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翰笙简介

来源:书屋网 1.79W

陈翰笙

陈翰笙简介

姓名:陈翰笙

性别:男

出生年月:1897年2月

籍贯:江苏无锡县人

国别:中国

职务:中国当代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南亚、社会科学情报等研究所学术委员, 世界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名誉所长, 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编委会主任。

陈翰笙,原名陈枢, 1897年2月生于江苏无锡县。中国当代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南亚、社会科学情报等研究所学术委员, 世界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名誉所长, 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编委会主任。1915年到美国麻萨诸塞州一所补习学校进行工读。1916年考入美国波莫纳大学, 1920年毕业后升入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 专修美国宪法史。1921年获硕士学位。1922年去柏林大学东欧史地研究所钻研东欧史, 1924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 在北京大学任教授。1927年, 经日本去苏联, 在莫斯科第三国际办的国际农民运动研究所任研究员。1928年春回国, 在商务印书馆当编辑。1929~1934年, 任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1935年, 任苏联东方劳动大学通讯教授, 同年5月去纽约任太平洋学会会刊《太平洋事务》杂志的编辑。1939年5月, 在香港和国际进步人士发起成立工业合作国际委员会, 并担任该会秘书, 主编英文半月刊《远东通讯》。1941年12月8日, 由香港转到桂林, 主持工业合作国际委员会桂林分会和工业合作研究所的工作, 兼任桂林师范学院西文系主任、西南商业专科学校教授。1946年, 应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之聘任教授, 开印度历史课。1950年底回国, 先后担任外交部顾问、外交协会副会长、中印友好协会副会长、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建设》编委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中亚文化研究会常委和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等职。

陈翰笙是较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系统调查研究中国经济现状和进行理论分析的学者之一。他先在城市中做了上海日本纱厂内包身工制的调查, 1929年回故乡无锡, 组织了一批进步青年(有王寅生、薛暮桥、张稼夫、钱俊瑞、孙冶方、张锡昌、狄超白、秦柳方等人)先后在河北保定、河南许昌、山东潍县、安徽二十里堡和广东的24个县, 进行了周密细致的经济调查, 掌握了大量的中国农村经济状况的第一手资料, 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按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等进行分类统计, 详细地剖析了中国农村的土地租佃、雇佣和借贷关系, 以及各类农户的生产生活状况。他由此得出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正确结论, 认清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及中国革命必须依靠的基本力量

陈翰笙认为, 大量的调查材料表明, 当时的中国, 是个落后的农业国, 农村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90%, 因此, 农村的经济问题是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大量的事实证明, 在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下, 农村经济受到帝国主义和农村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 更面临着破产的危胁。结论是: 中国社会是一个非常特别的社会, 纯粹的封建主义已经过去, 纯粹的资本主义尚未形成, 正在转变时期的社会——我们给他一个名字叫前资本主义社会。在这种社会里, 田地所有者和商业资本及高利贷资本三种合并起来, 以农民为剥削的共通的目标。不久, 陈翰笙又明确指出, 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要解决中国的问题, 必须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进行土地革命是解决农村问题唯一正确的道路。

陈翰笙在理论上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在于: 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充分的事实, 论证和揭示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和特点; 有力地驳斥了马季亚尔及中国托派分子所散布的中国农村经济已经资本主义化了的谬论, 有力地揭穿了国民党政府关于“农村复兴”的谎言, 捍卫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在农村实行的正确主张。

在农村经济调查工作的基础上, 陈翰笙又同吴觉农、孙晓村、王寅生、张稼夫、钱俊瑞、张锡昌、薛暮桥、孙冶方、冯和法等, 于1933年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 出版定期刊物《中国农村》, 以期利用群众的力量将农村的调查和研究进行下去。

《人类的故事》(1925年)

《国际新局面》(1925)

《封建社会的农村生产关系》(1930)

《现代中国的土地问题》(1933)

《广东农村生产关系与生产力》(1934)

《中国的地主和农民》(1936)

《工业资本与中国农民》(1940)

《中国官僚资本与内战》(1946)

《西双版纳的土地制度》(1949)

《美国垄断资本》(1955)

《印度和巴基斯坦经济区域》(1959)

《陈翰笙文选》(1985)等。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