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合集8篇

来源:书屋网 1.09W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合集8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第六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板书)

课题说明:(板书)本课课题来源于岳麓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6课,适用于高中一年级。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一、说教材(板书)

(一)教材内容

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从君主制到民主制”,(板书)

讲述的是雅典民主的产生过程。第二部分是“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板书)讲述的是雅典民主制的特点。第三部分是“雅典民主的意义与局限”,(板书)是对雅典民主制度的评价。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二节课,是第五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的升华,又是后面“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的基础,在整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古代希腊民主与罗马法制是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精华,是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发展史的光辉起点,是古典世界留给后人的一壁弥足珍贵的政治文化遗产。而在希腊诸多城邦中,雅典的民主制度是最为完备的。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分析其利弊得失,进而从中有所借鉴,从大的方面说,这有利于我们国家的现代化政治文明建设。从小的方面说,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民主的认识,培养民主意识。

(三)课标要求

本课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知道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目标(板书)

学生分析(板书)

这样的课标要求对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有点难度,因为学生对古代西方历史很陌生,而且本节课内容较多,知识深奥难懂。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尽量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将知识化繁为简,以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的传授给学生,而且对学生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

根据对课标、教材和学生的分析,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希腊城邦民主政体的发源地,认识雅典民主制产生的条件,整体把握雅典民主制的确立过程。

(2)分析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概括并理解雅典民主制的基本内容和运作方式。

(3)比较雅典民主与现代民主的不同,认识雅典民主制的局限性。探究古代希腊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和影响。分析雅典民主制的历史作用和实质,理解希腊民主制是把“双刃剑”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

(1) 布置学生预习教材,完成本课的知识结构图。

(2) 通过阅读相关材料,归纳总结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过程,并体会平民在民主制度形成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3) 课堂模拟雅典民主政治活动,营造历史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并通过现身说法提高对历史的认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雅典民主制度的建立过程、基本特点、积极作用和局限性,理解雅典民主制作为人类在早期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新,是对于世界政治文明的巨大贡献。

(2)对比现代民主,让学生明白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的民主,激发学生追求民主、进步的精神。

(3 )公民的政治力量是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重要条件,雅典的民主政治也保证了公民享有较高程度的自由,从而创造了希腊辉煌的文明,以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根据以上分析,总结出我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板书)

1. 教学重点:雅典民主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 教学难点:对雅典民主制度的客观全面的评价。理解雅典民主制是一个较长的渐进过程,其中存在着很大的历史局限性。

我这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二、说教法(板书)

采用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为主,辅以多媒体与课本相结合,个别提问与合作探究相结合,还有身临其境感受法、学生辩论等教学方式。

三、说学法(板书)

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材料、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学习理解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及设计(板书)

1、课前探究: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本课,初步了解本课的知识结构,并能简单评价雅典的民主政治。

2、 导入新课

学生在初中就通过地理课开始熟悉希腊半岛,尤其是20xx年北京举办第29届奥运会,他们对于奥运会的发源地希腊雅典的兴趣又急剧升温,这都是我们教师上课可以利用的资源。因此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情景互换与合作探究法来导入新课。先用大屏幕放映出五环奥运图和古希腊的运动场背景,来映衬醒目的课题板书,然后师生共同探讨“为什么历史上的奥运会起源于希腊,而不是世界的其他地方?”最后得出结论:“奥运会的举办离不开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因为奥运会不仅是体育的盛会,更是民主的盛会。”由此导入对希腊民主制的探索。

3、 讲授新课

看黑板讲解:本课的教学内容共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从君主制到民主制”,讲述雅典民主制确立的过程。第二是“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讲述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及其体现;第三是“雅典民主的意义与局限”,讲述雅典民主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及其意义。

由于第一部分的内容书上描述的较为详细,知识也较为浅显,因此这部分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来把握雅典政体从君主制到民主制演进的过程和问题。而教师在此阶段只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帮助同学理理清从君主制到民主制演进的逻辑,以及利用相关历史图片的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某些历史现象。对于这个过程中比较难解的问题,我则通过提问、类比或图表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比如,这个部分共包括4个小子目,(可看幻灯片)第一小子目“从君主制到贵族制”我会引导学生结合现实中所认识的民主,去得出民主的含义,从而为学生理解以下民主政治的演变奠定基础;第二小子目是“从贵族制到君主制”,我会在引导学生自行阅读并概括的基础上利用图表法来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个更深入和全面的理解。第三、四小子目是“梭伦改革和克利斯提尼改革”,我主要通过提问法进行,我再对学生归纳过程中较为模糊的概念进行总结,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第二部分是本课的重点,(板书重点号)我主要通过教师讲授,辅之以学生自行阅读理解,以及多媒体展示,以使同学们对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和具体的运作过程有个全面而理性的认识。并且通过叙述“帕帕迪”的一天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雅典的民主政治,让学生整理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民众法庭的相关信息,从而加深学生对三大民主机构的理解。并注重开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将雅典民主的运作过程与我国的民主相结合,比如将公民大会与我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进行比较,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更直观的感受。在讲授民主运作过程的时候,我还让学生自编小的历史剧,进行课堂模拟。

