材料的出现使得现代椅子的造型千变万化!

②看看创意从何而来?

欣赏短片《刮胡刀与吹风机》(电影《国产007》片段),让学生谈感受。

教师归纳关于灵感与创意的一些解释,并强调创意在设计中的重要性!

③造型的启示:花瓣与椅子

④椅子的.人体工程学要求。

讨论:你发现我们身边那些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的椅子了吗?

⑤纸做的椅子——结构与强度(实用性)。

⑥椅子的色彩。

⑦归纳设计的发展趋势。

现代设计,更加注重材料的选择和色彩的运用,追求使用和美观的和谐统一。如图中的卵形椅、扶手躺椅,按照人体的不同姿势设计而成,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又突出了曲线的流畅之美,显示了设计艺术的魅力。

⑧讨论:游戏椅与X型椅——特殊的功能性与灵活性。

⑨继续欣赏一些设计师作品及学生纸工作品,教师进行简要评析。

4.练习展示,评价总结(10分钟)

①学生分组合作练习,结合新授知识,开动脑筋,精心创意,用5分钟的时间设计一款造型新颖的椅子方案,并画出来。教师巡回指导。

②完成后,进行自评(说明设计意图)、互评(指出不足与改进建议)、师评(总体评价、加以鼓励、提出要求)

③小结本课所授内容。

5.拓展延伸(5分钟)

①课内拓展:

观看视频《椅子的故事》。

②课外拓展: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课后注意尽量收集材料(比如废旧的包装盒、易拉罐等),收集构思(可随身带一张纸,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灵感),亦可咨询身边是木匠的亲朋获取意见与经验,为下一课时设计立体造型的椅子做好充分准备。

【板书设计】

最亲近的家具——椅子

一、材料 灵感

二、造型 人体工程学 创意

三、色彩 结构与强度

四、趋势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孔子游春》。围绕着新课标,我在教学方法上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欢迎大家给予批评指正。

一、首先我来谈一下我的设计理念及教学目标。

我想: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必然是教师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持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的课堂,既能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又不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因此在这一课中,我注重把所学知识向广度和深度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强调教学方法上的互动性、创新性与优化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我设计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尤其注重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下面我来说一说对教材的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立

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一篇借物喻人喻理的课文。文章讲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到泗水河畔游春,孔子观水谈水,并教育弟子怎样做人的事。由于事情发生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久远,这种时间上的距离给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必然带来一定的阻力。对于涉世极浅的小学生而言,感悟起来会有一定得难度,根据课文的这些特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对课标的理解和体会,我为本课的教学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阅读理解,让学生感悟水的特性与人的品格的相似之处。

3、在体会文章感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相联系。

教学重点:对水的四方面特性的感悟。

教学难点:使学生真正理解孔子借水喻人喻理的一段话,并将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相联系。

二、教法

激趣——引导——思考——讨论——感悟——迁移

三、下面我来讲一下具体的教学流程。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一阶段,我以创设情境,培养和增强语感为基本思路,引领学生进入情境。

首先让学生展示课下搜集的有关孔子的资料,在学生对孔子有一定的了解,我抓住学生喜欢游玩的天性,展示多媒体教学课件渲染气氛,让逼真的游春动画画面带学生们一起回到俩千多年前和孔子一起游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中广袤的大地,茂密的森林,温暖的太阳和煦的轻风。此时学生身临其境,仿佛穿越了时空,正在二千多年前春秋末期的泗水河畔游春呢。然后让学生带着“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一问题采取自由朗读的方式进行阅读,并允许学生把阅读产生的疑问提出来,然后汇报。

在这一部分,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在学生初读课文,并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2、引导学生赏析句段,通过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课文中对于孔子论水的一段话可谓独道而精辟,原文是这样的:“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这一部分是课文的核心内容,即是重点也是难点,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深入理解,并对学生有真正的启迪和教育呢?

在这一阶段,我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在泗水河畔游春的情境中赏析孔子论水的话”。

在第一环节里,我用课件逐句出示这段话,提示学生要用心揣摩水的特性与人的某一方面品格的相似点,从而感受孔子谈水的深刻意义,那么这段话究竟讲了几个方面的意思呢?你的理解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些问题,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去讨论、去探究,然后进行汇报。

在这一过程当中,将独立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培养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我努力体现新课标新理念。

孔子论水的这段话,不仅是对孔子的弟子们产生了教育意义,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学习它,我想更重要的就是让学生们在心灵和人格以及思想上也得到一定的净化和启迪。所以我设计了第二个环节——“回到现实中来”。

