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论今作文(精选13篇)

来源:书屋网 3.23W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谈古论今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谈古论今作文(精选13篇)

谈古论今作文 篇1

六年时光飞快。我明白,我将告别我的小学生涯。这鲜亮的毕业照,最终将成为回忆。友情和离别似乎一对双胞胎,有了友情便离不开离别。我很清楚,我相处六年的朋友们,我们不得不分别。

离别,让人人都不禁想起那些千古名句。其实,无论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还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我们都难以开口不是吗?我们口中的“再见”在别人的耳中其实也莫过于“永别”。无论是“再见”还是“永别”悲感依在。

“问友情为何物?”谁能道之?友情不是大海,却比海更深;友情不是天空,却比天更广。情义至深,今日离别,谁无所感?我喜欢李白,正是因为他浪漫,豪放,仿佛永远无忧无虑。可是,就是浪漫主义的他也为情义所动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也许是我所知李白最带伤感的诗句了。千尺潭水,浩浩长江,这就是离别?不!一切一切太过与凄凉,太过于寂寞。李白乘舟行,对汪伦来说是不舍;然而孟浩然告别,对李白来言是孤独!可以想象:阵阵海风,吹动着李白的衣袖。李白神情黯然,默视着长江。这简直让我不敢相信,这就是浪漫主义的李白!为什么?离别总是伤感的?难道我们就这样被离别所打到吗?我不信!如果因为我的道别让友人悲感,或失去什么,那么我就是一个最不称职的朋友!

他可谓我的知己。我没有他的任何联系方式。他的家我不知道,他的电话我也不知道,就是连我们常用QQ都没留下。但是,我却能永远记住他的声音!因为他给了我一盒录音带。上面录有他对我的话。当那熟悉的声音,快活的情调在我耳边响起时,我鼻子一酸,转眼间却哈哈大笑起来。这就是他用那独特的告别方式给予我友情的祝福与鼓励!我很庆幸我有一个知心的同学,这一路他给了我太多,特别是这次圆满的道别!

我相信,道别不仅仅是一种方式。如果你是真心的祝福,请不要留下过多的伤感。即使是“莫愁前路无知己”,也要用欢乐的情调去告诉你的友人。让伤感的离别给予友人前进的信心。

谈古论今作文 篇2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种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有所不同,所以在饮食上有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民间流传着一种“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也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中华饮食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如果按照地域划分可以分为川、粤、苏、湘、徽、浙等八大菜系。一个地方的人适应一个地方的饮食文化,如果换了一个新的地方就会不太适应。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同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是息息相连的。一个不懂饮食文化的人就不会享受生活;一个不懂饮食文化的人就不会和人交往;一个不懂饮食文化的人就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这个大家族——。

中国饮食文化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那时的人们用陶制器皿作为炊具和容器,那时的人们已经可以制出发酵性食品,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粮食,也开始学会蒸米饭,从生到熟。到了唐宋时期,中华饮食已经非常成熟。到了明清时期,饮食文化又有一个新的高潮,满汉全席代表了清代饮食文化的最高水平,而且至今还有流传。

作为高级动物的人也与普通动物一样——要吃,所以说:人生在世,吃穿二事排在首位,有了吃,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美食也随之孕育而生。从古至今一成不变,饮食成了三百六十行中的头等大事。

饮食文化通俗的讲就是一个“吃”字,如何“吃”出它的色、香、味,就是文化与内涵的升华。不同的饮食文化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过去,中国人讲究七大碟、八大碗,好像这样就在别人面前有了面子,显示出了富有。而现在的饮食,不仅要吃出它的色香味,还要吃出它的健康,吃出美感。一年有四季,季节不同,吃得就不同。食物与药物相结合,早在几千年前就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出各种美味食品,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具有相当精湛的技术,正因为有了精湛的饮食技术,中国的饮食才会有如此的精美,从古至今,从生至熟,从粗糙至细腻——历代相传,并不断推陈出新,中国的饮食文化才会源远流长。

