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来源:书屋网 1.6W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适量地做些阅读题,就有可能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教师进行阅卷打分时的参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什么类型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练习检测

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②无论魏晋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④遂与外人间隔

⑤寻病终⑥后遂无问津者⑦悉如外人⑧便要还家⑨欣然规往

⑩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⑾渔人甚异之⑿阡陌交通⒀不足为外人道也

⒁便扶向路

二、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4)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三、选择题

1、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C.欲穷其林林尽水源D.未果后遂无问津者

2、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出:既出,得其船皆出酒食B.乃: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C.复:复前行不复出焉D.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1、D2、C

3.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B.悉如外人(熟悉)

C.便要还家(邀请)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4.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阡陌交通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

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D.处处志之志:记住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忘路之远近徐公不若君之美也B.见渔人,乃大惊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今为宫室之美为之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其如土石何

8.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文章来自:爱师网

八年级(上)文言文高效训练: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练习检测

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②无论魏晋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④遂与外人间隔

⑤寻病终⑥后遂无问津者⑦悉如外人⑧便要还家⑨欣然规往

⑩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⑾渔人甚异之⑿阡陌交通⒀不足为外人道也

⒁便扶向路

二、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4)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三、选择题

1、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C.欲穷其林林尽水源D.未果后遂无问津者

2、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出:既出,得其船皆出酒食B.乃: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C.复:复前行不复出焉D.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1、D2、C

3.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B.悉如外人(熟悉)

C.便要还家(邀请)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4.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阡陌交通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

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D.处处志之志:记住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忘路之远近徐公不若君之美也B.见渔人,乃大惊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今为宫室之美为之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其如土石何

8.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文章来自:爱师网

八年级(上)文言文高效训练: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练习检测

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②无论魏晋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④遂与外人间隔

⑤寻病终⑥后遂无问津者⑦悉如外人⑧便要还家⑨欣然规往

⑩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⑾渔人甚异之⑿阡陌交通⒀不足为外人道也

⒁便扶向路

二、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4)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三、选择题

1、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C.欲穷其林林尽水源D.未果后遂无问津者

2、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出:既出,得其船皆出酒食B.乃: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C.复:复前行不复出焉D.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1、D2、C

3.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B.悉如外人(熟悉)

C.便要还家(邀请)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4.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阡陌交通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

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D.处处志之志:记住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忘路之远近徐公不若君之美也B.见渔人,乃大惊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今为宫室之美为之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其如土石何

8.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文章来自:爱师网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B.之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选文)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为武陵人捕鱼为业(选文)不足为外人道也(选文)

D.虽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虽杀臣,不能绝也(《公输》)

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所选文段出自《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东晋人。

B.文章是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来结构全文的。

C.桃源中人与渔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生活是不一样的。

D.太守遣人随渔人去寻找桃花源,说明太守也想到桃源中去过桃花源中人的生活。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芳草鲜美陶后鲜有闻B、悉如外人悉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D、设酒杀鸡作食食之不能尽其材

1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橘生淮南则为橘

13、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行道之人弗受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更若役,复若赋D.不足为外人道也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E.遂与外人间隔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4、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

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答〕

15、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仿佛若有光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6.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

17.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18.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①问今是何世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①不复出焉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D.①设酒杀鸡作食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0、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じ敢煅桑借旁近与之B.有良田美田桑竹之属な粲枳魑囊约侵

C.太守即遣人随其往ぐ擦昃其许寡人D.未果,寻病终に熘脸刑焖卵罢呕趁裎恼吕醋裕喊师网

22、下列各种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指代的是渔人发现桃花源这件事。

B、选文前两段写了“渔人”的行踪: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寻找桃花源。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B.、问所从来,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D.、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24、以下各组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便舍船太丘舍去B.欲穷其林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忠之属也D.问今是何世斯是陋室

四、简答题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2.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3.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4.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5.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我的研读: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

我的联想:

7.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

①本文的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试举一例进行说明。

我的鉴赏:

②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

我的探究:

8.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9.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2)_______;(3)_______。

10、“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请用简短的话回答。

11、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

12、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13、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1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答:

15.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答:

16.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答:

17.陶渊明在封建文人中属特立独行的人,他的哪方面行为最能表现他这一性格特征?

