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说课稿模板集合七篇

来源:书屋网 3.19W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用】说课稿模板集合七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争吵》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4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作业本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 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先写“我”和克莱谛吵架的原因;再写“我”的内心活动:为吵架而感到不安、后悔,“我”知错却没有认错勇气的矛盾心态,写出了“我”对克莱谛往事的回忆及印象。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体现了“我”的个性特征,一个明是非却爱面子的“我”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也为克莱谛后边的友善行为作了铺垫和暗示。联系课文内容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目标

1、能正确读出并读准生字词,流畅地将课文读下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这是本文的重点。

3、体会父亲说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这是本课的难点。

三、说学生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朗读能力,通过自学能够自由朗读课文,并对课文进行简单的理解和分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富有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对新事物、新问题有强烈的兴趣。

四、说教法、学法

1、“以人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重视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和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

2、“以读为本”,加强读书实践,从《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地读,通过轻声读、默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让其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3、推进综合性学习,努力实现学科间的沟通,课内课外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读一读、讲一讲、谈一谈、演一演的形式来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教育,体会课文中所赞扬的宽容、友爱的美好品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使课文内容形象、直观、具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教学中,我适时对学生进行学法引导,强调叙事顺序,为今后写作奠定基础,我还注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分析与判断,从而促进他们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五、说设计意图

通过课后填写调查报告、倡议读书月活动,进一步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及内涵,从中感悟人物的心理变化,并挖掘人物形象特点,积极探究学习方法,学会学习,从小培养他们乐于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积累知识的良好习惯,更进一步的.升华主题,学以致用。

六、说过程

1、课前预习:

《新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在教学中尤其重视“整体把握能力”。因此,课前的预习中,我便要求孩子们能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导入:

大家知道: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入情,本节课我采用的是贴近学生生活的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3、教学流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质疑导向——探究体验——调查事件——学习升华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教学中我用信任和激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他们小组合作,相互讲一讲,从而让他们能够全面地看到文中“我”的缺点:爱瞎猜、爱面子。优点: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善于反思。也能看到克莱谛能谅解同学的过错,宽容同学,珍视同学之间的友情。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大自然奇趣盎然,蓝天白云,风霜雨雪,日出日落,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条件,为人类创造了美好生活。现在春天到了,温暖的太阳、淅沥的春雨、朦胧的雾天~~一切都使孩子们感到新奇,前几天的雾天让孩子们对自然充满了疑惑。在幼儿对雾已经有了初步的直观体验和了解后,孩子们对自然的探索兴趣更高了,结合《纲要》中指出要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于是进而开展《淘气的雾弟弟》这一活动,从而让孩子进一步了解这些自然现象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淘气的雾弟弟》以故事的形式,让孩子在童趣盎然中自然的感触到了大自然的神奇,故事浅显、易于幼儿理解、接受,有趣的情节画面能使幼儿进一步感知雾的特征,了解雾天给人们带来的不便,丰富了幼儿对雾的经验,也提高了幼儿想象与表达经验的能力。

二、说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纲要》中提出的: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它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本活动具体目标为:

1、通过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感知雾的特征,以及雾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不便。

2、通过实践游戏,亲自体验"雾茫茫看不清"的感觉,知道在雾天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安全。

重点:理解故事内容,感知雾的特征,了解雾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不便。知道在雾天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安全。

难点:了解雾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不便

重点的确定上,我认为,既是语言就要让孩子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此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一种自然现象,所以在了解了不方便后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在生活中如何应对这种现象。

在难点的处理上,最好的就是让孩子有直接的体验,我们在开展该活动时天时地利最好,否则就要看孩子之前对雾天的经验和教学活动中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及体验时的教具效果。

三、说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因此,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和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

经验准备:对雾有初步的了解,知道"雾"就是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由于接触较冷的地表,因而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使能见度不足一公里,与云的区别只是雾较贴近地面。

环境准备:在有雾的天气最好,

材料准备:教学图片、创造雾天效果的眼罩

四、说活动过程:

第一环节:以猜谜语的方式引出今天的主题"雾"根据已有的经验回忆雾是什么样的,激起幼儿对雾的兴趣,并过渡引出故事。可以说,此环节巩固了孩子已有知识,并使幼儿积极主动参与互动,乐于表达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也为实现本次活动的重点做好了铺垫

一、谜语引题,回忆雾天的特征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猜它是什么?"像云不似云, 像烟不似烟, 风吹可飘动, 日出始散开"这是什么?