谈古论今作文 篇3

王姓起源复杂,派别甚多,但仍有一些共同点:天子之后代多以此为姓,是王族后裔共有的姓。

在我国历史上,王姓杰出人物不但领域广泛,而且人数繁多。战国有时奇才“鬼谷子”王诩;秦朝时有大将王剪;汉朝时有名臣王允、思想家王充;晋朝时有书法家王羲之及王献之;唐代有诗人王勃、王维、王之涣、王昌龄;宋朝有政治家王安石;元朝有戏剧家王实甫;明朝时有哲学家王阳明;清代有思想家王夫之;近代有中共早期创始人之一王尽美,国学大师王国维;现代有革命家王稼祥、王震。据有人统计,王姓不仅人口居全国第一,而且历史名人也居全国第一位。

我姓王,名梓人。爸爸给我起名字时,他动足了脑筋,他不仅翻查字典,还上网找资料。后来,爸爸决定给我起名叫梓人。爸爸说:“梓是百木长,所以称呼其为木王。而梓人原来是指古时的巧匠,现在是指心灵手巧的人。”看来爸爸想让我成为一个做事多动脑多动手、细心、认真而且有一技之长的人。

我觉得我在学习上离爸爸的要求还差得很远,辜负了爸爸对我的期望,因为我上课不专心,做事也十分粗心、马虎,考卷上总有许多不该错的地方。以后我一定要认真、踏实的学习,遇事三思而后行,一定不再辜负爸爸对我的期望。

谈古论今作文 篇4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太子丹的这句诗颇有气势,常令我感慨万千,但如果单凭它的气势,它是不会流传至今,也不会如此盛名。重要的是它的谕义,谕义是什么?是荆珂的精神,为了中国百姓的幸福,他赌上了自己的性命,来玩这一场非我不可的游戏。这是一场赌局,己经接近尾声,对方胜权在握,自己只有那几近于0的奇迹,还有那万分之一的胜算,他们很清楚自己的注,秦始皇赌那几百万兵马,荆珂赌命一条!不管是成是败,是输是赢,荆珂都是英雄!

记得有人这样问我“何谓英雄?”我没有回答,有两个原因,其一所谓英雄,没有固定含义;其二当今世上,确实有人,不分英雄,错把英雄当狗熊,竟把狗熊当英雄。真英雄不为金钱,权力,荣誉所迷惑,不为五斗米向乡下小儿折腰。他们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关键时刻,他们挺身而出,危急关头,他们利剑出鞘。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他们深知人生自古谁无死,马革裹尸是英雄!他们切记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他们告诫恶人为恶者遗臭万年,为善者流芳百世,他愿以我血荐轩辕,这就是真英雄!

谈古论今,多少英雄?

谈古论今作文 篇5

一寸光阴一壶酒,一纸诗书一年华。一剪梅花一溪月,一方古物一风雅。一曲云水一闲茶,一树菩提一烟霞。

——题记

是夜,沉默的夜空披上漆黑的长袍,遮住了微亮的星辰。

夜被斟得太满。

月亮依旧早早的挂上了夜空,银银的月光透过门前那棵柏树的'枝桠,轻柔地洒在我的床上。

此刻的我却没时间欣赏这等美景,只专注于手中白落梅所著的《陈迹·清欢》。

不得不说,这本书虽然对于我来说还是太过深奥。但是,在这本书中我仿佛看见了我国几千年前诗词的兴盛,以及如今尘世的繁华。

几千年前,在唐朝,诗如淳淳浓酒。

其中最负盛名的便是闻名的诗仙李白,他一生豪放,寄情于天下,他为酒狂,为山水作诗,一生跌宕起伏,写下一首首千古绝唱。

不仅是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商隐,皆为举世闻名的诗客。杜甫现实而沉郁,王维清新而淡远,白居易亦凌云之志......

几千年前,在宋朝,词如似锦繁花。

其中最具成就性的便是东坡居士苏轼,一首《水调歌头》唱尽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李清照婉约淡然,独泛兰舟,写下:“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辛弃疾亦是相思意切,一改豁达,写下一句:“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令多少痴情男女魂牵梦绕?

而在几千年后,我独钟情于陶潜陶渊明。他不满那个污浊而混沌的社会,便辞官归隐,安于田居生活,乐于耕种劳动,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的景象,让我也恨不得重回故乡,尝试那种清闲的日子。

白落梅在书中说:“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日光清浅,年岁深长,倘若茫然无依时,就择一个秋深的午后,采一束菊花,做一回陶潜,长醉东篱下,悠然在南山。”我甚为赞同。试问这世上又有几人能像陶潜一般“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仅那时的世人,就算在现在,也绝非易事。

如今的社会科技高速发展,再没有昔日清丽纯然的风景,也再没有以往把酒言欢的笑谈,与千金难求的知己。如今的天空时常弥漫着刺鼻的化学气息,每个人的脸上总有一层看不透的“面具”。能有一片清闲的地方,又怎么会容易?