18.“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话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19.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

20.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荒唐”地虚构出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模式?文章来自:爱师网

一、①交错相通②更不用说③妻子儿子④隔绝⑤不久;⑥渡口。(7)都,全(8)通“邀”,邀请(9)计划(10)类⑾对……感到诧异;⑿田间小路;⒀值得;⒁从前的,旧的;

二、(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3)(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4)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5)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三、3.B解析:悉:全,都。

4.A解析:A.豁然:开阔或通达。8.交通:古:错杂相通;今:运输事业。C.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D.无论:古:更不要说;今: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5.C解析:这两句话不能表现桃花源人害怕世人打扰他们的生活。

6、D(志:做标记)

7、B(都解释为“于是”“就”;A项前句“之”不译,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前句“为”解释为“向”,后句“为”解释为“为了”;D项前句“其”解释为“他”,后句“其”不译,加强反问语气)

8、B(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外界朝代的更替及带给人们的战争灾难)

9.D10.D11.B12、C

13、A、B(A项:走;B项:指示代词,这;C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说/道理;E项:隔开/偷偷地)

14.A(“渔人”应为“桃花源中人”)

15、A(古义;B交错相通:C与世隔绝的地方;D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略)

16.D(“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中间不能停顿)

17.B(交通:互相通达)

18.C(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

四、1、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2.(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

3.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

4.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5.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桃源中人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7.①如在叙述渔人与村人相互问话时的语言就是一个证明,作者不正面叙述,而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来概括。但简洁中还有丰富,一切问话的内容尽在其中,又见其丰富。②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8.答:欲穷其林怡然自乐处处志之不复得路需要强调的是,你必须用原文四字短语填写——请注意,每处都有双引号。如果因忽视双引号而丢分,你就是百里挑一了。

这四个空并不难填,看来,今年的前几道题难度都不大,拉不开距离。

9.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这道题是分点的,不要简单地答:幸福。

10、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1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2、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13、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1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15.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16.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17.厌恶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逃禄为耕。

18.第一句是反映出避乱而出走,明曰“秦时”,实为东晋,战乱频仍,不堪重税,民不聊生;第二句是渔人就桃源人的“问今”而答,而且是“具言”,怎一个“乱”字了得,从听者的“皆叹惋”既与“秦时乱”相呼应,又可反映出“具言”的沉重;第三句是一种嘱咐、叮咛,如与“外人道”,这块静土何以独存,再一次表现出对外面的时局的恐慌。

1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0.围绕“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战乱频仍,赋役沉重,民不聊生;从陶渊明追求无富无贵,无君无臣的社会思想,少有大济苍生之愿望,现实的黑暗使他难以施展其志,只能是憧憬出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的理想社会”来考虑即可。

19.D20.B21、A22、C23、D24、D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2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和划线短语。(2分)

①渔人甚异之(▲)②阡陌交通(▲)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13.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他们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共同的用意?(2分)

参考答案:

11.(2分)①对感到诧异②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12.(4分)

①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之类。(2分)

②这个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们听了都很惊叹。(2分)

13.(2分)都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憎恶,(1分)以及对理想社会、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1分)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3

一、见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D.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

二、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2)悉如外人( )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

三、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 (10分)

(甲)晋太元中…并怡然自乐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

⑴渔人甚异之( ) ⑵阡陌交通( )

⑶颖脱不羁 (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

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3.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文:

四、读下面文言文(17分)晋太元中…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3.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

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五、(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

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

4.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 什么样的愿望?