第三部分是本课的难点,(板书难点)我主要通过学生自主辩论、合作探究与教师总结相结合的方法。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分出正、反两方论述雅典民主的意义与局限。最后由教师总结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并为学生深入讲解雅典民主为什么是一把双刃剑,进一步探究雅典民主制的历史作用及其对希腊历史以及后世的影响。

课堂小结

在系统的学习了整节课的内容后,我将采用师生共同回顾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整节课的知识脉络进行整理,在教师的引导下,整理本节课的基本线索,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结构示意图,巩固知识。

布置作业

为了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加深理解。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布置两道题:一是教材的课后题,二是让同学写一份关于“如何加强班级民主管理”的主题班会的策划书。借以增强学生的民主观念,做好班机的民主建设。

说课稿 篇2

阅读经典,光亮人生。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郑振铎先生的《猫》,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开发、说评价七个方面来说一下自己的设计:

一、说教材

《猫》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写动物的佳作,阅读这些文章,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在《猫》这篇课文中,作者郑振铎先生通过记叙自己家的三次养猫经历,表现了不尽相同的感受和一种细致地人生思考。另外,通过学习本文,学生们在感悟作者的仁者情怀的同时,可以获得许多写作方面的启示。

二、说学情

现在,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心理和生理的孤独往往让他们对小动物情有独钟,所以他们对《猫》这类记叙小动物的文章应该比较容易接受。另外,经过几年的语文积累,对这类记叙类散文,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素养和欣赏能力,学习起来也不很困难。

三、说模式

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认为这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应该以“自读”为主,所以决定采用“初读—细读—悟读—对比读”的“四读”模式。初读正字音,通文意;细读理思路,赏细节;悟读说要旨,谈感悟;对比读品差异,采众长。

四、说设计

(一)导入

“许多同学家里一定有过养小动物的经历,哪位同学愿意讲一讲自己家的小动物的故事呢?”“刚才xx同学讲述了自己家的小动物的故事,下面咱们来一起看一看郑振铎先生家里的猫的故事。”通过让学生讲述自己家的养小动物经历,一方面可以唤起与课文相似的情感和记忆,另一方面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语文生活化”理念。(2—3分钟)

(二)初读文章,正音正字(5—8分钟)

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是读书和写字,第一遍读课文要求同学们自行查阅字典、资料,解决生字词问题(个别词语教师点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环节的设计既符合自主学习的理念,也抓住了语文学习的本质。

(三)再读文章,赏析细节(10—12分钟)

孙绍振教在其《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名作细读》等著作中提出:“语文学习既要有宏观的感悟,更要有微观的文本细读。”(大意如此)本环节的设置以学生细读文本为主,通过细读,读出文章的思路,读出文章的细节之美,并以表格的形式

(四)三读课文,读出感悟(5—8分钟)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通过对文本的细读能从文本中获得一定的感悟,能够欣赏和评价文章是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在这一环节我借鉴了余映潮的“主问题”教学法,以“说说自己的感悟”一个问题唤起学生的表达欲,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悟。在此环节特别注意鼓励学生创新,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五)四读课文,拓展对比

在语文教学中,比较是教学的最基本要素。比较是人在认识上确定事物之间的异同和关系的思维过程。比较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通过向学生推荐阅读老舍先生的《猫》,让学生在对比中找出各自的精彩之处。通过对比阅读,拓宽学生阅读视野,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在对比中感悟,在对比中生成。

五、说板书

遵循着“层次分明,简洁实用”的原则,我设计板书如下:

一、初读 二、细读→ 三、悟读 四、对比读

六、说开发

1、秉承“大语文观”的理念,让语文充分结合生活实际,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2、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推荐阅读相关篇目。让学生在对比中感悟、理解、生成。

七、说评价

1、注重评价的层次性。根据课堂教学设计,学优生应该完成所有四个阅读环节,学困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完成前两个或三个阅读环节。

2、注重鼓励创新,尊重学生个性。“阅读应该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过程,教师不应该过度干预学生的阅读实践。”(李镇西《给思想以自由的翅膀》)这节课中很好地注重了呵护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感谢各位的聆听,期待您的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选读课文。课文虽然短小,但层次清楚,语言优美简洁、朴实亲切。作者抓住杨梅的特点,进行细腻地描写,是一篇难度适宜的指导学生仿写水果的状物抒情记叙文。