在这一环节中,我运用课件出示水四方面特性的语句。提出问题:让我们回到现实中来,以生活为纽带,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想一想我们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应该如何做到像水一样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和善施教化呢?由于学生的思维还不一定能够一下子跳跃到现实中来,联系实际时会存在“想不到,联系不上”这种情况。所以呢,我会给学生一些提示,以水的特性所反映的第一个品格为例,说做人要有德行,那么我可以提示学生联想到无私的奉献精神,默默的给予,不求回报等,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有很多,甚至我们自己也在做,比如说这段时间我们正在为一个身患重病的育新校的学生捐款治病等等,这也是我们要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在行动上的一种表现。这时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自由讨论研究,那么学生根据提示,可以自己任意选择水的某一方面品格,联系实际进行探讨,我相信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说不定学生们会联系到一些老师也想不到的实际情况,然后小组进行汇报。

在这一环节中,我在研究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联系的基础上,借助于鲜活的生活案例,用最浅显的语言,最巧妙的办法去帮助学生对书本知识进行认知。并且充分鼓励学生,对学生的联想和判断给予正确的评价。这一环节的完成,引导了学生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促使两个世界的交汇,不仅使学生弄懂了本文的深奥道理,而且使学通的道理运用到了现实生活当中,真正做到学有所感,学以致用,达到了更深层次的教育目的。

在以上两个步骤完成之后,我对已经掌握了本课知识技能,并初步形成了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生进行强调点拨:这篇课文写了孔子游春时观水谈水,并教育弟子怎样做人的事,对流水的特性可以说是感悟独道,这番话不仅对他的弟子们来说受益非浅,对今天的我们来讲也同样有教育价值,让我们在生活中做一个像流水一样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的人,好不好?

通过小结,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使学生对本文的内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学生确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3、在这里我要重点谈一下“读”。

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我将非常重视读的训练,在我的教学设计中,“读”始终贯穿着全过程。比如说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写泗水河畔的美景,景美、文字美,我设计了让学生反复读说,一读感受优美的景色;二读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三读为想象说话训练做好铺垫。在理解了水的特性之后,找同学模仿孔子,以孔子当时的平静的心态和语气去尝试品读;在找到全文中描写春色的最优美的语句之后,让学生齐读;在整体把握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和核心思想以后,再找同学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因为我想读是体会感情和理解课文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诸多的语文能力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多种读的方式,有朗读、默读、齐读、个人读,把这些方式相结合,在读的过程当中,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就可以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同时,逐步的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同时也为课内外阅读的进一步深入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这节课在设计上,我努力遵循新课标的要求,去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教师不是单纯的讲解者,而是引领者,参与者,创设适宜的情境,采用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方式,使学生轻松的学,主动的学,使课堂生动、活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会使课堂真正成为孩子的乐园,摆正教师的位置,才会使课堂充满阳光。(说课完毕)

四、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4

【教材分析】

《风筝》是七年级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丽的感情。在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亲情的丰富和多样,易引起读者的共鸣。《风筝》写作者童年时,在自己的偏见和无知支配下,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自责,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弟弟的伶爱,洋溢着人情美。风筝是意蕴最丰富的文章,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多样的主题:儿童教育,批评封建教育思想,亲情,自我解剖等。应该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解读,新课标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我们不要以一个中心思想去框死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多角度去解读文章。《风筝》一文难点很多,需要学生字斟句酌的基础上,反复探究方能理解文章,这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教材。课标把语文定性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风筝》笔触细腻,情感凄婉,可用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借以体现人文教育观。

【学情分析】

亲情血浓于水。我们也把兄弟称为手足。而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无兄弟情同手足的情感体验。加之,他们年纪小,涉世未深,不懂情为何物,读了文章难起波澜,难以产生共鸣,有的学生只能体验温馨和美的亲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维度很难兼顾。新课标则刚刚试行,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还不能应用自如,特别是农村学生传统思想定势根深蒂固,反映在学习上自主性不强,探究能力差,不善质疑。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遵循三个难度的要求、我将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传神的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积累字词。

2、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朗读──质疑──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了解儿童的教学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兄弟手足的亲情,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教法和学法】

1、我准备采用总体教学法,问题导引法,分层教学法进行教学。

传统语文教学把一篇美文活生生地肢解得支离破碎,甚至曲解,误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新课标7~9年级教学要求: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整体感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有益的启示。因此,我采用整体教学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的不同需求,分层教学法是因材施教的一个体现,新课程理念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的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和发展水平出发设计一系列问题,导引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生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最终完成对文章的理解。通过以上分析。我的总体教学思路是从质疑开始,要学生预习时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要鼓励质疑问题,再进行合作探究,过程可分为三步走:从整体──局部──整体,听读──朗读──精读,从预习──合作探究。

2、学法:

教学是师与生的双边互动,是平等的对话,我遵循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质疑为主线,合作探究是关键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

⑴ 主阅读,教学中强调以自我为中心的阅读,要求学生在反复的读中去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内涵,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情感体验。