5.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六、阅读文言文(13分)〔甲〕见渔人…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分)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便要还家 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3)诚不可缺 诚: (4)卒亡天下 卒: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

〔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负者歌于途…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 无论: (3)临溪而渔 渔: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

八、(甲)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中…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俨然( )③便扶向路( ) ④寻病终( )

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

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十、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1.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孟子》)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E..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2.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2分)

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

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3.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2分)

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5.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十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13分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1.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括号处填入短语(2分)

发现桃花源——( )——( )

2.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2分)

⑴悉如外人( )⑵便要还家(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 ,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十二、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屋舍俨然: (2)鸡犬相闻: (3)咸来问讯: (4)皆叹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问今是何世 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①不复出焉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①设酒杀鸡作食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不足为外人道也

4.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十三、晋太原中…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5.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

十五、文言文阅读(15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 ④苛政猛于虎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1字)(3分)

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4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回答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 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___________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天下唱

②村中闻有此人/不求闻达于诸侯

③从口人/民弗从也

④渔人甚异之/或异二者之为

3.翻译下列句子。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所说的桃花源美好的地方体现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类

(2)请

2.①

3.①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

②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听罢都感叹起来。

4.桃花源的美好体现在:自然环境优美,社会和平安宁,人民生活快乐富足。(意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5

(一)阅读下文,完成6—8题。(8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6.解释文中加点词。(3分)

(1)武陵人捕鱼为业 为:________

(2)欲穷其林 穷:________

(3)鸡犬相闻 闻:________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8.梳理选文中武陵人的行踪,完成下面的图表。(每空不超过4个字)(2分)

缘溪行---->( ) ---->至山前---->( )游桃花源

答案:

6.(1)作为 (2)尽 (3)听见

7.中间没有其他树木,芳草新鲜美好,落花繁多。

8.逢桃林 入洞口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6

桃花源记的阅读题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 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骐,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翻译下面句子。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2.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离开桃花源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再来寻找时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从第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2.欲穷其林 怡然自得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3.(1)环境优美(2)和睦安乐(3)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7

陶渊明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各组加粗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欲穷其林∕穷山恶水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陷入绝境

D、寻向所志∕寻病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着眼于“异” 字, 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开头的“忽逢”与结尾的“不复得路”都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C、本文既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也含蓄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D、本文结尾写桃花源再也找不到,是为了讽刺渔人的不良用心。

参考答案:

1、A

2、“略”。

3、提示:(1)环境方面(优美);(2)物质方面(富足)(3)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4)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

4、D

(意思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8

义乌 (二)(8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16.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 选贤与( )能 (2)货恶( )其弃于地也

(3) 故( )外户而不闭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2分)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8.[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

答案

16.(1)“与”通“举”,选拔(2)憎恶(3)所以(4)类(4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给分)

17.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2分,意思符合即给分)

18. 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2分,结合语句分析也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9

【甲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丙文】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

【注释】①〖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②〖畜同蓄。 ③〖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弦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6.丙文中加点的适在工具书上主要有以下解释,在这儿最恰当的`选择是( )

A.符合 B.恰好 C.满足 D.舒服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因以为号焉 自号曰醉翁也 B.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曳屋许许声

C.期在必醉 与友期行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8.根据你对以上选文的比较阅读,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以上3篇选文中,甲文和乙文均是陶渊明本人所著,丙文则是他人为陶渊明所著。

B.以上3篇选文都体现了陶渊明的安贫乐道和隐居思想。

C.乙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率真放达、安贫乐道、淡泊名利和悠然自得的陶渊明。

D.丙文主要通过陶渊明喝酒和抚琴两件事情来体现其颖脱不羁的性格。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答案]

6.C

7.A

8.B

9.①这里面的人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穿戴和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②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仍然安然自若。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0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共13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划线的词(2分)

⑴渔人甚异之( ) ⑵阡陌交通( )

⑶颖脱不羁 (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小题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小题4: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小题5:文章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小题6: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⑴对……感到惊异 ⑵交错相通 ⑶ 束缚,约束 ⑷停止(每个扣0.5分,共2分)

