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15篇

来源:书屋网 1.92W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15篇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1

今天终于读完了当年明月的大作《明朝那些事儿》,总共七册,共计96万字。书的内容是从朱元璋的出生讲起,到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整本书都是以小说的笔法,通俗、易懂且很富有幽默感。真是非常钦佩作者当年明月,能用那么简单的语言(这个说实话很难)来描绘一个朝代的那么复杂历史。回想起在上学期间学校教授的历史课本,只能用肤浅、平庸和随波逐流来修饰,而且对于某些历史事实缺乏考证和独立的见解,鄙视!

其实自从大学毕业以后就很少去用心读一本书,特别是长篇小说或者是历史题材的,不是自己不感兴趣,而是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在大学里埋头苦读(老师水平真的一般,只能埋头苦读)的是自己的专业书,为的是找一份好的工作;工作后读的是行业书籍,为的是干好自己的工作。另外,也怪自己是搞挨踢的,知识更新换代太快了。

然而,现在工作稳定了点,但是经常出差。出差路上有时候确实很无聊,特别是乘飞机出差的时候,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很痛苦。思来想去还是找本书看吧,看什么书呢?专业书和行业书我是不看了,看了想吐!后来在网上看到《明朝那些事儿》比较火,想想朱元璋是自己的老乡,明朝的历史自己确实知之甚少。于是下决心买一本好好看看,就这样,在导游当年明月的指引下,我踏上了明朝旅游的征途。

呵呵,当年明月这个导游雇的还是很划算的,在他的陪同下我度过了一个快乐、悲伤、激动、愤怒、遗憾和感慨的旅途,真是受益匪浅啊!我也想以一种简单的方式来谈谈的我的读后感: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创业艰难,守业更艰苦。朱元璋经过近二十年的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创立了大明王朝,而他的子孙们用了近200年的时间来坚守这份家业,期间王朝几近覆没,兴衰波荡起伏。

这本书,让我懂得要获得多大的成功,就得付出多大的代价。从朱元璋的经历可以看出:童年时期生活困苦;少年时期亲眼看着父母饿死,然后为了生存沿街乞讨、四处漂泊,到皇觉寺当和尚被人欺凌,每一个孤独的'夜晚,他只能独坐在柴房中,看着窗外的天空,思念着只与自己相处了十余年的父母;成年后被迫参加起义军,南征北战、枪林弹雨,从一具具尸体上爬向自己的目标。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官场如战场且胜似战场,是一个国家最高智商的猛人之间的斗争场所。呵呵,看看杨廷和、徐阶、于谦、张居正的经历就明白了。

这本书,让我懂得事物是有使用期限或者叫生命周期或者叫气数的,明朝就相当于一个公司,到后期无论崇祯帝怎样努力也最终走向了倒闭,只能说气数已尽!但是,我要向崇祯帝致敬,他是个好皇帝、一个明君,一个坚持不懈和肯负责任的人。然而,什么事物是没有期限的呢?我认为是思想,例如,王守仁的心学:"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最好,让我用杨慎的《临江仙》来表达我最后的心情:"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2

“书写完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其实这个问题,我曾经问过我自己很多次,高兴、兴奋、沮丧,什么都有可能。但当这刻来到的时候,我只感觉,没有感觉。”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是这样的感觉------没有感觉。大明朝270多年的历史,从朱元璋到崇祯朱由检,读完这套书用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从一开始的想一口气读完到后来慢慢以一个旁观者的心态看着大明这个舞台上主角的更迭。今天,这个剧组收摊了。没有感觉的原因是我不再把这套书当做小说来看,不再期待小说高潮的紧张,结局的怅然若失,也就无所谓有什么感觉了。历史,就是要也只能是旁观。

“对于他来说,文字是有感情的,感情酝酿到一定程度写出来的文字自然好看,不需要太华丽的词藻。”看到这句文评不禁感叹:确实比我会说。。我之前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初读明朝那些事儿时,觉得语句太白,但因慕其盛名,还是义无返顾地读下去了。越读越会被当年明月的语言吸引,带入到大明岁月中,不知不觉,语言的事,竟也觉得不是事儿了。其实如今我认为,初读时之所以认为其语言太白,是因为先入为主的观点:一般此级别语言的小白文无非就是作者功力一般或者内容无内涵。但读下去会渐渐了解到当年明月是一个有态度的文学创作者,当其深厚广博的知识通过文字展现在你眼前时,你会发现,这本书很好读。对于我来说,我自问算是能看得进书的人,但一口气读7本也着实有些麻木,甚至乏了,因为这套书不同于演绎、秘史、戏说,其忠于正史的态度多少会令人觉得有些乏味。但这就是历史啊,历史本就是冰冷无情的啊,当年明月用幽默诙谐的语句写出无情的历史已经很成功了,我也为我能一口气读下来感到骄傲。

把整个明朝算作一段历史来叙述,一口气看下来还是能有些收获的。每一位皇帝,每一位忠臣、太监、文人等都能单独出一本书写,但宏观来看以大明这270余年历史为整体,无论是对作家还是读者,都有更高的要求。“所谓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粪土。先变成粪,再变成土。”相信这是读过很多史料,看过太多人生起伏,王朝更迭的人才能有的感悟吧。其实一个人应该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尊重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历史和教材上的字句可能是不同的',和人们传统观念上和口口相传的内容可能是不同的,至少看完这本书,我意识到有些英雄我们是不能遗忘的,有些出现在教材中的、我们以为自己知道的人们,我们对他们的了解其实也是片面的。

“我相信,这是个自由的时代,每个人有看和不看的自由,也有买和不买的自由,任何人都不应该被强迫。”这句话一定要为之点赞,因为我读的是网络电子版,从当年明月的作品中收获了新的知识和感悟却没有付出,在此要对他说一声谢谢。不买是因为确实负担不起读一本买一本的预算,不过昨天去书店,看到一位作者的名字时,我还是毫不犹豫地花钱买了----敬一丹。在我看来,她出的书在网络上可能不太容易找到电子版,其次她是我非常尊重且认为人设绝不会崩塌的一位优秀的知识分子,她出的书应该是有深度、质量有保障的,所以我买了。“买与不买的自由,看和不看的自由”,说的真好。