斟一盏茶,坐竹木小凳,围清冷石桌,与知己共谈往事,更是难上加难。

这时间,小窗日落,疏柳淡月。你我洗却铅华,煮上一壶月光,几两荷风,说说老去的故事。任它流水四季,来往如梭。红尘如梦,饮尽千年。

——后记

谈古论今作文 篇6

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渠:楚大夫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他们选择了永恒,纵然诌媚蔑视,也不随扬其波,这是执著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日狼烟,只是豪壮的选择;纵然一身清苦,终日难饱,也愿意怡然自乐,购耕陇亩,这是高雅的选择。在一番选择中,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成其千古文章。

中华民族逾越了五千年的征程,同时也铸造了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跨越古今,牢牢刻在下一辈的骨子里。孔孟,老子的思想延续了几千年,熏陶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百家争鸣的热烈,唐诗宋词元曲的灿烂与明清小说的辉煌,统统让中华文化的继承人和发扬这门沉浸其中。

中国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古代伟人兴朝文言文,唐诗,宋词,元曲……都印在历史的潮流中。然而中国文化是“扁”平的,可以一块块的堆积起来的。唐朝是一个文化处在鼎盛时期的朝代,而盛唐诗坛中也出现了为后代文化奠定基础的诗人。在盛唐时代的背景,令人流连忘返;“诗圣”杜甫的诗气魄雄浑,沉郁悲怆,为大唐文化添加了色彩。

绘画和书法使隋唐在文化历史上灿烂夺目。“颜筋柳骨”应该不陌生吧!颜真卿与柳公权在中国文化史上做出了贡献,他们的字方折俊丽,雄浑敦厚,骨力劲健,这就是古代文化的特点。

文化与艺术是不可分的。坐落在今天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引起巨大反响。莫高窟里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无数形象生动的彩色,而且窟内保存的大量佛经,文书等也是极为珍贵的。莫高窟的艺术价值是很高的,同时也存在着极高的文化价值。

古人们用文言文交流,但自从发生一次性文化运动时,都开始学用白话文。有人说,白话文,语言精练,交谈方便,更通俗易懂。他说的并没有错,但是文言文也是祖先们的语言,现在很多年轻人往往也忘记了,中国的语言文化,也有“精魂”之所在。文言文是一种文化,我们应该传承下去。让子孙们了解文言文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是不能用任何物质而衡量的。

时代会留下许多永恒的印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与其捧着石碑研究,倒不如坐下来,去品读古今的文化带给我们的不朽。

谈古论今作文 篇7

古代的考试称为科举,这是历代王朝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筛选官吏的一种制度,它采用的是分科取士的方法。

作为二十一世纪科技文明时代的学生,考试对我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最熟悉不过的。我们对于考试的态度因人而异,有的人喜欢考试,也有的人讨厌考试;有的人自信满满地盼着考卷赶快发下来,也有的人听到“考试”这两个字就头昏眼花、四肢无力。哀叹“考试是一种折磨,痛苦啊!”且恨不得马上逃出考场,永生永世不要听到这两个字。

有这样一首诗:“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不经寒霜苦,安能香袭人。锋自磨砺出,玉乃雕琢成。人而不苦练,焉能艺精深?”

同学们看完这首诗后明白了成功的意义以及成功的发源地了吗?成功源于磨练。

考试前,我们急得想热锅上的蚂蚁,有的同学不停的背着手中的书,还有一些同学“烧香拜佛”。试卷发下来后,有的同学自信迎击,有的同学东张西望、左顾右盼,有的同学则咬紧鼻头,埋头苦干。下课铃响后,有的同学微笑着把试卷交上去,有的人垂头丧气。

其实,说白了,考试就是一种试捡和考验,检验着我们的学习成果。它更像是一场战斗,每一道题就是一个敌人,缠着我们,使我们要不断的跟它们战斗,而且适用所学知识、所掌握的技巧来跟它们战斗。每打到一个敌人,我们就多一份熟练;每做对一道题,我们心里就多一份成就感。