⑵ 互动合作探究(讨论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应该平等、融洽地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探究议题,并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⑶ 联系生活法,语文教学应根植于现实生活,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在家庭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悟来阅读本文。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六个阶段)

一、课前预习

1、查资料,了解鲁迅其人其作。

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利用工具书落实生字词的音义。

此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够利用和检索各种工具书。

二、揭题

大屏幕展示风筝图片,说说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配乐朗读,整体感知: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事,你听了有那些感受?(此过程是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通过朗读、合作探究

过度质疑:风筝是春天的信使,看见风筝人知常情是愉悦,而我为什么感到惊异和悲哀?请同学自读课文从中寻求答案。大屏幕出示思考题:

1、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2、弟弟喜欢风筝吗?找出依据,他为什么没有反抗?

3、事隔多年,鲁寻讯怎样看待此事?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这三个问题得到解决,学生就完成了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整体感知。

教学小结:

作为兄长的我,小时候放风筝是没有出息的孩子所做的游戏,不许弟弟放风筝是对他的严格要求。现在反思起来,当年为落后观念所支配,对弟弟进行精神虐杀。鲁迅对自己的行为是深深的.自责。不因当年自己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时间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样的沉重。可见他严于律己,敢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过渡:这篇课文难点教多,需要同学们多角度理解,只有多角度理解才能感悟文章的深刻的内涵,获得思想的启迪。

请同学把课前准备的疑难问题和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并针对这些问题反复朗读课文。四人一小组合作研讨。

课件展示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当我看到关于讨论儿童行为的书,为什么是一种不幸?

3、当我看到兄弟惊异的笑着说,为什么我不是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4、为什么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5、怎样理解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教师引导:第一题:比较北京与故乡放风筝的令。

第二题:联系惩罚一词。

第四题:无法补过

第五题:不仅说天气还说内心深处的悲哀。

此环节是文章的重难点的突破口,老师要认真引导,学生要反复探究。

四、密切联系生活: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每一小组可选一题目讨论交流

课件展示:

1、如果你的弟弟,你会采取这种方法吗?

2、如果说你是弟弟你会采取怎样的行动?

3、你认为哥哥爱弟弟吗?

4、你对孩子玩玩具有何看法?

此环节的设计是体现新课程的人文教育观,通过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五、加深感悟

学生自选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反复朗读,进一步深刻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并用一小段文字对文章进行总结。

教师鼓励并总结:《风筝》不仅表现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会有很大的收获。通过学习本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这些感悟和收获都能指导你们的学习和生活,让你们感情更真挚、纯真,思想更丰富、深刻。

六、延伸,比较阅读

阅读《满天的风筝》,试与课文比较,说说它们蕴含的感情有何不同。

说课稿 篇5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语文第十册的26课《郑和远航》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简析

《郑和远航》是苏教版第十册中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课文,详细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公元1405年,郑和庞大的明朝皇家自江苏太仓刘家河放洋……世界历史上不可思议,中国历史难以忘怀的伟大远航,郑和七下西洋,从此开始了。《郑和远航》这篇课文具体生动的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同时简要的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要意义,有力的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出色的航海技术和可贵的探索精神。《郑和远航》是一篇带有史料性的文章,而这篇课文是想表现郑和这个民族英雄的伟大形象,还是想重点突出这个历史事件从而说明些什么?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而且也是关系到教师对文本的价值取向的问题。如果从文本最后点明远航的“重大意义”看,我则认为作者可能更侧重于记事,记事当然离不开人,抓住了“远航”这一事件,就不难从中感受郑和的伟人形象。那将“远航”作为教学的主线话,课文结尾处“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意义”就显得单一直白而少了历史层面上的反思。1433年第七次远航,郑和病逝古里,远洋舰队最后一次驶入江苏太仓刘家河。皇帝诏令:下西洋诸番国家宝船悉令停止!在郑和的伟大远航中,可以看到辉煌,也能看到辉煌中的荒唐,甚至悲凉。如果联系历史背景来思考远航,在教学中就可以尝试立足文本意义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展开对远航意义的多角度思考。

全文分为两个部分,1~5小节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场景及经历,最后两个小节写了郑和七次远航的时间跨度、到过的国家以及远航的重大意义。

在写作特色上,做到了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郑和总共七次出使西洋,如果全部写下来势必显得拖沓,本文重点写了第一次远航的情况,对其余作了概括说明。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节省了笔墨,收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

二、学情分析

制定教学目标,还有一个重要的维度,那就是对学情的把握。由于学生所处的时代与文本介绍的内容相差甚远,因此学生很难从文章本身有限的文字来理解郑和远航的壮举,从而感受郑和的伟大之处,感受灿烂的古代文明。引导学生用怎样方法的去学习,才能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和网络资源,能缩短学生与文本的.时空差距,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本课学习对象为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学生己经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学习方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另外五年级孩子具有烈好奇心与求知欲,郑和远航的历史应该能引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引入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拓展性阅读就显得很有必要。