总的来说这是套值得推荐的好书。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套大书,也是一个瑰丽的传奇。多少豪情壮志相见其中,多少生死离愁湮于其中。布帛菽粟,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古人原无异于今人。无数英雄灿若星辰,无论你是奸雄还是英雄,或者是枭雄,不管是武功盖世,还是谋略过人,又或是文武双全,都在大明史上画上灿烂的一笔。

今惜,大明276年历史,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已经成了百年往事。然而,在这漫长的岁月长河中,那个时代的兵戈铁马铿锵在耳,刘基应天决断的吼声在耳,王阳明龙场悟道的笑声在耳……

今朝,我们沉浸于纸乱金迷之中,岁月如斯,在历史的沉淀里,该如何笃定最初的信念?在曾经的青山脚下,夕阳红似火的情景却大相径庭了。

大明王朝的一切事情都由1328年的晚上开始,这一年,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出生年。待他17岁的时候,元朝像一只苟延残喘的骆驼,等待着它生命中的最后一根稻草。上天打算抛弃元,还为它写好了墓志铭: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天灾人祸使十七岁的朱元璋,眼睁睁地看着父母兄弟一个个饿死,霸道的地主却连一块安葬他父母的地都不给。他不明白,自己的父母在土地上干了一辈子的活,为什么连入土为安都做不到?地主什么都不干却衣食无忧,为什么?

在绝望中,他稚嫩的心灵逐渐开始冰冷,他明白,这世上没有人能救他,除了他自己。复仇的火焰开始在他心中燃烧,痛失亲人的`悲苦,促使他从脆弱转向坚强。他开始武装自己,从一个只能无助地看着父母死去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武装到心灵的战士。1352年,他因“卜逃卜守则不吉,将就凶而不妨”去投军参加造反。

唐朝的黄巢落榜后,在长安城门前作《咏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数年后,他带着十万大军打进长安。

而朱元璋在濠州城门前亦作《菊花诗》:“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几年后,他在鄱阳湖大败陈友谅,为一统天下铲除了最大的敌人。之后又在平江以8个月时间消灭了张士诚,做到了“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最后消灭元朝“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思敏。”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他纵马奔驰,锦绣山川在他身后,江河大地被他踩在脚下。

做人如此,此生足矣,足矣!

《明朝那些事儿》讲了很多东西,王朝兴衰、王权富贵、风雨变幻……但都是过去,几百年的历史,在书上不过是一张纸的距离。朱元璋前一页还在草地上看夕阳,下一页就驾崩了。百年皇图大业,过眼云烟耳!看看明朝,现在已经成了地上的一缕黄土。有些人说,时间可以磨灭一切,我认为不然,500年过去了,时间确实可以磨灭太多,但真正可贵的品质仍然留在世界上。凡事离不开命运,但是我们要做的,不是向命运低头。而是坚持自己的信念、道德、以及底线,不枉活于这世间。像书里的话: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4

今冬,凛冽而漫长。窗外,凝滞的灰色从屋顶铺排到天际,烟锁重楼。许久不闻喜鹊啼叫,只有北风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穿过树丛,掠过马路,叩问窗棂;病毒和人们的恐惧像一对形与影,游荡在曾经喧嚣的空旷人间。雨声浸着清冷,淅淅沥沥地落在心头。万籁沉寂,宜于冥想。翻开《明朝那些事儿》的大开本,一头跌进了另一个世界:

“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

悲痛,将时间和空间上了锁;在彻骨的寒冷和刺痛中,我不抽身而退,也不妄图抗争。

此刻,窗外一只孤鸟飞过,消失在漆黑的树丛中,留下一声哀鸣在空中盘桓。清澈的悲伤流水般冲刷着许多往事,记忆像水底的石头显露出来。

西子湖畔,三台山麓,于谦祠。

袁枚诗云:“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岳王庙的鼎沸人声早已收束在一片苍翠里。跨进祠堂大门,走进于谦的一生——

前殿,石灰岩一块,指向于谦旧作。十七岁少年求学时偶然所见谶语一般成为他一生的自我期待和写照。向正殿走去,镇河铁犀一座。在晋豫巡抚任上,黄河水患频发,于谦厚筑堤障,轻徭薄赋,积粮粜民。十八年间,父母妻子相继于离世于杭州和北京,来不及见亲人最后一眼,来不及丁忧守孝,奔丧之后,于谦匆匆回任,在旱涝频发的.山西和河南,马足车尘不暂闲,一年两度太行山。

帝在权宦王振的鼓动下五天之内集结五十万大军以及随驾文武重臣仓促出征瓦剌。在从头至尾的指挥错误之中,五十万大军并没有倒在与三两万瓦剌骑兵冲锋的路上,饥渴混乱之下不战而溃。英宗生生被掳,王朝北方同袍甲兵连同朝廷半数文臣武将们顷刻间尘归尘、土归土,折戟沉沙,哀鸿遍野。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猎猎秋风卷着残旌,沙石散落于亡魂之上。沉痛,在八月十五的土木堡留下一道寒光。

土木堡之后,明王朝北方军事力量尽失,直接暴露在瓦剌铁骑之下,无兵、无粮、无政治统帅。危难中,于谦力排南渡王朝的提议,冒极高的政治风险拥立郕王为帝,领导北京保卫战。军事防御上,大明精锐殆尽。于谦急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经通州自行运粮入京同时。坚壁清野,令军队全部列阵在城外迎敌。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违抗军令者格杀勿论,军士不出城作战者格杀勿论,战端即开悉闭诸门,有敢擅放入城者立斩。他亲自带兵,镇守在正面迎敌的德胜门前。北京保卫战,就在于谦等向死而生的决心和周密部署中取得了胜利。

一年后,于谦力主迎英宗回京,七年后英宗复辟,于谦以“虽无显迹,意有之”的谋立外藩之罪问斩抄家,然家无余资。

到了晚清,整个民族笼罩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飘摇之中。时任浙江盐运使的林则徐捐献了自己的官俸重修于谦祠。修葺之后,林则徐留下一副楹联——”公论久而后定,何处更得此人”悬于现如今的祠堂之中。

神台之上,于谦依然保持着他那从容的神态,想来他在临刑前也是如此吧。五百多年过去了,于谦似乎从来都没有离去过,他始终站在这里,俯瞰着这片他曾用生命和热血浇灌过的土地,俯瞰着那些他曾拼死保卫的芸芸众生。

