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诗词文化作文

来源:书屋网 2.26W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传承诗词文化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传承诗词文化作文

传承诗词文化作文1

中华上下五千年,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文化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唐诗、宋词、元曲……古诗词是文化的精髓,多少年,多少人为其倾倒。李白的浪漫、苏轼和辛弃疾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马致远的思乡情怀……多少诗人,多少词人,多少作曲家,闻名或隐逸,富足或落魄,都为古诗词的发展画上不可磨灭的一笔。

对古诗词的学习与理解,让我沉醉其中。古诗词中的一些词句,可以让人明白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感情。

不少的送别词仍让人记亿犹新,王勃的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出真心朋友的真正定义,真正的朋友即使分隔两地友情也不会改变,描写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也让人看清世上酒肉之交,小人之交的丑恶。还有那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又描写了为友人饯行时因即将分别心情不快而与友人畅饮,隐含着朋友离别的思念与无奈。

同送别诗一般,诗人也喜欢以乡愁为主题。李白的《静夜思》即写了景又写了思,表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老树上缠着枯萎的藤蔓,黄沙漫天的小小古道,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牵着一匹瘦弱的老马行走着。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句,写尽了在外漂泊的人辛酸与无奈和浓浓的乡愁,让人不由得融进诗中那个荒凉萧瑟,令人心中觉得凄凉的场景,在外游子,哪有不思乡者?思乡的诗词,随口都可以吟诵出来。

还有亲情和团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我最熟知的诗词。

这首词传诵至今,中秋佳节,无法归家与亲人团聚的`人都会想起它,可见它流传之广。送别、思乡、团圆,围绕这它们的古诗词都带着那么一丝淡淡忧愁,却又包含着对未来的希望。

江山美景几多爱,在景色的描写上,也可以在诗词中找到不少。李清照《如梦令》中的“绿肥红瘦”用一个“肥”字突出了绿叶的饱满,开创了诗词中的先河。

烟雨迷蒙的江南,楼台、行人都在雨幕之中被模糊了,《江南春》一句“多少楼台烟雨中”令人身临其境。泰山的高大雄伟,险峻绮丽,在杜甫表达自己志向的同时被展现出来。

江山美景、在古人笔下是如此多娇!古诗词中也有许多启示人的句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告诉我们新旧总会交替,新事物总将取代旧事物,一昧守旧,是无法得到成功。

这些句子被传为千古名句,其中的意义需要像品茶般细细品味。世上优秀的古诗词灿若繁星,星罗棋布,让我们追寻古人的足迹,体会古诗词的魅力。

传承诗词文化作文2

词,在中国是一种重要文化,亦是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人们创作诗、讨论诗、欣赏诗、研究诗。诗词,的确是我国文化之瑰宝。但诗词在中国的现状:却又是颇为不容乐观的,它正从人们的生活中逐渐离去、消退、被忘却。

诗词,对现代人们是否还有用处呢?答案,毋庸置疑的为“是,而且大有益处”。

诗词,能有效的提高人们的审美。对比起时下火热的“欧美风”“日韩风”等打扮甚至整容,诗词中的美是否更胜一筹?外国文化之美是应肯定的。但读过李清照,“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泪染轻习,犹带彤霞晓露痕”,“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是否也将一位待字闺中少女的美好形象诠释的淋漓尽致了呢?柳眼般狭长清澈的眼睛,微润洇透粉颊,摆弄纤细手指。现代兴起的古装,不也是在还原着这种最纯真自然,情感流露的美吗?它与今人们胡乱整容,用化妆品将自己因生活琐碎而不再光鲜的外表粉饰太平相比,好太多了。

诗词,能让人感知作者情感,进入诗意世界。古今人们虽年代相距甚远,但人们的喜怒哀乐,情感的变化却是相似的。因此,诗词是助人以解读他人情感的良方,诗词的精妙之处,亦是在于能用简句数行,传达出复杂的情感,在表情达意方面古人却是已做到精而准了。比如,李白的高兴,就在“轻舟已过万重山”中;而杜甫的忧国,藏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李商隐对爱情的感慨,是在“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中的。情感可以如此表达,多好!这样优雅的抒情方式,是远高于现代情感词被滥用甚至是被“错用”的。

诗词,让人富有文化底蕴,充满浪漫诗情。这一点古代的诗人们是有真切感受的,尤其是李白,他的性格,他的才情,都与诗,他最爱的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潇洒,倜傥不也是因他富有诗意?一位富有诗意的人,生活会过的更有情调,对凡事也看得开。

诗是能够改变人气质的精神之物。有诗意的人,生活的苦难,便打不倒他,亦能更加享受生活的乐趣。诗词如此重要,何不细细品赏,斟酌字句?用充满诗意的心,去呼唤诗词那轻灵字句。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