2、你见过雾吗?谁来说说雾天是什么样子的?(白茫茫、模模糊糊,看不清楚等)

过渡:雾弟弟非常淘气,它经常溜到地上来玩,现在我们听个故事《淘气的雾弟弟》

第二环节:这个环节是为解决重、难点设计的。我遵循了"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主动性,引导幼儿

自由大胆表达。通过故事感知雾弟弟的"淘气"。并结合图片让幼儿观察雾天的情形,丰富幼儿的经验,让孩子了解雾弟弟的淘气给出行人们带来了许多的麻烦。并引导幼儿大胆说出应对这种现象的办法。

二、雾弟弟很淘气:

1、结合挂图,讲述故事--至大家都生气的喊起来。

2、雾弟弟做了哪些淘气事?(在倾听后理解故事内容,知道雾天造成哪些不方便)

雾天的时候,雾弟弟蒙上马路上的汽车,汽车会发生什么烦恼?(马路上的汽车看不清楚)。

海上的轮船会不会碰到什么烦恼?(海上的轮船不知道往哪儿开?)

路上的行人碰到什么烦恼?(路上的行人都像黑夜里一样)

3、雾天,出行真不方便,让我们帮他们想想办法吧。引导幼儿结合日常生活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启发性提问进行引导,让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活跃幼儿的思维,给幼儿创设一个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这时候,太阳公公也听到喊声了,我们继续来听下故事 讲述故事至结尾

4、最后是谁带走了雾弟弟?(引导幼儿说出:"太阳来了,雾就消失"的道理)

5、后来雾弟弟到天上变成了什么?

6、太阳公公出来了,天气放晴了,我们看出去的东西是怎样的?那马路上的汽车,天上的飞机是怎样行驶?(知道雾消失后生活中的现象都回到正常)

7、教师小结:是呀,雾给出行的人们带来很多的不方便,汽车要限速行使,飞机、船要停航,高速公路要关闭,所以在雾天的时候我们出行也一定要特别注意安全。

第三环节: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亲自体验雾茫茫看不清的感觉。并以晴天和雾天的不同体验让孩子更深的体会到雾天能见度降低,一定要注意安全。

在突破重、难点后,结合当代幼儿语言教育的整合观念,引导幼儿把故事内容迁移到现实生活,让幼儿亲自体验从而萌发幼儿关注自然和人类的关系,学会克服自然困难更好的生活。

三、游戏:开车

1、让孩子们在操场的白线里(当马路,地面设置一些障碍)开车,让孩子们体会晴天的开车。

2、雾弟弟来了,幼儿分组戴上自制的眼罩,模拟"雾天开车",游戏中如果碰到障碍就代表发生,停止游戏。

2、说说"雾天开车"是什么感觉?提醒幼儿雾天的时候我们出行一定要特别注意安全。

附教案:

活动名称:

大班语言《《淘气的雾弟弟》

活动目标:

1、通过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感知雾的特征,以及雾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不便。

2、通过实践游戏,亲自体验"雾茫茫看不清"的感觉,知道在雾天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安全。

重点:理解故事内容,感知雾的特征,了解雾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不便。知道在雾天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安全。

难点:了解雾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不便

活动准备:挂图5号、每位幼儿准备了一个半透明的保鲜袋做眼罩时用

活动过程:

一、谜语引题,回忆雾天的特征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猜它是什么?"像云不似云, 像烟不似烟, 风吹可飘动, 日出始散开"这是什么?

2、你见过雾吗?谁来说说雾天是什么样子的?(白茫茫、模模糊糊,看不清楚等)

过渡:雾弟弟非常淘气,它经常溜到地上来玩,现在我们听个故事《淘气的雾弟弟》

二、雾弟弟很淘气:

1、结合挂图,讲述故事--至大家都生气的喊起来。

2、雾弟弟做了哪些淘气事?

雾天的时候,雾弟弟蒙上马路上的汽车,汽车会发生什么烦恼?(马路上的汽车看不清楚)。

海上的轮船会不会碰到什么烦恼?(海上的轮船不知道往哪儿开?)

