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过后不可不看的好书籍

来源:书屋网 8.16K

高考过后可以尽情地看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了,那有哪些好的书籍是值得看的呢?下面本站小编就来为大家推荐的高考过后看的好书籍,欢迎参阅!

高考过后不可不看的好书籍

高考过后看的好书籍

1.《上学记》(何兆武)

何兆武教授的这部口述浓缩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它叙述的尽管只是何先生在1949年以前不足30年间学生时期的陈年往事,却蕴含着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对整个20世纪历史的反思,对我们重新认识过往、观察现在以及展望未来都有着重要的启迪。这本书同时又是很个性化的,何先生不惮于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忌讳议论先贤的道德文章,既树立了理性的尊严,又使自己的性情展露无遗。在目前这个功利滔滔的的世界上,何先生对知识与真理的热诚仿佛一泓清泉,足以冲洗那些被世俗熏染的心灵,使其复现润泽。这也是老一代知识分子风范的存照。大学生不但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丰富、鲜活的历史体验,而且可藉此思考究竟应该如何读书、如何治学。

何先生在书中说:“1939年至1946年,我在西南联大度过了整整7年,读过四个系,现在回想起来,那是我一生中最惬意、最值得怀念的好时光。”西南联大早已不复存在,西南联大那个时代的大学精神在当今这个浮躁的时代似乎也已无迹可寻。可是,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大学时期依然应该是一生中最惬意、最值得怀念的好时光。究竟应该如何珍惜如此宝贵的大学时光?这位70年前的大学生或许可以给你一些启迪。

2.《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覃彪喜)

如果说《上学记》是老一代知识分子对于民国时期学生时代的回忆,《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则是一个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对当今大学生活的反思。无论是思想深度还是艺术成就,这本书都无法与接下来的几本名著相媲美,可是,对于一名准大学生来说,这却是一本没有任何理由忽略的书。它是近年来中国最畅销的大学生指南类读物,已经为数百万大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在网上,该书目录以“一名25岁的董事长给大学生的18条忠告”为名广泛传播。说是忠告,整本书却没有任何说教的色彩,作者不过是一名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结合他在学习、考研、求职和工作过程中的切身经历来谈大学生应该如何读书,如何充分利用大学四年,语言风趣幽默,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体验中明白很多道理。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个问题看似平淡无奇,很多大学生都不屑于去思考,可是,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直接决定了大学四年的含金量。作者覃彪喜先生当年报考北大法学院未果,被调剂到中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可是,这样一个冷门专业的毕业生却可以在做房地产策划师,可以成为IT项目经理,可以在毕业几年以后成为一家公司的董事长。究竟是什么原因决定了这种成功?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详尽的解答。

3.《求职,从大一开始》(覃彪喜)

在《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出版以后,覃彪喜先生历经五年磨一剑,又为大学生献上了这本新书:《求职,从大一开始》。覃先生一直强调不能过于功利地读书,强调大学时期一定要注重批判性思维、表达能力、公民意识等多种素质的培养,可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覃先生把求职放在了首位。正如温家宝总理在谈到大学生就业问题时所说的,就业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生计,而且关系到一个人的尊严。这本书则是一位年轻的董事长与大学生关于职业规划与就业、关于生计与尊严的对话。覃先生试图通过这本书让大学生从入学就开始规划职业生涯,扎扎实实地塑造核心竞争力,而不是到了求职的时候才投机取巧临阵磨枪。决定求职结果的并不是面试那十几分钟,而是整个大学四年。这本书则告诉大学生们如何通过四年的“厚积”换取毕业求职时的“薄发”,大到人生方向的抉择、求职战略战术的把握,小到做简历的技巧、女生或乙肝患者如何突破用人单位的就业歧视,都做了详尽、深入、全面的阐释。书中很多观点,比如“一切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都是纸老虎”、“鼓励大学生创业不过是揠苗助长”,看似与主流观点背道而驰,却能结合作者的切身经历让人心悦诚服。对于一名准大学生而言,如果能够在高考之后的暑假期间就看完这本书,实乃一大幸运!同时,该书还赠送一张取贝网的充值卡,读者可以凭该卡获得作者及其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团队一对一的长期指导,可谓超值。

4.《论语今读》(李泽厚)

作为一名大学生,可以不知道李泽楷,但不能不知道李泽厚。1956年,年仅26岁的李泽厚以重实践、尚“人化”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一举成名、卓然成家。到八十年代,李泽厚已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他不断拓展学术领域,促引思想界在启蒙的路径上艰辛前行。其著作《美的历程》和三部思想史论(《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影响了整整一代人,至今依然是大学生不可不读的经典。

