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成功企业家的故事

来源:书屋网 3.17W

成功观作为人生价值观的一个具体表现,它主要反映着人们对成功这一概念的体验和认识。以下是本站小编精心整理的励志成功企业家的故事,希望能够帮到你!

励志成功企业家的故事

励志成功企业家的故事篇一:伊利董事长潘刚的故事

潘刚,男,1970年出生,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中欧工商管理硕士,正高级经济师。中共党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奶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欧盟协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xx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达沃斯全球青年领袖。

潘刚小时候特别贪玩,经常和小伙伴一起厮厮打打。在他7岁的时候,有一次他又和一群伙伴厮闹,也许是玩得太过高兴,竟然忘记了身边就是水井,潘刚脚一滑,就掉进水井里了,他的父亲一听见小伙伴们的惊叫,马上就跑到水井边上,二话没说就跳进到水井里面救潘刚。

那可是气温零下20多度的冬天,好在潘刚身上穿的衣服多,就浮在水面上,潘刚的父亲一把抓住潘刚,他就开始哇哇大哭,父亲拍了拍他的头说:“孩子,不能哭,要知道现在哭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消耗掉我们的体力,所以只能咬紧牙关,挺一挺也就过去了。”

听完父亲的话,潘刚擦干眼泪,像父亲说的那样咬紧了牙关。

潘刚的父亲把潘刚举在头顶上,自己站在齐腰深的水里。由于天空中还下着大雪,气温又低,井口结着一层厚厚的冰无法让两个人一起出来,直到半个小时之后,赶来的救援的人才先把潘刚救了出来,然后用冰锥把井口一下一下地扩宽,终于在两个小时之后把潘刚的父亲救了出来。

这段记忆成了潘刚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记忆,每每在他人生最艰难的时候,他都会想起在水井里面,父亲对自己说过的这句话,所以后来他能够从伊利的一名普通操作员,到质检员,然后再到生产部门主管,这个过程当中,经历了多少困难、多少挫折,只有潘刚自己心里明白。在做生产部门主管的时候,有多少次被当地的农民揪着脖领喊打喊杀,潘刚都告诉自己要忍着,因为他知道只要挺一挺就过去了。

20xx年,潘刚正在北京开会,忽然他的手机响了,他接起一听,一个晴天霹雳的消息:伊利的老总和一批领导被检察院带走了,现在要潘刚赶回伊利。

回到伊利,潘刚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这天本身是星期天,但所有的员工都来了,他们坐在大门口和楼梯上,一看见潘刚就齐刷刷地站了起来,他们心里明白,潘刚是为数极少的清白高管之一,只有潘刚能够带着他们渡过这个难关。面对一双双热切地看着自己的眼睛,潘刚忽然间不知道说什么。

这个时候,伊利总部的各个角落都蹲着记者,他们手中的“长枪短炮”都对准了潘刚,因为伊利的股票一跌再跌,多家媒体都发出了伊利集团就要彻底崩溃的新闻。有许多竞争对手都放出风来要收购伊利,还有些竞争对手说收购不了伊利,就要把伊利所有的管理人员都挖走。

怎么办?潘刚又仿佛掉到了水井中,但潘刚已经不是七岁的孩子了,他已经不需要别人跳下水井来救自己了。

潘刚首先做的是把所有的记者劝出伊利总部,他对所有的记者承诺:第二天,伊利会对所有的记者开放,并且回答记者提出的任何问题。

记者一走,潘刚就把所有的员工召集到总部的大会议室开会,会议一开始,潘刚就说:“伊利现在就像一条有点倾斜的大船,如果大家行动听指挥,不慌乱,那么这条大船有可能在船长的带领下重新稳定下来,并且驶向正确的航道,所以大家都要咬咬牙,挺一挺也就过去了。”说到“咬咬牙,挺一挺就过去了”的时候,潘刚忽然又想起自己小时候掉水井里的事情,于是他把自己小时候的这个故事原原本本地讲给所有的伊利员工听。