考试就是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帮助我们在不停的战斗中不断的升华,褪去旧我,成就新我。考试不仅是对我们所掌握知识熟练程度的考验,更是对我们心里的锻炼。一个将军,只有经历过无数场激烈的生死大战,才能武艺超群,带兵打仗所向披靡。对于各种战斗场面见惯不惊,泰然自诺的指挥处理。我们学生也一样,经历过无数试题的考验和磨砺,今后不管遇到多大的难题也能从容回答。考试获得了好成绩,可以增强我们的自信心,激发我们好胜的心理,从而发掘我们的无限存在的潜力。而失败了也不要紧,只要好好的总结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改正自己的不足,下次定能考出好成绩,更上一层楼。

害怕考试的同学,请一改你们的“怕试心理”勇敢的面对困难,面对考试,面对人生,战胜自我。勇敢的接受考试的挑战,让考试磨砺我们,“雕琢”我们,让我们如出鞘的宝剑一般锐利,绽放人生绚丽的光彩!

谈古论今作文 篇8

中华是诗的国度。在唐诗的王国里,李白、杜甫永远占据首主流,而他始终不是。他走了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他的诗冷艳低沉、奇崛险怪,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出神入化,意想天外,为唐代诗坛中的一个异类。他可算得上是一个诗歌的开拓者。他身材瘦削,双肩微耸,骑着一头瘦驴,行迹瑟缩,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一字一句吞吐出如烟似雾般的文字,在烟雾之中,他清瘦的脸庞释放出异彩。他就是李贺。

李贺者,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诗歌中喜欢与神仙鬼魅为伴,因后人称其为诗鬼。

李贺长得丑。李商隐在《李贺小传》里描绘说:“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又有距眉、虬爪、巨鼻之说,但李贺却有才。《全唐诗》说他“七岁能辞章”,五代时冯贽在《云仙杂记》中也说:“有人谒李贺,见其久而不言,唾地者三,俄而文成三篇。”看来,他是一个早慧的天才。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位文学神童,或是文学天才。

提到文学天才,很多人可能会想到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还有南朝的江淹。方仲永没有读过书,五岁便可“指物作诗立就”,可结果是“泯然众人”;江淹年轻的时候,便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到最后一个字也写不出来,结果被人们所记下来的只有“江郎才尽”这个成语。

可李贺不同。在诗的大道上,他不断地超越自己,走出了自己的风格。虽然英年早逝,但给人们留下了二百八十多首诗歌。人们没有记住他丑陋的外貌和不幸的身世,只会在他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诗歌中细细咀嚼、品味。

现今,在文学上出现的神童举不胜举,他们六岁写文章,八岁出专集,十岁发长篇,十二岁入作协,十五便冠以“少年作家”或是“青年作家”称号,当然这些称号都是自封的。现在流行出书热,家长见自己孩子偶尔在一家小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便以为自己的孩子就是文学天才,想方设法为孩子炒作,给孩子出书,出了两本书后,一时声名大作,人人赞之,于是便就成“家”了。可结果呢,到三十岁后,写出的作品和六岁时写出的是一个档次。然而这些洋洋得意的“作家”却不以为耻,将自己的作品说成是儿童文学。论年龄,李贺可算得上是个青年作家吧,可他的诗为什么能流芳百世呢?

纵观李贺一生,也许多不幸。但我认为他是幸运的。可谓“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永远都保持着年轻。只要李贺的诗在,他就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李贺幼年时,就受到大文豪韩愈的赏识。当他听说长安有这么一位少年神童,便亲自登门看望。当他遭到了“争名者”的攻击,说进士的“进”字与贺父李晋肃的“晋”字同音,根据当时的避讳法,李贺不应参加礼部考试。韩愈为此专门写了《讳辩》一文进行驳斥。之后还多次拜访并上奏皇上将其任用。韩愈作为文坛领袖,能如此关爱一位具有文学才能的晚辈,实在是李贺的大幸。

现在的文学大“家”们都忙着出书立着,演讲授课,根本没时间顾及晚辈,就更谈不上像韩愈那样亲自登门看望了。如果有哪个文痴登门拜访,这些大家的门槛高的了得。还得好好“意思意思”,才可能见到“贵人”。要想这些文学上的“贵人”推荐一下,就要狠狠地放点血。现在的事情,没有“研究”,是很难解决的。

