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还是祝福

来源:书屋网 2.58W
祝福,还是祝福

这个冬天并不冷。偶尔会变得阴云密布,虽朔风凛咧却是没有雪的。按照最新的说法这是“暖冬”,村里的老人说这是“灾年”,并且忧心忡忡地度日如年。我在讥笑他们迂腐的同时,也在仔细的回想似乎也就是这几年的时间才出现这样的天气。既是暖冬,所以大部分的时间都会有暖暖的太阳,于是人们便在闲暇时间聚集在一起,妇人们大抵会做一些针线活,男人们则开始忙碌着一年中最为重要的东西—年货—因为要过年了。
临近年关,却嗅不出年的味道来。每每这个时候,我的脑海中总是要浮现出以前的图画来,尽管有的似乎已经很模糊,但是我还是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以前临近过年的时候,都会很热闹,人会很多,家族中的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都还在世——我的奶奶也在世,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忙个不停,大人们会忙着挂大红灯笼,贴春联,贴窗花,蒸枣糕,送灶神爷爷诸如此类,小孩子便忙着去谁家偷点鞭炮,如何去放火烧荒等等,以及如果被大人发现如何撒谎等等,每个人都会很忙。而现在出现在眼前的似乎是另一番的场景:家家房门紧闭,没有太多的孩子嬉闹,没有大人闲坐聊天,似乎在一时间什么都消失了一样。
我想起来当我在回家的路上的时候,我远远地打量我的村庄,它是那样的小,又是那样的安静,以至于静得可怕了。因为上学的缘故,我离开这里有三年了,在都市里看不到阳光,又太过于吵杂,每天忙碌的如同是在准备过年一样。城市的灯火辉煌却照不出些许的温暖,我终于是因为忍受不了这样的严寒,回到了故乡。
但是这是我想象中的故乡吗?这就是我以前想象中过年吗?
已经失去了往日繁华的张氏祠堂孤零零地站在村子的中央,屋顶的谷草随风飘落,厚实的枣木门上已经出现了岁月刻划的痕迹,经历过日久天长的雨水的冲刷和蛀虫的破坏显得有些破旧斑驳了。屋檐下的那对大红灯笼已经只剩下残缺的骨架,完全失去了往日的荣耀和辉煌,远远望去,祠堂的檐角在天空上勾勒出孤独的轮廓。往年的时候祠堂都会挂起红灯笼,恭敬地摆出族谱,由族长来行祭奠大礼,很是隆重,全村的张姓子孙都会齐聚一堂。但就在我回到家不久,我刚刚参加了两位老人的葬礼。他们的离开使得本族中老辈人只剩下屈指可数的两三位了,在加上年青力壮的下一代都外出务工,使得原本就很冷清的村庄只剩下偶尔可听见的稀稀疏疏的几声鸡叫了。
于是这个小村庄就愈发的显示出肃穆和冷静来,也许是因为太长时间的静默使它已经完全厌倦了喧哗,它就格外冷静地横卧在那个角落,默然无言。
这还是我的村庄,我还能看见那个取水的水井,那是一村人生存的源泉。往年清晨醒来的时候,就会听见吱吱呀呀的轱轳提水的声音,水桶一晃一晃地悠荡而上,舒缓而又节奏,那溅出来的滴水声,哗哗的倒水声,细菜做饭声,打扫屋院声,伴随着门外的鸡叫声一起弥漫在着清晨的薄雾中了。
现在的清晨醒来,除了寂静便还是寂静。
在家过了很多天,或者说离过年终于只剩下两三天的时候,村子里的人又终于渐渐多了起来,终于又可以听见小孩们嬉闹的声音了,如同是与就别的亲人相见一样。我也终于可以找一些同龄人聊天了,但是我确实是满怀信心地去,失望之极地回来。原来他们都出去务工了,成群结伙地南下或者北上,又成群结队地回来,又成群结队的变了。
