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合集7篇

来源:书屋网 1.57W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合集7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学内容

我这节课上的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内容: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教材第61页。书上先安排了两位数加整十数,接着安排两位数加一位数。这节课的内容是后面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进位)基础。

二、分析教材

教材首先安排了两位数加整十数,接着安排两位数加一位数。例题通过分别求数学课本有多少本和一包语文课本和一包数学课本一共有多少本这两个实际问题,使学生从心理上喜欢接受这些计算并迅速进入思考算法的状态。然后教材分别以学生自己探索的形式呈现了多种算法,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例题,是从不同的两种课本求一共有多少本这种实际问题引出。教材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先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在计算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交流计算方法,让学生运用获得的方法进行口算,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算法。防止混淆,教材还组织学生讨论“计算35+30和35+3有什么不同?”这种对比,有助于突出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即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帮助学生更清楚的建立数位的概念,减少计算中的错误。

三、教学过程

在教学新课前,我提前让学生对新课进行了预习并对旧知识进行复习,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在教学例题时,先学生回忆了预习时在主题图上获得的数学信息并进行归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和喜好提出数学问题问题,并让学生运用昨天学习的方法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列式计算。在教学35+30的计算方法时,我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我来当学生在学生讲解到比较关键的时候我以学生德身份提出问题,这时全班的学习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很多同学都说了了自己的算法,虽然有的同学总结的不是很好,但是通过这一方法大大锻炼了学生总结,表达的能力也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有了前边当小老师的铺垫在教学35+3的计算过程时学生的学习情绪很高,我顺势让同桌讨论各自的算法并进行总结发言,看谁的方法更简便更科学。到此学生更加深了对“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法。

我还组织学生讨论“35+30和35+3的算式和计算方法各有什么不同?”通过这种对比,有助于突出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即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帮助学生更清楚的建立数位的概念,减少计算中的错误。

“这节课大家学得很专心,投入,获得了不少的新知识,请小朋友谈谈你自己的收获好吗?”通过学生谈收获,师生共同总结全课,不仅使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梳理的过程,而且培养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本课教学我力求以学生为本,让他们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达到师生和谐相处和知识的渗透是润如细无声的境界。

说课稿 篇2

一、活动背景:

这是一篇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作者用拟人、夸张的手法,将黑夜、太阳和各种颜色都赋予了生命,以轻松、明快的笔调描述了太阳被黑夜蒙住眼睛来找,各种颜色来躲的捉迷藏游戏的全过程。散文诗短小精悍,结构简单,意境优美,内容贴近幼儿生活又不乏大胆、奇特的想象,能将孩子带进一个无限遐想的世界,又能激发孩子欣赏和学协的热情,很适合中班的孩子欣赏、学习。中班的孩子开始留心周围美的事物,对自然界的变化充满了好奇和幻想,但往往无法用好的词句进行表达。《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根据以上分析,我指定如下目标:

1.在欣赏散文诗的基础上,理解散文诗内容。

2.初步感知拟人的表现手法,感受散文诗优美的意境。

3.能结合已有经验,创编散文诗内容。

二、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有丰富的玩“捉迷藏”游戏的经验。

物质准备:散文诗多媒体课件,红、黄、绿、蓝、白颜色标记每人一个,草丛、菊花、天空等场景。

三、教学法:

本活动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动画,其声、形、色直接作用于幼儿的感官,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散文诗,感受其意境。

四、活动程序:

本活动我主要安排四个环节展开,第一环节:游戏导入,激发兴趣。第二环节:欣赏诗歌,理解诗歌内容。第三环节:游戏情境,尝试朗诵。四、创编诗歌,拓展延伸。

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充分尊重孩子,机智灵活地引导孩子,帮助孩子提升语言,在与孩子一起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以朋友等身份走进孩子,以亲切交流,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孩子积极思维,大胆想象,踊跃发言。下面具体谈谈每一个环节的开展。