李贺作诗,总是经过细心的观察和深刻的构思,从不生搬硬造、东拼西凑去模仿别人。他平时很注意积累素材,观察生活,锤炼文字,深化意境。他常常早上出去,骑一匹瘦马,后边跟一个小书童,背上一个书包。他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凡是认为有意义的事,都随时记下来,放到包里。凡诗不先写题目,晚上回家以后,再拿出来一一整理成完整的诗文。写诗,是李贺一生最重要的事了,他为之惮精竭虑,呕心沥血。诗,应该是李贺最后的、一切的归宿,他用自己的一生作诗,在诗中寻找自我。诗是他一生全部的寄托和慰藉,全部的光采与美丽。没有诗的李贺,只有悲哀。

有了诗,李贺就有了梦,有了梦他就不再孤独,就可以忘掉忧郁,忘记所遭受伤痛。诗中的李贺,经常飘到天上去,在天庭漫步,与仙人交游。美丽的仙女与他相逢,谈笑风声,过着似人又非人的逍遥日子,这样的境界能有几人可及。有了这些诗,李贺就能在唐代华美的王国里傲然独步。

天若有情天亦老。是非对错,自有后人评论,但李贺至少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年轻的形象:俊美,飘逸,超凡出尘,有着无限的活力,像一个年轻无暇的梦。

谈古论今作文 篇9

俗话说:“谦虚使人进步。”不知此话的开拓者所指的谦虚是否应扬长避短,竭止去表现自己。我想,应该不是,他们的眼光没有如此地低俗。

从古至今,世人绝多都被字典里所解释地‘谦虚’所误导,也可以说是看者误导自己。因为他们也只能用浅薄地目光去看那表层的虚意,却也不肯花功夫去深究,或许,他们想,这样做并没有意义吧!可能他们的时间很珍贵。又或许,他们心甘情愿这样去理解,毕竟,随着大众走才显得更像正常人一点,这种‘群众效应’地生活方式已经深入他们的骨髓,成为被肉体包裹着的支架间的黏稠液。不过,世间的任何物品都是有期限的。当,某一天,黏稠液不在发挥着它的作用时,他们或许会找到最底层的蕴意。

现在,我猜,他们应该找到并已经学会去利用它了吧!

事实证明,我猜对了。他们了解到做人可以恰当地去表现自己,这样,只会让人觉得你很虚伪,而不是,谦虚。当然,表现自己的东西应该是真实的,而不是字无须有的故事,我们千万不要当一个只有蛋清的壳。当你是真实地去表现自己时,旁观者难免会向你投来敬佩和赞赏的目光。这时,你不要乘坐航天火箭,直升太空。因为,一旦上去,脱离地球,我们就有的很难再发现你的踪影。这样,只会让你九死一生。古人云:“人要有自知之明”。这句话之所以能成为人所皆之的口头蝉,并不是一个嘘头之作。正因为它那恰到好处的提醒才让人们来得及悬崖勒马,不至于摔得粉身碎骨。

人都是爱表现的动物。一个不爱表现自己的人,应该是对这个世界季极度悲观已经快死的活人,还有一种是活在地下的死人。

书上,我们常常把表现过度的人称之曰骄傲,把看不到自身缺点的人称为自满,但,却把能够恰到好处表现自己的人说为自信。

人云曰:“自信乃成功的第一步。”通之,人应该学会表现自己,让自己离成功更近一步。

谈古论今作文 篇10

文学是向后看的,理科是向前看的。

——题记

我曾一气读了八百篇高考作文,发现了一个可悲的事实。

一、若这些文章就是文学的话,那么文学便真的如太白所说的那样是向后看的了,而且是只会向后看。

二、我发现作文陷入了格式化:

开头一段优美的语言,引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举三个人物做例子,如李白,屈原,苏轼,项羽,司马迁,陶渊明等。最后,写一个几乎近似于哗众取宠的结尾。