小题1:(2分)D

小题1:(4分)⑴这个人一一地为(桃花源的人)详细的.说了他所听到的事,他们听了都很惊叹。

⑵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

小题1:(1分)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小题1:(2分)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厌弃,对安定、和平的生活的向往,以此来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

小题1:(2分)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1分)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1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的意思。(4)

(1)渔人甚异之

(2)便要还家

(3)一一为具言所闻

(4)便扶向路

【小题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3】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桃花源的美好恰好反衬出当时社会现实的残酷。请在表格中各填入一个四字短语,完成对文章内容的解读。(4分)

桃花源当时社会安定和平

A. 赋税繁重

怡然自得

③平等互爱

【小题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这种手法?试举一例,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

【小题1】(1)对感到诧异;(2)(通邀)邀请;(3)详细地说出;(4)沿,顺着。

【小题2】(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2)(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小题3】①战乱频繁(连年战争);②自食其力(人人耕作、没有赋税);③苦不堪言(水深火热);④阶级压迫(剥削压迫)。(符合题意即可,顺序不可换)

【小题4】符合题意即可,举例1分,分析2分。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异应解释成意动用法的词。要是通假字。具言中的具是详细的.意思。扶根据语境亦可推断出来,译为沿着、顺着。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妻子、绝境、无论等,这几个词都是古今异义词。妻子应译为妻子儿女,绝境应译为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无论应译为不用说,更不必说。然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3】试题分析: 根据题干中的反衬的字眼,可知,要填写所给词语的反义词,再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即可把相关词语填写出来。如第一个安定和平的反义词可写动乱纷扰,第二个赋税繁重的反义词可写没有剥削没有赋税等。依次类推,表格即可填写完整。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点评:要在审清题目的基础上,看清题目的要求,再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切题的词语拟写出来。

【小题4】试题分析: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 如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根据后面的皆叹惋就可以想象到具言的内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点评:我们要知道写作手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常见的写作手法如悬念,照应,联想,想象,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铺垫悬念、比喻象征、借古讽今、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实写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借景抒情等。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2

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第1-3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_________________

(2)未果,寻病终

寻: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不久

2.(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就顺着原路(回去),处处作了记号。

3.①自然环境优美②社会安定和平③百姓生活和乐(意思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3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一、词语解释。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甚异之。

4、豁然开朗。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问所从来,具答之。

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处处志之。

11、闻之,欣然规往。

12、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二、翻译句子。

1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1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7、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18.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0、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23、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4、后遂无问津者。

三、选择:

25.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既出,得其船皆出酒食

B.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C.复前行不复出焉

D.便舍船屋舍俨然

四、回答下列问题:

2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27、表现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是:

28、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

29、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目的是什么?

30、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皆叹惋”的内容又是什么?

31、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那些人生启示?

32、渔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33、出自本文的有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写出来并解释。

34、假如当时的渔人是一名导游,请你代他拟写一段桃花源的导游词?

答案:

1、缘:沿着。

2、落英:落花。

3、异:诧异。

4、豁然:开阔的样子。

5、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6、交通:交错相通。

7、怡然:喜悦的样子。

8、具:详尽。

9、妻子:妻子小孩。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10、志:作标记。

11、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

12、寻:不久。

津:渡口。

13、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14、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15、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16、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17、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18.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20、(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21、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22、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23、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24、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25.C2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馀人各复廷至其家,皆出酒食。

27、诣太守,说如此。

28、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9、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不满当时现实,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河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30、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皆叹惋”的内容是①世界变化大。

②时间过得快。

③外面得世界战争频繁,依然黑暗腐朽。

④庆幸自己得社会和平安定。

31、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

32、渔人是一个背信弃义、不守承诺的人。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的淳朴好客形成鲜明对比,加深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

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33、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

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明亮,也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落英缤纷: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34、略。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4

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文中总写渔人感受的一个成语是:

4、“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5、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6、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有

7、“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8、“村人”“不知不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9、文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是

10、文中描写桃花源景物的句子是

11、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12、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

___________ __”。(用原文语句作答)

13、、文中与苏轼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14、、成语“无人问津”化自文中“ ”一句。

15、、文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16、桃花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暗示了这一点?