我们大多是同龄人,他们是连高中也没有上的就出去了,不愿接受文明教育。他们在相互问候之后,便大谈社会,在大谈社会之后便开始“教育”我,并冷嘲热讽我的愚昧。说着“上学不如打工来的钱快”之类的话,隔壁的小虎甚至于打保票说只要是不上学出去跟着他混,一年两年保管有钱。我一边唯唯诺诺地答应着,一边在想若是你们能这样风光地还乡,也不用穿露出破口的衣服了吧,我还是却说他们可以回来复读,考大学等等。然而等待我的却是冷眼,僵持不下,我们终于不欢而散。
大抵就是这样子吧。郁郁而归的我决心准备一大堆的理由来说服他们,但当我真的要去的时候,却又踌躇起来。诚然短暂的经济效益会让他们看见些许的钞票,委实能得到实惠。然而久远些看,却是不明智的做法。但让贫穷落后的家庭来供养如此大花消的教育事业是谁也供养不起的,再者说,如今的孩子娇惯任性,玩心正浓,并无心上学,若要去劝说回校复读,恐怕效果不大,毕竟“放虎归山易,擒虎如笼难”,更何况外边的世界的诱惑真是太大了。
如此这番之后,我亦坦然而又释然,文明的社会正在教育和改造着他们去学习文明,甚至是正在同化着他们,他们满嘴脏话似乎正是在标榜着文明的标签,但是他们再抽烟、搓麻、酗酒、化妆等等就难以让人接受了,因为他们还是比我小或者是和我同岁的孩子啊,那种不相称的成熟与掩藏不住的幼稚都堆积在他们的脸上,让人看了十分别扭。大概这就是文明社会培养出来的“社会病”抑或是“文明病”吧,或许他们会在这其中变得从容,但这种从容是如鱼得水还是圆滑世故就不得而知了,或许他们会变得无所适从,这才是最为悲哀的地方。
而他们却还是浑然不觉,他们还小,后知后觉倒也无妨,而那些农村的大人们却又表现出相当程度的默然与无谓。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他们主张把孩子送出去的,而且他们在这一方面也是积极上进的,近似在—攀比。听母亲说后院的三叔也似乎要将自己15岁的女儿送出去呢!
他们乐此不疲地做这样的事情,我又何必这么着急呢?每个人都在选择着自己的路,或好或坏,终归是自己选择出来的。无论是命中注定抑或是世事多变,皆如此类,一切似乎都顺其自然,我们都没有理由去阻拦,去防碍,或者用默然的眼光冷眼旁观,或用淡漠的语言良言相劝,或者都不如用别人的一句话来说服自己:“由他去吧”!
新年的钟声终于敲响了,看着围坐在一起嬉闹的孩子,如今的我已经和他们之间有后障壁了,这是我不能打破的,他们披上了文明的外衣,我们已经不再是一路人了,就像是我在出门的时候习惯向左走,他们会向右走一样,但在这个除夕之夜我希望他们都能走好。而幸福和希望这样的念头也是我从来都没有想过的,正如我在多年前读鲁迅的《故乡》时并未能体味到那种弥漫在其中的悲凉与哀伤之意,终于在多年之后这个除夕之夜我触摸到那看似轻描淡写却凝结成型的悲伤,重重地压在每个人心上,沉重之极,这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呼吸,或者能也是在延口残喘罢了。

蓦然间我又想起《祝福》的结尾来,“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人们以无限的幸福。”既然大家都有全新的开始,于是我也便陶醉在这无边的祝福中了。

这个冬天并不冷。偶尔会变得阴云密布,虽朔风凛咧却是没有雪的。按照最新的说法这是“暖冬”,村里的老人说这是“灾年”,并且忧心忡忡地度日如年。我在讥笑他们迂腐的同时,也在仔细的回想似乎也就是这几年的时间才出现这样的天气。既是暖冬,所以大部分的时间都会有暖暖的太阳,于是人们便在闲暇时间聚集在一起,妇人们大抵会做一些针线活,男人们则开始忙碌着一年中最为重要的东西—年货—因为要过年了。