 二、说教学目标

尽管《我爱故乡的杨梅》只是一篇选读课文,但却是是一篇引导学生状物的好范文,可以把它当作一篇精读课文来研读。课标提出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为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能仿照课文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水果。

3、要求学生认识与理解“贪婪、吮吸”等9个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思想目标激发学生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三)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口语表达、朗读、审美、绘画等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体会杨梅的可爱,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难点是学习作者描写杨梅果形、色、味的方法,任选一种水果,抓住一个特点,进行仿写。

四、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聚焦“杨梅”。

1、导语:小朋友们,宁波镇海有一位乡土小说家叫王鲁彦,虽然离开故乡十几年,可是对故乡的杨梅却始终念念不忘。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作者的故乡,去看一看那里的杨梅。

2、板书并齐读课题:我爱故乡的杨梅

(我创设这样的导语引出故乡的景物,是为了给学生一个感情基调,营造出一种“眷恋家乡、热爱家乡”的氛围,借以激发学生的自豪、思念之情。)

(二)初步读文,解决生字词并初步理清文章脉络

1、出示学习方法,明确目标

2、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A、出示第一组词语认读,重点读好“婪、吮”。“贪婪”在字典中有两种意思,让学生根据上下文理解这里的贪婪并不是贬义词。接着让学生观察这组词语,总结出着四个词语是描写杨梅树的(板书:杨梅树)。

B、出示第二组词语,认读并小结是描写杨梅果的(板书:杨梅果)。

3、出示填空题,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三)自主阅读,提炼写法。

(一)、自主读“描写杨梅树”的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圈画相关词语,关注“拟人”的写作手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杨梅树:吮吸伸展欢笑)

(二)、品读“描写杨梅果”的第3——5自然段,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共同探究。

1、自读课文3-5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的是杨梅果的哪个方面。(教师倾听反馈,了解学生对课文的了解程度。)

2、学习第三自然段,总结学法。

(1)、认真默读第三自然段,合作探究。

(2)、这段话写了杨梅果的哪个方面?

(3)、作者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呢?

①对比两段话,

A:杨梅圆的,遍身生着小刺。

B: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

[这一步的设计是用比较法来欣赏词句,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白“如何写具体”。有了比较,学生才能体会到作者细腻的描写手法,同时让学生明白要观察入微,才能描写细致,才能表达真挚的情感。](相机板书样子)

(4)、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①听老师范读,仿读。

②说说从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③学生感情朗读,进行朗读比赛。

[这篇文章语言文字非常优美、精练简洁,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诵读,通过仿读、比赛读等多种方式读出作者的喜爱杨梅热爱故乡的感情。诵读是学习本课的学习方法之一。]

(5)、学法总结

[总结了学法,让学生自学后两段有法可循。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探究性地学习。]

3、学生自学“颜色、味道”两方面。

(1)、自学其他两个方面,由各组进行汇报。(不完整的或是有说错的,让学生进行互相纠正。)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

①汇报第四自然段(杨梅的颜色先写颜色的变化,接着写了变黑的原因,最后写了果肉,汁水的颜色。)

②汇报第五自然段(味道方面,先写了味道的变化,又用小时候吃杨梅的故事来证实杨梅甜中带酸。)

(三)回归第一自然段,点题。

作者之所以能把如此细腻地描写杨梅,是因为他深爱这故乡的杨梅,更深深地爱着自己的故乡。指导学生带着自豪、思念的语气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仿照课文,练习说话。

1、教师小结写法,学生再次回顾。

让一个学生说说作者的写法,然后教师小结:作者写《我爱故乡的杨梅》,先是介绍杨梅树,随后写杨梅果,按照季节、形状、颜色、味道四个方面来写,从中又穿插了跟这方面有关的经历和趣事,字字句句都表达出作者对杨梅的喜爱之情。

2、挑选一种水果,用上文中的好词佳句,同桌互说一个片段。

要求学生抓住一种水果的形状、颜色、味道中的一个特点,同时不要忘记说一说与这种水果有关的经历或者趣事,先和同桌聊一聊。

(在自主阅读,提炼了写法以后,也就是学生体验、理解了作者“眼看、手摸、嘴尝”的观察方法的基础上,我安排了“仿照课文的写法,说说自己喜爱的水果”这个环节,第二学段开始‘习作’,这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所以,总结了写法,让学生有章可循。鉴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我选择了让学生说自己喜欢的水果,实现写法的迁移。)

(五)课外实践

1、喜欢文学的你,摘抄本文的的好词好句

2、喜欢画画的你,画出你心中江南的杨梅。

3、喜欢朗读的你,可以配乐朗读。

4、喜欢背诵的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5、喜欢上网的你,遨游互联网,搜索杨梅的资料。

