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故事幻灯片素材

来源:书屋网 2.89W

其实生活还有思想上很多困扰,都可以从一些哲理故事中找到答案,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哲理故事幻灯片素材。

哲理故事幻灯片素材

哲理故事幻灯片素材1:为自己减刑

一位朋友几年前进了监狱。有一次我应邀到监狱为犯人们演讲,没有见到他,就请监狱长带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了一句话:“平日都忙,你现在终于获得了学好一门外语的上好机会。”

几年后我接到一个兴高采烈的电话:“嘿,我出来了!”我一听是他,便问:“外语学好了吗?”他说:“我带出来一部六十万字的译稿,准备出版。”

他是刑满释放的,但我相信他是为自己大大地减了刑。茨威格在《象棋的故事》里写一个被囚禁的人无所事事时度日如年,而获得一本棋谱后日子过得飞快。外语就是我这位朋友的棋谱,轻松愉快地几乎把他的牢狱之灾全然赦免。

真正进监狱的人毕竟不多,但我却由此想到,很多人正恰与我的这位朋友相反,明明没有进监狱却把自己关在心造的监狱里,不肯自我减刑、自我赦免。

我见到过一位年轻的公共汽车售票员,一眼就可以看出他非常不喜欢这个职业,懒洋洋地招呼,受理不理地售票,时不时抬手看着手表,然后满目无聊地看着窗外。我想,这辆公共汽车就是他的监狱,他却不知刑期多久。其实他何不转身把售票当作棋谱和外语呢,满心欢喜地把自己释放出来。

对有的人来说,一个仇人也是一座监狱,那人的一举一动都成了层层铁窗,天天为之而郁闷忿恨、担惊受怕。有人干脆扩而大之,把自己的嫉妒对象也当作了监狱,人家的每项成果都成了自己无法忍受的刑罚,白天黑夜独自煎熬。

听说过去英国人在印度农村抓窃贼时方法十分简单,抓到一个窃贼便在地上画一个圈让他呆在里边,抓够了数字便把他们一个个从圆圈里拉出来排队押走。这真对得上“画地为牢”这个中国成语了,而我确实相信,世界上最恐怖的监狱并没有铁窗和围墙。

人类的智慧可以在不自由中寻找自由,也可以在自由中设置不自由。环顾四周多少匆忙的行人,眉眼带着一座座监狱在奔走。老友长谈,苦叹一声,依稀有银铛之音在叹息声中盘旋。

舒一舒眉,为自己减刑吧。除了自己,还有谁能让你恢复自由?

哲理故事幻灯片素材2:在公平的世界里

考古学家威尔逊在周游世界的考察日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亲身经历的事情。

在非洲的一个原始部落,人们发现部落中有人偷窃。于是,德高望重的酋长召集全族的人开会说:“为了使我们能够继续保持安宁与和谐的生活,偷窃者一旦被抓住,按照部落的规矩将受到鞭打20下的惩罚。”

但是偷窃者没有听从警告,继续偷别人的东西。于是,酋长再次召集全族的人开会,进行了警告,然而,偷窃者依然置若罔闻,我行我素。酋长第三次召集全族的人开会,忍无可忍地说:“偷窃者一旦被抓住,惩罚将增加到鞭打40下。”

几天之后,有人报告说:“偷窃者已经被捉到了。”消息传开,大家义愤填膺,要看看这个胆大包天的小偷究竟是谁。

当偷窃者被带出来的时候,大家不禁发出声声惊叹。谁也没有想到,偷窃者竟然是酋长年老体弱的妈妈!

酋长终于开口了,用沙哑的近乎耳语的声音说:“亲爱的同胞们,为了我们部落的安宁与和谐,我的母亲也不能例外,务必受到鞭打40下的惩罚。”

他点头示意,随即母亲身上的袍子被轻轻地脱了下去,与此同时,魁梧的酋长走到母亲身边,脱去了自己身上的袍子,露出那历经风霜、结实宽厚的后背。他紧贴着母亲的脸颊,轻声耳语,母子俩的泪水潸然而下。他温柔地将手臂环绕着母亲,用自己的身体做好了替母亲遮挡鞭打惩罚的准备。

他再次点头示意,无情的鞭子便一下接一下地打在酋长的后背上……

公者无私之谓也,平者无偏之谓也。公与平者,理国要道。在公平的世界里,在法规与制度面前,只有人中人,而没有“人上人”或“人下人”。

哲理故事幻灯片素材3:“顺从的仆人”

我到哈佛读研究生的第一年很幸运,有全额奖学金,可以让我一心一意地念书。第二年就没有那么惬意了,只好向校方申请助教奖学金,即替教授打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递了表格后,我心中就七上八下地等候消息。

不久便收到一封校方公函,打开一看,顿时愣住了,第一个反应是,一定有人捉弄我,这是封不可靠的信!为什么呢?因为信一开头就尊称我“阁下”(sir),而不是一般的称呼“先生”(Mister)。我只是个微不足道的二年级研究生,写信人代表高高在上的哈佛大学校长及校董,叫我“先生”,已经受宠若惊了,怎能担当得起“阁下”的尊称?

信的第二句话也离谱得很:“我恳求地告知您,校长及校董开会后,决定聘请您为助教……”等等。“我恳求”原文是“I Beg to”,一般是居下对上的口气。如此谦恭,让人如何消受?

最让人吃惊的是信的落款,自称为“您顺从的仆人(Your Obedient Servant)”,这真是匪夷所思了。

所以,我看完了信,心想一定是哪位学兄跟我开玩笑,炮制这样的信来寻开心。但是,看看信纸信封都是正式校方用笺,又觉得不易作伪。可是堂堂的哈佛校方,会对默默无闻的学生如此宠语相称吗?难道我是在做梦?

我们的历史书中,有许多像三顾茅庐,折节求贤的记载,但是被邀请出山的,都已盛誉卓卓,寂寂无名的小人物绝对不会受到这般礼遇的。虽有像战国四公子孟尝君这样的人,鸡鸣狗盗者都可以来门下做食客,但主人还没有谦卑到自称为佣仆的地步。倒有近代政治家,口口声声自称公仆,但那当得了真吗,哄哄老百姓罢了。如此说来,难道这些对人谦恭的词句,是这座高等学府的传统?

我向一位读文科的学长请教,他说以仆人自称的做法,在一两百年前西洋公文书信中,倒是常有的,不过以此用在给学生的信中,也并不多见。想必是校方有意沿袭古风,以表尊师重教,难得的是连学生助教,都一视同仁。

第二天我怀着胆怯猜疑的心情,去国际留学生中心和人事处查询,校方肯定这封信果然货真价实。校方还介绍说,做了助教,有薪可支,学费全免,甚至可以成为教授俱乐部会员。我觉得这些福利虽然重要,但那封礼贤下士的信,才是最珍贵的奖励。当时我许下一个愿望,如果将来成为富翁,一定捐巨款给学校。

此后的年月,这封信一直挂在我办公室的墙上。惭愧的是自己没有变成大富翁,毕业后兢兢业业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每年只给母校寄去微薄的心意,但是我很高兴看到有许多校友大笔献金回馈母校。我想,他们必定也接到过类似的信函,或身受过相似的礼遇。我常常提醒自己,对学生要以自己的经验为榜样,尊重他人,待之以礼,希望一封类似“顺从的仆人”的信,也能一辈子挂在他们的心上。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