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读后感

来源:书屋网 1.06W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倾城之恋》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倾城之恋》读后感

《倾城之恋》读后感1

初读《倾城之恋》,庆幸白流苏终于有了平凡的归宿;再读,则多了几分对白家那些三爷四爷的势利眼的鄙视、对范柳原初衷的怀疑、对流苏处境的同情;而现在细看来,不禁感慨颇多。

白流苏无疑是值得同情的。离过婚,在娘家人的闲言冷语中度日,白公馆的人拿她的再嫁当个笑话,却又迫不及待地打发她出门。所以,流苏也迫不及待地要离开,报复性的,她找上了范柳原。这个范柳原不是个好货色(可以说,如果没有那场战争,那么,流苏的结局将会沦为她自己也不屑的二奶)。范柳原是个情场老手,喜欢自由,不愿被婚姻束缚(也和他自己的身世有关),他不愿和流苏结婚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对流苏来说,结婚是头等大事、急事。因此,两人的矛盾、争吵就不可避免。流苏在白公馆的处境对流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她和范柳原约会,是抱着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心态。她不断地揣测柳原的心思、分析他讲的话,目标就是婚姻。范白两个人在相互的拉锯战中,流苏一只脚跨进了“姘头”之门。

《倾城之恋》精巧的构思就像是精雕细琢的玉器。作者看似将结局往一个悲剧方向上推,但却由于一场战争,流苏和柳原意外得到了一个最平凡也是最美好的结局。我认为,张爱玲先生对范柳原这个人物形象的感情是矛盾的。一方面,柳原英俊潇洒、风度翩翩,是个很有魅力的男人;另一方面,范柳原又是不负责任的浪荡子和心计深重的人。但我还是认为,张爱铃先生是偏爱他的。作者理解甚至同情他的.所作所为,她借他之口说:“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仿佛柳原是个忧伤的男子,有不得已的苦衷。这让我想起张爱玲和胡兰成的恋爱,让我觉得张爱玲先生对这场邂逅是无悔的。她给范白一个完好的结局,正是内心对爱情的期待。

与同时期的作家相比,张爱玲更以其细腻的笔调,在一片严峻的氛围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她笔下的人多是市民形象,小奸小坏之人。她对人性的理解深刻而无情,因此她仿佛永远冷静地隔岸观火,洞察世事世情。不过对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结局,她却愿意用一场战争、整个香港的沦陷来给予他们平凡的结局,这之中可以看到她作为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对爱情的期待了。

《倾城之恋》读后感2

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除了《倾城之恋》以外,都是悲剧的结尾。在我看来,《倾城之恋》虽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虚掩了真正的悲凉,越发比悲剧更像悲剧。

白流苏,一个离过婚的女人。在那个暧昧的时代和同样暧昧的旧上海,离婚是要受道德谴责的。而白公馆无疑属于守旧的那一派,“他们家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离了婚的白流苏,少不了受家人的指戳。一应钱财盘剥净尽之后,她的`存在无疑成了拖累和多余。她的出路,除了另一个男人的怀抱以外,恐怕再无其他了。

范柳原,一个海外归来的浪子,本是无根的浮萍,四处飘摇。加上生活的纸醉金迷,便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爱情和婚姻原是他不相信,也不敢指望的。但他内心深处是渴望安稳的。

爱情总是发生在自私的男人和自私的女人之间。就这样,两个各怀鬼胎的人遇到一处,展开了一场相互试探的爱情攻防战。白流苏的目的显而易见,她希望他能承诺她一纸婚姻。一个男人。而柳指望的是那个安稳于是两人各自为了捍卫那一点自由或者追逐物质上的算计,相互不妥协。当终于有一天,精神上追求再寻不到现实的依托时,两个人方始彼此亲近。