我手写我心的文学去哪了?我们陷入了格式化,这是万万不行的,虽然这些高考文章花样翻新,但终究是没有跳出格式。而且,文学真的是向后看了,《诗经》是好书,四大名著是好书,唐诗宋词与元曲更是绝世的好东西。然,这些都不是文学向后看的理由。太白与我闲聊时曾说过,文学是向后看的,理科是向前看的。我不同意,我说有一种题材叫做后现代文章,所以文学也是向前看的。其实我也不清楚什么是后现代文章,但是我一直认为文学就是学习前人的知识,构造今人的思想。我想说服太白,所以有了我一气读了八百篇高考作文的事,可是我却被铁证说服了,太白没错。一个理科生竟然比我这个文科生还清楚文学。是我不懂文学?还是太白天资聪慧?亦或者问一句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话,是不是现在的文学错了?我不敢确定。虽然我想说是文学错了,可是又不敢,这仿佛是要我自己往自己心中的神坛上摸一把污浊的烂泥,我不敢,也不愿。

我注意到了一件让我哭笑不得的事情。李白吐了半个又半个的盛唐,真的是一代酒鬼;屈原从汨罗江上爬上来又跳下去,真可谓弄潮好手;陶渊明种了不知道多少的五柳,成了林卫工人的榜样;项王自刎更成每日必演的经典剧目。我不是否认他们的地位,亦不是说不能写他们。可我们是不是也该写写别的什么了?让伟人们歇歇吧,让我们自己的心灵活跃起来吧!不靠前人,不依今人。只靠我们自己,我们一样可以做到优美隽永,汪洋恣意,也一样可以做到清新淡雅,凝练质朴。我们的美文可不可以不仅仅是借景抒情,流泻下一时对古人的喜爱。我们敢不敢说我可以走出“我的文学之路”,不何曾经的任何人一样,笔下的只是自己心中最爱的文字,没有古人,没有今人,没有亲朋,没有好友,有的只是对文字的喜爱,只是少年轻狂。冒昧的问一句,现在,有几个人敢指出文学大家的一个小小的笔误,多数人会认为是自己错了,有些人会委婉的说,甚至委婉到文学大家也不明白你想说什么。我敢,我敢说他错了,毫不修饰,直白到近乎粗鲁。如果是我错了,也不尴尬,淡淡的一笑,向他深深地鞠一躬,以示我的感谢。若是大师真的错了,相信大师也不会计较,文学之路上便从此多了一个良师益友。在我们伤春悲秋的时候,还有一批人,还有一批人关注这现在发生的事情,他们的文章跳出了格式,是对这件事的客观的评论,虽然不见得是我手写我心的肆意,可也抛开了古人,或许他们也抛开了自己,所以称不上是我手写我心,但,这就是向前看的文学。

我们要懂得文学不一定要向后看,我们也可以向前看。文学的进步靠的不是一代又一代的传承,靠的是一代又一代的创新!壮哉,我文学,壮哉,我文学。我爱古,可我更爱今。

爱我文学,爱我华夏,爱我古人,爱我今人。最爱的是我手写我心的快乐。

谈古论今作文 篇11

英雄是什么?我想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吧?那让我们往回看,体验一下英雄的感觉。

中国悠悠上下5000年历史中,最有威望的文学著作的便是四大名著了,那我们就从四大名著说起吧!

先是《三国演义》,刘备、曹操煮酒论英雄。刘备举了很多例子,曹操一一否定,并坦率表明:“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

的确,曹操的后人统一三国,算是英雄;刘备先后打了许多著名战役,也算英雄。可曹操生性多疑,后人印象中是个阴险狡诈的人物;刘备性情温厚,手下能人众多,可最后还是没能完成统领天下一事。这算不算英雄呢?

再看《水浒传》,那可是人员众多。一百单八将,个个都是梁山好汉。及时雨宋江、智多星吴用、豹子头林冲等,都是农民起义的代表,他们是因为对政府的众多不满,所以才聚集起义,一方面来讲他们是为了保护天下四千万万个老百姓不受压迫而起义;另一方面来说,他们背叛国家,怎么能算得上好汉呢?

再看到《西游记》,孙悟空就是个典型英雄人物,九九八十一难,哪一难不是武功高强的他冲锋陷阵?自己的师傅全无武功,有时竟还误会自己,但他始终忠心耿耿,这难道还不算英雄?有些人可能会说,可孙悟空不也常常跑到天上找神仙求助,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当,这种行为怎么是英雄呢?