往事历历,芳草萋萋。

血不曾冷,风孰与高。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5

说到阅读,它真的是我最喜欢的课余活动。但是如果你想问最喜欢的书,那一定是《明朝那些事儿》。

朱元璋小时候深受元朝腐败之苦。他的家庭非常贫困。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他可能是唯一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他通过反叛获得了中国。牛郎、乞丐、和尚、叛逆者、皇帝,一份非常简单的简历,他没有受过教育,但可以直接带领部落为王位而战。他是军事天才,也是人事管理人才。朱元璋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成了一个霸王。正是年轻时的艰苦经历磨练了朱元璋,使他成熟而有心计。

读完之后,我感觉很好。朱重八——朱元璋,一个年轻的牧牛人和僧侣,后来成为英雄和皇帝。我记得朱元璋最著名的一句话——要么不做,要么做!我们只能同甘共苦,不能同甘共享!朱元璋称帝后,刮掉了建明所有的英雄,所有著名的将领——刘基、李善长、蓝玉都死在了他的屠刀下。胡魏勇牵连了数万人,并一个接一个地杀害了他们。不管有多少腐败官员,都会被无情地杀害。真的,在明朝,官员成为高风险职业,官员们每天都去法庭,在他们家门口举行仪式,拥抱他们的妻子和孩子,解释他们的葬礼,然后告别。当他们离开法庭时,他们的家人在门口等着。如果他们看到活着的人回家,他们会庆祝——今天又是新的生活!恐怖!悲伤。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制定了完备的'法律——《大明律》,而《大诰》则是判例法。为了普及法律知识,朱元璋确实花了一些时间思考,规定如果罪犯家里有《大诰》这本书,罪行就会轻,如果罪行严重,那么家里的每个人都会保留一本书来保护自己。为了阻止官员,他成立了皇家卫队,皇家卫队有特殊的权力。他们只忠于朱元璋。逮捕者不受任何障碍的阻碍。他们是身兼数职。一旦皇家卫队出现在大臣家里,这意味着他们再也不会回来了!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焦虑不安,渴望获得成功,担心我们的未来还没有到来,我们越长大,就越感到生活的悲哀。这么多年后,我们还是那么小,一点点灰尘。我们什么时候能变成闪亮的金子?还是我们的余生都是这样,命运已经决定了?如果是这样,生活有什么意义?曾经我们如此焦虑,如此不耐烦,所以我们什么也没做,所以我更加焦虑,甚至悲观。历史用嘲弄的目光看着我,一个曾经是痴心妄想的小动物。让你活几年,你就会开始做梦!甚至连自己都忍不住嘲笑自己当我们有更多的梦想时,我们必须醒来。为什么这么麻烦?也许很多人已经理解这个真理很久了,但是固执的头脑总是在挣扎为什么还活着。总是想过有意义和有价值的生活。我总是觉得我应该做有意义的事情。我应该专注于重要的事情。我完全鄙视那些琐碎的事情,轻蔑地说“毫无意义”。结果,我把自己的生活管理得一团糟,完全无视他们,甚至不理解周围人的批评——“如果你能说出这意味着什么,我就去做!”现在想起来真可笑。生活不需要意义,因为如果你活着,你应该活得好。开始和结束早就注定了,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无论你是皇帝还是拾荒者,无一例外,“先变成粪土,再变成泥土”,无论你曾经多么辉煌,结局都会悲惨,甚至结局越辉煌,越悲惨,因为你爬得越高,所以你就惨了。我们的起点和终点在一条水平线上。中间过程在这两点之间起伏不定。连接所有的点是一个有趣的功能。尽管每个人的生活功能都不同,但令人惊讶的是,所有独立变量都有一定范围的值。起点和终点的函数值相同,所以最大值越大,差距越大。我想我不能承受太大的差异……这就是当年明月想说的吧。

读了这本小说,我感悟颇多啊。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6

朱元璋杀遍贤臣血染朝堂,永乐帝屠遍忤逆哀鸿遍野,朱厚照不务正业民心忿忿,崇祯帝有心无力迫死煤山……历史上总在讨论是明朝的荒唐皇帝多呢,还是清朝的荒唐皇帝多呢。但是设身处地的去想。没有一个好人能当上好皇帝,反而言之,能当上皇帝的没有一个是好人。这样看来,两者都是荒唐的。要不当不成好皇帝,要不当不成好人。这样才是最可笑最荒唐的事情。

你看那历史,总是纷纷扰扰,雾里看花。

“吾皇万岁万万岁——”想你端坐在皇位上时,凝视着座下每一个大臣,无一不是当初和你出生入死的好兄弟。你们一起聊天,一起喝酒,甚至许诺半壁江山。陈友谅死了,张士诚已化为枯骨。留在你身边的都是那些要与你分享荣华富贵的人。他们的能力与你相仿,他们的声望直逼你而去,你身为一介布衣,坐立不安。你当过和尚,当过乞丐,就是没有当过这样的人:一手遮天,万人敬仰,举世无双。

你或许现在坐得安稳,但是皇帝轮流做,明日到我家,你生怕你的子孙皇位不保。你头疼,你心痛,你无奈。除了尽量去杀戮,去除掉那些或许能威胁到子孙安全的人之外,你毫无办法。看朝堂中绝望的'眼神,听午门前那凄厉的爱好,嗅空气中那隐隐的血腥。你只能攥紧拳头,不看,不听,不闻。

“你就别做梦了!你的皇位沾染了多少人的枯骨你心知肚明,建文帝一定还活着!你等着那一天!你就算诛我十族,也是无济于事的!哈哈!”你皱眉,看着方孝孺因愤怒和绝望已经变形的脸,你拂袖而去。坐在曾经梦寐以求的皇位上,如坐针毡。你以前只是个小小的燕王,不被父亲重视并且注定从今以后再不会登上那王位。因为你亲爱的侄子已经被定为未来的皇上。你不想这样,你有野心,有能力,有人才。

你身边的姚广孝随时会为你出谋划策。他不想要皇位,他只想要成功,他唯一的爱好就是扩大自己的野心,所以,你决定了,你不想再被人忽略。哪怕从历史上抹去我母亲的身份!马皇后从今以后才是我的母亲!你在心中暗暗悼念以死的母亲,你才是我真正的母亲。