大会开完开小会,就这样潘刚上上下下地直接沟通,目的只有一个:他希望所有的员工能够团结一心,咬紧牙关,挺过这次巨大的风暴。

第二天,呼和浩特下了人冬以来最大的一场雪,当记者们走进伊利集团的时候,他们惊呆了,因为所有的员工都在扫雪,他们有说有笑的,脸上是那么平静,就像伊利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情一样。

潘刚带着伊利所有的员工走过了冬天,迎来了春天,也正是在伊利的良好表现,潘刚成为了全球最富盛誉的达沃斯经济论坛“世界青年领袖”,并且当选为中国十大优秀品牌领袖和中国十大营销人物,还被中央电视台评为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励志成功企业家的故事篇二:宜家家居创始人的“抠门人生”

英格瓦·坎普拉德,宜家家居的创始人。瑞典《商业周刊》20xx年4月曾经报道说,由于美元贬值,坎普拉德的个人财富已经超过比尔·盖茨,跃居全球首位。这条消息引起一时轰动。尽管宜家公司后来出面称,宜家所有资产并非坎普拉德一人所有,因此全球首富之说并不属实,但他富甲一方,是无可争辩的。在20xx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上,坎普拉德的个人净资产为185亿美元,列第13位。

在今年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有一个卖家具的老头以280亿美元的个人资产稳居第4,他就是宜家创始人、瑞典人英格瓦·卡普拉德。

3月30日,这位白手起家的商业奇才将度过他的80大寿。日前,很少在媒体上露面的卡普拉德罕见地接受了一次电视采访,讲述起自己的“抠门”人生。

英格瓦·坎普拉德1920xx年3月30日出生在瑞典南部的埃耳姆哈耳特,父亲是农场主。坎普拉德的幼年生活无忧无虑,家中并不缺钱,但他却热衷于骑着自行车,四处向邻居推销商品,从中体会赚钱的乐趣。他善于发现别人的需要,也善于为自己的商品做宣传。

1943年,年少的坎普拉德在长辈帮助下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取名IKEA(宜家)。

宜家最初是一家邮寄公司,经营钢笔、皮夹、手表、尼龙袜等琐碎东西,几年后,坎普拉德发现了家具市场的巨大潜力。当时恰逢二战结束,瑞典人迫切需要重建家园,需要装修房子。

1953年,坎普拉德决定放弃所有的其他业务,专门从事低价位家具的经营,宜家家居时代由此开始。当时瑞典国内家具市场被制造与零售商卡特尔垄断,它们靠彼此间的订货合同排斥新的竞争对手。为了对付国内各类家具展对宜家产品的封杀,坎普拉德寻找了一家被废弃的旧厂房,并把它改造成第一个宜家仓库兼展厅,从此第一间“宜家专卖店”正式诞生。

他还另辟蹊径,开创了融制造商和零售商于一体的经营方式。此举大大降低了家居产品的价格,深受消费者欢迎。

坎普拉德的专卖店生意日益红火,这使它的竞争对手们恼羞成怒,他们联手挤压、限制宜家。但坎普拉德总是不断寻找各种方法绕开这些限制,他成立了一系列不同的公司,在市场上扮演不同的角色。同时,他展开了一次比较猛烈的反击,其中最狠的一招就是在交易会上公布令竞争对手难以想象的特别价格。自此,宜家在坎普拉德不屈不挠的带领下步步扩张。

1963年,坎普拉德在挪威奥斯陆开了第一个瑞典以外的分店,而后业务很快发展到丹麦和瑞士。1974年宜家又开辟了它在全球最大的德国家具市场,之后进入加拿大、荷兰。1985年和1987年,宜家成功打入美国和英国市场。

不过,对坎普拉德来说,最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应该是生产外包。上世纪60年代初,许多人心中还没有全球化概念的时候,坎普拉德已经带着公司设计的大样,跑到波兰寻找低成本家具生产厂家。

他被波兰人优秀的木材工艺传统、对家具的欣赏能力以及低廉的价格所打动,他的波兰之行催生了宜家第一家海外生产基地。通过与海外厂家保持长期买卖合同关系,并帮助对方建立起现代化生产体系,宜家家具在保证质量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这对宜家维持“大众价格”的经营理念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每花一分钱都要计算

