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回忆之百花深处西书厅

来源:书屋网 7.43K
大学回忆之百花深处西书厅

河大西门外,有条向北的小巷,因为学校本就算是坐落在郊区,小巷纯粹的一派小小民间的气象。那个时候西门外到处都是卖书的。旧书。新书哪有钱买阿,何况新书仿佛迎合时代在飞速发展,大多跑的趔趄。自然读起来也就不稳当了,何况我这样的人,恋旧有些到骨髓里了。所谓“百花”指的就是那多的让我这样的人目不暇接的摆在地上的旧书了。断然不是那句“取次花丛懒回顾”的百花了。
每到周末,西门外往往书铺的满地,路的两边,胡同里的两边,很有百花盛开的繁荣。去买旧书的人也多。虽不能说挥袖成云,男男女女有时候被拥挤的尽量逃避也难免偶尔肌肤之亲倒是真的。当然,去那里的人都没有在意这些,就是说女生没有因为这大惊小怪,男生也没有因为这觉得占了极大的便宜,就如上山寻宝的人,如何会在意被荆棘留恋了衣服的尾巴。
那个时候我和二宾,业鹏三个人常常攒了一周的钱,大多是省吃俭用下来的饭钱,因为本来就不怎么“用”,主要是“省吃”下来的。每人大概也能凑合出来那个十几元钱。仿佛赶赴一个盛宴似的,来到西门外。什么时候去那里是很有学问的,如果去的早了,比如六七点,很多摊主还没有摆开,如果去的晚了,比如下午,好书估计也大多被我们这样爱旧书的人买去了,那个时候搜寻好书将会是一件更考验我们耐心和眼力的事情了。最好是十点九点去。算是恰好,旧书的价位大多在两三元之间,所以别小看我们的十几元,只要是眼光好,能买到好几个前贤的光芒羽毛还是一定的事情的。
我有时候怀疑那些书大多是某个年代开封地区各大高校图书馆流传出去的,或者是某些藏书者那里遗失的,因为其中有很多好书,在现在一些书店也买不到。尤其是86年左右出版的,其中关于外国哲学译著的几乎本本精华。当时具体都买了些什么,大多也记不住了,每个星期总要抱回来一摞子。仿佛是去收割似的。
西书厅并不是一个地摊,而是一间小房子。确实是只有一间,当然也没有西书厅这个名字,西书厅是我那么称呼它的,在那间矮小的房子里摆满了旧书,大约有两个老板,一个是女的,看起来30左右年纪,长的温厚漂亮,很像是一种光洁的鹅蛋脸形,《红楼梦》中的那种鹅蛋脸形。好像是从南方来的,说起话来有一点“蛮”气,说话的时候喜欢看着人的眼睛,面容中还略带有些不好意思地赧羞,好像是怕别人不理解她的意思似的。还有一个是老者,看起来50岁左右年纪了,腿脚还算是灵活,喜欢戴一顶圈檐帽子,很有影视中旧上海中人物的面貌,不过总是笑的,显得温和可爱。开始还很揣测着两个人的关系,后来也一直没有明白,有次好像见到一个装扮很入时的男人来找那个女人,猜想可能是那个女人的丈夫。从女人的时时的表情来看,她是幸福的。仿佛总是温和的阳光。老者的脸上看起来生活好像也总是如意的,尽管他们守住的也许只是一个如此小的房子,和一房子的旧书。
好像是买旧书了很久,才发现了那么一个小房子,在我的潜意识中,房子里的东西感觉中总是比摆在路面上的价钱要贵一些,而摆在地面上的摊主也许比那些拥有房子的摊主更需要钱一些。不知道怎么有一天就溜达到了那间小房子,现在想来很可能那天是在街面上并没有买到很满意的书,就像一个孩子饿了并没有吃饱。我第一次去那间房子应该是一个下午,才吃过午饭的时间。太阳很好,因为屋子狭小,并且堆满了旧书,而且面向西,里面显得有些阴暗。我进去的时候那个老者戴着圈檐帽子正在看书,看到我进去,他忽然说了一句,他说:“那两本书十块钱,拿走。”
现在我都不知道他为什么那么说,他好像都没有抬头看我一眼,也许他看了,他见的人多了,一眼就能看出什么样的人是要买书的。现在想起来,还觉得那句话如同黑暗的世界里一丝闪亮的阳光。每当人如此直接的说话的时候,我的选择往往是接受,因为在我的价值衡量中,对于这份感觉来说,其他的价值的衡量显得幼稚。于是我就很痛快的买走了那两本书,两本砖头一样厚度的书,一本是萨特的小说合集《自由之路》,一本是冯梦龙的《智囊》。关于后者,我原来就有过一本,关于前者,到了今天还没有看完,是我少有的买过没有看完的书籍。
总之,那句话仿佛就缔结了我和那间小屋子的缘分,如同所有的人世机缘都需要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来点醒一样。老者的那句话也许开启了什么,后来我经常去那里,一直见到的好像就是那个女子,她穿的衣服的得体艳丽,不知道为什么,总让人觉得很合适。后来我甚至一直的想,一个女人不论在任何时候也许都应该穿的艳丽得体,这是对自己的一种自信。她就那么坐在旧书堆里,在一个很小的板凳上,看着莫名其妙的书。开始我去那里买书,她也并不问你,等你选择好了书问她价钱,她会抬起头,一般是那种有些不好意思地笑容,仿佛是做了什么错事的孩子。我为此曾怀疑这些旧书中他们也许谋取了巨大的利益,不过一本三到五元的书中如何也不会对经营者包含有巨大的利润的,更大的可能是对阅读者包含了巨大的价值。后来觉得可能是一种道德的良心。因为他们既收购又出卖,可能为了他们谋取生活的差价,她有一些不好意思,觉得完全有必要用一个笑来感谢那些这些书即将的新的主人。也许她是出于一种对学生的尊重。
来那里的学生有的倒是十分蛮横,也许是因为自诩还在一个所谓的学院的院子里。这个时候女老板也会绷起来不说话,依旧看她的书。后来我经常去那里买书,虽然并不是每次都买,但是几乎每次都去看看,希望能遇到喜欢的书,遇到一本喜欢的书比遇到一个喜欢的人有时候容易多了,也持久和简单多了。日子久了,她仿佛认识了我,有时候我去,她会说“来了。”然后接着看书。而我是一个从来不大轻易愿意辜负别人的人,一般也会买几本书,来确定所有的问候只是一种商业的交流。不过好书总是不大容易遇到,尤其是去过多次之后,不可能每次都能遇到的,大多次都是空手而归,对此她好像也有一些遗憾。但是她依然问候。后来我渐渐地把这种问候当作一种朋友的之间亲切了,她卖的书总比那个老者便宜一些,很多时候甚至一元钱就把很多书卖给我。那么书在我衡量看来,在旧书市场上至少也应该在三四元。虽然这些都是小数字,但是一元对于四元的价格来说可不是一个小的减价。这样看来,她也许几乎是把书收购上来,只是加上一毛两毛钱的差价就卖给我了,那个差价还是给与她甄别的辛苦的,并不是所有的收购上来的旧书都能当作旧书来卖的。