第一环节: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活动开始,组织幼儿回忆游戏“捉迷藏”的玩法,并和幼儿玩一玩这个游戏,以游戏导入,不仅能让孩子体验游戏的快乐,更直接地唤醒孩子的游戏经验,为理解散文诗的游戏情节奠定基础。

第二步:捉迷藏真好玩,太阳也想来玩这个游戏,他会和谁玩呢?怎么玩呢?这里幼儿的回答可能是希奇百怪的,教师给与幼儿充分思考、大胆想象的空间,鼓励幼儿的发散性思维,最后以:让我们来听一段好听的话,听听太阳到底和谁捉迷藏,怎么玩?进入下一环节。

第二环节:欣赏散文诗,理解散文诗的内容。这是本活动的重点部分,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欣赏散文诗。

教师结合动画,有感情的朗诵散文诗,老师的直接朗诵,其丰富的表情,合适的体态,贴切的语言能深深吸引孩子,有助于幼儿理解和感受散文诗。

第二步:初步理解散文诗。

教师提问:你听到这段好听的话里都有些谁?这里估计幼儿能顺利说出太阳、颜色这两个形象,如果一时说不到黑夜也没有关系,可以在下面的问题中解决。接着,教师呼应第一环节幼儿关于游戏的猜测,以释然的神情,好奇的口吻:原来太阳是要和颜色们玩捉迷藏的的游戏呢,那他们是怎么玩的呢?这个问题比较的宽泛,幼儿通过第一遍倾听肯定没法将这个问题说清楚,但是没有关系,我主要是反馈一下幼儿倾听散文诗的程度,估计幼儿能结合听到的,看到的用自己的语言来说出一些零碎的片段,这是教师是一个微笑的倾听者,支持、鼓励、吸引幼儿大胆交流自己听到的内容,让幼儿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教师机智地抓住孩子的回答,帮助孩子理清太阳来找,颜色来躲的游戏关系。最后,教师小结:小朋友都听的很认真,在这段好听的话里都说了些什么呢?我们再来听一听。

第三步:再次欣赏

第2次欣赏了,我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边放录音边欣赏画面,心理学研究表明,视听结合的手段感知效果最佳,通过多媒体直接作用于幼儿的眼、耳等大大增加幼儿的感官刺激,加深对散文诗的理解,同时,老师专注的倾听态度在无形中给幼儿倾听起到了示范作用。

第四步:加深理解,感受散文诗的意境。

第2遍欣赏后,教室提问:在这段好听的话里,你最喜欢什么地方?这又是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这里有3个要点:

(1)如果前面关于“黑夜”的问题没有解决,那么教师有必要引导幼儿再说说散文诗中捉迷藏的玩法,理清楚是黑夜蒙住了太阳眼睛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延伸提问:太阳被蒙住眼睛是什么时候?睁开眼睛又是什么时候?通过看动画演示,用自己的手把眼睛遮一遮等方式引导幼儿感知黑夜与白天的奇妙变化,同时感受散文诗的趣味性。

(2)帮助幼儿理解“静悄悄”的躲,在交流喜欢的地方是幼儿肯定会说到颜色的“躲”,太阳的“找”,那这里就可以创设一个黑夜的情境,教师作太阳幼儿作颜色来形成一个师幼互动,通过游戏体验,切实感受静悄悄的意思。游戏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说说散文诗里的句子

(3)关于颜色们躲的地方。幼儿说到这里时,教师提问:颜色躲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帮助幼儿理解颜色们都躲在跟自身颜色相同的东西里,这里理解没有难度,重点可以放在用诗歌里句子说一说,通过图片提示,帮助幼儿按散文诗里的顺序说一说,最后教师小结:这段话可真好听,把太阳、黑夜、颜色说成是可爱的小朋友在玩捉迷藏的游戏,还告诉我们白天和黑夜的区别,真奇妙呀!以教师浅显、精练的总结、提升,帮助幼儿感知拟人的文学手法。