你看那自封为威武大将军的朱厚照,他实在是不适合当皇上。他一生都只是个顽童。要是没了王守仁,说不定你的王位早就没有了。但是你不担心。

你亲自出边境去杀蒙古小王子,还亲自杀了一个人。一高兴的手舞足蹈,作为一个顽童,这已经够了。你只是想要一个玩伴,但是身边都是些滔滔不绝的腐朽的快要烂掉了的老臣,整天在你的耳边唠叨:国事为重。你不想去想这些,你只想玩。但是生在帝王家的你注定是个悲剧,注定被后人百般责骂,遗臭万年。

再看那只想做木匠却便宜了九千岁的朱由校,成天炼丹不亦乐乎还偏偏年相安无事的朱厚熜,梦醒时分手心只剩下“有”字惊觉大明丢了半江山的朱由检……

想那荒唐皇帝那么多,轮流被人责骂被人嘲讽,但是,那就说明他们是邪恶的?荒唐糊涂的?视命于草芥的?

只是不适合做皇帝罢了,只是天赋不同罢了,只是无心做皇帝罢了。只是手段残忍罢了,却被人唾骂了百年!

再反观弑兄登基的李世民,奸诈狡猾的刘邦,趁乱篡位的赵匡胤……都不算是好人,却被人赞扬了百年。

当年明月换拨人看,雾里看花总让人无奈,正邪之辨早已分辨不断,后人断论只是大梦一番。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7

由农民起义,到洪武之治,经永乐盛世,接仁宣之治;再起成化新风,图弘治中兴;又启嘉靖中兴,行隆庆新政,谋万历中兴;终止于光宗新政。二百七十又六年尔!可曾忆,其励精图治,万国朝贡,外族未敢侵?可曾掩泪,奸臣当道,党派相争,至百姓于水火?可曾叹息,朝堂混乱,内忧外患,大明之后无华夏!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回首两百七十对年的大明王朝啊,只能叹息一声,时也!命也!

当年明月真的是在笑谈历史,我想每个人读了之后,都会暗自称赞并佩服,这诙谐有趣、洋洋洒洒、毫无拘束的叙述方式的。当然这里要除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朋友,你一定要说没有历史严肃感,那我也无心反驳。倘若你一定要否认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那我自然不会认输,还会义正言辞地告诫你,你可以不喜欢,但请你不要盲目否定。在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的销量和评价面前,你的特立独行显得很无趣。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众人皆醉我独醒是要结合具体情境的,即所谓天时、地利、人和,此时、此景、此人。

很多时候,我有点当年明月说的的二杆子精神,就是较真,那是不是可以自诩为遗传了传统士大夫的儒气呢?(一笑)后来,我觉得有点亏,因为书里有很多值得自己反复思考的东西,迁怒于他人,未免本末倒置。那些乱世之枭雄,治世之能臣,为黎明百姓,为保家卫国无畏付出生命的正义之士,我还没来得及爱戴和景仰;诸如那些奸佞小人,逆臣贼子,为一己私利,不惜摒弃信仰的过街老鼠,我也没来得及去唾弃和厌恶。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我们浮游一生,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不过沧海一粟。何不勇敢一些,歌我所歌,泣我所泣,恨我所恨!

我歌咏所有不求家财万贯,不求出将入相,不求青史留名,唯以天下、以国家、以百姓为己任,甘受屈辱,甘受折磨,视死如归的人,比如两袖清风的于谦、比如矢志不渝的杨涟。他们有雄浑慨然之壮气,万仞如身不改其志的坚韧,不服不行,不爱更不行。

我悲愤所有那些本应热血沸腾,在经历残酷的斗争,无休止的吵闹,无数无效的抗争,无数无奈的妥协后,却成为历史的牺牲品的人,比如不理朝政的嘉靖,比如放任奸权的万历。你骂他们昏庸无能,你又发现他们实属无奈。欷歔,仰天长叹,皆欷歔。或许飞蛾扑火,或许不自量力,我们要更加坚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哪怕头破血流,何其壮哉!

我饮恨所有哪些贪绞背盟,阴谋机巧,是非不分,滥杀无辜的'人,他们的丑陋和污秽虽沧海横流,也恒然不变,他是乱谋朝政的王振,他是贪婪无垠的魏忠贤!希望做自己想做的事,想要自由自在的度过一生,枉然不是如此!追我所追,觅我所觅,断然不齿旁门左道,毒害他人,迫害国家!

很多人都喜欢当年明月里后记的那句话,我之所以写徐霞客,是想告诉你:所谓百年功名、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与一件事情相比,其实算不了什么。这件事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我自不例外,和声应曰:

纵使人间,灯火辉煌,喧嚣成海,

我亦无畏,心如止水,爱我所爱。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8

在历史的篇章中,跳跃的文字在埋藏了朝代变更腥风血雨的同时,也隐藏了太多需要探索的秘密。我非局中人,不知局中事。但读史或者说读书,便可了解局中之事。所以我翻开了石悦先生的《明朝那些事儿》,重温不一样的明史。

大明中国古史中的一抹缩影,从明太祖朱元璋到崇祯皇帝朱由检,由盛到衰历经276年,传了12世,共计16位皇帝。最后一个在中原地区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同时也是将火器、航海、造船技术推向世界前沿的朝代。

明太祖迫于生计,参加义军。却因早年特有的人格魅力及军事才能,起于微末之中,却能外攘蒙元,内败张士诚、陈友谅等安定天下,更多依靠的是“人和”。李善长、刘基、徐达、常遇春……在一大批贤臣良将的辅佐下,和几代帝王(明成祖、明武宗、明英宗)努力下,建立了一个前期较为安定、国防力量强大,经济稳定发展的时代。当然有太阳照射的地方,就会有向阳面和背阴的地方。一个“废相、特务横行,太监掌权、权杖大臣、大杀功臣”并由其子孙发扬光大的黑暗时代,也将悄悄得拉开帷幕。