[课外实践活动采取了分层教学,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兴趣盎然地完成作业。分层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广阔、自由的想象与创造空间,提供自主学习,自由发展的机会。]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六、说课件

本堂课教学多媒体可见的使用拓宽了学生视野,丰富了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直观、生动的图片使学生对杨梅的颜色变化及样子有了直观印象,建立了形象思维,使学生迅速进入教学情境,更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利用课件,迅速地把课程资源显现在学生面前,节约了课堂时间。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学内容和学情: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教材中习作内容的表述是“世上最爱你的人就是你的父母……写出你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可以写出完整的习作,但内容表达总是不够具体,显得空洞,表达不出真情实感来。

二、说教学目标:

本次习作练习需要两个课时,我在这里说的是第一课时的习作教学设计。结合单元课文学习内容和写法的引导,第一课时着重落实指导习作,初步完成表现父母爱的具体事例的重点片段。根据本班学生实际写作水平,本课时我拟定了下面的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小结表现人物品质和特点的细节描写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在习作中怎样能使事例更加具体、生动。

2、引领学生感悟生活中温暖的母爱与深深的父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学会沟通,学会理解。

三、说教法

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说、学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有效地完成这次的习作任务,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激趣法:通过谈话和图片展示,以及对例文修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写作欲望。

2、点拨法:学生在说的过程中适当点拨、诱导。帮学生指出、归纳细节描写的多种方法,以及引导怎样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说学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完成这次写作任务,我将采用以下几种学生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法:教师尽量少说,大量让学生说,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

2、互说互评法:学生讲好的故事,无论句、段、篇,哪怕是一个词,教师也要及时予以表扬鼓励。

3、学生修改法:说中改、评中改,提高学生口头修改作文能力,在交流中进一步锤炼自己的语言,提高自己的写作表达技巧。

五、说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通过单元主题内容的回顾,揭示本次习作是表达“父母的爱”为主题内容的。

(二)写作方法指导。写作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还得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先展示一篇不太成功的习作,让学生体会细节描写的重要性。然后阅读回顾本单元学习的细节描写的句子,体悟描写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对这篇习作提出合理的修改建议。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畅谈父母的爱、交流心声。从“你的爸爸有没有像例文中这样的?”引出话题,自由交流自己和父母相处的一件小事、一个瞬间,表达出我们内心最想和父母说的话。再结合生活中父母爱的图片,来触动孩子们心底最深、最浓的亲情。拓宽了学生对爱的认知,激发出他们内心对父母的温情,增进对父母的理解和爱意,更激发出他们想要表达出自己真情实感的欲望。

(四)学生自由习作。时间关系,要求学生只写出与父母相处一两件具体的事例,注意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五)习作片段展示、作简要讲评。只要孩子们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有具体的事例展示出来,都要给予表扬。使他们更有信心完成整篇的习作任务。

(六)总结收获。

总之,整节课我都注意给学生自由的空间,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尽量激活学生练笔的积极性,让学生乐说、善说,进而达到乐写、善写。

说课稿 篇5

《找骆驼》是义务教育六年制语文第五册第4单元的一篇课内阅读课文,下面,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思路、和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初步设想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通过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正确分析判断,使商人找到骆驼的事,说明了遇到问题要多观察,多分析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的寓意耐人寻味,,引人深思,课文共11自然段,运用人物对话的形式,按“丢骆驼——找骆驼——找到骆驼”的顺序,步步深入,故事富有哲理,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

(二)目标设计: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新课标》对三年纪学生的识字、阅读、的要求如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用普通话、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等因此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主动学会本课中几个生字,理解8个新词的意思,能区别“走失和丢失,详细和仔细”的不同意思,初步学会预习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语文能力体系中,读处于重要地位,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方法,感受文章的情感以读促思,以读代讲以读引导想象

(3)情感态度目标”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特别是遇到事情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教学重点、难点: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有人说过:“教无定法”但是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求设计具有“弹性”的教学设计,要适当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随时调整,以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发展的需要因此设计本课采用的教法如下:

1.情境教学法:我班孩子共有的特点就是有好奇心、爱探索、易感染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和动态的东西所吸引,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因此在教学中以图文结合、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来创设情境辅助教学

2.以读代讲法:在语文能力体系中,,阅读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因为读书是理解课文最好的方法让学生有层次的读,尽情地读,力求读出对课文的独特感悟

三、说学法

根据常规班级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本文教学中我将努力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在读读、画画、议议中整体感知文本,养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学会倾听,在共同交流中,情境交融,构建新知

四、说教学思路

本文是阅读课文,我用一课时完成了教学任务新课标提出了,教师要创造性的理解教材、处理教材,因此为了把目标落到实处,我设计了四个部分,分别是情景导入,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细读课文、理解问题,探究学习、学会道理等下面我一一地介绍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先让学生观看影片,然后问:“影片中的动物叫什么?从影片中你能了解这种动物的哪些生活习性和知识?请学生们自由发言”最后切入课题,导入新课