最后是《红楼梦》,红楼梦中,哪来的英雄?有人会说,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病态都使人厌烦,最后还落下个凄惨的结局,和英雄毫无关系嘛。可是哪里又怪得他们了?

一路回溯,视线回到现代。袁隆平,水稻之父,为全世界众多人民解决了饥荒问题;杨利伟,中国登月第一人,是全中国仰慕的大人物。可是袁隆平只是普通农民,杨利伟除了一次登月别无壮举,英雄,是不是太过了?

英雄好像不是人能配得上的,他是个神话。可是人无完人,只要一个人有一个让你敬佩之处和值得学习的地方,就是英雄了。我觉得,英雄无处不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不过有些英雄更出色罢了。

谈古论今话英雄,话完英雄,我觉得谁都是英雄。我想,只要我向他们学习,我也是一个英雄。

谈古论今作文 篇12

今天早上在语文课上,钱老师往PPT上打出了一张照片,在照片放出的那一霎那,全班安静了下来,大家一下子就被这幅画吸引住了。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呀!这是一张黑白老照片。在照片上有一个浑身赤裸、流着鲜血的小孩,一脸恐惧地望着一片狼藉的废墟。他的一只袖子耷拉着,而另一只袖子却不知去向了,他因为害怕,双手紧握着放在胸前,小小的身子一直在发抖。在他的身后是一片废墟。

钱老师告诉我们,这张照片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仔细观察这张照片,可以看得出,被日军轰炸后的火车站已经变成了人间地狱。一片狼藉的火车站上到处都是建筑废墟和滚滚的浓烟。

虽然这张照片拍摄于距今81年前,但是在今天,放眼全球,世界上仍然存在着战争、饥饿和不平等。几天前我通过读报纸得知了美国向叙利亚发起了导弹镇压。那是因为叙利亚的内战近来不断升级。其中一支反政府武装与伊拉克的恐怖组织“伊拉克的伊斯兰国”合并组成“伊拉克和大叙利亚的伊斯兰国”,简称就是“ISIS”。如此混乱的局势让当地民不聊生、硝烟四起。

战争是罪恶的,人民是无辜的。今天的这堂语文课让我深深感受到战争的残酷。让我们勿忘历史!同时,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也应该关心时事,展望全球。让我们为全球的和平发展共同祈祷,并做出自己的努力吧!

谈古论今作文 篇13

谈到英雄,凡是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马上想起曹操与刘备煮梅论英雄的故事。当年刘备臣属曹操。一日,曹操邀刘备赴宴,席间评论起天下英雄。刘备举出当世握有重兵,雄居一方的各位诸侯,称他们为英雄。但是都被曹操嗤之以鼻。曹操举出这些人各自的弱点,认为他们都不是真正的英雄,当世的英雄只有曹操本人,和面前的这位出身布衣,目前还寄人篱下的刘备。刘备一听大惊失色,酒杯落于地。这时天上正响一巨雷,刘备趁机掩饰说,因惧雷而落杯。曹操听了便轻视了刘备,后来终于让刘备寻机脱身,后来三分天下。

这曹操的眼光确实利害。天下众多有权有势的豪杰在他眼里不屑一顾。但偏偏看出这位刘备将来的成就无可限量。而且竟被他说中。他与刘备论英雄,就是为了验证自己的看法。刘备被捧为英雄,不但未喜,反而大惊落杯。因为他知道曹操妒才,必然会除掉他,才故意示弱。曹操还是被蒙骗过去,是曹操的疏忽呢?还是刘备命不该绝?

以这个故事开头,因为它带出了本文的主题:就是什么样的人是英雄?在对英雄们研究过以后,希望能够发现出规律:如何才能成为英雄。

古人说,美女爱英雄。其实,哪个不崇拜英雄?哪个不敬仰英雄?哪个不希望自己就是英雄。但是,什么样的人才算是英雄呢?

自古以来,对英雄的定义没有统一说法。而时代变了,古人说的英雄同今天人说的英雄又有很多区别。比如,在今天的社会里,一个士兵炸毁了敌人几辆坦克,马上就成了英雄。一个清洁工扫地几十年,突然哪一天做了什么好事被发现,也成了英雄。在现代社会里,英雄的概念比较广阔。在这里,要讨论的是从历史的角度谈古代那种英雄的概念。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