总的来说从明英宗开始,权力的转变基本围绕三种势力进行着,以科举出身为首的内阁,特殊人种执笔、司礼太监等,皇帝及其直系亲属。为了站在权力的顶端,基本上无所不用其极。什么兄弟相残、挖坑设陷、投毒下药、皇子早产都是小意思。比起那权倾朝野、八百徒孙、开宗立庙、买卖官位、自下屠刀而成千岁的魏忠贤魏大人来说,真的都只是“关公门前耍大刀”,卖弄都谈不上。魏大人的成名放在这天能够写一部血与泪的成名史,但是这血是烈士的血,泪是孤儿寡母的泪。有时候形势是吝啬的,但历史终会是公平的。所以遭世人的唾弃、仇骂总是那些背离广大人民怀抱、脱离人民群众只顾自己利益的好战份子。

比较悲哀的就要属崇祯皇帝了,从爷爷的爷爷开始(并非嫡传),大明帝国的新陈代谢就已经开始逆行了,坏人太多而好人活不长久。传到他这一辈已经是千疮百孔、内忧外患了,而努尔哈赤、皇太极带领女真部落也从不消停,后金的铁骑横扫了整个辽东防线,直逼北京。当然历史又一次证明,在危难时刻终会有英雄登场,袁崇焕这个扶即倾之大厦的小巨人,在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后,“擅杀岛帅毛文龙”为自己埋下了祸端。“狡兔死、走狗烹”,功高盖主总会有人妒忌,魏千岁的.余党再加皇太极的反间计,最终送走了这位小巨人。小巨人没有了但叛乱开始了,农业减产、军阀割据帝国的经济基本崩溃,饭都没有的吃,那还有制度可言,所以农民暴动了,扛枪扯旗给吃的就参军,指哪打哪绝不含糊。最终崇祯皇帝煤山自缢,闯王李自成得了天下(当然也没坐多久)。

农民并非暴动不稳定因素的代名词,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哪种阶级、哪个种族都一样。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他们处于最底层,处于被剥削的最顶端。大都没有什么奇珍异宝、良田美榭之类,有的只是租来的土地,三餐温饱的杂粮。上缴得除了这些,也仅剩妻子儿女。所以为了活下来,无路可选。

即使在黑暗的历史,也有人能乘风破浪、指点一下江山。刘伯温、常遇春、张居正、戚继光……在短暂的历史也挡不住文化的发展,《理学》、《心学》小说的兴起,百花齐放、各取所爱。

不一样的故事,一样的历史人物,《明朝那些事儿》总有不同的地方。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9

“每一个人,他的飞黄腾达和他的落没,对他本人而言,是几十年,而对我而言,只有几页,前一页他很牛,后一页就怂了。”——当年明月

我喜欢历史,历史有时可以用来回忆,有时可以用来探讨,有时可以用来调侃,最重要的是我能从历史的人物和事件中获得一些启迪。我利用了暑假的时间,终于把《明朝那些事儿》看完了,总共有玖部。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功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写法和对人物的心理分析,以及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一些评价,被称为“迄今为止唯一全本白话正说明朝大历史”。

作者当年明月是个很有幽默感的人,他的写作不仅笔锋活泼风趣,而且加进了自己的感悟,拉进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也拉进了古人与今人的距离。我们能感受到古人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体会到古人的情境和内心。书中还有图,表,参考信息,使读者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历史事件的背景,情境,使故事更加有趣,精彩,所以,我十分喜爱这本书。

这本书记叙了明朝的辉煌历史,从建国,到兴盛,再到衰败,最后被清朝爱新觉罗氏取而代之。这期间,涌现了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奸臣”王振,严嵩,魏忠贤,张献忠,李自成……;“民族英雄”俞大猷,戚继光,孙承宗,袁崇焕……“忠良”于谦,王守仁,徐阶,张居正……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演绎着他们的精彩。有的被人唾骂,令人作呕,他们为了权势,地位,财富不惜一切代价伤害他人,甚至将枪口对准了自己的同伴。有的人却为了正义,希望,真理,忠诚,气节,或许只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国家,以及那些和他毫不相干的平民百姓,默默的承受着孤独,残暴与邪恶,他们正是我们敬佩与学习的楷模,那是时代的进步!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王阳明,没错,也就是王守仁。王守仁是大明第一牛人。他是一名伟大的思想家——创立阳明心学;是一名伟大的军事家——用兵神出鬼没;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明代官场的风云人物;更是一名伟大的文学家——诗文造诣深厚。他从小就想成为圣贤,虽然屡次遭遇冷眼与失败,但是他永不言弃,磨难使他的意志更加坚强,最终成为一名真正的圣贤。

他的学术令我十分敬仰,学术里着重阐述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理论,正是他告诉了我要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让我在困境中不失意志,坚定不移的朝自己的梦想前进,不违背自己的良知走更多正确的路。

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瑰宝,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骄傲的财富,他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传千古,近代的康有为,孙中山等人都从中受益匪浅。

除了中国外,他的心学还漂洋过海,深刻影响了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王守仁的一生,是光明的一生,他历经坎坷,却意志坚定,混迹官场,却心系百姓,他反对暴力和贪欲,坚信正义和良知。他是我的榜样,是真正的圣贤。

读史使人明智。读完了《明朝那些事儿》使自己的心智也开拓了不少。我们不能超越历史,但我们希望做到以史为鉴。历史与未来并不冲突,未来也将会变为历史,我们只有抓住今天,把握明天,让自己的未来成为一段传奇吧。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10

其实以前,我也已经看了不少历史书,正史全是文言文,读下来甚是枯燥乏味,读完了也是一知半解,所以对历史书内心上还是有些拒绝的。但这一次的读完了《明朝那些事儿》,感觉是惊讶极了,原来历史书可以这么写,原来历史是可以写得这么好看。这种来自内心讶异感受相信很多人有过。可大多数人对读历史有好感却都源自易中天的品三国,谁来PK易中天,唯有当年明月。这是这本书的广告词。这里又说到易中天,说明易中天的火是真实的,但现在有人比他更厉害了,就是当年明月,至少现在的局面是,《明朝那些事儿》的销量远远领先。

这书唯一的难度就是太长了,有七卷,洋洋洒洒几百万字,不是有耐心的人儿还真读不下去,毕竟这是写了明朝三百年的事。我除了对当年明月的敬佩之余,其实最关注的就是他当时提出的'历史也可以写得很好看,能否做到,事实证明他成功了。《明朝那些事儿》让很多不喜欢的历史的喜欢上了历史,让不看历史的人去看历史。