在小学和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我们都要通过古诗词和文言文接触到一定的国学和传统文化。可是,这种浅尝辄止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既不全面,也不深入。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理应在传统文化方面有更加深入的认知。现在中国大学生的一个状况是:每天都要花很多时间用来学习英语,因为有四六级考试,考研也要考英语,而国学却无人问津,以至于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以后听到别人说“乡愿”、“游必有方”之类的词句竟然一脸茫然。

《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大学生不能不对其有所了解。市场上关于《论语》的书非常多,良莠不齐。相对而言,《论语今读》是一本非常适合大学生阅读的书。李泽厚先生客居美国以后完成的这部重要著作非常严谨,不信口开河,言必有据,又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同时结合了李先生对于中西方传统文化的解读,言简意赅,清晰明了,有深度也有广度。

5. 《一九八四》(奥威尔)

《一九八四》和《动物农场》是乔治?奥威尔的传世之作,堪称世界文坛上最著名的政治讽喻小说。奥威尔在小说中创造的“老大哥”、“双重思想”、“新话”等词汇都已收入权威的英语词典,甚至由他的姓衍生出来的形容词“奥威尔式”不断出现在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笔下,足见其作品在英语国家影响之深远。有评家说:“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

《一九八四》与英国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俄国叶夫根尼?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反乌托邦的三部代表作,通常也被认为是硬科幻文学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奥威尔深刻分析了极权主义社会,并且刻画了一个令人感到窒息和恐怖的,以追逐权力为最终目标的假想的未来社会,通过对这个社会中一个普通人生活的细致刻画,投射出了现实生活中极权主义的本质。《一九八四》曾在某些时期内被视为危险和具有煽动性的,并因此被许多国家列为禁书。该书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1920xx年至今最好的100本英文小说之一。

正如覃彪喜先生在《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的第一个专题所强调的,大学生区别于非大学生最关键的一种素质就是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如何训练批判性思维呢?那就从阅读这本最具批判精神的小说开始吧。

高考后看书籍

《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

从高中生转变为大学生以后,在阅读方面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不再以教科书为主,而是需要阅读大量学术方面的专著、原著。不管你被录取到什么专业,只要你对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等方面的知识感兴趣,那就不妨深入地了解一个人——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哈耶克是20世纪西方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1974年,鉴于哈耶克“在经济学界自亚当?斯密以来最受人尊重的道德哲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和冈纳?缪尔达尔一起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通往奴役之路》一书是哈耶克的代表作之一,在其学术生涯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这本书为他赢得广泛的注意,他的世界性声誉就是由此奠定的。他在这本书中论证道,当时正在计划中的福利国家不是为个人自由的战斗在和平时期的继续,倒是朝着专制的方向迈出了一步。因此,他认为追求计划经济,其无意识后果必然是极权主义。如果说乔治?奥威尔在《动物庄园》和《1984》这两部批判极权主义的讽喻小说更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细致入微地描述了极权主义的残暴,哈耶克则是更专注于梳理并批判那些潜在的隐蔽着的在他看来会带来更大危险的观念——比如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如果你能在阅读的过程中领悟到这些,进而获得一种思想的洗礼,那么,你也就享受到读大学的快乐了。

上大学前必看书籍

《西方哲学史》(罗素)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大学生几乎言必称尼采。时至今日,这种盛况当然既无必要,也不现实了。但是,作为一名大学生,不管你是什么专业,对哲学有一定的了解都是非常必要的。当然,此处所说的哲学并不是,至少不只是我们在课堂上学过的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要学哲学呢?因为哲学足以深刻地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它帮助我们去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去思考我们自身作为一种存在的价值。如果你对这些毫无兴趣,那还是别读大学了,技校会更加适合你。

说到哲学,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晦涩、枯燥。如果是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或者黑格尔的《逻辑学》,那恐怕真会有这样的感觉。可是,罗素的这本《西方哲学史》会改变你对哲学的印象。你会发现哲学其实是很可爱的,因为罗素实在太可爱了。阅读此书不仅可以对西方主要的哲学家及其思想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还可以了解西方历史上的一些重要的事件、人物、发展阶段及其与特定的哲学之间的关联,时常还会被罗素逗得忍俊不禁。

罗素是个性情中人,他在介绍莱布尼兹的时候,第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莱布尼兹是一个千古绝伦的大智者,但是按他这个人来讲却不值得敬佩。”随后他又接着说:“莱布尼兹关于金钱方面有些小气。每当汉诺威宫廷有哪个年轻的贵女结婚,他照例送给人家一套他所谓的‘结婚礼物’,就是一些有益的格言,末了有一句忠告:劝她既然得到了丈夫,就不要废止洗东西。”按理说,写到这里已经够扯淡了,罗素他老人家还不尽兴,又补上一句:“新娘子是不是感激,历史没有记载。”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