临近年关,却嗅不出年的味道来。每每这个时候,我的脑海中总是要浮现出以前的图画来,尽管有的似乎已经很模糊,但是我还是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以前临近过年的时候,都会很热闹,人会很多,家族中的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都还在世——我的奶奶也在世,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忙个不停,大人们会忙着挂大红灯笼,贴春联,贴窗花,蒸枣糕,送灶神爷爷诸如此类,小孩子便忙着去谁家偷点鞭炮,如何去放火烧荒等等,以及如果被大人发现如何撒谎等等,每个人都会很忙。而现在出现在眼前的似乎是另一番的场景:家家房门紧闭,没有太多的孩子嬉闹,没有大人闲坐聊天,似乎在一时间什么都消失了一样。
我想起来当我在回家的路上的时候,我远远地打量我的村庄,它是那样的小,又是那样的安静,以至于静得可怕了。因为上学的缘故,我离开这里有三年了,在都市里看不到阳光,又太过于吵杂,每天忙碌的如同是在准备过年一样。城市的灯火辉煌却照不出些许的温暖,我终于是因为忍受不了这样的严寒,回到了故乡。
但是这是我想象中的故乡吗?这就是我以前想象中过年吗?
已经失去了往日繁华的张氏祠堂孤零零地站在村子的中央,屋顶的谷草随风飘落,厚实的枣木门上已经出现了岁月刻划的痕迹,经历过日久天长的雨水的冲刷和蛀虫的破坏显得有些破旧斑驳了。屋檐下的那对大红灯笼已经只剩下残缺的骨架,完全失去了往日的荣耀和辉煌,远远望去,祠堂的檐角在天空上勾勒出孤独的轮廓。往年的时候祠堂都会挂起红灯笼,恭敬地摆出族谱,由族长来行祭奠大礼,很是隆重,全村的张姓子孙都会齐聚一堂。但就在我回到家不久,我刚刚参加了两位老人的葬礼。他们的离开使得本族中老辈人只剩下屈指可数的两三位了,在加上年青力壮的下一代都外出务工,使得原本就很冷清的村庄只剩下偶尔可听见的稀稀疏疏的几声鸡叫了。
于是这个小村庄就愈发的显示出肃穆和冷静来,也许是因为太长时间的静默使它已经完全厌倦了喧哗,它就格外冷静地横卧在那个角落,默然无言。
这还是我的村庄,我还能看见那个取水的水井,那是一村人生存的源泉。往年清晨醒来的时候,就会听见吱吱呀呀的轱轳提水的声音,水桶一晃一晃地悠荡而上,舒缓而又节奏,那溅出来的滴水声,哗哗的倒水声,细菜做饭声,打扫屋院声,伴随着门外的鸡叫声一起弥漫在着清晨的薄雾中了。
现在的清晨醒来,除了寂静便还是寂静。
在家过了很多天,或者说离过年终于只剩下两三天的时候,村子里的人又终于渐渐多了起来,终于又可以听见小孩们嬉闹的声音了,如同是与就别的亲人相见一样。我也终于可以找一些同龄人聊天了,但是我确实是满怀信心地去,失望之极地回来。原来他们都出去务工了,成群结伙地南下或者北上,又成群结队地回来,又成群结队的变了。
我们大多是同龄人,他们是连高中也没有上的就出去了,不愿接受文明教育。他们在相互问候之后,便大谈社会,在大谈社会之后便开始“教育”我,并冷嘲热讽我的愚昧。说着“上学不如打工来的钱快”之类的话,隔壁的小虎甚至于打保票说只要是不上学出去跟着他混,一年两年保管有钱。我一边唯唯诺诺地答应着,一边在想若是你们能这样风光地还乡,也不用穿露出破口的衣服了吧,我还是却说他们可以回来复读,考大学等等。然而等待我的却是冷眼,僵持不下,我们终于不欢而散。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