据报道,虽然卡普拉德身为世界上第四号富人,但他的节俭却是出了名的。在接受瑞士广播公司的采访时,他证实自己那辆沃尔沃轿车已经开了20xx年,但他觉得这不算什么,那车“几乎还是新的呢”。而且,他花每一分钱都要仔细计算,平常买菜也要选在最便宜的下午去。

卡普拉德不仅自己厉行节约,而且还把这种理念贯彻到了公司经营中。主持人开玩笑地说,宜家的职员总是听到诸如“纸要两面用”这样的叮嘱,在乘飞机出行时,包括他在内的宜家人都只能坐经济舱。

慧眼独创“宜家模式”如今宜家在32个国家拥有202家分店,雇员达9万人。宜家公司宣称,宜家定期出版的那本厚厚的商品目录所拥有的读者数量仅次于圣经的读者。一个家族企业从无到有直至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仅靠节俭是远远不够的。

上世纪50年代,瑞典政府推出“百万家园建设计划”,卡普拉德看准商机,决定进军家具业。有一次,他在一家鞋店看到店员为了寻找不同颜色的鞋爬上爬下,忙得满头大汗,他觉得这样既费力气又费时间,很不合理。

受此启发,他在1956年独创了“扁平式概念”,货物都摆在架子上让顾客自取,一律采用便于运输的扁平式包装,顾客回家只要按图组装就行。这成为宜家成功的秘诀之一。

如今,年近80的卡普拉德已经在瑞士生活了30年,而且也退休多年,不过他还是经常在全球各地的宜家分店巡视。

励志成功企业家的故事篇三:阿迪达斯的创业故事

众所周知,阿迪达斯是当今世界著名的体育品牌之一,与耐克、锐步等品牌占据了全球体育用品消费的主要市场份额。阿迪达斯从1920xx年创立以来(“ADIDAS”商标注册于1948年),既有过成功的辉煌,也有过失败的教训。这些商战中的起落,与其品牌的定位和发展策略有着密切的关系。

审视阿迪达斯的发展历史和品牌经营过程中的得与失,对于我国方兴未艾的体育用品产业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从初创到世界体育用品一流品牌——扩张性的品牌策略频频奏效

阿迪达斯公司初创时,虽然还只是一个作坊式的小企业,但其眼光已瞄准了世界大市场。所以,在公司发展早期,阿迪达斯就将产品技术创新作为开拓市场、提高品牌知名度的动力。“功能第一”,“给运动员最好的”是公司品牌发展的原则。

阿迪达斯的创始人阿迪·达斯勒不但是位田径运动员和体育爱好者,也是位推崇工艺、品质和热衷于创新的企业家和发明家,阿迪达斯运动鞋制作工艺中的许多技术突破都是由他实现的,他先后共获得700项的专利。同时,阿迪·达斯勒也是世界运动鞋制作领域的开先河者。

1920xx年,阿迪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双训练用运动鞋,在他领导下的阿迪达斯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双冰鞋和胶铸足球钉鞋。阿迪达斯研制的旋入型钉鞋是个非常革命性的创新,人们甚至认为它为德国足球队1954年获得世界杯立下了汗马功劳。

阿迪达斯品牌扬名世界始于1936年在其本土德国柏林举行的奥运会上。此届奥运会前夕,阿迪找到极为希望夺冠的美国短跑运动员杰西·欧文斯,并向他保证钉鞋对其比赛肯定大有帮助,但当时被欧文斯拒绝了。

于是阿迪又建议他可以在赛前训练中试穿。结果,使用效果使欧文斯如获至宝,并在正式比赛中使用了阿迪达斯的钉鞋,结果他连夺四枚金牌震惊了世界。虽然欧文斯本身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但他毕竟在众多跑鞋中选择了阿迪达斯跑鞋参赛。