需要申明的一点是,我并不是一个迷人的男人,同样也不是一个好学生,在相貌上可以说非一般的丑陋,在装扮上,从来都是觉得不让警察觉得伤害了市容就好了。基本上来说我并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人,也不大和不熟悉的人说什么话。完全不可能因为这一点她对我有什么个人的好感,更可能的是这种熟悉感也许来自于书籍。后来有段时间我不想读书,有同学从小屋买书回来,给我说她问那人我为什么很久没有去了。因为我以前曾经和那同学一起去过她那里,可能她觉得我们是熟悉的了。我听到后,我记得第二天我就去了那里,依然是一种说不上来的朋友的感觉。她依然说“来了”,我依然笑了一下,然后就在那里看书,找寻了很久。记得那次还是没有找到满意的,其实后来很少在那里找到满意的书了,在旧书街上也是。那个时候我好像也快离开那个学校了,四年了。记得有次和二宾说,那里的好书也许都被我们搜刮尽了。当然,这样说,有些太自夸我们的眼光了。
快毕业的时候有此我逛到那间小屋,那是一个晚上,里面灯光明亮,外面已经黑夜沉沉,老者和那个女子都在,那次我倒是找到了一本好书,《增删卜易》,看起来是一个不错的版本,那些年打击类似的封建迷信的书籍,很难找到了。我要买这本书,老者却不卖。那老者笑着,好像很认真,说不卖,然后他说:“不过可以借给你。”这句话是迄今为止我在书商那里听到的最有意思的话,看起来他很认真,可是他从来不知道我叫什么名字,住在那里,他好像坚信如果我借走了一定会来归还,不知道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自信,也许这也算是一种信任。而我的原则从来是不借书读。坚持要买,就是不借。他坚持要借,就是不卖。我记得我们在那里很认真并且很有礼貌的探讨了一会儿,最后没有办法达成共识,然后我就放弃了那本书,对此他好像也很遗憾。从他的表情中我觉得他是执意要借给我的。
那个老者常常戴着圈檐帽子,骑着自行车,穿过学校到达另一个街区。很有一幅绅士的样子,连一个学校附近卖旧书的人都有如此的风度,为此我常常不由得爱上这个学校。有时候觉得像他们那样,简单的生活,开开心心也就很好了。有时候我甚至也想象他们那样,在学校的附近开一个旧书店。
后来我离开了学校,离开前我曾经有个古怪的想法,想去那里买一百元的书,然后把钱支付,并不把书拿走,因为后来那个地方确实好像已经没有我喜欢的书了。我买一百元的书,然后可以告诉老板,说,我一会儿过来取。然后离开,永远都不会去取。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奇怪的想法,也许我想把这当作一种报答的方式。后来还是没有这么做,我害怕这样做,依老板的性情可能会永远念叨这件事情。有时候忘记也许是最好的结果。
后来我离开学校。离开那里。