第二部分:出示自学要求,初读课文先让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括号里的注音;然后利用查工具书或通过上下文的意思理解词语;对长句、一下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同时要注意人物的不同语气最后让学生指名读、轮流读、齐读,对不能理解的词语,让学生自提自解(有些不好解释的词语把它放到课文的句子中去理解)

第三部分:细读课文,理解问题新课标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训练语感,在读中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在读中受到感情的熏陶,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为了更好的解决本文的主要问题,我让学生先学习29自然段,这几段是商人与老人的对话,讲述了老人所知道的情况,理解难度并不大,因此我重在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首先,我让四个学生分角色读,然后让学生评,说说这些句子用什么语气读,才能体现当时商人和老人的心情,并理解“忿忿”的意思,以及当时商人的想法,让学生想象说话如此步步引导,把朗读与理解课文结合起来,把“读”和“说”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由点到面,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体会到文章的感情色彩接着,我让学生画出老人说的话,指名学生用老人的语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商人的情感,从着急到高兴再到万分高兴,最后转喜为怒、忿忿的并在读中体会老人的冷静沉着使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知道走失骆驼的三个特点:左脚有点跛,左驮蜜右驮米,缺了一颗牙

第四部分:探究学习,学会道理第10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我把学生按四人一组分成若干组,根据老师出示的问题:老人是怎样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自读第十自然段后完成表格通过学生合作交流,运用读读、议议、画画等手段,使学生明白:遇到问题要多观察,多分析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我让学生读出“看见…又看见…还看见”的句式,让学生边读边说,完成表格,检查学生正误最后,

指导朗读老人的话,升华情感通过读、说、议,使学生理解老人之所以能做出准确判断的依据,让学生和老人一起经历着思维的过程,进一步感受老人遇事冷静,观察仔细,认真思考的思维品质第11自然段仅两句话,告诉学生事情的结果,我先让学生齐读,再抓“果然”一词,追问:从“果然”一词你读懂了什么?再次体会老人的思维品质,自然学生谈谈为什么要顺着脚印去找,说说理由,也训练了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五、说板书:本文板书直观、形象,用简洁的文字,表现出老人思维活动的全过程,教育学生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16、找骆驼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本课教学我努力地体现“以读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精神,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将语文课上的知识、语言、思维等能力得到培养和训练

说课稿 篇6

说教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钟表上的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并了解了时、分之间的换算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时间单位不像长度、质量单位那样容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接受。所以教材特别注重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活动来认识时间,体验时间。本节课通过具体实践活动,如数心跳、写字、听一听秒针走动的嘀嗒声等,让学生感受1分、1秒的长短;观察钟面了解1分=60秒;而且能使学生体验到一分钟能做不少事情,体会时间的价值,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从而使学生懂得去珍惜时间;感受时间的价值与意义。

说学生:

二年级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他们活泼好动,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在教学中注意以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对时间已有初步的认识,知道1时=60分,在此基础上学习1分=60秒难度相应降低。但由于时间是个抽象的概念,不易让学生所接受,所以在本课学习中应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创设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在具体活动中,进一步认识时间,体验时间,培养时间观念,养成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一分能干什么的实践活动,体验1分的长短。

能力目标:知道1分=60秒,能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换算,培养学生分析、体验、估测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时间观念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说教学重点:

建立一分钟的概念,体验一分钟时间的长短。正确进行相邻时间单位之间的转化。

说教学难点:

估计1分钟有多长。

说教法:

1.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主动获取知识。2.让学生对1分钟时间的长短有尽情独特的感受,使学生切实感受数学就在他们生活中。

3.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并通过合作交流发现分与秒的关系。

说学法: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具体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听一听,猜一猜、数一数、试一试、想一想、摸一摸、估一估、写一写、折一折、说一说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亲身体验1分的长短,并发现分与秒的关系,体会时间的价值,学会做时间的小主人。

说教具:

多媒体课件、实物钟面。

说学具:

题卡、手工纸、文字、写字本。

说课型:新课。

说课时:1课时。

说教学流程: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与确立的学习方式,其教学程序我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一)情境创设,激情导入; (二) 实践探索,学习新知 ;(三) 巩固练习,拓展思维;(四)结合生活,课外延伸;(五)全面总结,强化感受。下面我就各个环节的设计作具体说明:

(一)情境创设,激情导入

同学们,时间老爷爷听说你们上节课表现非常好,邀请你们欣赏儿歌《时间像小马车》。大家高兴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播放一分《时间像小马车》音乐)我们欣赏到这里,谁愿意说说听了这段音乐你有什么感觉?学生一定会说这首儿歌很好听,就是太短了。老师由此引出这短短的一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从而引出新课,板书课题及副课题。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更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听音乐初步认识1分钟有多长。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二) 实践探索,学习新知 。