路上的行人碰到什么烦恼?(路上的行人都像黑夜里一样)

3、雾天,出行真不方便,让我们帮他们想想办法吧。引导幼儿结合日常生活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这时候,太阳公公也听到喊声了,我们继续来听下故事 讲述故事至结尾

4、最后是谁带走了雾弟弟?(引导幼儿说出:"太阳来了,雾就消失"的道理)

5、后来雾弟弟到天上变成了什么?

6、太阳公公出来了,天气放晴了,我们看出去的东西是怎样的?那马路上的汽车,天上的飞机是怎样行驶?

教师小结:是呀,雾给出行的人们带来很多的不方便,汽车要限速行使,飞机、船要停航,高速公路要关闭等等,所以在雾天的时候我们出行也一定要特别注意安全。

三、游戏:开车

1、让孩子们在操场的白线里(当马路,地面设置一些障碍)开车,让孩子们体会晴天的开车。

2、雾弟弟来了,幼儿分组戴上自制的眼罩,模拟"雾天开车",游戏中如果碰到障碍就代表发生,停止游戏。

3、说说"雾天开车"是什么感觉?提醒幼儿雾天的时候我们出行一定要特别注意安全。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审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体操项目中的双杠—分腿坐前进,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科学健身的能力,让学生在欢乐中精神得到陶冶,身体得到锻炼,技能得到发展,兴趣得到培养,使其养成终身自觉锻炼的习惯。

二、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为体操双杠动作:分腿坐前进,双杠是健身、实用的器械体操项目之一,初中的双杠教学是作为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支撑能力和掌握实用技能并进行相应的品德教育为主要目的的一项内容,而不是以追求经济比赛和表演为目的的。初中的双杠教学是以基本握法、各种支撑、移动、摆动为重点的基本技术和姿势为主要内容,而本课内容是以支撑摆动为主的'内容,属于基础动作,但要做到准确规范,就比较困难,且双杠有一定的高度和危险性,因此必须做好安全防备工作以免出现安全事故。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对象为八年级学生,相对而言,比较有勇气可以学习并掌握次动作。但毕竟双杠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层层剖析,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三、说目标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向学生介绍双杠对锻炼身体的价值,并在教学实践中吸引学生积极参加双杠练习、提高学习兴趣;

技能目标:发展上肢、肩带、胸、腹、背部肌肉力量,培养学生支撑及摆动的能力,85%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分腿坐前进的动作要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克服怕苦、怕累的思想培养学生自信、勇敢和不怕困难的精神,树立安全意识,懂得自我保护和相互帮助。

教学难点:两臂伸直,前后摆动时超越杠面,并在超越杠面后两腿自然分开轻放于杠上

教学难点:上下肢协调配合和合理用力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本课我运用语言、情景导入法、模仿练习法、讲解示范法、表扬、鼓励法。

学法:采用观察法、模仿练习法、自主学练法、小组互助法等。

五、说教学过程

(一)引起注意阶段

1、课堂常规

2、本课的教学目标及要求

(二)激发兴趣阶段

1、游戏:“开口闭口螺旋形跑”

为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精神振奋,同时达到热身的效果,安排了游戏:“开口闭口螺旋形跑”

2、通过开口螺旋形跑,活跃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紧接着成闭口螺旋形跑成圆形做行进间徒手操。通过徒手操练习能使有关肌肉、关节、韧带得到充分的活动,而且与要学的技术动作有机结合。因学生水平有异,最后有1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活动各关节,从而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尽可能的避免出现受伤现象。

(三)接受新知识阶段

1、反复练习跳上成分腿坐和小幅度支撑摆动;

2、垫上练习分腿坐前进;

3、从分腿坐开始,反复练习推杠、立髋、夹腿动作;

4、加标志物练习前摆动过杠及远撑手部位;

5、帮助下练习

通过以上几种不同形式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兴趣,由以到难,让学生能大胆的练习动作,更进一步的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

(四)全面发展素质阶段

每6人为一组,选出最好着,互比,并可将动作加大难度,以达到培养尖子生的作用。

(五)恢复整理阶段

1、伸展放松操: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通过模仿练习,促进学生消除肌肉疲劳,身心得到恢复。

2、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布置收回器材。

六、场地器材

双杠:六个,体操垫:6个。

七、预计教学效果

预计平均心率为:130~135次/分,最高心率为170次/分,出现在三十五分钟左右,运动密度为40%,运动负荷为中等。

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1、 理解小说的结构艺术(重点)

2、 感悟小说的内涵——弘扬人性美(难点)

教学过程:

1、 导入

一片普通的叶子,会有怎样神奇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品味一片叶子背后的生命力量和人性之美[板书课题]

2、 明确教学目标

3、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大家都做过预习了

小说一共涉及到几个主要人物?