三、目标预设

知识目标:认识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独特见解。

情感目标: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教学难点: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依托文本,借助多媒体,引领学生亲近课文,走近郑和,走进历史,努力追求着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质的双赢。以《郑和远航》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基点:先立足文本,抓住重点,然后超越文本,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最后再回归文本,深入理解郑和远航的意义。课上以疑导学,激发兴趣,再以趣激情;课后以情促趣,引导学生课外学习,拓展深化。通过“读”、“演”、“写”的结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于阅读解读过程,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为学生的自主参与创造有利条件。

设计思路:

一、由题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二、紧扣结尾,引导细读感悟。三、学习过程,感受郑和其人。四、依据标题,指导熟读复述。五、课外拓展,升华学生情感。六、布置作业,延伸课外空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简要说明:

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2、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3、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第二课时简要说明

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各方面最大限度的收获,我将采用“复习导入,确定主线、精读文本,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实现学生从“服从书本——跳出书本——回归书本”的理想境界。

第二课目标预设:1、能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郑和第一次远航。

教学难点: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一〉走进文本,感受远航的辉煌

(1)规模的大的远航

请学生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在文字里感受远航的规模。联系生活想象148米长,60米宽,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该是怎样巨大的轮船。在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想象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郑和第一次远航像这样的宝船就有60多只,还有随行的战船,粮船,水船。再想像一下呀,这两百多艘船只航行在海洋上,绵延该有十多里呀,上千面风帆鼓风张起那是怎样壮观的景像呀?!然后课件展示船只编队出航壮观场面的图片。感受规模宏大。

师引导学生对郑和远航和西方的几次大规模的远航进行比较后让学生交流感受:6百年前我国的建船技术,远航技术,船队的规模就远远超出了西方人的想像,领先他们的何止是一百年呀!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适时的补充资料,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在学生的脑海中使 “宝船”的形象鲜活起来,感受远航规模的宏大,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文字入心,诵读 动情。

(2)充满凶险的远航

学生细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感受这是一次充满规模宏大的远航还是一次充满凶险的远航。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重点从两个方面感受理解

一是大自然的“凶险”。从“像脱疆的野马”“咆哮”“仿佛要把船只撕裂”等描写,感受海浪的巨大与可怕。

二是海盗的袭击。适当补充这是当时横行在海洋上的一支最强悍的海盗,他们势力雄厚,足有五千多人,十分猖獗!

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从文字里感受远航的凶险与可怕,则与凶险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郑和机智、英勇和智慧的形象在不知不觉中突显出来了。同时引导学生融入想象,朗读这段惊心动魄的文字郑和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将深深刻入学生心里。

[3)友好和平的远航

学生自读课文第四自然段,通过表演的形式感受这还是一次友好和平的远航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重大意义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二〉走向历史,品味远航的辛酸

教师引导同学们讨论:一些研究郑和远航的学者却对郑和远航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郑和远航,虽然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但从历史上看它更像是强盛的明朝帝国向他周边的邻居摆阔显富而已,也是劳民伤财的。

——一些研究“郑和远航”的学者

“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大多明朝官员

“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一旦他国之君夺得海洋,华夏危矣。”

——郑和)

教师引导学生试想:假如你是一个普通的明朝百姓,假如你是位权高位重的明朝官员,你会继续支持郑和远航事业进行下去吗?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各自的立场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对郑和远航的认识并写一写。《新大纲》中有明确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这一环节设计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作业设计:

1、点击“郑和远航”专题学习网站,去了解更多这位英雄,这段历史。

2、推荐阅读书目: 《郑和下西洋》 《郑和――联结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航海家》《与郑和相遇海上》

这一作业设计由课内延伸课外。对历史的探索,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引发他们的思考。在这里教师应该是多维思考的启蒙者,而不只是扮演“课文解读的权威”。

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 爱劳动爱人民的教育。通过这些教育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促进他们形成正确得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树立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的远大抱负始终贯彻在这一篇课文中。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开国大典》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闻特写,描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建国大典的盛况,记叙了新中国成马上亿万大众欣喜若狂、冲动自大的动人局面。作者借三十万人民的心声,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新中国建立是我国汗青上开天辟地的巨大时候,中国人民今后站起来了!文章文笔流通,条理明白,局面形貌与抒发情感相联合。