在连续的试探之后,流苏没有寻到半点进展,索性有些气急败坏,遂恼了起来:“你干脆说不结婚,完了!还绕得大弯子!什么做不了主?连我这样守旧的人家,也还说‘初嫁从亲,再嫁从身’哩!你这样无拘无束的人,你自己不能做主,谁替你做主?”接着更是赌气狠下心来从香港辗转回到上海。家里是早容不下她的,这次又加上了“淫”的恶名。可见她不惜为争取婚姻冒了极大的险。此时,心迹更是表露无疑,思忖再寻个职业,也怕自贬了身价,被柳原瞧不起,“否则他更有了借口。拒绝和她结婚了。”权衡的结果是:“无论如何得忍些时”。这是在和自己打赌。她并不见得有多大胜算的把握。如果柳原还再来找她,就算赢了一步,这是她此时的底线。果然,过了些时日,香港来了电报。她心里自然安定了许多,也将自己放开了些,同他上了床,虽然不见得是主动,但也并没有拒绝。然而,此时,“他们还是两个不相干的人,两个世界的人”。

《倾城之恋》读后感3

以一座城市的颠覆去成全一个女人的爱情,这到底是幸还是不幸?是值得珍惜还是令人悲哀?

依稀记得当时的周润发把范柳原演绎的收放自如、进退有度,他那娴熟的演技反衬的“白流苏”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了。

幸好,流苏并不流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幸好,成全爱情的大背景还在:抗日战争,城市沦陷。大城市小爱情,特殊背景下的爱情却也差强人意。

白流苏、范柳原说是相濡以沫,倒不如说相依为命更恰切些。

也许在张爱玲的骨子里从未相信过有纯洁脱俗、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存在。白流苏到底想要什么?丧夫无依、受到家人的鄙弃与排挤,她迫切的需要一个名分一个家庭去收容自己,承认自己。那样一个卑俗的家庭,是她所不容的,亦是不容她的。她最需要的是改变自己生存境遇的一个肩膀,而不是一场脱离生存条件的虚无爱情。

范柳原,衣食无忧,风度翩翩,他自然是喜欢流苏的',但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亦仅仅是喜欢。他不喜欢责任和羁绊。随性自由的他岂能忍受一个平凡女人布下的婚姻枷锁?就如白流苏自卑的想法:一个星期的爱情能牵绊住他什么?

如果没有那场战争,谁能保证范柳原会像他所承诺那样义无反顾的回来找流苏?轮渡停开、被迫返航、战事吃紧……这部电影最让我心动的地方,是当他们返回到赖以生存的房子是,曾经桀骜不逊的范柳原俯下身子用力的擦地板;邀请比他们还落魄的交际花吃完饭后,范柳原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我们也不是天天都能吃到啊”。有很多时候,“生活”比“能屈能伸”能更准确揭露人的本质。

流苏并不流俗,却也不是特立独行,没有战争,那样一个男人,怎会把自己的一生交付给她?尽管他曾在一堵墙面前,瞬间做过“地老天荒”的美梦,尽管他曾在某个午夜打电话给她,问她可愿“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战火硝烟,惊雷迭起,他拼尽全力去保护惊慌失措的她,一方面出于责任,更重要的,恐怕是惧怕孤单、相依为伴的心理在作祟吧?!

倾城之恋,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神话,而是俗世粘滞下的无奈之举。爱,只因为彼此需要而已,比目鱼缺少一个伴而已,仅此而已,仅此而已……

《倾城之恋》读后感4

她生活在旧年代的旧上海,用着老钟时间慢一个小时的旧式家族。兄长白四爷拉着跟不上生命的胡琴,三爷好赌又吝啬,四奶奶尖酸刻薄,就连生了她的母亲,能给她的也仅仅是幼年时慈善宽慰的少许记忆。

而更荒凉的是,那些许温暖如今都给了未出嫁的七妹妹。白流苏的一生,仿佛注定只能是悲剧的一生。但那么让人惊异的是,尽管是这般孤立无援的境地里,她也能在镜子里端详出少许希望来。四爷胡琴里的忠孝节义,皆与她无关,她要给自己谋划出下半辈子的“出路”。