[三个,分别是琼珊、苏艾和贝尔曼]

他们三个是住在同一栋楼上的画家四天时间,三个穷艺术家,发生了一段感人的故事琼珊经历了从濒临死亡到活过来的挣扎,而贝尔曼则是从生走向了死串连起这些情节的是这最后的常春藤叶,它起着情节线索的作用[板书]

4、 细读课文,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文中多次写到了常春藤叶,让我们仔细地阅读小说,找出描写常春藤叶的语句,看看每次的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1) 第一次描写在小说的18—28段,苏艾听到了琼珊的计数,发现了她对常春藤叶子的关注请一位同学起来给大家读一读第18自然段,在这个同学读的过程中,请其它同学画出段中的描写性词语

好我们找一个同学说说他找的词语

[院子是“空荡荡”“阴沉沉”的,常春藤“极老极老”,“根已经枯萎”,叶子“差不多全吹落”,藤枝“光秃秃的”,那堵墙是“松动残缺”的]

这是一段环境描写,这里作者着力描画了常春藤什么样的特点?

[着力描写常春藤的枯败、残破、萧索]

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而这与病重的琼珊的悲观心境是协调一致的]

那么这枯败的常春藤对琼珊意味着什么呢?有谁来说一说?

[22段“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24段“我希望在天黑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去了”在这里,她把这最后一片叶子作为自己生命的征兆,作为最后一丝与世界的微弱牵连,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尤其是28段,她觉得自己“就像一片可怜的、厌倦的藤叶,悠悠地往下飘,往下飘”,意味着她的绝望

(2)请速读小说的37—44段,找出集中描写常春藤叶的语句,加以分析

[这位同学找的是第40段,这一段用“可是”一转,让生命出现了奇迹“经过了漫漫长夜地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叶子”“傲然地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作者非常细致地描写了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颜色、形状和位置, “傲然”表现了叶子给人的惊喜,但琼珊的心情有没有因之改变呢?没有]

[这位同学找的是44段,这片在风雨中飘摇的孤叶,让人联系到琼珊气若游丝的生命,不禁悲从中来]

(3)齐读46段还有一次描写, “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

虽然只有一句话,但这片经历两日的风雨依然傲然挺立的常春藤叶却让琼珊的心情发生了巨变:它让琼珊恢复了对生活的信心,获得了重新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这时候这最后的常春藤叶对琼珊意味着什么?谁来说一说

还有没有不同意见或补充?

[看来,大家都同意这位同学的意见,它是支撑琼珊活下去的精神支点,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希望,就要进行抗争]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这最后的常春藤叶竟然挽救了一个年轻又几乎失去希望的生命从小说的情节设计上它有什么作用呢?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5、 赏读课文,体会情节设计的巧妙

(1)可能有人会问了,连续两个雨雪交加的夜晚,这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什么能够依然傲然挺立呢?因为这片叶子是假的,哪里能看出来呢?作者在哪里巧妙地埋了伏笔呢?请试着找出一处来

[这位同学找到了:40段,经过了慢慢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一个“贴”字暴露了它不是真的叶子]

还有没有呢?

[这位同学找出来了,在最后一段,“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

最后苏艾给我们揭示了谜底: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

(2)从哪里可以知道这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贝尔曼画的呢?同位之间可以讨论一下,谁来给大家分析分析?

[好,这位同学:最后一段,“湿透的鞋子和衣服”说明他曾在雨水中站了很久,燃着的灯笼是在夜里作画用的,那片叶子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要爬到高处去画叶子,必须要“挪动的梯子”;散乱的画笔可以让人想见画画的人受凉后强撑身体的艰难;而剩下的绿、黄色的颜料,则很容易让人想到那片黄绿相间的常春藤叶]

(3)课前布置大家展开想象,写一段文字,描写贝尔曼那天夜里画常春藤叶的场景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先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在评点的时候,注意以下三点:①你的描写必须要在揣摩原文,充分利用原文中的“想象点”的基础上②符合人物性格,要合情合理③运用适当的描写方式

