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辨”作文(2篇)

来源:书屋网 2.05W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善“辨”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善“辨”作文(2篇)

善“辨”作文1

善者不“辨”就是真理的获得其实最终还是靠每个人自己的意识领悟,不是靠别人用语言告诉你的。世界上任何一句话,只有一半的真理,另一半是谬误。语言是有局限性的。“辨”者不善在于不要为了辨论而辨论,而是为了真理而辨论;真正有意义的辨论不能掺杂私心,要往一个方向想问题,而不是在言辞上乱下功夫为了驳倒对方而找言辞论据。现实中这样的实例很多,比如我以前有一次跟朋友争论的时候,我曾经问过他:你明明已经认同我的说法了,为什么还要和我争辨呢?他告诉我说:因为我们是在辨论呀,我总得找论据来坚持我的立场来驳倒你。

这就是不了解辨论局限性而走向了误区。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间有忠奸,也有善恶;马有优劣,人有贤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类有其逻辑,天体也有其规律。若不善辨,岂能识之?不善辨析,登上高峰你也不知天之高;身处深谷你也不知地之厚。读书不善辨析,无异于盲人摸象,摸来摸去,把大象摸成了变形金刚;研究不善辨析,无异于在黑暗中摸索,转来转去,又转回原地;远征不善辨析,无异于飞机上不配备指南针,随时都有坠机折戟的隐患。善辨是老子“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的哲学思维;善辨是孔子“因材施教”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艺术;善辨是孟子“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的处世之道;善辨是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对宿命论的坚决否定;善辨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执著;善辨是曹操“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的对贤才的.渴望;善辨是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洒脱;善辨是谢安大战在即还谈笑风生的风度;善辨是陶渊明“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恍然顿悟;善辨是周文王屈尊下驾于渭水河边而主动上钩。?

无形的黑暗隐逸在光明的太阳里,从而散发于人间,侵蚀着万物。我们要有一颗善辨的眼光,辨善恶,辨真伪。儒家《大学》中阐述了“止于至善”的八个步骤:“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实,这里所说的“正心、修身”就是“取舍善恶”,“家齐、国治、天下平”是取舍善恶之“果”,而“意诚”(也即具有判断善恶的正知正念)是取舍善恶之“因”。如何才能“意诚”呢?这里说得很清楚,必须“格物致知”——也即对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进行仔细观察和分析(格物),以获得判断善恶的智慧(致知)。精而言之,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

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如果一个人行善却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就会出现自以为自己在行善,实际却是造恶的现象,这样就会枉费苦心,得不到真实的利益。在这真真假假,说谎成风的现代,求真辨伪似乎已成过往,消于风,灭于水。真的东西可以说成假的,假的可以变成真的,害别人的果最终会还于本人,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求真。白乐天临近西湖筑亭,修稿成诗,这是对艺术的求真;祖冲之多演圆周率,子墨子潜心治学,在荒蛮时代探索科学真谛,这是对科学的求真。屈大夫沉吟江畔,随湘水逝去,自沉汩罗,九死不悔;毛泽东学魏武扬鞭,纵然马革裹尸魂归关西,也要血染沙场,留名边疆,这是伟人对人类社会的求真精神。求真就是对事物真谛的追求,是干任何事情都要有的精神。

?国人辨则国智;国人辨则国强;国人善辨于欧美,则国胜于欧美;国人善辨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善辨中国,纵有千古,与天不老!壮哉!我善辨国人,横有八方,与国无疆!吾若善辨,世界必变!

善“辨”作文2

一天,哲学家苏格拉底在课堂上拿出一个苹果让学生闻闻空气中的味道。一位学生很快回答说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又让每个学生仔细闻以回答刚才的问题,到最后除一名学生外,其余学生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问那位没有举手的学生说:"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闻到?"那位学生肯定的回答:"我真的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这时,苏格拉底对大家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果。"这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

这个故事并不旨在批评第一位学生的错误引导,更多的是在反映盲从之可怕性,而盲从的源头便在于人们不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辨明真假是非。

所以,我们应学会善辨,善于去分辨。

在当今的时代,他人不管做什么事,自己总心甘情愿地插一脚进去,却从不考虑这样做对自己有无裨益,甚者都没有想到做这件事根本就是错误的。我想,这应该就是所谓的盲从,随其流而扬其波。造物主赋予我们每个人一个大脑,本意就是希望我们有自己的主见,有辨别的能力,但现实又是怎样,我们的从众心理越发强烈,越发没有坚定的立场。苏格拉底的学生可分为三大种,其一是第一个发表自己想法的学生,然后是一群苟同与他人的学生,最后就是敢于有自己见解的学生。试想如果你就是当初那群学生中的一员,你会成为哪一种呢?就我看来,成为最后一种自然是别无挑剔,即使是第一种也依旧值得肯定,唯独万万不要向中间一种人看齐。可能你会有疑问,第一种人给出的答案分明是错误的,为何还要加以褒奖?原因很简单,他的结论是属于自己的,是自己思考的结晶,胜于那些随波逐流的人千万倍。其实从此也不难看出为何柏拉图在哲学这一领域取得如此骄人的战绩,原因之一应该就是他从学生时代就体现出的与他人与众不同的一面。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让人理性,人云亦云让人陷入盲从的漩涡;具有怀疑精神让人理性,一味听信他人让人难走出盲从的阴影!

善辨,就是善于分辨对与错,用自己的理性与冷静抗击冲动的魔鬼,若能如此,像"哈医大弑医案"这样的悲剧就能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线;善辨,就是善于分析,用自己的智慧与大脑决定自己的言行,若能如此,像"抢盐潮"这样的大众行为将逐渐在中国的'土地上烟消云散;善辨,就是善于辨明好与坏,用自己坚定的立场抵制不良的诱惑,若能如此,像青年因交友不慎误入歧途的遗憾就能少之又少。善辨使我们得以择善人而交,择善书而读,择善言而听,择善行而从。

"辨"在字典上还有另一种解释,"辨"同"辩",意为争辩。当然我此处所说的争辩自然不是扯着嗓子像泼妇一般与他人争执不休,这是没有修养的蛮人所为,我们要做的是文明的辩论。

我们应学会善辨,善于去争辩。

争辩同样是不附和他人的表现,但除此之外,争辩的过程也是让我们的思路逐渐缜密,趋向完善,与此同时考验着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多人误把争辩等同于是一种竞争,认为胜利就是其唯一的目的所在,其实这是错误的。当你我对同一问题持不同想法时,彼此都应感到幸运,尤其是彼此都愿意将自己的思想说出来。正如一位伟人所说的那样:两人交换苹果,但两人手中仍只有一个苹果,但两人交换思想,那彼此的脑海中同时多了一种不同角度的认知。这才是争辩的目的与魅力所在。

善"辨",从"辨"中寻回真正的自己,活出真实的自己,收获思想的硕果。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