2007年4月28日

河大西门外,有条向北的小巷,因为学校本就算是坐落在郊区,小巷纯粹的一派小小民间的气象。那个时候西门外到处都是卖书的。旧书。新书哪有钱买阿,何况新书仿佛迎合时代在飞速发展,大多跑的趔趄。自然读起来也就不稳当了,何况我这样的人,恋旧有些到骨髓里了。所谓“百花”指的就是那多的让我这样的人目不暇接的摆在地上的旧书了。断然不是那句“取次花丛懒回顾”的百花了。
每到周末,西门外往往书铺的满地,路的两边,胡同里的两边,很有百花盛开的繁荣。去买旧书的人也多。虽不能说挥袖成云,男男女女有时候被拥挤的尽量逃避也难免偶尔肌肤之亲倒是真的。当然,去那里的人都没有在意这些,就是说女生没有因为这大惊小怪,男生也没有因为这觉得占了极大的便宜,就如上山寻宝的人,如何会在意被荆棘留恋了衣服的尾巴。
那个时候我和二宾,业鹏三个人常常攒了一周的钱,大多是省吃俭用下来的饭钱,因为本来就不怎么“用”,主要是“省吃”下来的。每人大概也能凑合出来那个十几元钱。仿佛赶赴一个盛宴似的,来到西门外。什么时候去那里是很有学问的,如果去的早了,比如六七点,很多摊主还没有摆开,如果去的晚了,比如下午,好书估计也大多被我们这样爱旧书的人买去了,那个时候搜寻好书将会是一件更考验我们耐心和眼力的事情了。最好是十点九点去。算是恰好,旧书的价位大多在两三元之间,所以别小看我们的十几元,只要是眼光好,能买到好几个前贤的光芒羽毛还是一定的事情的。
我有时候怀疑那些书大多是某个年代开封地区各大高校图书馆流传出去的,或者是某些藏书者那里遗失的,因为其中有很多好书,在现在一些书店也买不到。尤其是86年左右出版的,其中关于外国哲学译著的几乎本本精华。当时具体都买了些什么,大多也记不住了,每个星期总要抱回来一摞子。仿佛是去收割似的。
西书厅并不是一个地摊,而是一间小房子。确实是只有一间,当然也没有西书厅这个名字,西书厅是我那么称呼它的,在那间矮小的房子里摆满了旧书,大约有两个老板,一个是女的,看起来30左右年纪,长的温厚漂亮,很像是一种光洁的鹅蛋脸形,《红楼梦》中的那种鹅蛋脸形。好像是从南方来的,说起话来有一点“蛮”气,说话的时候喜欢看着人的眼睛,面容中还略带有些不好意思地赧羞,好像是怕别人不理解她的意思似的。还有一个是老者,看起来50岁左右年纪了,腿脚还算是灵活,喜欢戴一顶圈檐帽子,很有影视中旧上海中人物的面貌,不过总是笑的,显得温和可爱。开始还很揣测着两个人的关系,后来也一直没有明白,有次好像见到一个装扮很入时的男人来找那个女人,猜想可能是那个女人的丈夫。从女人的时时的表情来看,她是幸福的。仿佛总是温和的阳光。老者的脸上看起来生活好像也总是如意的,尽管他们守住的也许只是一个如此小的房子,和一房子的旧书。
好像是买旧书了很久,才发现了那么一个小房子,在我的潜意识中,房子里的东西感觉中总是比摆在路面上的价钱要贵一些,而摆在地面上的摊主也许比那些拥有房子的摊主更需要钱一些。不知道怎么有一天就溜达到了那间小房子,现在想来很可能那天是在街面上并没有买到很满意的书,就像一个孩子饿了并没有吃饱。我第一次去那间房子应该是一个下午,才吃过午饭的时间。太阳很好,因为屋子狭小,并且堆满了旧书,而且面向西,里面显得有些阴暗。我进去的时候那个老者戴着圈檐帽子正在看书,看到我进去,他忽然说了一句,他说:“那两本书十块钱,拿走。”
现在我都不知道他为什么那么说,他好像都没有抬头看我一眼,也许他看了,他见的人多了,一眼就能看出什么样的人是要买书的。现在想起来,还觉得那句话如同黑暗的世界里一丝闪亮的阳光。每当人如此直接的说话的时候,我的选择往往是接受,因为在我的价值衡量中,对于这份感觉来说,其他的价值的衡量显得幼稚。于是我就很痛快的买走了那两本书,两本砖头一样厚度的书,一本是萨特的小说合集《自由之路》,一本是冯梦龙的《智囊》。关于后者,我原来就有过一本,关于前者,到了今天还没有看完,是我少有的买过没有看完的书籍。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