[下面我们请各组推荐优秀的文段,全班交流这位同学想象了外套挡雨的细节表现雨中作画的艰难,合情合理;这位同学抓住贝尔曼爱唠叨的性格刻画人物,出神入化;这位同学描写醉酒的贝尔曼雨中作画的细节,真挚感人同学都很善于运用想象,抓住人物的特点来表现人物,都很不错我也写了一段,与同学们分享一下:

已是午夜了,老贝尔曼还没有睡,想着苏艾的话,看看窗外越来越猛的风雨,他再也忍不住了他取了笔,拿了些颜料和一个调色盘,转过身,走进了雨中

雨水很快湿透了他的衣服他艰难地爬上了那个挪来的梯子,手里托着调色盘,蘸了蘸那绿色的一抹,在墙上细细地描画起来无情地雨水一次次地将色彩冲淡,他只好一遍遍地重新着色

雨似乎没有结束的意思,而且夹杂着点点雪花,贝尔曼冻得全身发抖仿佛就在一刹那间,常春藤上的叶子全部凋落了,一片也没有剩

贝尔曼很着急,第二天即将来临,琼珊的生命就是这片叶子

他画得越来越专注,越来越专注,眼神里有种异样的炽烈的光芒,渐渐地,他忘却了寒风,忘却了雨夜……

当天微亮时,贝尔曼咬咬牙,将最后的颜料厚厚地抹上墙,在叶子那锯齿形的边缘上又添了些枯黄

终于完成了,此时的他全身冰冷,脸色苍白,下肢已有些僵硬,但对着那片叶子,他心满意足地笑了——“这正是我一生的杰作……”

他艰难地爬下梯子,一点点地挪回房去,在进门地那一瞬,60岁的他终于倒下了……]

(4)你看我们写出来得段落是很容易打动人的,为什么作者偏偏就没有写呢?把我们描写的场景放到原作中好不好?不好为什么?咱们来讨论一下:

[同学A:原作给人一种出人意料的感觉,改了以后就没有悬念了]

[同学B:原作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和回味的空间教师补充:这种手法叫“留白”]

[另外,比较起来,原作的叙事更加的简洁紧凑,更能抓住读者,也更容易凸显人物形象]

这种结尾处小说情节的突转,出人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结局,是欧·亨利小说的突出特色,同学们课下可再阅读欧·亨利的其它小说,比如《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或者今年高考海南宁夏卷选的小说《二十年后》,进一步体味他的这一特色

6、 研读课文,感悟小说的.人性之美

小说的结尾,贝尔曼为了画那最后的常春藤叶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有同学在预习的时候就问我:贝尔曼为什么一定要画呢?他捡来一枚常春藤叶,将它钉在墙上,或是贴在墙上,不行吗?不是更逼真吗?而且也许他也不会因此染上肺炎而死了我们如何认识这个问题呢?

同学们有的从贝尔曼画家身份的角度来探讨,有的从激发琼珊信念的角度来探讨,都讲的很有道理,从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文本对人物把握的深度其实不论是画还是钉还是贴,都是小说外在表现形式,更重要的要看作者借这一情节表达什么样的内涵作为一个只是偶尔给别人画点商业画或广告画的老画家,他这最后的常春藤叶被称为杰作,并不在于他画得多逼真,而在于这是一个潦倒失意的老画家一辈子的心血和生命的结晶,他表现了贝尔曼的善良和对生命的珍视,其中蕴涵着底层人物之间相濡以沫的温情和人性之美

作家欧·亨利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对小人物艰难的生存状况和悲惨的命运充满同情他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大部分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的生活这些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的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含泪”是因为对小人物的悲惨人生充满同情;“微笑”则是过滤掉艰辛、沉重和坎坷,为人生描绘出美好的结局,给人以温暖和希望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饱经忧患却仍然对人生充满了执着的理想,他相信一片绿叶可以挽救一条生命,他相信信念可以战胜死亡,他相信凄风苦雨中的人生只要坚持就有希望

说课稿 篇5

根据我校英语组在教研活动中设立的 “在基础中提高阅读,在阅读中巩固基础”这一小课题,我精心设计并讲授了Unit 9 What does he look like ? section B 2a~2c这一课时。我们在这节课继续学习了用于描述人物外貌的词汇,以及多个描述性词汇相并列时句型的运用。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巩固基础的前提下,达到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继续学习用形容词来描述人的外貌;(2)能通过上下文确定篇章中的指代关系;(3)领会做阅读题的技巧。(二)过程与方法:严格按照我校“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启新训练、自学吸收、合作交流、展示点拨、反馈提升)学习新知,教师适时的进行了指导。(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了解中西方文化中描述人物外貌特征的不同。在“An interesting job”一文中,完成2C部分指代关系题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需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所以,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在完成了本部分的答题后,几乎能够弄明白文章大意了!