这节课相对于以往的数学课来说,它的特殊之处是以体验为核心。因此这一环节教师设计了开放式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参与体验发现总结的过程。

1.数心跳,体验1分钟。

这里让每个孩子通过数脉搏知道心跳1分跳多少次?通过这种实际操作,既可以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明白1分钟的概念,以自身的体会强化学生的时间观念。

2.1分能干什么。

在这里我通过两个活动设计了全体总动员:先让每个孩子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项活动进行1分钟体验,并汇报活动情况。如数数、默写乘法口诀、写字、画画、做口算题、折纸等活动。然后举例说明生活中1分钟可以做哪些事?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到1分可以干很多事情。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应该利用好时间,不能随便浪费掉1分1秒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德育教育。

3.发现分与秒的关系。

在探讨分与秒的关系这一问题时,先是提问学生钟面上分针、时针的名称,进而认识秒针。学生只有明确1秒的长短,才能够更加准确、真实地知道1分的长短,为估计1 分钟打基础。然后我让学生边欣赏音乐,边观察钟面,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看一看、数一数、分针与秒针的走动情况,学生发现了分与秒的关系,1分=60秒,为了加深印象,让学生随着秒针的走动数数,来进一步体验一秒与一分的关系,有效的落实了本节课的重点。

4.估计1分有多长。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一段轻松愉快的音乐,让学生先伏桌休息自己估计1分钟时间到了就坐端正,看谁估计的时间最准确或最接近。(放音乐《兰花草》) 这时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浓厚。

新课标中倡导从生活中学习数学,还原于生活,指导于实践。让学生在通过大量的活动感受到了1分钟后,再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估计1分钟的长短,促进知识的进一步的巩固与应用。在设计上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5.体验1分有多长。

通过两个活动来让学生感受1分钟的长短:

①耐力体验1分钟。单脚站立,手平举。看哪个小朋友能坚持1分钟。

②观看1分钟精彩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出示课件)

③交流:这时我会问:精彩动画1分钟和耐力体验1分钟,你有什么感受?

以两次活动对比的形式让学生自由说说对两种活动过程的不同的时间感受。学生一定会一致认为动画片的时间短,耐力体验的时间长。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感觉时间的长短有时还与心情和喜好有关。学生的积极参与、激情投入是这节课活动成功的基础。

(三) 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这一环节我共设计了4道不同层次的实践与应用的练习。

第一题看图说时间既训练了学生对时间的认读,还让学生学会了两种书写形式表示时间。

第二题对口令训练学生时、分、秒之间关系的转换。

第三题给老师改错训练学生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根据时间单位的意义,选择恰当的时间单位。

第四题通过计算,具体体验1分的长短。

(四)结合生活,课外延伸。

1. 1分钟记忆大赛。

这个环节的设计我让孩子们当导游,1分钟内看谁记住的景点多,

让孩子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状态,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2.联系实际,提高认识。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片断:

1.观看消防员救火图片,让学生理解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

2.在第十四届世界杯足球赛中,德国队就是在最后1分钟时间进了1球,从而赢了比赛。让学生明白对于运动员时间就是胜利。

3.这时候我会问:在各行各业人的眼里,时间还是什么?并举例说明。(例如:时间就是知识......)

通过一组惊心动魄、紧张的画面集中展示,在课堂上产生一种震撼的效果。学生通过直观的影象和激烈的讨论,情感的体验再一次得到升华。学生从多元化的角度体验,达成了唯一的目标,那就是对时间有了更深的体会,感悟到时间的价值:时间就是财富(金钱);时间就是胜利,时间就是生命

(五)全面总结,强化感受

为了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总结提问:现在离下课只剩1分钟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对时间老爷爷和大家说点什么?让学生们互相交流、汇报。师总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老师在这里真的希望以后你们能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做个珍惜时间的孩子。

这一环节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时间的重要,一节课过得很愉快,便会觉得时间很快。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出示时间格言意在进行课外延伸,激励学生,让学生珍惜时间,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

布置作业:回家后让父母帮忙测一测你1分能跑多少米?