17、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没有“王税”的理想社会,这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

18、语段从哪两个角度描写桃花源?

19、请你概括第二个语段的主要内容。

20、文中划曲线的句子表现出桃花源人什么样的特点?

21、桃花源中的人们听了武陵渔人的见闻后,为什么“皆叹惋”呢?

22、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23、 第3段文字主要写哪两方面内容?

24、“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请用简短的话回答。

25、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卟为外人道”?请谈谈你的理解。

26、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该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谈谈你的意见。

27、古往今来,人们对渔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于无意有不同理解:王维曾写道:“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似为无意;而谢得枋却说:“飞花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又觉有心。你认为作者的本意是什么?请说说理由。

28、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样对待渔人?

29、本段结尾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30、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

31、文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一句读过后,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32、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为什么?

33、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理想境界?联系作者的生平简要分析。

34、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

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35、桃花源中人曾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可渔人外出后竟“诣太守”,谈谈你对渔人做法的评价。

36、陶渊明在此文中不是寄托了社会理想吗?请问我们今天应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37、请写出三句含有“桃花”的古诗词。

38、如何看待作者描绘的这个理想社会?

39、第二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哪些?从这些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参考答案:

1、甚异之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豁然开朗

4、不想被外面的战乱破坏了他们的和平宁静的生活

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6、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7、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8、与外人间隔

9、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0、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2、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1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4、后遂无问津者 15、豁然开朗

16、(1)与外人间隔(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7、世外桃源18、从自然环境、人物活动这两个角度来描写桃花源的景象。

19、通过渔人所见,着力表现桃花源中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们和平安乐的景象。20、表现出桃花源中人们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21、桃花源中的人们本是“避秦时乱”而来,为外界动乱黑暗的世界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22、不足为外人道也(2分) 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 ②百姓能安居乐业 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2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23、①写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社会风尚(或写桃花源中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②写村人自叙秦时避难来此经过(或写桃花源中对战乱的厌恶和对没有压迫剥削的社会理想的追求)。

24、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追求自由生活25、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中安宁和平幸福的生活。26、桃花源中的社会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27、既表现了作者的美好理想,又透露出他对这种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28、村中人见到渔人,先是“大惊”,然后听了渔人的回答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招待。这些描写说明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风淳朴。

29、此语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笔。

30、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给人一个真实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渔人回来时顺着原路处处作了标记,生怕以后再来时找不到,可谓小心极了!回到武陵,还向一郡之长太守做了报告,可谓慎重极了!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总之,作者不厌其烦地写这些,都是为了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

31、人的一生都可能经历坎坷与不顺,都可能经历苦难与艰辛,而只有经历这些之后,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32、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33、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以此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34、暗示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 产物35、为人不讲信用

36、《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理想社会的愿望37、如(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2)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分;(4)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38、这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39、第二自然段写了两层意思,即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一是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二是人———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社会: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极强的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5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释词。

①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②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_

2.解释划线词的古今义。

①阡陌交通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欲穷其林欲与天公试比高

B.初极狭,才通人 阡陌交通

C.便舍船 屋舍俨然

D.渔人甚异之 水陆草木之花

4.有些成语出自本文,写出其中的两个。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5.翻译下列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整齐的样子。②通“邀”,邀请。

2.①古义:指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②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3.A

4.世外桃源、豁然开朗、与世隔绝、无人问津、怡然自乐、鸡犬相闻、落英缤纷等等。

5.①老人和小孩,都显得安闲快乐(心满意足)。

②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所魏朝和晋朝了。

(意对即可)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