授课过程:

第一部分:启新训练。这部分主要是复习,回顾已学过的单词,以及上节课的重点句型。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我要求每组的.4号,也就是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去展板上写,一是为了考察这部分学生基础的巩固情况,而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以免忽略差生的感受。在这部分我预计在10分钟内完成。

第二部分:自学吸收。在对应的53页词汇部分,我们通过学生试读,教师正音的方式进行。在认识了新词汇之后,放手让学生大声朗读文段“An interesting job”,我要求读2遍,一是为了让差生了解文章大意,而是为了让优生加深理解,同时,还能让全体学生培养语感,感受语言的魅力。考虑到学生的基础个不相同,成绩稍差的在遇到生僻的语法后可能不能准确理解文意,所以在这部分我多加了一个环节,找短语,目的是让差生也能够通读全文。之后,展示,核对短语答案,快速齐读短语2遍,以巩固基础。这部分我预计在10分钟内完成。

第三部分:合作交流。这部分主要是采用对学、群学的方式进行的,主要体现为小组合作,在翻译部分,有小组之间的合作。在完成课本53页2c部分的基础上,我自己设计了几个题目,是按照任务型阅读的方式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领会做阅读题的技巧和方法,以便在考试中阅读能够拿到一个较高的分数。这部分预计在15分钟内完成。

第四部分:展示点拨。该部分我要求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讨论并修正答案,教师给出答案,3分钟后大展示疑难问题,教师适时的进行点拨。之后,师生共同总结做阅读题的方法和技巧。这部分预计在5分钟内完成。

第五部分:反馈提升。在这部分,我没有设计阅读题目,当时我考虑到针对文章已经设计了题目,就没再设计阅读题。授课中,对文章中出现的一些重点词汇还没有练习,所有,在这部分我设计的是语法的相关题目。在学生做完这部分的题目之后,教师给出答案。小组讨论,大展示集中解惑。学生解决不了的题目,教师集中解惑。这部分预计在5分钟内完成。

教学反思和体会:

1.能够圆满的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有所获。

2.注重基础的巩固,这与我校英语组当下的小课题是相吻合的,在重视基础的前提下,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

3.严格按照我校“五步”教学环节上课,与其说是在讲授,不如说是师生共同探究。

4. 小组合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学,乐学。

教学不足:

1 对教学时间的把控上,不能按照预计的教学时间完成定额的教学任务。

2. 在反馈提升部分,如果能有针对性的增加一篇阅读理解题,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会有更好的效果。

3.由于自己的不细心,在导学案中“合作交流”部分第三的题目设置上,漏掉了“2a”,使得导学案制作的不是很完美。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和体会,作为一名新教师,由于教学经验和水平的不足,肯定会存在诸多的漏洞,在此,恳请各位教师多批评,多给出指正,多给我介绍一些教学的方法和经验,以便我在今后的教学水平上能够有更大幅度的提高。您的批评和指正,是我进步的良方,在此,彩莲表示深深感谢!谢谢!

说课稿 篇6

第一部分 说教材解读和教学价值

《元日》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的最后一课中的一首古诗,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叙事与写景结合,表现了欢乐祥和、万象更新的新年气象,呈现了“放爆竹、喝屠苏、换桃符”的春节传统行为文化。同时,《元日》是王安石拜相实施变革、推进新法之初写的,是诗人借新年新气象来表达自己对变革充满喜悦和自信。这首诗历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我想,人们传诵的是一种美好生活,春节过大年的欢乐祥和的美好生活;传诵的是一种民俗文化,中华民族过年的种种行为文化;传诵的是一种人生追求,王安石为国为民实施改革的人生追求。

根据王荣生先生的“定篇”概念,作为古诗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传承优秀文化上。因此,我把感受欢乐氛围,理解节日文化,体会诗人内心作为《元日》的核心教学价值。

 第二部分 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把课文等同于教学内容。有了以上对教材的解读,我把本诗教学设定为“三个一”:一首古诗,一种文化,一个诗人。即,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春节文化,体会诗人情感。