第三环节:游戏情境,尝试朗诵。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这一环节教师就创设游戏的情境,让每位孩子都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标记,集体玩一玩这个游戏,边玩边尝试用散文里的句子说一说,并根据幼儿兴趣可以交换颜色卡组织幼儿2-3次游戏。每次游戏后教师都要对幼儿在朗诵方面做出有针对性的,逐步提高的要求,以动静结合的方式引导幼儿在玩玩、说说中感受诗歌意境。

第四环节:创编诗歌,拓展延伸。

绿色除了躲在草丛里还会躲在哪里?黄色除了躲在菊花里还可以躲在哪里?那我们去户外找一找,看能不能一下子就把他们都找出来!带领幼儿到更自由、开阔环境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看看、说说、创编诗歌。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老师:

上(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梅花魂》(板题),我主要要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四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

《梅花魂》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该单元虽然体裁不同,但都表达了古今中外不同人物的爱国之情。本单元重点训练的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与前一组“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紧密联系。但是本单元又侧重于从训练作文的角度提出,因此,不仅要让学生明白课文是怎样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还要在今后的作文写作中注意应用。

《梅花魂》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这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文章。文章讲的是“我”的外祖父是一位华侨老人,他十分喜爱墨梅图,在回国之迹把墨梅图和绣着血色的'梅花手绢郑重的交给我,让我好好保存的往事。文章通过赞美梅花来赞美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中国人,寄托了老人对祖国的深深的眷恋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单元目标及要求,根据新课标要求,我设了三个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撩、眷”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梅花魂、缕缕幽香、葬身异国”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并培养阅读思考的习惯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

根据语文新课标要求,单元教学的要求,本课的教学重点如下: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四)说教学难点:

这篇课文所授的对象为五年级的学生,因此,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在爱梅花送梅花图中寄托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为本课学生理解的难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方法:

1.讨论法:学生都比较喜欢提问,老师则要多鼓励学生敢提问,爱提问,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张扬个性的需要。梅花的品格是什么?“魂”又是什么?标题的含义又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可以引发学生讨论,自由发挥,使他们对学习此文有良好的兴趣。

2.品读法:这篇课文情感渲染的高潮是外祖父的三次落泪,我在这里会让学生们采用齐读,默读,品赏这三次哭,让学生在学习中更深入了解梅花的含义。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美好的感情,提升阅读的乐趣。

(二)说学法

我所教的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普遍较好,班级同学比较活泼开朗,课堂活跃,比较喜欢抢答问题,在课堂上我采取了多讨论,多提问,多自学的方法让学生们了解学习此课。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说课稿 篇4

一.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应到抓住重点句段进行品读,讨论,交流,感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激发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二.说重难点:

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语句,体会蕴涵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三.说学情分析:

之前学生们学过很多与动物有关的文章,但通常都是对动物本身特性的描写,很少涉及到动物之间的情感和动物与人的情感。因而在教本课时,引导生潜心读书,从细节描写中感受动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感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说教学流程:

(一)看老人举动,忆温馨,知不舍

(二)看外貌,结合资料,知不易。

(三)由动作悟鸥情,引疑问,析句子。

(四)读写文章,情意绵远。

五.说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主要让学生体会到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讲课时我提问:‘课文那些地方,你特别感动?”学生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听后我灵机一动,把课文打乱顺序去讲,直到最后他们才意识到:动物与人的感情是可以培养的。

成功之处:

1.引用课件讲课可以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2.培养了孩子们创新思维的发展。

失败之处:

1.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孩子们不能领会教师的教学要求,所以课堂气氛不沉闷。

2.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有些急于求成,有以教师思考代替学生思考的现象,过于强求教学的完整性而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应该以学定教!

