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对对联的故事

来源:书屋网 2.47W

郑板桥,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对对联有什么故事?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郑板桥对对联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郑板桥对对联的故事

  郑板桥对对联的故事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以“诗书画”三绝而闻名,可谓大清朝的头号怪才。可谁能想得到,这位怪才却为了一副对联冥思苦想了整整二十年……

有一年,郑板桥去潍县金阳山上游玩。正值阳春三月,金阳山上“春来山嫩鸟鸣歌”,好一派生机盎然的秀美风光。郑板桥一路观赏美景一路赞叹,不知不觉走到一座寺庙前,他停住了脚步。原来,寺庙门口居然只挂着半副对联:“寸土成寺,寺内有僧,僧人背柴哭问师,师曰:柴重!”

郑板桥眉头一皱,他看得明白这个上联,是说佛家的一段典故。传说,有位小和尚从江西的石头禅师那里偷跑到湖南,想拜马祖禅师为师。马祖禅师指着一捆木柴问小和尚:“石头禅师有这捆木柴重吗?”小和尚张口结舌不知怎么回答,马祖禅师便把小和尚骂走了。小和尚跑回来,哭着向石头禅师道歉,并问马祖为什么要拿木柴与石头禅师相比。石头禅师哈哈大笑说:“没想到你居然背着捆木柴走了上千里路途。哭什么哭,放下吧,木柴是不是很重啊?”

为什么只有上联,不见下联呢?郑板桥正奇怪,一位僧人走了出来。郑板桥上前问:“敢问高僧法号?”僧人连忙施礼道:“小僧法号净空。”

郑板桥指着那半幅对联问:“净空师傅,这副对联为何只有上联,下联呢?”

净空哈哈笑道:“此上联乃本寺方丈大师梦遇佛祖,醒后所写,却无法对出下联。方丈大师言道:既是佛祖所赐,日后必会有人对出,所以悬挂在寺庙门口。如今五年过去,依然无人对出。怎么,施主想试试?”

郑板桥听完,撇着嘴笑了:“天下居然有这样的奇事!在下不才,正想试试。”

净空道:“施主请自便。若一时无法对出,寺内备有禅房,可寄宿,但需施舍香火钱。”说完走了。

郑板桥也不多言,在庙门口就对起了对联。不对不知道,一对吓一跳,郑板桥用心琢磨,可傻眼了。这个上联,开头就先来了个拆字谜,“寸土”加一起,是“寺”字,跟着就是佛家典故,这可难了。就这样一直到日落西山,郑板桥还没对出下联。这下,反而把郑板桥的好胜之心勾了起来,于是他寄住在寺内,一连半个月,依然没对出来,最后他蔫头耷脑地走出了寺门。

“施主请留步。”净空追了出来,“方丈让小僧转告施主一句,‘日后重逢联自成’。”

郑板桥惊愕地看着净空说:“日后重逢联自成?方丈大师此话何解?”

净空摇了摇头说:“小僧仅是传话而已。请施主保重。”说完施了个礼,回寺去了。郑板桥一头雾水地呆立了一会,才悻悻离开。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二十年过去了。如今的郑板桥已是名满神州,被派到潍县来当县令。

这天,郑板桥处理完公务后,微服来到那座山寺门口。抬眼望去,半幅对联依然悬挂在那里。郑板桥摇头苦笑了起来——唉,这些年,我没事就琢磨,可仍对不出这对联。

郑板桥叹了口气,走入庙内,说来拜会方丈大师。有小僧将郑板桥引入方丈室。郑板桥一见方丈惊讶地说:“净空师傅?怎么,如今你当上方丈了,还认得在下吗?”

净空也吃了一惊,上下打量了郑板桥片刻,高兴地说道:“原来是郑施主。二十年前,郑施主为对那副对联,曾在寺内住了半个月,小僧怎能忘记?”

不提对联还好,一提对联,郑板桥不免尴尬了起来,说:“正是。我今日来宝刹,就是想再看看这对联的,可曾有人对出?”

净空摇了摇头说:“未曾有人对出。记得当年先师曾让小僧转告施主,‘日后重逢联自成’。莫不是施主有妙对了?”