与“三个一”的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古诗,能说出诗句的意思。能感情朗读、背诵古诗,能读出古诗的味儿。

2、读写互动,能感受春节文化。

3、适度拓展,体会诗人内心。

 第三部分 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坚持“读悟结合、读写互动”的教学理念。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诗意,感悟文化,体会诗情,并朗读出古诗不同的味儿;以写为训练,把“写”挤进课堂,丰满文本,丰厚文化。

 第四部分 说教学特色和教学创新

教学模式的创新:实施“三段式古诗教学模式”,即基础板块——核心板块——发展板块。这是我的古诗教学课题研究的一大显著成果,也是教学的最大特色。

感情朗读的创新:以读为线,三个板块的`感情朗读的味道不同,要求不同,方式不同,分别读出古诗的欢快味、文化味和诗人的自信味,并分别把这种味道读到脸上、头上和手上。

二次理解的创新:在介绍诗人王安石及写作背景后,将王安石的变法改革融入到古诗理解之中,并创造性地说出古诗的意思。

第五部分 说教学过程和教学意图

 一、基础板块——解题导入,朗读背诵,理解诗句

(一)理解“元”字,导入解题

1、理解“元”字:每年的1月1日叫元旦,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元:第一,开始。旦:字形告诉我们是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是早晨的意思。元旦就是公历一月一日。)你还能想到“元×”吗?(元年、元月、元宵、元日)这里的“元”都是第一的意思。

2、导入解题: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就叫《元日》。题目意思是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我们现在的春节。如果你用这个题目来写作文,你会写什么?(写春节做什么,写出春节的快乐。)

[教学意图:导入要与生活相结合,要有语文味,要简洁明快。]

(二)朗读背诵,理解诗句

1、背诵古诗:预习过了,短短的4句28个字,能背下来吗?

2、理解字词:预习过了,哪些字词的意思你懂了?哪些字词的意思还不懂?(“一岁除”、“入屠苏”、“瞳瞳日”可能要引导学生理解)

3、说说句意:能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吗?(只要学生理解,

说通就行,但要做到字字落实。)

在爆竹声中,除去了旧的一年,迎来了新的一年。春风送了温暖,人们欢快地喝着屠苏酒。旭日的光辉普照千门万户。人们总是把新桃符换去旧桃符。

4、感情朗读:

(1)读出节奏味:古诗朗读讲究节奏、重音,一般七言绝句朗读的停顿、重音有规律,停在第四字后,重音落在第五字上。我们来试试,读出节奏和重音。

(2)读出欢快味:这首诗的基调是欢快,要读出欢快味,把欢快味读到你的脸上。

[教学意图:有了课前预习的基础,加上古诗简短,古诗教学就不应该是零起点,教学完全可以从直接背诵开始。有了课前预习的基础,教师只要适当追问、指点,让学生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有了理解古诗的基础,让学生运用古诗节奏、重音规律,把握基调进行感情朗读。]

二、核心板块——读写互动,感受文化,体会诗境

1、过渡圈画:春节,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节日文化。从诗句中就能知道春节做些什么,请圈画出有关词语。(放爆竹、喝屠苏、换桃符)

2、感受文化:能说说这样做的起源、目的,以及发展到现在的做法、意愿吗?(学生交流,教师点拨,概括板书)

放爆竹:开始古人燃放爆竹是用来驱除邪鬼,后来人们改用放鞭炮,现在还放烟花,由单纯的驱鬼求平安,变成了一种欢快。

喝屠苏:正月初一这天,古人要饮屠苏酒,祈求健康。现在亲人团圆、亲朋聚会都要喝些酒,是健康的需要,也是一种庆贺。

换桃符:古人用桃木板写上神的名字,或者画上神的图像,悬挂在门上来驱赶邪鬼。到现在改用了贴春联,是一种喜庆。

小结:春节,是一个祈求平安的节日,是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是一个充满浓浓文化味的节日。

3、形象描述:王安石用诗句呈现了一幅欢乐祥和的节日画面,读读诗句,看看插图,想想生活,用你的笔来具体描述其中一个画面。(引导学生先说后写,灵动生成。以下是学生交流写话情况

的预设)

画面一:过年,放鞭炮可是孩子们的最爱。你看,几个孩子在放“轰天雷”呢,小女孩们捂着耳朵围在那儿不敢上前,只有那个小男孩蹲着身子,伸长手臂,捏着引火,一点一点向前移。“滋——”,引线着了,随即腾空而起,“碰——啪”炸开了花。孩子们也乐开了花。