欧文斯的成绩令观众席上的阿道夫·希特勒大为光火,由于全世界对纳粹德国的一致痛恨,拍摄了欧文斯穿着阿迪达斯跑鞋的夺冠照片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在确立世界知名体育用品品牌之后,阿迪达斯的品牌发展仍与技术革新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上,阿迪达斯推出了一个附属品牌——“墨尔本”,这个品牌用来命名阿迪达斯新研制的改进型多钉扣型运动鞋。在那届奥运会上,穿阿迪达斯运动鞋的选手共获得72枚金牌,从而使阿迪达斯品牌知名度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阿迪达斯长子霍斯特·达斯勒具有营销的禀赋,他率先将品牌在视觉上与运动员、运动队、大型比赛以及相关体育活动联系起来。在他的倡导下,阿迪达斯成为第一个向优秀运动员免费赠送运动鞋的公司,第一家与运动队签订长期提供球鞋、球袜合同的公司,使人们在许多世界级的比赛中看到优秀运动员们脚上穿着阿迪达斯的产品。

同时,阿迪达斯积极赞助全球性的体育盛会。由于奥运会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使之不仅为最优秀运动员提供大舞台,也为各种项目所使用的运动鞋展现不同功能创造了最好机会。因此,奥运会被阿迪达斯确定为最理想的赞助对象。

阿迪达斯与可口可乐、Visa卡等其他赞助商不同,阿迪达斯运动鞋作为一种商品能实质性地融入比赛。同时,阿迪达斯与奥运选手和比赛的长期合作,使阿迪达斯得以与奥林匹克运动建立了坚实的联系,而其他与体育无关或间歇赞助奥运会的品牌要发展这种关系是十分困难的。

在公司发展过程中,阿迪达斯采取的是金字塔型的品牌推广模式,在三个层次产生影响。

首先,该品牌吸引了许多想出成绩的运动员,这不仅是出于他们对高性能运动装备的需要,更在于阿迪达斯的不断革新,为选手们发挥高水平给予了技术上实质的支持。

其次,阿迪达斯品牌在那些登上重大比赛领奖台的运动员身上频频出现,激发了更多潜在消费者———周末探险者和业余运动员的需要。在这个层次上,真正能满足需求的产品和口碑传播起了关键作用。

第三,上述运动员的品牌偏好逐渐渗透到一般普通健身者群中,而这却是一个最大的消费群体。通过这种品牌推广方式,加之阿迪达斯已具有的强大市场基础,其品牌的影响力迅速延伸至与体育运动相关的各个层面。

阿迪达斯品牌通过技术上不断创新,成功地借助奥运会和著名运动员广告效应以及金字塔型的品牌推广模式等品牌发展策略,到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阿迪达斯已在体育用品市场具有无可匹敌的优势,成为世界体育用品一流品牌。

鼎盛之后经营受挫——原品牌策略受到耐克的巨大挑战

1978年阿迪·达斯勒去世后,阿迪达斯失去了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1985年霍斯勒·达斯勒的离世使阿迪达斯失去了一位具有品牌远见的管理者。

1989年之后的3年,阿迪达斯公司先后卖给了法国商人伯纳德·塔皮尔和法国的一家银行财团,先后两任新老板的接手并未给阿迪达斯公司经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而就在这个时期体育用品消费市场发生的变化,需要阿迪达斯做出品牌策略上的相应转变,而遗憾的是阿迪达斯却没有。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阿迪达斯的金字塔品牌推广模式开始失效。在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运动产品市场,金字塔底那部分消费者参加跑步健身的人数激增,耐克抓住时机,大获成功。

尽管阿迪达斯在跑步项目运动员中颇受青睐,穿阿迪达斯运动鞋参加纽约马拉松的选手从1970年的150人增加到1979年的 4000人,一项70年代末的调查还显示有一半以上的美国人曾穿过阿迪达斯运动鞋。但事业的顺利使其忽视了慢跑热潮的兴起和耐克的崛起。

阿迪达斯被成功者常见的想法束缚了———为什么要在陌生的领域投资呢?此时的阿迪达斯认为:慢跑不是群体性或竞技性运动项目,它和公司熟悉的市场不一样———慢跑健身者不在阿迪达斯金字塔模式的三个层次消费群体中。而对于属于大众健身的慢跑者群体,阿迪达斯也无法与什么队伍、俱乐部或组织建立联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