说课稿 篇5

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周庄水韵》。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语言优美,结构合理,详略得当的游记散文。作者从不同的时间、季节入手,分三次描写了周庄水乡给人的印象,让人犹如欣赏了一幅有声有色、韵味十足的动态风景画。根据大纲及本单元的教学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并掌握写景的顺序和方法,品味本课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能背诵第二次游周庄的课文部分。

情感要求:感知水乡动人的情韵,了解祖国如诗如画的水乡风貌,感受祖国河山的美好。

重、难点的确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身处农村,很少游历他乡,现在的认识水平不够理想;本课的语言清新优美,修辞运用非常恰当,这些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对学生今后的写作极有帮助。同时,本文是一篇游记,学生以前接触少,对游记的写作方法不太了解,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我确定本课的学习重难点如下:

重点:品味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周庄水韵的古典意境。

难点: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

二、说教法

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呢?我用了以下方法:

1、 多媒体直观教学。文字毕竟是抽象的,因此我设计用多媒体展示周庄的美景,先让学生对周庄有一个清新、鲜明、深刻、直观的印象,再牵移到文字上的周庄,这样既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又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课堂活动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的诵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并受到情感熏陶。

三、教学设计

1、观赏视频导入新课

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一开始老师就有一个责任——那就是将学生分散的思维迅速地聚拢,拉回教室,所以我设计的一个这样的开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旅游,我们到有中国第一水乡之称的江南古镇周庄去走走,去领略它第一水乡的独特风韵。

多媒体播放周庄水乡的视频。舒缓的音乐,美丽的风景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

2、听读感知。

新课一开始,我又借助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声情并茂的范读,屏幕上美丽如画的周庄景色,使课文内容形象化,直观化,从而有效的吸引的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听完朗读后,要他们完成了我事先布置的感知任务:

1)、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叙述周庄水乡的总体印象;

第二部分 (4—6自然段):描述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2)、作者对周庄的整体印象:

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还有一切和连在一起的事物(这些事物指河水、波光、倒影、石桥、小舟、行人等) 。让人不由想起马致远的一句词:小桥流水人家。

3)、作者对这样印象的评价: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

4)、这样景象指:

水中倒影—色彩斑斓

水上石桥—风采各异

水傍古镇—古镇和水浑然一体

5)、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分别是:

第一次,时间是仲春,作者看到的是周庄的雨景,水墨画;

第二次,时间是冬天作者看到的是周庄雪后的景色,好像一幅 版画;

第三次,时间是春夜,作者看到的是正在办旅游节的周庄,好像一幅油画。

3、朗读感悟

周庄之所以一次又一次吸引作者去游历,去观赏,原因在于周庄水乡多姿多彩,动人心弦的情韵所在,下面我们踩着作者的足迹,跟随作者去领略周庄的多种风韵。

我用多媒体分别展示表现作者三次游周庄所见之景的风景图片,同时配以轻柔舒缓的背景音乐,指名三个朗读能力好的同学朗读课文有关内容作画面解说,这种三管齐下的虚拟旅游形式让学生油然而生身临其境之感,他们很快感悟出不同时节周庄风景的不同意境。

烟雨笼罩的周庄给人一种迷离朦胧的美;冰雪融化的周庄让人领略到一种典雅古朴之美;张灯结彩的周庄有一种色彩斑斓之美。

4、学生自读

这一环节的设计在于让学生在自由充分的朗读课文中的精彩语段,从中品味本课准确生动的语言,增强学生语感,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角度和方法。

学生朗读时我用多媒体播放舒缓的背景音乐,让学生能真正融进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由于有了之前的感知和理解,这一情节的设计使课堂在优美轻柔的背景音乐中书声朗朗,学生读得入情入境。当同学们读到“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句时,可以想象这样一个精彩的画面:远远望去,薄雾隐隐约约,如梦如幻,恰似一缕纱巾,缠绕在少女的腰际,伴随着轻风飘荡。

此刻,同学们已经能真正融入课本进行有创意的的个性朗读了。他们的语感无形中增强了,而且还能让同学们对游记散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5、探究写法。

趁着同学们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的契机,我适时安排他们探讨这篇游记的写作方法。(按照时空顺序多角度描写景物;先略后详,逐步加深描写;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写景物)我就这样轻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6、布置作业:

学生讨论:作者在写了前两次游览周庄之后,为什么还要写第三次游览周庄?

