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童年的散文:风筝的记忆

来源:书屋网 1.09W

编者按:源于春天里的风筝,源于童年里的回忆。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风筝的记忆》,一起追忆一段与风筝有关的岁月。

回忆童年的散文:风筝的记忆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清代诗人高鼎写到一首诗《村居》,全诗字里行间透着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和喜悦,一起饱览春天的美景,一起分享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快与畅想。诵读此诗,让人浮想联翩,忙趁春风放风筝的情景依次出现,恍如眼前。

春光明媚,暖暖的春风吹醒了枝桠,发芽吐新。一早与妻子去给孩子买些感冒药,路过幼儿园,看到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拍打着皮球,欢呼雀跃,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广场附近的临街店铺门口挂着形象逼真、鲜艳美观的各式风筝,广场上已经有人开始放风筝了,望着轻盈舞动的风筝,脑海中不由幻化出旧时的记忆——春天里的山谷,阳光温柔,风儿和煦,鸟儿的歌唱此起彼伏,那只鲜艳的风筝永远挂在山梁上,与搏击长空的老鹰为伴。

放风筝比较清晰的记忆,自然还是儿时的时光。说起那时的风筝和放风筝的故事,总伴着无尽的欢乐。哪里有风筝,就往哪跑;哪儿人扎堆,就去凑热闹。举着小小的风筝往上放,牵着线往前跑,摔倒了,爬起来,拍拍膝盖上粘着的灰土,不曾哭过。记忆里的那个粗布陋衫满脸皲红的男孩,手里捏一把柳树枝制作的简易线轱辘,追逐山谷里远远飘着的风筝,不停地在奔跑。

那个时候,自然没有现在售卖的成品风筝。可自个家做的风筝,照样能够飞上天,花样也不少,有的风筝还带着响声。找些夏天用的旧竹帘,拆下竹条,做的最多估计是“四角”风筝,简单而实用。以报纸为面,裁剪大小,比划竹条,弯成“弓”形,用细线绑住。压成骨架的轮廓,呈射箭状,倚在纸面,用浆糊粘贴关联处。晾干后,在风筝的“肩膀”和“腰”间,比划好间距,系好“三角”牵引绳,在风筝的末部沾上长长的“尾巴”,拖着飞在空中,保持平衡。用被服厂车间里的“钉扣子”线作为长线,结实耐用,风大时,风筝线拽的太紧手指都勒出了血印。

越飞越高,越放越远,风筝飘渺与天际。在线轱辘这头,系上一个小纸环,借助于风力,小纸环顺着风筝线,一点一点飘向风筝顶端,是在去送“鸡毛信”的路上吗?天黑了,把线轱辘拴在自家房前屋檐下的樑子上,一整夜飘呀飘,次日早上,等你起床刷牙的时候,看着东面山头上飘着的风筝,它还在向你招手,总希望它能飞过山的那一面。

那时的日子很清淡,生活不外乎一日三餐,吃饱了就很踏实。山里的孩子好玩,却没有现成的玩物,只能靠自己发掘或是创造。打沙包、跳皮筋、烟盒、酒瓶盖、小瓷片、踢毽子、滚铁环、弹玻璃球、火柴枪、弹弓、玩髀石、打陀螺、划扒犁等,这些撑起我们整个童年。动手动脑,就地取材,玩在手中,乐在心中。物质匮乏的年代,无忧无虑的童年,自得其乐的玩具,DIY创意展现的淋漓尽致。

追忆一段与风筝有关的岁月,脚下的泥土和内心深处的执着深深地植根在心底,风筝勾勒出春天绚丽浓重的色彩,某些特定的画面构成一幅静态的水墨画,根深蒂固。

玩累了就回家吃饭,别让父母亲漫山遍野地去找寻。阳春三月,是放风筝的好时节。一群灰头土脸的孩子,拿着各自的风筝,奔跑在巴仑台的山野里,秉承着山里人彪悍的风气,玩也要玩出个花样。吼一嗓子,就成凑齐一个整编连。

源于春天里的风筝,源于童年里的回忆,那些玩过的游戏就像一个沉重的符号烙在心间,记住童年大山里每一寸土地和每一件事物。离开故乡时要怀揣一捻乡土,生怕自己忘了故乡的味道,心房早已裹住一层厚厚的山谷中春草复苏的泥土。就像此时,我想放飞一只风筝,摇曳着翅膀,飞向儿时那个巴仑台的小山谷。

布谷催春,杜鹃长鸣。春天山里定是开满野花,孩子们的童音在原野上飘荡。余音绕梁,思绪飞翔,我知道,我的心里一直有一只高飞的风筝。不经意间,春风再度和煦地拂来,领着孩子,赶忙去放飞风筝,用爱牵引,嗅着自然清新的空气,有人仰望。

作者:蒋胜

公众号:蜀风文苑

※本文作者:※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