通过课后实践活动继续体会1分能干什么。

板书设计:整个板书我做到简洁明了,加深学生的印象。集中学生注意力,突出教学重点,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教学的主要内容。

设计理念: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习不只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还包括背景经验。在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知识。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建构认知。

2.在活动中学习。

数学学习活动,是一种手脑并重的操作。在体验1分钟和估算1分钟有多长时,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项活动,这样在设计上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能真正感知自己在1分钟内能干多少事情。在体验了1分钟有多长后,课堂并没有机械的教学生分与秒的关系,而是进行了随着秒针走动1圈数数的练习,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直观形象动态的实物操作,利用实物钟面直观形象来突破重点难点,进一步验证了1分=60秒。这节课设计的体验活动虽然多,但是我注重了体验的层次性,所以并不重复,而是令学生每次的体验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

说课稿 篇7

《形形色色的动物》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有生命的物体》的第二课。属“生命”板块的内容,是“概念学习”的课型。本课是在学生三年级观察了蜗牛、蚂蚁等小动物、亲身饲养了蚕,上节课观察了解了猫、鸽子、青蛙、甲鱼、金鱼、蜻蜓6种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繁殖方式和运动方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对动物进行分类,发展学生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并在这个基础上,寻找和概括动物共同特点。为本单元第六课《动物与植物》和后续 “生命”板块的 “生物与环境”“生物的多样性”的学习打下基础。

一、说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科学课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结合本课具体教学内容和四年级学生的已有认知,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经历对动物特征进行探索的过程,获得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

2.按照一定特征对动物分类,能说出动物的相同之处。

3.经历对观察研究结果进行简单整理、概括和交流的过程。

4.培养探索动物的兴趣和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环保意识。

第一个教学目标在引入环节观看了《多种多样的动物》视频和在后面 “给14种动物找朋友”探究环节里,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动物世界的多种多样。目标达成度高。

第二个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小组活动:给14种小动物找朋友,以及小组内部与组间的交流探讨、资料的学习和老师的引导,最后也顺利完成。

第三个教学目标对研究结果进行简单的整理、小组内部基本能完成。但在交流动物的分类时,一些同学在有不同意见时很激动,尽管老师让他们说出了他们的看法,并同意将这些有争议的动物暂时取出来放一边,等会再研究。但这些学生还在不停地议论,导致小组内的其他同学忍不住用自己的理由说服他,但显然,后面的交流对这部分学生来说形同虚设。在概括每一类动物的共同点时,一些学生开始仅仅以外形或运动方式这些比较表面、片面的认识为依据,但在开展讨论和学习科学家的分类之后,也能理解并基本建立正确的动物分类概念。这个目标中资料的简单整理、概括基本达到,但交流还是不够理想。

第四个教学目标在观看了《多种多样的动物》视频后学生还提到觉得动物世界很神秘、动物们很可爱,产生了想探究动物的兴趣,并在老师的引导下懂得要和动物和谐相处。目标达成比较好。

这节课从学生课堂回答问题和活动记录单的反馈情况来学生在学习之后,发现自己一些想法原来是不科学的,确实对动物的正确分类有所了解,最让人高兴的是:课后,学生提出了很多有关动物的问题想去探究。

二、说教法、学法运用情况

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我确定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对动物进行分类。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他们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开始发展的阶段。他们对动物的认识通过三年级和前一课时的学习、课外阅读以及日常生活的接触,是有一定的基础,但还是比较表面和片面。所以我认为本课的难点是1、学生对动物进行分类并抽象成概念;2、对一些“变式”动物进行正确的分类。

本课是“概念学习”的课型,美国教育学家兰本达在关于建立概念体系理论指出:亲身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是建立概念的必要条件,而“概念学习”的课型在教学中一般要遵循感知——抽象概括——理解运用的逻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重难点,我采用了引导——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先通过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动物的多样性和引发学生探究动物的兴趣,并认识到动物分类对研究动物的必要性。然后学生通过“给动物找朋友”开展探究活动,最后经过小组内和组间的交流研讨学习,抽提出各类动物的特征,再用此分类标准来判断 “变式”动物的分类,获得对动物分类的正确认识。这种教学方法紧紧围绕教学重点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也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本节课的学法有探究发现学习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探究发现学习法体现在学生分组给动物找朋友的活动上,学生先按自己已有的认知对动物进行分类,产生了争议,在老师的引导下,将大家共同认可的动物摆放在一起,再利用已有认知和老师的引导发现抽提概括出大家认可的这类动物的共同特征。这种学习方法有效帮助学生建立各类动物的科学概念,很好解决了“学生对动物进行分类并抽象成概念“这个难点,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合作学习法体现在对有争议的动物进行归类和归纳出动物的共同特征上。在大家获得六类动物的分类认识后,老师将刚才有争议的动物提出来,组织学生讨论:按我们发现的六类动物特征,你可以将他们放在哪一类?学生就很顺利将鸵鸟放进鸟类,鲸鱼放进哺乳类。但对蛇还有争议:大部分同学不知道放哪一类,即使个别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知道是爬行类的,也不知为什么。这时让学生在小组里阅读“科学家的六类动物分类”资料。学生就对蛇的分类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通过对变式动物的分类,强化了学生科学概念的建立,促进了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此外,我认为小组学习的不仅要解决研究的问题,更是提供一个平台,让每个学生在有限的四十分钟里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并学会说与听。