范柳原出现了,他也许代表救赎,是把她拉出绝望生活的唯一希望,他也可能代表另一种屈就,他喜欢白流苏低着头,他既要坏女人的鲜艳动人,又要她懂得低头顺从。

用现在的眼光看,他绝不是一个好归宿。但白流苏是特别的,她心中似乎有一口气逼着她用前途做出一场豪赌,“如果她赢了,她可以得到众人虎视眈眈的`目的人物范柳原,出尽她心中这一口恶气”但如果输了,名声扫地,她只会过得更差。但香港之行,她愿意赌一把。

我惊叹于她的抉择,因为仅凭她的能力,输并不难以预料。她在范柳原面前低到了尘埃里,她名声扫地的回了上海,又在范柳原的一封电报下再次别无选择来到香港,甚至成为了她的情妇。

但她的命运又并不仅仅如此,香港的战火和沦陷最终还是成全了她,在战火的呼啸中她终于如愿得到了一个依靠,她终于靠得住她腔子里的这口气,靠得住身边躺着的这个人。似乎是倾城的,一座城市的沦陷仿佛终于成全了她,她是一场得以圆满收场的传奇。

总有争论关于倾城之恋是悲剧还是喜剧,但我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白流苏是圆满的,她终于得到了一个可以依靠家,是一座城成全了她,是她的一场豪赌成全了她,而她不曾负一座城,更没有负了自己。

《倾城之恋》读后感5

张爱玲,这一廓在我心中没有多少月光的月亮,读她的作品,就如在原本漆黑的夜里更品其平添的一份凄凉。

她在苍凉的基调中刻画一个个悲哀的女性。然后她极度不满“过渡阶段新时代”女性的生存状况,于是,基于对文化败落命运的思考,把笔下的女性推向绝望。别人评价她做为一个职业女性,思想尚停留在“旧制度”间,认为结婚找个安乐窝比在社会上打拼更适合女性。而我认为,是当时的社会逼她产生无奈的思想,于是,她逼笔下的`女主角一个一个看似自愿其实无可奈何得往火坑里跳。

很多人以为《倾城之恋》中白流苏想依靠范柳原的婚姻关联摆脱白公馆的时刻。甚至有些人取笑白的弥顽不灵。在我看来,她是迫不得已的,她除此出路外无从选取。

白流苏已经结过一次婚,已经从白公馆逃出过一次。张虽然没有直接描述白与前夫的生活状况,但从众人口中旁敲侧击。当得知前夫逝世时,大家劝她回去,白先是淡淡道:“离过婚了,又去做他的寡妇,让人家笑掉了牙齿!”三爷劝说:“六妹,话不是这么说。他当初有许多对不起你的地方,我们全知道……”从着里能够看出,白在前夫家是不幸的,这中不幸不仅仅仅自己感受到,而是“大家都知道”的。

在三爷的另一段话中加以追究:“想当初你哭哭啼啼回家来,闹着要离婚,怪只怪我是个血性汉子,眼见你给他打成那个样貌,心有不忍……”中更证实了所谓的婚姻安乐窝实际上鸡犬不宁。我们暂且不追究白在夫家为人处事如何,从“她一嫁到婆家,丈夫就变成了败家子。回到娘家来,眼见得娘家就要败光了——天生的扫帚星!”能够看出前夫的品性恶劣。那么,这段婚姻的失败不是不幸,而是脱离虎口。回娘家也是理所当然的依靠。但亲人并没有给她多少安慰,甚至把她当作耻辱的典范,把她捻出去都嫌浪费工夫。文中道:“白公馆里对于流苏的再嫁,根本就拿它当一个笑话,只是为了要打发她出门,没奈何,只索不闻不问,由着徐太太闹去。”可见,她在娘家中已经丝毫没有地位,这些情人比陌生人还要可怕。女生最苦莫过于在外面受了伤害投靠最亲的人却遭到抛弃,而且把她当作笑料。其实娘家人也有苦恼:既想着把她轰出去,又苦于没地方着落。好在,然后现了性格怪癖的范柳原。

《倾城之恋》读后感6

近段,听朋友推荐读张爱玲的作品,对张爱玲其人早有耳闻,只是无缘拜读其作,偶然看了电视剧《倾城之恋》,心有所动,便买了一本细琢,想体味一番书中描写与剧中演绎的落差究竟在何处?