有人说,我们需要真相,但你了解真相吗?明月的厉害是他不再一意强调去还原历史真相,仅仅从人性角度去揣摩,但有时也许更接近真相。

很多人都说读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是一种非常愉悦的阅读体验,嬉笑怒骂、插科打诨、偶尔抖个包袱,非常幽默的文字,以为历史就是这样的。但正如当年明月在他的书中这样写道:“历史从来就不幽默,也不乐观,而且在目前可知的范围内,都没有什么大团圆结局。” “一直以来,幽默的只是我,而不是历史!”真正的历史是不会幽默的,而是残酷!是悲哀!通体下来,我也是这样,这残酷的幽默让我觉得不是一点点的悲哀,《明朝那些事儿》写的是历史上中国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明朝的兴衰史。它以独特的文体,描述了自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起,到明朝灭亡这300年之间的事。整个明朝每个人都在一个早已设好的牢笼里挣扎,无论是皇帝还是百姓。无论是那些流芳百世,家喻户晓的大人物,更有那些被人们遗忘的小人物,在历史长河都是无足于轻重。

我在看到许显纯在迫害杨涟时,简直全身麻木,头皮发炸,而杨涟虽死,却是千年之下,终究不朽。看到海瑞郁郁死去,觉得悲愤莫名。

历史是可以让人捧腹大笑,也可以使人泪流满面。对于这本近似于明朝百科全书,它向我们展示了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生活、各种各样的命运…… 我们在哭过笑过之后往往又能让我们思考,从这里,我们是否学得一些生活的道理呢?

当年明月在书里用了很多警语。如“执著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决定战争胜负的并不一定是先进的武器和士兵的数量,而是人的决心和智慧。” 他还写道:我要告诉你,所谓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粪土。先变成粪,再变成土。没错,正是这样。当你匆匆地过完了一生,赢得了许多荣誉和名利。然而当你在临危时再想这些东西,会觉得有意义吗?在《明朝那些事儿》的最后一章的结束语写道: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这叫死而无憾,才叫有意义。虽然有在喊口号之嫌,但总的来说还会使人受益颇多。

历史本身很精彩,金戈铁马,儿女情长,权谋诡谲,要什么有什么,而且有些事件之诡异的匪夷所思,哪怕是再高明的小说家,也无法构思出来,即使写出来,别人也多半要耻笑他胡编,但你现在看到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你还笑得出来吗?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11

以前,我读过一本好书,书名是《明朝那些事》(贰),内容自永乐皇帝夺位的"靖难之役"后开始,先记叙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的事迹--挥军北上五征蒙古,派郑和七下西洋,南下讨平安南等等,后来永乐皇帝于北伐蒙古归来途中病逝。明朝在经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动荡时代。死太监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丧于一旦,幸亏著名忠臣于谦,在"土木堡之变中力挽狂澜,挽救了明帝国,但随即又在两位皇帝争夺皇位的"夺门之变"后被害身亡。这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都精彩无比,令人目不暇接、欲罢不能。

很早就知道有《明朝那些事》这本书。而且知过好道这本书先是一本网络作品,由于广大网友们的追捧,好评如潮,作者当年明月把博客里的连载送进了印刷厂,一口气出版了5本,更多的人看了后还是好评如潮。我还知道当年明月的这套书之所以好评如潮是因为他把枯燥的正史写得生动、风趣,看过的人没有人说不喜欢读这本书的,我还知道但年明月写这本书的时候好像才27岁!当然佩服之至啊!就想弄一套读读。正好一个好朋友购买了这套书,就讨来一睹为快。

青少年时期的艰苦经历磨炼了杨士奇,使他变得老成而有心计。他为人十分谨慎,别人和他说过的话,他都烂在肚子里,从不轻易发言泄密,他是太子的忠实拥护者,却从不明显表现出来,可见一个厉害的人从不会把自己的想法轻易说出去。杨士奇之所以能够有所成就,其经验大致可以概括为一句话: 刚出道时要低调,再低调。经历了那么多的`波折和阴谋,自己身边的同伴不是被杀掉,就是被朱高煦整垮,为了自己的信念,杨士奇忍耐了很久,他曾经有很多机会向朱棣揭发朱高煦的不轨行为,但作为一个政治老手,他十分清楚权力斗争就如同剑客比武,一击必杀才是制胜的王道,因为一旦宝剑出鞘,就没有收回的余地。

岁月不饶人,明朝时期的事情发生了种种事情,看完了这两本书,我深有感触。这部书是当年明月,也就是石悦写的明朝“通史”。这书从明朝开国的朱元璋说起对当时的十七帝王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了全景展示,充分的体现出当时政治思想与当时开国皇帝建立的帝国进行了详述。

读了几个星期了,还没有读完,但是收获已经很多了。不仅仅是补习了明朝的那段历史,还领悟到了历史之外的道理,但是最大的收获是庆幸我是一个老师!

我是一个简单的人,而且性情有点直率,没有什么城府,一点儿不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读了这套书,我不禁被书中表现的"厚黑学"惊呆了!这些忠臣、奸臣大都是人前一套,背后一套。人与人之间哪里还有真诚、信义可言?彼此经常搞些你死我活的斗争。很多有才华的人:唐寅、徐文长、方孝孺、解缙,哪一个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家,都是在政治斗争中得到了极其可悲的下场。他们的失败有的源于一句话,一篇文章。真可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被别有用心的人一曲解,给大老板--皇帝奏一本,说上句"此人别有用心",再分析一下这句话可能危及你的皇位,事情就办妥了。圣旨很快下了:满门抄斩,灭九族,还有的灭十族!冤案就此诞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12

迄今为止唯一全本,白话正说明朝大历史—《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前明月,他是一位幽默风趣的作家,曾说:历史本身很精彩,历史可以写的很好看。所以,他就这样做了,将枯燥无味的历史写得栩栩如生。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3年到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秸?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这本书溶入了现代的话语,溶入了现代的风趣,也溶入了人们的眼中。它不像记录片看得让我直打瞌睡,不像历史学家讲得让人毫无兴趣可言,也不像小丑让人捧腹大笑,而吸取不了知识。它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国制造工人的严谨,法国酿酒师的情怀,美国戏剧演员的幽默(化身为魔语)讲述了多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元末农民起义,并将继续进至明末的27年历史。此文做工严谨而又不乏幽默。