本文借刻画得绘声绘色的会场部署、大会盛况、群众游行等局面,突出了建国大典的喜庆、端庄、热烈的氛围。针对文章以上的特点、单位训练的重点和课文在单位中的摆设,本课教学目的为: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场面描写”是单元语言训练目标之一,精当的场面描写表达思想感情又是本课的重要写作特色,因此,我把在阅读中体会场面描写的方法,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那么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场面描写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自然就成了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开国大典距今六十一年,当时的时代背景远离孩子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如何运用教学手段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这篇课文的关键。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按照从整体——部分——回归整体的教学方法学习课文,先初读整体感知大典进行情况;尔后抓住部分重点词句领会人民的情感;最后再浏览全文回归整体。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入情景,深化体验。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再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说学法

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自学生字、新词;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让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场景,朗读,想象,谈体会,即通过谈——读——想——体这四个环节,来学习课文,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有效地展开了与文本的对话。

四、说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激趣的启发式谈话:通过问题:你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第一岁的生日在什么时间吗?引出课题《开国大典》,随后播放课件《开国大典》片段(课件),然后让学生说说:该片段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并提出自己看到课题后产生的疑问,最后让他们带着心中的疑问,结合自学的生字新词用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

待学生初读之后组织学生交流这样几个问题:(课件)什么是开国大典?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讲了几部分内容?并完成填空。

这一环节我采用启发式谈话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课件的引入又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用喜欢的方式亲近文本;同时学生交流的问题又梳理了文章的结构,理清了课文的顺序,并锻炼了孩子的概括能力,真实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生成过程。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优化整体阅读,以此达到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目的。

 2、精读课文想象场面体会情感

“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教学中我没有引领学生逐段分析课文。而是从把握孩子的认知起点入手,引导学生抓住场面,想象场面情景;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句的揣摩来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首先,从情感入手: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课件)课文描写了一些什么场景,你对哪些场景的印象最深,从这些场景中你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边读边批注)也就是从谈、读,想、体这四个学生的认知点入手,让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场景,重点谈:什么场景的印象深、读:描写场景的段落、想: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体会这场景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课件)

然后,抓重点分析:引读5-7自然段后课件出示文中的重点词句、段落以及与词句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观看并指名朗读,随机引导学生理解课件出示的问题。

让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分析中理解“光明”“长城内外”等词语的象征意义,体会场面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毛的伟人风采,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同时让学生从分析中知道了54门大炮28响代表着我国当时统计的54个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英勇奋斗了28年,终于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声音传入了每个人的心中,传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传遍了中华大地。这声音怎能不让全中国人民感到欢欣、激动和自豪!

随后: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借助开国大典盛况的课件片段把学生带入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让学生走入情境,深化体验,感受那激动人心的时刻。(课件)看完开国大典片段之后让学生欣赏(60年国庆阅兵)(课件)通过前后两课件的对比,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改革开放后我们伟大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变: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军队现代化了,不再是开国大典时“马拉炮车”“万国牌武器”“小米夹布枪”而是自行研制的“战略导弹”“导航卫星”等现代化武器装备;使学生知道“国兴我兴”;教育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努力学习,用知识强大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谈——读——想——体让学生亲近了文本,以想象训练丰富语言感悟,使语文课成为“情感”的课堂。以默读、指名读、引读等多种方式的读,锻炼了学生阅读能力。让孩子走进字词,在字词理解、语言感悟中体味语文,发现语文的美。同时,分析课件所出示的重点语句的过程:让孩子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文中群众的情与教师情、学生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孩子的情感在文字上舞蹈,达到以情促悟。

3、回归全文,升华情感。

(1)、快速浏览全文。

(2)、根据本课板书的提示小组交流:从开国大典的盛况中,你读出了什么?(课件)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的答案是多元化的,这样借助板书回顾总结了全文,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板书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会场布置、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阅兵仪式、群众游行皆为本文描写的大场面,但以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为写作重点(用红笔标出),这样设计既能再现作者的写作思路;也能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

(3)、部署课外作业:要是你是一名建国大典拍照记者,你会选拍哪些方面:给你拍摄的每张照片配上笔墨阐明。以此到达知识迁徙的目标。

(4)、升华情绪:让学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齐唱中竣事本课。

说课稿 篇7

一 、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设计理念应该是:

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表现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并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想象和创造力。

二 、 学情分析:

小学段的孩子在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上:能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感到好奇有趣,能用自己的声音对它们进行模仿。能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在课堂上能够在律动、集体舞、音乐游戏、歌表演等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在创造方面能够自制简易的乐器。

三 、 教材分析:

本课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一首风趣、活泼的波兰儿童歌曲。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小粉刷匠劳动时喜悦心情以及忘我的劳动的精神

四 、 根据本课的教材和学情我制订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粉刷匠》,使学生能够用活泼、轻松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通过为歌曲创编动作,逐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