相比而言,我更欣赏剧中的白流苏,文雅而不缺浪漫,庄重而略带叛逆,任性而又不失自尊,一个在娘家众亲人的讥笑,冷漠和无情的压力之下,而致使她不得不选择离开的女人,她想要独立却无更大能力,想要自强而又奈,抱着对爱情的一丝侥幸期待和违心不为,而被迫投入范柳原的怀抱。她虽不值得尊敬,却也没让人感觉可悲,可怜!

范柳原邀白流苏的香港之行是“用心”的,而白流苏的接受也有“有心”的,一个“用心”用在“只想曾经拥有,却未想天长地久”,一个“有心”有在对爱情的“侥幸”期待,敢用一生去做筹码,范柳原认定白流苏无力逃出他的'“手心”,白流苏赌定自己将会是范柳原一生牵挂不忘的女人。不仅仅是因为她被范柳原的风度和魅力所征服,还为了摆脱那最痛苦的成分-----家庭的压力!因此,她不惜将自己暂时“沦”为情妇!

如果不是香港城市的沦陷,也许真的改写不了白流苏“情妇”的无奈命运,之所以范柳原最终会选择和她结婚,她在某种程度上真的应该感谢战争!在战争中,让两个对爱情都存有私心杂念的人彻底结合在一起,真切感受到:当成千上万的人死去,当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逃命生存,而唯有他们彼此还可以相互拥抱,相互依靠,乃至相互安慰,掩护,生存时,在那一瞬间,两个人内心的自私转化成谅解和真诚,两颗心才紧紧地贴在一起。是呀!不经历风雨如何见彩虹?人生尚且如此,何况爱情!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生死离别都由不得我们个人来支配,可我们能够选择,并且能够做到的是,永远和相爱的人,一起手牵着手,微笑着,一直走下去,一生一世都不离开!

《倾城之恋》读后感7

《倾城之恋》早被香港人拍成了电影,我没有看过,这是值得庆幸的好事:倘若之前先看了电影,看书时脑子里就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阅读的兴趣便减了大半。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较早期的一个中篇,也算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一个二十八岁的离过婚的没落大户人家的女儿——白流苏,回到娘家,惨遭哥嫂排挤,却意外地将其七妹的相亲对象——范柳原夺了过来。流苏和柳原都是精明的人,他们在感情上锱铢必较,不肯输对方半步,最后由于香港战争的爆发,战世的混乱才使两个相对无趣的人成就了婚姻。

白流苏是相当渴望这场婚姻的,正象苏青所说:一个离过婚的女人,求归宿的心态总比求爱情的心来的更切,虽然“取悦柳原是太吃力的事”,但她还是“笑吟吟”的。

相对于白流苏,我本人更喜欢范柳原,他在某些方面还是表现了较天真的一面的,最使我难忘的他在一天深夜给流苏打了四次电话,前两个电话是争吵的,最后一个电话柳原这样说:“流苏,你的窗子里看得见月亮吗?我这边,窗子上面吊下一支藤花,挡住了一半,也许是玫瑰,也许不是。”

这在整篇小说里,是难能可贵的浪漫。

小说的尾部很耐人寻味。“四奶奶决定和四爷离婚,众人都派流苏的不是,流苏离了婚再嫁,竟有这样惊人的成就,难怪旁人要学她的榜样。”令人莞尔。

掩卷之余,我更惊叹作者的成熟与事故。写这部小说时,张爱玲只有二十三岁,难以置信!何以一个二十三岁的女子,竟有着如此老辣和冷酷的笔触!难怪有人说,张爱玲是一个天才,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女作家。

不难看出,张爱玲的小说充满着小资情调和危险意味,王安忆曾说:张爱玲是虚无的'。我在读张的小说时,更多的体会是现实的苍凉和生命的疑问。

一个浪漫主义者读张爱玲的小说,将会是一种极其痛苦的折磨:因为要承受从梦想的巅峰跌落至现实底谷的打击。

于是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倾城之恋》读后感8

爱情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有种爱可以让我们死心塌地,有种爱可以让我们备受折磨,虽然爱,虽然痛,但我们无法不爱,无法不痛,这就是“倾城之恋”。