郑板桥无可奈何地笑了,说:“不瞒大师,这二十年来我时常在想,却还是对不出。唉,恐怕要等后来人了。”

净空愣了一下,说:“先师精通佛法、《易》学,阅人无数,言出必定有因,断然不会看错。施主不必着急,只是机缘未到罢了。”

郑板桥有些丧气地笑了笑,话锋一转道:“今日不知大师可有闲暇,能否陪在下一同游赏金阳山水,顺便叙叙旧。”净空点头应允。

就这样,两人徐步走上山来,一边观赏山景一边闲谈。可走着走着郑板桥的眉头就皱了起来,终于忍不住叫了起来:“记得二十年前,金阳山处处树木葱郁,鸟鸣水清,如今怎会破败至此呢?”

净空听完,长叹一声说:“施主有所不知。三年前来了位木材商人,在潍县城内收购木材,生意好得出奇。正是天下熙熙,惟利来往。没两年,又来了数位木材商,大肆收购木材,使得四周村民争先恐后上山伐树,故破败至此。”

郑板桥大惊道:“官府不曾管制吗?”

净空苦笑了起来,说:“管制?唉,也曾发下告示,曰:凡上山伐木者,需每月交十两伐木银,持‘伐木令牌’,方可伐树。还在必经路途中设下关卡,由官府派人检查。但哪承想,却招来了更大的麻烦……”

“为何?”郑板桥连忙问,“这不正是管制吗,怎么会招来了更大麻烦?”

净空接着说:“小僧起初也是如此以为。但没多久,关卡竟然变成了官府和当地豪强的摇钱树。官府设一道,豪强们设两道,共三道关卡。而伐木令牌仅为凭证。要过这三道关卡,还需额外再交‘进山银’。致使伐木者更加疯狂砍伐,才能有利可图。如今,连未成材的小树都不肯放过了。”

“什么?”郑板桥听毕,顿时怒气填膺。不用再问了,官吏之所以放纵豪强,私自设卡盘剥,无非是收了豪强们的好处。这种状况必须立刻改变,不然用不了几年,好端端的金阳山就会成为一座荒山……

想到这里,郑板桥突然眼前一亮,莫名其妙地跳了起来,叫道:“净空大师,那下联我对出来了!”

净空惊奇地看着郑板桥说:“什么,对出来了?”

郑板桥大笑道:“是。在寺内大师曾言道,我是机缘未到,才对不出来。如今机缘已至,所以便对了出来。咱们这就回寺,我去对对联。”

就这样,两人回到寺内,郑板桥挥毫写道:“双木为林,林中是官,官员照镜笑言鬼,鬼道:烟黑!”

净空奇怪地看着郑板桥,不知这个对联是什么意思。郑板桥哈哈一笑,说了这个对联的出处,也是出自一个典故。

一位官员走夜路,在树林里遇到了已死去的同僚。官员胆子大,俩人就聊了起来。突然,鬼同僚指着林外说:“那里定住着一位才华满腹、志向远大的读书人。”官员问他何以见得,鬼同僚说:“读书人肚子里的学问就跟镜子一样,到了晚上,便把平生所读的诗书反射出来。才气、志气越大,光芒就越高、越亮。你们凡人看不到,只有鬼神才能看到。”官员心一动,说:“咱俩是同科中榜,你看看我的光芒有多高、多亮?”鬼同僚眨了眨眼,说:“挺高,却一点不亮。”官员忙问为何。鬼同僚说:“我直说吧,你就是一个昏官,一肚子黑烟翻腾,高是挺高,可想放光,那不是笑话嘛!”

郑板桥说完,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接着说:“都怪本官失察,纵使这些豪强官吏胡作非为,我不是一肚子黑烟又是什么?”

说到这儿,郑板桥从怀内掏出自己的印章交给净空道:“大师,请命人持此印章,到官府所设的关卡前,令那里的一干人等立刻回县衙。寺内僧众暂守关卡,不得放任何人进山伐树。”

净空看了印章,脱口叫道:“施主莫非就是潍县县令郑燮郑大人?”

郑板桥道:“正是。请大师即刻照我说的去办,郑某这就回衙,命人前来接替僧众。”

净空连忙点头应允。郑板桥则马不停蹄赶回县衙,先命两名亲信立刻赶赴金阳山关卡处替换僧人。转过天来,他便开始着手整肃县纪,废止“伐木令”,撤除豪强私设的关卡。又张贴告示,告知全县民众:封山育林两年。为防止此事再出,郑板桥还派专人常住寺内监管金阳山。

就这样,在郑板桥的强力管制下,金阳山终于恢复了秀美风光,郑板桥对对联的故事也就在当地流传了下来。

郑板桥的人物评价

扬州画家李鳝(《楹联丛话》):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

清代袁枚:板桥书法野孤禅也……乱爬蛇蚓,不足妃稀。

清代学者康有为:乾隆之世,巳厌旧学。冬心(金农)、板桥参用隶笔,然失则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