3、在歌曲《粉刷匠》的学唱、表演活动及歌曲的创编活动中,体验劳动的快乐,明白劳动最光荣的道理。

4、在演唱表演中交流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表现能力、创新能力。

五 、 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重难点应是:

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和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劳动,明白劳动最光荣的道理。

难点是:为《粉刷匠》这首歌创编动作,来表现劳动的愉快心情六 、 为克服重难点我采取的教法和学法有:

创设情境法、模仿教学法、对比法、听唱法。根据学生在儿童阶段自然嗓音很纯、很亮、体形灵巧这一特点。我还采取用了律动、游戏互动法等教学手段。七 、 本课的教具是多媒体、电子琴、粉刷匠的帽子、矿泉水瓶下面是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2.利用教法克服难点

3.准确完整的演唱歌曲

4.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创造

共四个环节完成本课的教学。第一环节:情境导入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我选用《劳动最光荣》为律动音乐。这首歌曲的选取与本课所学歌曲有很大的关联,既是让生潜意识里知道劳动最光荣,又为导入新歌做好铺垫。第二环节:利用教法克服重点和难点

本环节也是这节课的重点环节。结合学生的自然特点,并在教学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和谐关系。我采取了听唱、律动、游戏等教学方法来克服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节奏难点的解决方法:在师生律动的基础上,引出问题,平常你在家里都会帮爸爸妈妈干些什么?让学生带节奏回答。这样就避免了枯燥无味的节奏练习,还进一步让生意识到劳动最光荣。还设计了刷一刷这个环节,让学生们带上小粉刷匠的帽子帮粉刷匠刷房子,既进行了节奏练习,又教育学生要有爱心,并从中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如:学唱歌曲难点的解决方法:我先通过刷一刷、猜一猜、听一听的环节中让生对歌曲的旋律有了较深的印象,再加上这是一首非常简短的耳熟能详的歌曲,采取师生合作的方式。先老师唱一、二句,学生唱三四句,再反过来。这就打破了以往的教唱法,学生的兴致很高,因为他们觉得可以和老师一起合作,挺新鲜的,也特别认真。在帮助学生解决难点的过程中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对表现进步的同学应及时的给与奖励。使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潜力都得到发展。第三环节:准确完整的演唱歌曲

演唱歌曲是小学生最易于接受和参与的表现形式。为了使学生能主动的参与互动教学并能自信的演唱歌曲。我适时的创设与歌曲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我设计的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小粉刷匠的房子刷完了,邀请学生到小粉刷匠家里去,可是新房子的门有密码,游戏《通关密码》充分调动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的有感情的演唱并多给学生鼓励。这既培养了孩子们的自信心又克服了本课的难点。完成了教学目标。第四环节: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创造

创编动作是教学中的难点,我以舞会的形式给每个小组下达任务,有乐队,歌手,舞蹈演员,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共同参与,培养学生乐观的学习态度和友爱的精神。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增进群体意识,培养团队精神。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首先,我对本课教材进行分析:

《家人的爱》一课是新课程《品德与社会》(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在爱的阳光下”中的一个主题。按照教材的编排,它和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我爱我的家》教学内容是相联系的,是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的家人与伙伴的延伸。本单元由三个主题构成:主题一、家人的爱;主题二、读懂爸爸妈的心;主题三、来自社会的爱。本单元以爱作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具体的生活情景,感受和体验家人对自己的成长所付出的辛苦及其蕴含着深深的爱。由于现阶段的孩子有很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中大多数是在家人的宠爱下生活和成长起来的,由此,造成一些孩子道德情感麻木与欠缺,身在爱的海洋中却感受不到。对他人,甚至对自己最亲近的人缺乏理解和关注。我认为设置本单元的目的主要就是让儿童在感受爱的同时,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和对生活的道德敏感性,学会关注和体谅别人。

“家人的爱”是其中的第一个主题,本课的编写,其时代感、生活性、针对性都很强,当前很多家庭中,孩子对父母养育儿女的艰难并不理解,父母给予自己的生命和关爱被看作是平常和理所当然的,孩子对家人的关心和照顾微乎其微,以至于这些孩子慢慢行成了接受和应该享受家人对自己的关心的心里,却忽视了自己对家人的爱。这部分内容目的是让孩子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并学会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重和关心。《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以体验去感受生活,让学生感受家庭中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懂得父母为培育自己付出了许多的辛劳,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基于以上对教材的了解和分析,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

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家庭生活的温馨及家人培养教育自己的苦心,进而感受家人给予自己的关爱,培养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回报家人的爱。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开放课堂教学情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观察、感悟、体验、表达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3)知识目标:

知道父母长辈为自己健康成长付出的辛劳,了解他们对自己寄予的希望和培养教育自己的苦心。

重点:了解家人培养教育自己的苦心,感受家人给予自己的关爱。

难点: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

三、说教法:

课标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教学中针对三年级儿童的特点,将儿童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思考、探索,以及学生判断能力的培养和社会知识的获得有机结合,教师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学有所获的空间。因此在教法选择上有:合作交流法、集体讨论法、活动探究法、情感体验法。

四、说学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在学法指导上力求体现“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际体验”的理念,主要让学生应用合作、探究、讨论、体验等学习方法去学习新课。

五、说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调查表等。

学生:照片、亲情故事、感恩孝心卡等。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活动中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

活动一,的设计能够感受到情感目标。

活动二,的设计完成了能力目标第二点。

活动三,的设计突出了教学重点及知识目标。

活动四,的设计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四个活动都渗透了本课的情感目标及能力目标第一点。

下面我具体说下各部分详细活动过程。

活动一 导入,唤醒爱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温暖的家,在这个家里,你每天快乐的生活着、健康的成长着,家人一句轻轻的问候,一声暖暖的叮咛,一顿可口的饭菜,一次严厉地批评,这都是家人对我们的关心呵护、对我们的爱,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体会《家人的爱 》。板书课题生齐读。

请学生介绍介绍自己都有哪些家人?说说怎样与家相处的?

教师贴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彩色头像(贴图)

(设计意图:利用简单质朴的语言引导学生说出本次的课题和主旨,让学生细细品味这些日常所发生的简单的小事,先对家人的爱有了初步的感受和了解。)

活动二 回忆、感受爱

培养孩子爱的情感,唤醒孩子身上沉睡巨大的潜能,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

回忆自己成长的经历,出示生活照或物品,说说家人给你的爱。

1、小组内分享自己与家人的照片或家人赠送的礼物。

2、全班汇报、交流

(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讲述的不同事情,引导学生在快乐时光中感受家人给予自己的爱:如在生病时,感受到家人的照顾与爱护;如在全家为孩子过生日的时候,感受到全家的希望与爱……)

(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利用同学们带来的小物品,创设出引导学生进入回忆的情境,让学生自己说出物品背后的故事,物品的意义,通过学生自己的阐述更能触动他们的心弦,老师再说出物品包含的爱意,进行点睛总结。在课前做好特殊家庭学生的调查,使他们从不同角度来回忆家人的爱。)

活动三 体验、感悟爱

1、观察图片

出示教材第4页四幅图,根据图片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后归纳重点板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发展教材的情境因素,有机地营造和渲染出一种让学生感到美好的、亲切的、喜爱的学习氛围,这样使原来那种枯燥乏味的德育教育变成一种有滋有味的精神享受。

2、完成小调查、展示

①出示表格学生填写

家人曾经为我做过的事情,打“√”;我为家人做过的事,打“O”

系鞋带

( )

盛 饭

( )

穿衣服

( )

盖被子

( )

洗脸

( )

削水果

( )

拿书包

( )

陪你写作业

( )

②小组长汇报调查情况

③注意引导学生拒绝溺爱。

(设计意图:通过小调查的方式,让学生在填写调查表的过程,明白父母原来是这么细心和贴心地照顾着他们,调查的数据更是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对于现在家长的过分溺爱,要给予正确指导,让学生明白溺爱的危害。)

3、“爱”的体验

新课程的品德教育重视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儿童从体验中获得的情感是最朴素、最真诚,也是最难忘的,体验教育正是组织和引导少年儿童在亲身实践中,因此我设计了:

①请一名学生扶着布娃娃体验家长教我们学步的辛苦。

②体验者谈感受后,全体学生弯腰弓背计时体验。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家人帮助我们的小事,来感同身受父母为了我们付出的艰辛,直接升华主题,让孩子再次地感受体验到家人无私的付出。)

活动四 表达、回报爱

教学过程要情感化、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感染学生。

1、听故事!

播放《汶川地震中感人的故事》感受爱的伟大。

2、学生写感恩孝心卡,请2-3个学生读感恩卡(播放背景音乐《感恩的心》)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喜爱听故事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选用了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震撼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父母爱的力量,爱的伟大。同时通过制作感恩卡这种充满浓浓的亲情的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爱的情感,使学生感激、回报家人的爱由心而发。)

3、总结延伸:

这周末回家立刻行动起来,以写日记的形式每天记录下你为家人做的事,当个贴心的小宝贝吧。

(设计意图:品德课要坚持知、情、意、行统一的原则,我们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知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法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并注意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为防止课内激情课外抛的现象,特别设计了课外活动延伸这个环节。)

八、说板书设计

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板书,板书简洁、突出本课中心主题。

关心健康

家人的爱 锻炼意志

教给知识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这是整、小数三步计算应用题,是在学习了整数应用题的基础上学习的,应用题分析解题思路的方法和整数三步计算应用题基本相同,解答的方法也基本相同,教学的重点是继续引导学生分析应用题目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三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和从条件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2、使学生掌握应用题的'检验方法,培养学生题后检查、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这类应用题的结构,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

二、说教学过程

1、导入设计

师:我们都有购买文具的经验,在购买文具的时候,要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今天我们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买文具过程中的数学问题(板书:应用题)

开门见山,直接把学生的思想集中起来。明确这节课的内容。

2、新课教学

通过问:你可以知道什么?或你想到什么?你想提什么问题?