7、课堂在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结束。周庄水乡就像这首歌中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一样美丽动人,多姿多彩,让人向往。我们伟大的祖国到处是壮丽的河山,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大家都要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四、教学反思

上完《周庄水韵》这一课后,我深深的感受到,在新的教学思潮中,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课本的单一教学是远不能很好的诠释新课标的,那种单一的资源是一种缺失。我们就自觉地、迅速地完成这种观念的转变,尽可能地学会利用,挖掘,拓展并整合资源,尽可能的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去激活和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建构一个多维的教育教学新时空,一个生动无比的活力四射的创意平台。

说课稿 篇6

尊敬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今天我要说的课是《金孔雀轻轻跳》,这是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第三册第九课,这是一首具有西南少数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歌曲为2/4拍。曲调清新、优美,整首歌曲如同描绘了一幅秀丽的图画,给人留下美好的遐想与回味。

一、说教材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指出音乐教学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音乐对人情感的陶冶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过程,它比其他艺术更直接诉于人的感情,它的效果是深刻而久远的。但长久以来音乐教学中存在着只重视技能训练、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心灵感悟、情感体验的生成与发展,音乐课缺乏美感的问题。因此,我尝试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审美体验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挖掘教材中的“情”字,贯穿课堂的始终。

教材分析:

《金孔雀轻轻跳》一课是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第三册第九课的教材,这是一首具有西南少数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2/4拍。曲调清新、优美,整首歌曲如同描绘了一幅秀丽的图画,给人留下美好的遐想与回味。

教材内容:

1、课内内容:学习歌曲《金孔雀轻轻跳》。

根据教学内容结合音乐课程标准和二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我开始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感受傣族风情,对当地民俗活动有一个初步印象。

2、学会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富有有感情地演唱《金孔雀轻轻跳》。

3、能选用几个简单的傣族舞蹈动作,跟音乐的节奏表演。

一节课能否成功,我觉得重点的突破,难点的把握非常的重要。我这节课的重难点是:感受傣族风情,以自然、优美的歌声演唱《金孔雀轻轻跳》。

教具准备:录音机、电子琴。

二、说教法、学法

古人云:“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又曰:“教必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运用得当,可以保证学生正确地领会和系统的掌握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陶冶美的情操。在教学中,创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气氛,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民主环境,以情境创设为第一主题。以实践活动为第二主题,本节课没有节奏练习、发声练习、视唱练习等机械枯燥的技能训练。但这并不意味着摒弃它们,而是把这些分散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创设多种体验、感受,表现的形式和通道,如通过师生聊天、表演、游戏、创作等途径,使学生能够在更宽广的领域中发展自己的艺术潜能,获得音乐美的体验。使学生能在“玩中学、学中玩”,并且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三、说教学过程

人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课前准备等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其营造一种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寓教于乐。

1、课前准备、说傣寨

情绪理论家希尔曼认为刺激是引起情绪的有效原因,积极的情绪则会产生良好的能动效应。在组织教学中,学生往往因由课间活动转入新的课堂教学,情绪不稳定。所以我先和学生聊天,和学生聊聊傣族,说说傣族人的生活习惯和一些特产等,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聊聊旅游的话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以一种平等互动的氛围进入课堂,非常自然的过渡引入到介绍傣族。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了情绪又活跃气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兴趣。

2、游傣寨

师:好听吗?老师今天就带你们去参观傣族人居住的这个美丽的地方。我们闭上眼睛听着音乐出发了,音乐停下再睁开眼睛。(欣赏《金孔雀轻轻跳》)

1)、独树一格的傣族民俗

泼水节、孔雀——傣族吉祥物等

泼水节是傣族特有的节日,泼水节一般在公历四月中旬,傣历六月,为期三至五天。每逢节日,都要进行泼水、丢包、划龙舟、放高升、拜佛、赶摆等活动。

傣族的特产是竹子。

(老师演唱“金孔雀轻轻跳,雪白的羽毛金光照”并表演)学生跟老师做一做。模仿几次后让学生边唱边做。这样从有趣的民俗介绍自然的谈到孔雀是傣族的吉

祥物,并讲一讲孔雀的姿态老师以演唱的形式表现,模仿中使学生学会歌曲的第一句。

2)、绚丽多彩的傣族服饰

师:你们动作做的挺漂亮,如果穿上的傣族的衣服就更漂亮了。傣族特有的服装是色彩鲜艳的那一种,而女孩子叫小卜少,小伙子叫小卜冒。我们班是小卜少的举手,是小卜冒的举手。我呼唤小卜少女孩子应一声“哎”,老师呼唤小卜冒男孩子应一声“哎”。