有两位名人评价着它:

1、《明朝那些事儿》是我自认为所读过的最好的书。

这样的奇书,亘古少有,多一字是狗尾续貂,少一字又言犹未尽,文字表达浑然天成,几乎十全十美。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底气,作者不露庐山真面目,没有借助任何学历、经历、名号、头衔的'光环效应,却能在充诉着“假、大、空”的出版市场脱颖而出,仅以文字的魅力(甚至连一幅插图都没有)就能深深地吸引读者,使千万人趋之若骛,为世间又创造出一例“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典型。

2、《明朝那些事儿》注定会成为一个里程碑事件。

这不在于明月的文学功底有多好,而在于这套书以足够有趣的笔法还原了历史相貌,吸引了像我这样每天追踪的读者。可以说没有《明朝那些事儿》,“明矾”对于朝代的印象,肯定还是电视剧里胡编乱造的片断。

可能由于小时候,曾尝试着读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看得头昏眼花、一窍不通。由此,小学时代极其痛恨古代文言文小说!有一位人对这本书的评价是这样的:“我觉得喜欢看的人都是有思想,愿意想事情的人。这是本好书,除了把史实摆出来,还要评论、挖掘,用现代的语言去说,他有他的角度。”是的,我们不可以篡改历史,但是我们可以篡改诉说历史的语言!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从朱元璋的出生开始,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朱元璋K陈友谅,在战太平大湖大决战上,我引一段,让大家见识见识、开开眼界:

“这实在是不应该的,据说陈友谅和施耐安的关系很好,如此说来,他应该也认识罗贯中,那就实在不应该犯这个错误。不知何故,陈友谅竟然会采用当年曹操的昏招,看来罗贯中可能当时并未完成《三国演义》,或者写完《三国演义》,出版后忘记送他一本了。”

这一段写得不仅妙趣横生,而且博古通今,还牵连了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的作者。罗贯中和施耐庵是什么关系?陈友谅、施耐安和罗贯中又是什么关系?曹操、陈友谅、施耐安和罗贯中又又是什么关系?可见真是含有“化学”武器!

读这本书不言而喻,真是受益匪浅!或让人开怀大笑,或让人笑岔了气······心领神会、犹言未尽、幽默诙谐!这本书,直得一看!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13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一):通俗幽默,一气呵成

非常能读进去的历史书。诙谐易懂,有史可考。几年前读的电子版,大概读到70%弃的,因为对万历年间不感兴趣,就没往下读。整套书是不错的,适合历史小白,初级爱好者。历史迷就不好说了,咱不是那个段位的。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二):很有意思的历史

第一次读有趣的历史故事,三国因为还有些文言文读起来不顺畅,这个写的很通俗,我也没鉴赏历史的水平,这本书基本上读起来是一气呵成的,并且直接导致我买了一本砖头书——《洪业:清朝开国史》。有意思的书都是要读读的。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三):提问~~有谁记得这个情节么?

有一个情节是有三个人一起喝酒假设是A,B,C,A,B,C三人讨论朱棣如果谋反成功以后自己怎么办,A说自己绝对不会投降,最后A投降了。B没有说话,最后B投河啦。

忘了这个是那段了,哪位记得给提个醒。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四):提问~~有谁记得这个情节么?

有一个情节是有三个人一起喝酒假设是A,B,C,A,B,C三人讨论朱棣如果谋反成功以后自己怎么办,A说自己绝对不会投降,最后A投降了。B没有说话,最后B投河啦。

忘了这个是那段了,哪位记得给提个醒。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五):明史科普类读物

如果只是想了解下明史,这本书可以说是最合适的。历史本是非常枯燥无味的,而作者笔下的历史却让我觉得我重回了那个时代。但是再怎么说,它也是一部历史类的小说,参杂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所以,从客观性来说,该书可能稍微欠缺一些。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六):过瘾

一口气读完的',作者风趣幽默,在不失历史真实性的情况下向读者展示了古人的嬉笑怒骂,每个主人公都有血有肉个性鲜明。让人觉得难忘的是作者在其中展露的自己的情怀 与价值观,忠臣良将的赞誉与误国奸臣的讽刺与惋惜,读的那叫一个畅快淋漓。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七):很不错的书

大家可以看看 很好看 看了两遍 作者说的是实话 都是按照史实来讲 你比如 《万历十五年》里的事情讲到的都完全符合 大家看完之后 也可以看看 什么 实录之类 早起白话 比三国都好读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八):第一次系统地阅读历史

以前对历史方面知之甚少,也很少系统阅读一个朝代的历史,明朝那些事写得生动活泼,作者的功底很深厚。

只可惜现在社会浮躁的人太多了,这本书出来后又有很多类似的白话历史,名字都差不多,比如唐朝那些事,对于这种作品,我还是不选择了。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九):读圣人书不一定行圣人事

几个感受:

第一个,为什么古代许多文人饱读圣贤之书,所做的事情却是如此的小人。

第二个,好人可能做坏事,坏人可能做好事。

第三个,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第四个,明代首辅属于高危职业。

第五个,知行合一。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十):看了好久好久

很喜欢作者的文字风格,将枯燥的历史讲的那么有趣。纵览全文,你会发现无论在哪个朝代,总有一些人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总有一些人保留着自己的坚持和操守。哪怕这些东西在历史进展的脚步下显得那么苍白。但恰恰是这些东西,正是一个文明的灵魂和闪光所在。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14

终于看完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一共90万字,庆幸自己坚持了下来,难得。关于这部书,评价我就不说了,多之又多,少我一个也不少。在此,仅说一点个人的读后感吧。