其实这就是解题的想法,学生可以想到:

买铅笔花了几元钱,还剩下几元钱?图画纸能买几张?既是提问题也是题解方法。

并能过条件和问题的互相变换,进一步明确这一类应用题的格式,并建立解这种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形成一定的模式。同时也更明确检验应用题的方法。

3、练习设计

设计的这两道练习是考虑到:例题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容易理解,但是课本中的出现的题目大多是工程问题,或是行程问题。这些不容易理解但是解题的方法却是一样的。在练习编题以后,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明明白这种类型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说课稿 篇10

(一)

1.教材分析:

我说的是苏少版小学美术第六册第十课《鸟的纹样》,本课是在认识〈鸟与家禽〉的基础上的一堂图案课。属于“造型表现、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内容。通过夸张、简化、添加、装饰等手段使鸟的形象比现实生活中的鸟更加美丽、可爱,成为学生理想中、想象中的鸟,也通过变化、装饰使学生对鸟的外行特征有更多的了解。

在写生或记忆画上,或夸张鸟的羽毛,或变化鸟的外行,或重新用纹样装饰鸟的身体等,使之适合于一种几何形状。教师在提供多种鸟的图案的欣赏图片下,进行一定的示范引领,使学生学会鸟的图案变化。

2.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9-10岁的儿童,这一时期的孩子对造型有了明显的认识,能初步刻画出某些细节,也具有了一定的创新意识。

3.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图案画的基础知识,并学会装饰、变化鸟的形象。

(2)操作目标:学会用绘画或手工制作的方法表现鸟的图案。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感受现实中的鸟在变化、装饰后的图案美,体验创造的乐趣。

4.教学重点:学会用图案知识绘制鸟或利用废旧材料拼贴、创作鸟的图案。

教学难点:抓住鸟的外行特征,变化,装饰,创作出更美的鸟的图案。

5.课前准备:基础图案知识及资料,图片,绘画工具、剪刀、胶水,废旧材料(偏于纸制材料)、教学挂图、学生的图案画作品。

6.课时:一课时。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学法: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实践操作为主线”的教育思想。

1.运用欣赏演示法-----通过教师的师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观察比较法、引导发现法、游戏连连看法,让学生理解掌握写生鸟与图案鸟的表现装饰方法。(夸张、变化、添加。。。。)

3.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运用联想的学习方法、动手尝试练习的学习方法。

(二)说教学程序:

为了优化教学过程,体现学科教学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设计教学程序的:

(1)。激发兴趣,谈话导入新课

上课使,教师与同学交流谈话,出示几张上节课画的写生鸟的作品或几张拍的鸟的照片,让学生观察其外行特征,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化,如夸张其嘴巴的特征、略微缩小其眼睛以突出嘴巴的大;整体勾勒鸟的外行轮廓,并使之适合于一种几何行;用纹样填充鸟的身体等。

(通过观看教师演示,来引起对这节课的学习探索兴趣。

(2)。对比原有的写生鸟与变化的.鸟之间的区别,变,变在哪儿?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变一变?拿出写生的鸟图对比观察,变化后的鸟你还能认出来吗。其特征改变没有?

(通过对比,观察比较,学生总结出图案鸟的表现方法:夸张、简化、添加、装饰。用点线面等要素来装饰)

(3)。连线练习,把图案鸟与写生鸟分贴黑板,问:

1.这只鸟是在哪只鸟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

2.你又是抓住什么特征,快速找到了鸟的写生图?

3.找出写生鸟、图案鸟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通过采用游戏连连看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真知兴趣。为进一步画鸟的图案画作铺垫,也是本课解决难点的关键)

(4)欣赏各种形状各异,表现形式各异的鸟的图案,引领学生从夸张、变化等装饰手法分析。(通过欣赏。评述,让学生去探索发现表现的方法:夸张、变化,简化,添加等手法,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求真知的创新精神。)

(四)作业:

1.学生用绘画工具或剪贴方法做一个鸟的图案作业。

(通过动脑、动手,将理想变为现实)。

(五)评价:用所学图案知识进行分析。(通过展评活动使学生体验创造美的乐趣,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六)课题拓展:用图案鸟作业布置自然教室或自己的班级。

(鼓励学生把自己亲手画的作品用来美化我们的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