三、说课堂实施情况

首先,视频导入吸引了学生,引入学习的课题。探究部分由于图片的可操性和形象性,使本来比较枯燥的分类活动变得有趣起来,14种动物中的鸵鸟、鲸鱼、蛇引起了学生的争议。但在小组交流分类结果时,开始我计划让一个小组完成,但在这个小组说到第二类动物的分类时,我发现下面有些孩子开始没有耐心听了,于是改变策略,每一小组汇报一类动物的分类,让更多小组参与进来,也促进了孩子的倾听。在研讨环节概括每一类动物的特征时,我开始采用一边汇报分类,一边追问为什么这样分类的方式,学生的回答比较片面,老师补充的比较多,后来我先让学生将所有的分类汇报完成之后,再让学生小组里挑选两类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分析讨论,找出他们的共同特征,虽然花多了一些时间,但经过思考和交流,学生的回答全面一些了。例如对猫、羊、马哺乳动物:学生刚开始说出它们外形很像,有头、颈、躯干、四肢、尾五部分,身体有毛。但小组讨论后能说出是胎生哺乳。学生经历了对动物的分类探究活动,最后非常顺利地归纳出了动物的共同特征。一些学生课后还觉得老师准备的阅读资料自己学的还不够细,,要求老师再单独给他一份,回家好好研究。

总的来说,本课各环节的设计合理,实施起来也比较顺利。

《形形色色的动物》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学习兴趣浓厚。通过探究、研讨等活动,学生在知识、技能和学习兴趣等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尤其促进了他们抽象思维的发展。

四、说改进

1、上课语言要精炼。

2、有了电子白板后,学生的汇报可以请小组在白板上拖拉动物到相应的位置上,比直接拿着记录单来说,交流的效果会好一些。

3、由于时间比较紧,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六种动物分类时,学生的阅读时间比较短,结果学生只是理解了蛇应该分在哪一类动物里,没有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分法和科学家的分类分法的差异。所以应该为每一位学生准备这份资料,让学生在课外继续学习,真正理解科学家的动物分类方法。

4、学生的交流不够理想,可能更好的处理方法是给点时间让学生在组内说出自己的观点,汇报时还有意见的,也让他发表一下。不要让他觉得有话不能说,结果一直在下面喋喋不休,影响同学的交流与倾听。

说课稿 篇8

《羌村三首》属于《大学语文》教材第一编“文言经典研读”之第三单元“唐宋时期”的作品。在这个单元中李白、杜甫、白居易诗歌的研读属于重头戏。教材中《羌村三首》是被安排在李白之后,白居易之前,这既符合唐代三大诗人的生卒先后顺序,也与人们对此三位大家的排名顺序保持了一致。

学习杜甫的作品,一是要感受其“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真挚感情,二是要体会其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和质朴凝练的语言特色。做为《羌村三首》,由于采用了大量的不加修饰的白描手法,所以诗句本身并不难理解。假如对这组诗的阅读仅仅停留在字面上,就会觉得诗歌浅白无趣,只有设身处地的去感受质朴文字后面的真挚感情,才会体味到诗歌感人至深的力量。所以教学目的确立为:1、了解杜甫的生平简历及诗歌成就。2、理解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3、学习借白描来抒情的手法。在这三个方面中借白描来抒情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首先是讲解法。因为学生对杜甫的生平不十分了解,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也了解得不很清楚。所以讲授是必不可少的。其次,是多媒体展示法。为了使学生对杜甫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并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所以我选择了图片、文字、声音等多种媒体手段,以期给学生以多方位的感受。

对学生而言,本节课首先要运用“由点及面”的思维方法,由杜甫这个点出发,联系起自己以前读过的他的不同类型的诗。这样既达到了温故的目的,也有助于知新。其次,本节课学生要学习使用“体验法”来感受诗歌中的情感成分,这种方法既是阅读理解诗歌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欣赏多数文学作品之美感的一把金钥匙。

通过学习这节课,要使学生阅读分析古典诗歌的能力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发散思维、形象思维能力有所增强。

下面我说说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这节课在导入新课时采用了温故知新的方法,要求学生回忆自己以前所读杜甫诗歌,这样,顺势对作者的情况做以补充介绍,就会使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也使学生的旧有知识与新知识产生了联系,融为了一体。这一部分安排时间比较长,这是因为《羌村三首》共安排两节课,第二节课是其二、其三的讲解,第一节的主要内容就是介绍作者和其一的讲解,另外,做为大学语文课,也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要以点带面。所以时间安排了15分钟。

其次,是听范读。这里有一个要学生辨析的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三,是对诗歌内容的分析。

第四是总结,

第五是通过朗读来复习巩固。

最后是思考练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