书画家启功(《论书绝句》):坦白胸襟品最高,神寒骨重墨萧寥。朱文印小人干占,二百年前旧板桥。

清代戏曲家、文学家蒋士铨(《题画兰》):板桥作画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是姿致。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兴化郑进士板桥风流雅谑,极有书名,狂草古籀,一字一笔,兼众妙之长。

清末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杨守敬(《学书迩言》):板桥行楷,冬心分隶,皆不受前人束缚,自辟蹊径。然为后学师范,或堕魔道。

郑板桥的人物轶事

以怪出名

郑板桥的“怪”,颇有点济公活佛的味道,“怪”中总含几分真诚,几分幽默,几分酸辣。每当他看到贪官奸民被游街示众时,便画一幅梅兰竹石,挂在犯人身上作为围屏,以此吸引观众,借以警世醒民。

颇有骂名

郑板桥无官一身轻,再回到扬州卖字画,身价已与前大不相同,求之者多,收入颇有可观。但他最厌恶那些附儒风雅的暴发户,就像扬州一些脑满肠肥的盐商之类,纵出高价,他也不加理会。高兴时马上动笔,不高兴时,不允还要骂人。他这种怪脾气,自难为世俗所理解。有一次为朋友作画时,他特地题字以作坦率的自供:

“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三日不动笔,又想一幅纸来,以舒其沉闷之气,此亦吾曹之贱相也。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极是不可解处。然解人于此,但笑而听之。”

个人润例

郑板桥卖画,不像历来文人画家那样犹抱琵琶半遮面。既然已经迈进市场,索性大大方方的。他制定《板桥润格》,成为中国画家明码标价卖画的第一人。“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2两,条幅对联1两,扇子斗方5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体倦,亦不能陪诸君作无益语言也。”还在最后附了一首诗:“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明明是俗不可耐的事,但出诸板桥,转觉其俗得分外可爱,正因他是出于率真。

好吃狗肉

板桥定润格,规定凡求其书画者,应先付定金,并作润例,颇为风趣。当时,许多豪门巨绅,厅堂点缀,常以得到板桥书画为荣。但板桥不慕名利,不畏权势,生平最不喜为那些官宦劣绅们作书画,这在他老人家的润格里是不便声明的。有一次,一帮豪绅为得其书画,运用计谋,设下陷阱。他们了解到板桥爱吃狗肉,就在他偕友外出交游的必经之路上,借村民的茅舍,烹煮了一锅香喷喷的狗肉,待板桥经过时;主人“笑脸相迎,并以狗肉好酒相待。”板桥不疑,开怀畅饮,连赞酒美肴不止。饭罢,主人端出文房四宝,言请大人留联以作纪念。板桥深觉今有口福,便立刻应诺,随即起身提笔,并询问主人大名,署款以酬雅意。书毕,尽兴而归。后来,在一次宴席上,他偶然发现自己的书画作品挂在那里,方知自己受骗,十分后悔,自己嘴馋不已。

郑板桥,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对对联有什么故事?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郑板桥对对联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郑板桥对对联的故事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以“诗书画”三绝而闻名,可谓大清朝的头号怪才。可谁能想得到,这位怪才却为了一副对联冥思苦想了整整二十年……

有一年,郑板桥去潍县金阳山上游玩。正值阳春三月,金阳山上“春来山嫩鸟鸣歌”,好一派生机盎然的秀美风光。郑板桥一路观赏美景一路赞叹,不知不觉走到一座寺庙前,他停住了脚步。原来,寺庙门口居然只挂着半副对联:“寸土成寺,寺内有僧,僧人背柴哭问师,师曰:柴重!”

郑板桥眉头一皱,他看得明白这个上联,是说佛家的一段典故。传说,有位小和尚从江西的石头禅师那里偷跑到湖南,想拜马祖禅师为师。马祖禅师指着一捆木柴问小和尚:“石头禅师有这捆木柴重吗?”小和尚张口结舌不知怎么回答,马祖禅师便把小和尚骂走了。小和尚跑回来,哭着向石头禅师道歉,并问马祖为什么要拿木柴与石头禅师相比。石头禅师哈哈大笑说:“没想到你居然背着捆木柴走了上千里路途。哭什么哭,放下吧,木柴是不是很重啊?”