老师以唱歌的形式呼唤学生,唱“小卜少”女孩子答应,唱“小卜冒”男孩子男孩子答应,然后男女生互相呼唤。以这种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轻松而愉快。

3)、浑然天成的傣族建筑

[通过傣族建筑的介绍说到傣族的竹楼,再说到雨后傣族竹楼现彩虹的美丽景色,引出歌词“傣家的竹楼彩虹绕”,分析学唱后解决歌曲的难点]

师:有没有同学会跳傣族舞蹈的?试着和老师学一学。蹲一蹲,点一点,(重复多编)加上手上的动作。谁能把手的第二个动作变一变(创编动作)跟音乐跳。

[感受傣族特有的舞蹈,通过老师的表演激发学生兴趣,从而积极去学几个傣族舞蹈动作并创编几个简单的手位动作,对学生的即兴创作要多肯定和鼓励,给学生爱的期待,激励学生进步。学生完成了创作展示自己,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创作的自豪感、满足感为以后的再学习创作注入活力和激情,并培养了学生的创作意识和创作能力。而且第二次感受了歌曲《金孔雀轻轻跳》的旋律,为学歌打下基础。]

4)、自然古朴的傣族音乐

然后揭示歌名,听音乐范唱《金孔雀轻轻跳》[完整的感受歌曲,直接揭示歌名再一次为学唱歌曲铺砌一块基石。]

3、唱傣寨

在之前游傣寨的铺垫下学生已经完整感受了歌曲四遍并学会了歌曲1、2、4、5四个乐句,只剩第三乐句不会,在这个基础上学歌就水道渠成的事情了,学生演唱几遍就学会了歌曲,学歌的轻松也使学生对唱歌有了兴趣,不会有往常反复练唱的厌烦感,以最佳的状态最佳的情感演唱歌曲,美的歌声给予大家的是美的享受,对音乐的陶醉。

4、爱傣寨

1、在学生陶醉在优美的歌声中时我说:真美啊,老师好象又到了孔雀的故乡西双版纳看到了美丽的孔雀,那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然后学生齐唱歌曲《金孔雀轻轻跳》并进行编创歌曲的律动,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学生可能编创的不够完整,教师就教给学生完整的歌曲律动。

2、学再次完整的演唱歌曲并做律动。

3、接龙游戏

游戏规则:男、女生各为一组,男生唱第一句,女生接第二句,以此类推。(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让学生不再觉得学习是一件枯燥而乏味的事情,并能自主的去学习。)

最后在聆听歌曲《金孔雀轻轻跳》中结束课堂,让学生感觉意犹未尽,对音乐课的兴趣会日益高涨,让孩子们的心时时牵挂的音乐课,期待着下一节课。

“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出发点,这一“趣”一“乐”突出了趣味教学,快乐教学,把学习变得轻松愉快,突出体现了新课标“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理念,“同主题,多角度”是这节课的中心,这种方法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从而更好的启发联想想象,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分数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整数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整数是单位“1”叠加,而分数是单位“1”均分,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一次扩展,是学生认识数一次质飞跃。

本节课是整个单元起始课。几分之一既是一个分数,又是一个分数单位,对以后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大小比较等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基于本课教学内容在本单元地位与作用及教材编排意图,我拟定这节课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一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比较几分之一大小。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几分之一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方法,获得数学学习活动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实例,感受到数由整数向分数扩展,体会分数在生活中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几分之一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建立几分之一表象。

教学关键: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并描述几分之一含义。

三、教学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数学学习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重要方式。”基于这一理念,本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实验法、观察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设计丰富多彩分月饼、折纸片、涂颜色、找分数等

数学活动

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主动构建数学知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件

彩笔,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1分米长线段,两分米长绳子。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四个环节完成:(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三)学以致用,解决问题;(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小朋友喜欢动画片人物喜羊羊创设一个分东西情景:

(1)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懒羊羊和美羊羊,每只羊分几个?