所谓读后感这种东西,很是虚无飘渺,你要说单单读了一本书,就懂了多大的人生哲理,深明什么世间大义,简直就是瞎扯。它就是一本书,不会比实际的生活给我们更多的东西。但是,真正有意义的是故事中的那些人,以及他们的在其中演绎的生活,他们的信念,他们的欲望,成功、或失败。我只说两个人(其实说了三个人):魏忠贤和黄道周。前面的这个人,我相信大家一看到他的名字,大多数有点正义感的人,会说:这个死太监,真是弄权误国。其实还是那句话,一个人做一件坏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坏事。纵观魏公公的一生,可谓是做坏事不遗余力,平民出生,市井流氓。他虽然当了太监(自宫的,狠!),但是他有欲望,成功的欲望,权力的欲望,所以他可以不折手段,然后一步一步爬上权力的高峰。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魏公公不是随便的,所以他“成功”了,在他看来。要么流芳百世,要么遗臭万年,他终于做到了(后者)。但是同样的不折手段,排除万难,为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王守仁,秉承信念,匡扶正道,赤手空拳,亦敢与龙蛇相搏,号称“圣人”。所以说,同样是人,是有天壤之别的。这个是关于成功的故事,成功需要的是信念,绝对不是欲望,是信念,会指引你方向,直至光辉的顶点。

另外一个人的故事,崇祯十一年,清军压境,明军劣势之下,朝臣主张暂时议和,先解决内部李自成等起义军,再和清军开打,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先不说如果按此行事,明朝是否能够再坚持个百八十年。但是,一个人彻底把这事给搅黄了,黄道周。他一套民族大义,天理人伦辩论下来,然后“群臣激愤”,这事就歇了。这位黄兄虽然被降职到地方(因为崇祯是主张议和的),可是他的事情还没完。七年后,清军入关,在家赋闲的黄道周再次出山,辅佐唐王。黄道周主张抗击清军,唐王手下将领没有人响应,他孤立无援。唐王很高兴,说你去北伐吧,然后他说,我没有兵给你。他去了,招集老乡、同学、学生一千人,他的妻子随同出征,并召集许多妇女,一同前往作战。说白了,就是自寻死路。结果是全军覆没,黄道周被俘,无数投降清朝的同僚出面劝他投降,他严词拒绝,慷慨就义,留有血书,内容共十六字: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落款:大明孤臣黄道周。是的,他是孤独的,因为他不妥协。但是我仔细想想我们国家的历史,就往近了说,英法联军来了,八国联军来了,日本侵略者来了,但是我们的国家终究没有亡,是为什么?我不敢忘记,我们不应该忘记,总有那么一群不识时务的人,无论时局形势如何,无论敌人有多强大,无论希望多么渺茫,坚持,绝不妥协。所以,或许黄道周并不明智,或许妥协能够挽回危局,但不妥协的人,应该得到尊重。面对冷酷的世间,无奈的场景,妥协,不坚持到底,是大多数人,大多数时间的选择。但是我认为,在人生当中,至少有那么一两件事,应该不妥协。因为不妥协,坚持,虽然不现实,很没好处,却是正确的。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至少有一点。

当然,故事都是“当年明月”讲的,而我最喜欢的却是这两个,写出了与大家分享,不枉我一个月以来“挑灯夜读”了。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15

有一种说法,说古人把读书分三个阶段。5岁到15岁时是第一个阶段,叫“诵读”。第二个阶段是15岁到25岁,叫“学贯”。最后一个阶段是25岁到35岁,要做到“涉猎”,指一定要读些本专业以外的书。

我这个年龄已过了上述三个阶段,作为智商不高的一介武夫,读书主要就是消遣,若说还有什么目的的话,就是以前为了给女儿树个爱读书的样子,而今或许就是有一点点装或是爱惜眼睛了,因为整天盯着电脑手机两个一大一小的屏幕,实在是有些头晕眼干。

年前单位书橱添置了些新书,其中有套《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共分九部,其中有几部曾于20xx年在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学习期间读过,也曾写过第一部的读后感,知道这套书是极为适合用来消遣的。

借阅这套书时,单位管理的同事对我说:怎么喜欢看明朝的东西明朝都是些坏人!

他这句话,不敢苟同。第一,我并不是特别喜欢看明朝的东西,我只是觉得这套书适合当下的我用来消遣而已。第二,明朝虽然皇帝、太监以及一些权臣不怎么样,但好人,也就是忠臣义士还是有的,而且让我看后会久而不忘的。譬如被“灭十族”的方孝孺、“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知行合一”的王阳明、被当年明月评价为“曾有一人,不求钱财,不求富贵,不求青史留名,有慨然雄浑之气,万仞加身不改之志,千年之下,终究不朽”的杨涟,当然还有存在较大争议的抗清名将袁崇焕。

读《明朝那些事儿》严格意义上不算读史,因为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史书,但却很适合像我这样的人通过它去了解明史。虽然当年明月是以自己独特语言风格来叙述的,但却不是戏说,也虽有自己的评说,但历史中的事件与人物都还有据可考,可以让读者轻松地消遣式地通晓串连起明朝历代中的事件与人物。

阅读是需要一些能力的,如我者,不大能看懂或看得进去较为高深的学术著作,只看一些于丹的书、易中天的书,还有当年明月写的这套书,这不是不求上进,这其实是有一点不幸。正如香港文化人梁文道先生所说:“读书读得越多,越发现真正要读懂我们心目中所谓的经典名著,你可能要有一点运气。”显然,我缺少一点这样的运气,无法像一些生长在家庭条件不错的人,受到良好的书香熏陶,小学到大学都接受了不错的教育,慢慢走过一条幸运的轨迹,渐渐培养出一种阅读能力,帮助他们读到很多人没办法读进去的`书。应该说,像我这样的人极为大众,但这不妨碍我们以任何目的、任何方式去阅读。有一种读书叫做无须求甚解,能读,坚持着读,其实就会感到幸福。

巧的是在我写这个笔记时,微信朋友圈中一小妹发了一条这套书的读后感,无论有没有道理,录之算作结尾吧:

从其中的许多历史人物中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能否做成大事,起决定性因素的是人品。能力很强但人品不佳,反而误事。更有甚者,能力差人品更差者,因自身拥有的筹码站不住脚跟,便挤兑能干实事的人以保地位,结果就是带不了兵,更做不成事。既然同为一个目标奋斗,就不应该站在制高点对平级的人颐指气使,唯有团结一致才能建设好所谓的集体,做成想做的大事。

她在这段话后附了一句:个人见解,不喜勿喷。看得出她是个单纯、要求上进的好姑娘,满满的正能量,在此为坚持阅读的她,也为我自己点赞!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