张爱玲的小说总是萦绕着一种淡淡的哀愁之感,字里行间回荡着凄美。或许每一段故事都是她的写实,每一个字都是她哀婉的血泪!那个年代,女子终究是女子,文笔再好又如何?她所爱的人个个离他远去,晚年的她,如同凋零的花儿,让人心碎,但依旧暗香残留,每每打开她的书,我总能嗅到这股淡雅的香气,缠绕鼻尖,久久不肯离去……

爱情总是难为女子,爱情总是折磨女子,爱情总是伤害女子。这是我看到“第一香炉”这个故事的唯一感受。呵,是因为女子之泪太轻?是因为女子之心太卑微?

故事的女主人公叫葛微龙,长着一张白白的瓜子脸,眼睛水灵水灵的,但在殖民地香港里,被阳光烤晒过的小麦色仿佛更合群。薇龙从香港来上海念大学,投靠了继承了前夫一大笔遗产,同时是当地有名的交际花的姑姑。薇龙何尝不明白投靠姑姑的结果?但她别无选择……看着满满一衣柜的漂亮衣服,薇龙的心里却仿佛有几万只小虫啃咬一般,不知滋味。就这样薇龙被迫见了许多的“上流绅士”,却总是没有姑姑称心的。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了,微龙男主人公乔斯,他们是在一场舞会上遇到的,当时乔斯还轻薄了她。本以为只是一场戏,但那次舞会后,薇龙的.心开始日夜思念起乔斯,沉稳有序的心脏开始扑通扑通乱跳。爱情悄悄降临,殊不知悲剧紧随其后。乔斯本是富家子弟,薇龙以为嫁给他后不必再作“交际花”,可乔斯却说:“我希望有个女人可以养我”。呵,多么荒缪,薇龙却又因为爱放弃了挣扎,堕落黑暗中,可她是否了解,对于姑姑和乔斯而言,她只是一棵摇钱树罢了!

我该为薇龙哀?还是该为薇龙哭?都不是。因为她只是一个被爱捆住手脚的傻女子。

我无法理解那个时代的亲情为何全部拜倒在利益与金钱的面前,无法理解那个时代女人的爱为何如此卑微,我已痛彻心扉,更以泪流满面!

爱情在张爱玲的笔下化茧成蝶无比凄美。悠悠长河中那一张张风华绝代的面孔已模糊不清,但那份倾城之恋却刻骨铭心!

《倾城之恋》读后感9

这本书讲述了一对守旧的男女,虽然有难能可贵的爱情,但因为太自私精明算计的,本不太可能走向婚姻的,却因为一场战争成全了这段恋情。

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做赌注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

书中最让我难忘的片段是范柳原半夜给白流苏打电话说“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的了主似的!”这段话解释了一句《诗经》: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两个"多么“加一个“!”,爆发了范柳原的情绪。当他说出那句“永远在一起,一生一世”的时候,他就输了,情感在高潮处爆发,却陡然压抑住,换做虚无的玩笑,似真似假,分辨不清。命运的洪荒之力和人的渺小力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倾城之恋》是一篇传奇,它的传奇色彩就体现在白流苏和范柳原在情场上真假莫辨,亦虚亦实的感情纠葛中。他们一个是旧式大家族中的新式女人,想要创造自己的命运;一个是现代风月场上的偶露真情的调情高手,范柳原对白流苏有一点爱意,但这点爱意不足以让他承担起婚姻的责任,白流苏只要一纸婚约,她知道爱情不能长久,而婚姻却能提供生存所需的一切,而她只想生存。双方既有爱的真意又有相互算计的'精明,在张爱玲的笔下他们这对自私的男女终于因为战争这个非人力因素而走到了一起。

这部小说充分反映了张爱玲冷酷的婚恋观——深爱只是为了谋杀。这跟她父母的婚姻阴影有,幼年时父母的离异、家族的败落给她心灵造成了巨大伤害。这部小说然以白流苏得到婚姻这样圆满的结局作为收笔,但丝毫没有削弱小说的悲剧性,反而让人感觉沉重。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