(2)有2个草莓,平均分给懒羊羊和美羊羊,每只羊分几个?

这两个问题,学生很自然用2、1等整数来描述分结果,这时我出示第三个问题:1个月饼,平均分给懒羊羊和美羊羊,每只羊分几个?学生会说每只羊分半个,“半个”还能像刚才那样用整数来表示吗?那该用什么样数来表示呢?这个问题成为教学出发点和矛盾产生创生点,激发了学生浓厚学习兴趣,此时教师揭示本节课教学内容并板书课题:分数――认识几分之一(板书)

(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1、认识

(1)电脑演示,初步认识:

多媒体

课件

演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过程。指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月饼一半。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这个月饼二分之一,写作1/2。(板书:二分之一 1/2 )

接着引导学生明白:中间短短横线叫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数线下“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分数线上面“1”表示其中一份。再让学生一起读一读,让学生借助月饼图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1/2,剩下那一份是这个月饼1/2吗?明白平均分成两份中,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2)动手操作,促进内化:

①让学生动手用各种图形来表示出1/2,体验不同折法。

②让学生展示自己作品,要求学生运用准确数学语言描述1/2所表示意义,特别要讲清是谁1/2。并启发思考:折法不同,涂色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用1/2 来表示,那是为什么?理解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③展示没有平均分例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这些反例来突出“平均分”在分数概念中核心作用,形成有意义建构。

这一环节着眼一个“动”字, 通过教师有意识引导,让学生主动地从不同角度去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 表象,建构1/2 意义,使学生对数认识由整数扩展到了1/2,也为后面学习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

2、认识几分之一

(1)猜想:分数是否只有1/2这一个呢?除了能折出这些纸1/2,你还能折出它们几分之一呢?(板书:1/3 、1/4 、1/5 ……)

(2)探究:让学生利用纸片等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自己喜欢分数,并请部分学生将自己作品贴在黑板上相应分数下面,说说分数表示意思。这一极具探究空间开放性活动,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机会,在“做分数”和交流过程中得到了更多新几分之一,对分数认识也由1/2扩展到了几分之一。

(3)举例: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几分之一。

指出:像1/2、1/3 、1/4 、1/5……这样数,都是分数。

3、比较分数大小

通过把同样长绳子反复对折,再比较其中一份。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使学生体会和感悟:分数个数是无限;同一个物体,平均分份数越多,得到每一份就越少,完善学生对几分之一认识。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针对学生认知特点,我把练习按照基础――提高――拓展分成了三个层次,意在能让学生更好巩固新知,并能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和拓展,做到有趣、有益、有层、有度。

1、基本练习:

(1)说出红色小正方形在下图中分别用哪个数表示:

学生回答后,追问:为什么同样一个正方形却用不同数来表示?加深对分数认识。

(2)下列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正确吗?正确画√,不正确画×。

2、提高练习:设计了一道喜羊羊分西瓜小故事:三个同样大西瓜,逐个平均分成2份、3份、4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比较几分之一大小。

3、拓展练习:看主题图,在图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分数表示?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与生活联系和分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最后选取图中一个多边形问学生:图中涂色部分还能用分数表示吗?这一问题无疑会与学生刚刚建立新知产生矛盾,在学生争执中,教师抛出答案:不能用几分之一表示,但可以用几分之几表示,这将是我们后面要继续学习内容。这个练习力图渗透分数由几分之一到几分之几扩展。

(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通过回顾、交流,对情感态度、学习方式等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体验成功乐趣。

五、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设计,重点突出,展现了学生对几分之一逐步认识和理解过程。

板书设计:

分数――几分之一

1 …………其中一份

二分之一 ―― …………平均分

2 …………平均分份数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以上就是我对本课教学一些认识,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指教。谢谢大家!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