画面二:亲朋相聚,喝酒是必不可少的。大家纷纷端起酒杯敬酒祝贺,这个说祝你身体健康、合家欢乐,那个说祝你事业兴旺、恭喜发财。真是人人妙语连珠,个个喜气洋洋。

画面三:年还未到,家家户户就忙着贴春联。这家写着“梅花春烂漫,竹报岁平安”,那家写着“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都是那么红火,都是那么喜庆。

(三段话都是训练总分结构,但又有所侧重,三个画面分别侧重于人物动作、人物语言和看到的对联内容。)

4、感情朗读:现在要读出文化味,应该读好哪些词语?(爆竹、屠苏、新桃、旧符)读时可以摇头晃脑,把文化味读到你的头上。

[教学意图:关注、理解、传承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对话交流、读写互动中,引领学生把握春节文化符号,感受民俗文化气息,丰厚春节文化生活。]

三、发展板块——拓展探究,走进诗人,体会诗情

(一)简介诗人,体会感情

1、过渡激疑:我们理解了古诗,感受到了春节的欢乐气氛,春节的万象更新,春节的文化传统。难道王安石就是为了告诉我们这些吗?这还要联系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来体会。

2、简介诗人: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改革家。他两度出任宰相,为了国家富强,百姓富裕,他实施变革,推行新法。

3、体会诗情:这首诗就是在王安石变法之初写的,是为了表达自己变法成功的喜悦和自信。

(1)诗句中处处都能看出来,我们先来关注一些重点词语。(教师可以先示范,再由学生交流)

爆竹:是在庆祝实施改革、推行新法的爆竹。

春风:是改革的春风。

瞳瞳日:是改革的阳光。

新桃:是推行的新法。

(2)有了这些新的发现,我们可以把每句诗的意思用上“改革或新法”来说说。

在爆竹声中,废除了旧法,推行了新法。改革的春风送了温暖,人们幸福地喝着屠苏酒。改革的阳光普照千门万户。人们改革总是要实施新法换去旧法。

(3)小结:由此可见,王安石是借新年万象更新的气象来寄托自己实施变法的自信。因此,这首诗不但表现了春节万象更新的景象,还表达了诗人对实施改革的自信。

4、感情朗读:现在我们应该读出诗人的自信味,要读好哪些词语?(爆竹、春风、瞳瞳日、新桃)读时可以加上动作,把自信味读到你的手上。

三次感情朗读味道不同,要求不同,方式也不同。可见,感情朗读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读。

[教学意图:诗人简介要儿童化,是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古诗内涵,体会诗人感情。让学生用上“改革或新法”来说说诗句意思,更是为了使体会诗情儿童化。这样,品读这首诗,就是在品读王安石一段独特的人生经历。]

(二)课后拓展,表达文化

1、改写古诗:课后,把课堂中交流的三部分合起来,加上头尾,就是一篇古诗的改写文。

2、拓展古诗:我们熟知的王安石的诗还有《梅花》《泊船瓜洲》,都与王安石实施变革有关。课后可以与人合作,查阅资料,学习探究这两首古诗,你会更加理解、敬佩王安石的。

[教学意图:有了课内的片段说写基础,课后的改写古诗更丰厚了文化。有了课内本诗的学习基础,课后的探究学习更丰厚了诗人。这样,就将古诗教学的触角伸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国论》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的首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唐宋散文。单元教学目标是理解文章所总结的历史教训以及所阐发的人生哲理了解几种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知识,进而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苏轼的《六国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辙的《六国论》突出了团结的力量。苏洵的《六国论》不同于以上两篇。他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这是苏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全文论述非常严密:第一段开门见山,亮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二三两段分别论述两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不赂者以赂者丧”。最后两段总结历史教训,讽谏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课文的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知识,读背全文,领悟文章所总结的历史教训,教学难点是学习作者紧扣中心论点逐层论述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大纲在语文教学目的阐述中还有这样的话:“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也是与文言文教学密切相关的。

根据《大纲》的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

①理解(能力层级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新教材在文言教学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课后练习设计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非常认同这种倾向,因为读背是“理解、内化、学以致用”的基础环节,是积累语言,澡雪精神,形成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体会借古讽今的写法,理解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