为什么只有上联,不见下联呢?郑板桥正奇怪,一位僧人走了出来。郑板桥上前问:“敢问高僧法号?”僧人连忙施礼道:“小僧法号净空。”

郑板桥指着那半幅对联问:“净空师傅,这副对联为何只有上联,下联呢?”

净空哈哈笑道:“此上联乃本寺方丈大师梦遇佛祖,醒后所写,却无法对出下联。方丈大师言道:既是佛祖所赐,日后必会有人对出,所以悬挂在寺庙门口。如今五年过去,依然无人对出。怎么,施主想试试?”

郑板桥听完,撇着嘴笑了:“天下居然有这样的奇事!在下不才,正想试试。”

净空道:“施主请自便。若一时无法对出,寺内备有禅房,可寄宿,但需施舍香火钱。”说完走了。

郑板桥也不多言,在庙门口就对起了对联。不对不知道,一对吓一跳,郑板桥用心琢磨,可傻眼了。这个上联,开头就先来了个拆字谜,“寸土”加一起,是“寺”字,跟着就是佛家典故,这可难了。就这样一直到日落西山,郑板桥还没对出下联。这下,反而把郑板桥的好胜之心勾了起来,于是他寄住在寺内,一连半个月,依然没对出来,最后他蔫头耷脑地走出了寺门。

“施主请留步。”净空追了出来,“方丈让小僧转告施主一句,‘日后重逢联自成’。”

郑板桥惊愕地看着净空说:“日后重逢联自成?方丈大师此话何解?”

净空摇了摇头说:“小僧仅是传话而已。请施主保重。”说完施了个礼,回寺去了。郑板桥一头雾水地呆立了一会,才悻悻离开。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二十年过去了。如今的郑板桥已是名满神州,被派到潍县来当县令。

这天,郑板桥处理完公务后,微服来到那座山寺门口。抬眼望去,半幅对联依然悬挂在那里。郑板桥摇头苦笑了起来——唉,这些年,我没事就琢磨,可仍对不出这对联。

郑板桥叹了口气,走入庙内,说来拜会方丈大师。有小僧将郑板桥引入方丈室。郑板桥一见方丈惊讶地说:“净空师傅?怎么,如今你当上方丈了,还认得在下吗?”

净空也吃了一惊,上下打量了郑板桥片刻,高兴地说道:“原来是郑施主。二十年前,郑施主为对那副对联,曾在寺内住了半个月,小僧怎能忘记?”

不提对联还好,一提对联,郑板桥不免尴尬了起来,说:“正是。我今日来宝刹,就是想再看看这对联的,可曾有人对出?”

净空摇了摇头说:“未曾有人对出。记得当年先师曾让小僧转告施主,‘日后重逢联自成’。莫不是施主有妙对了?”

郑板桥无可奈何地笑了,说:“不瞒大师,这二十年来我时常在想,却还是对不出。唉,恐怕要等后来人了。”

净空愣了一下,说:“先师精通佛法、《易》学,阅人无数,言出必定有因,断然不会看错。施主不必着急,只是机缘未到罢了。”

郑板桥有些丧气地笑了笑,话锋一转道:“今日不知大师可有闲暇,能否陪在下一同游赏金阳山水,顺便叙叙旧。”净空点头应允。

就这样,两人徐步走上山来,一边观赏山景一边闲谈。可走着走着郑板桥的眉头就皱了起来,终于忍不住叫了起来:“记得二十年前,金阳山处处树木葱郁,鸟鸣水清,如今怎会破败至此呢?”

净空听完,长叹一声说:“施主有所不知。三年前来了位木材商人,在潍县城内收购木材,生意好得出奇。正是天下熙熙,惟利来往。没两年,又来了数位木材商,大肆收购木材,使得四周村民争先恐后上山伐树,故破败至此。”

郑板桥大惊道:“官府不曾管制吗?”

净空苦笑了起来,说:“管制?唉,也曾发下告示,曰:凡上山伐木者,需每月交十两伐木银,持‘伐木令牌’,方可伐树。还在必经路途中设下关卡,由官府派人检查。但哪承想,却招来了更大的麻烦……”

“为何?”郑板桥连忙问,“这不正是管制吗,怎么会招来了更大麻烦?”

净空接着说:“小僧起初也是如此以为。但没多久,关卡竟然变成了官府和当地豪强的摇钱树。官府设一道,豪强们设两道,共三道关卡。而伐木令牌仅为凭证。要过这三道关卡,还需额外再交‘进山银’。致使伐木者更加疯狂砍伐,才能有利可图。如今,连未成材的小树都不肯放过了。”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