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的优秀读后感

来源:书屋网 2.34W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彷徨的优秀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彷徨的优秀读后感

彷徨的优秀读后感1

彷徨是苦闷的,彷徨时迷茫的,彷徨时无处宣泄的,彷徨就像游走在荒野上的孤魂,不知该何去何从,不光是身体的无归无依,更是灵魂的无法寄托。

二十年代的中国,黑暗、混乱、动荡不安,满目苍夷,热血青年奋起反抗,期望着改变这个千疮百孔的旧世界。“有的隐退,有点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像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曾经,他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出路似乎总是在未来,而不是在现在。他在《彷徨》的书扉页上用了《离骚》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又表现了鲁迅先生是十足的智者,是坚强的斗士,虽然彷徨,虽然苦闷,但仍然求索,不轻眼放弃,仍然在锲而不舍地抨击着封建社会,表现了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他的人生是一个圆,有彷徨,有苦闷,但没有放弃。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如此,在生活的重压下,总是会有那么一点多多少少的沉重感。压力来源于责任,和期盼,承受,是我们面对压力的唯一方法,我们承受着亲人的`与好友对自己寄予的热望和要求,我们承受着人生变故中的各种打击和煎熬。

生活在一个比较民主,相对自由的世界的我们,承受着我们这一代的“承受”。有悲伤,有泪水,有欢乐,有笑颜,但作为中国的花朵,我们应该抬起头,挺起胸,呼吸一口新鲜空气,向我们的鲁迅先生一样勇敢地前行!

彷徨的优秀读后感2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鲁迅先生写的小说集——《彷徨》。

这本书,我刚开始满怀期待,后来看完内容,我感触颇深。期待什么?当然是对鲁迅先生写的内容的期待,悲哀什么?是书中封建社会对人们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让许许多多的人在封建礼教的狞笑中步履艰难的走着,这让我为那个时代的人感到不幸。

《祝福》是《彷徨》中我记忆最为深刻的。《祝福》中的祥林嫂,中年时期,靠为别人家做牛做马来赚钱养家,老年时期,她为了弥补曾经一不留神弄坏的门槛,在别人家打工了几年,这几年的工钱才足够她重修一个门槛。她一生为奴,印证了生活在传统制度下的人。面对自己无法掌控的命运既悲伤又无可奈何、只能听天由命的悲哀,然而上天好像与她开了一个玩笑,使她在这场玩笑中丧失了生命,以及她还未完成的心愿。

像祥林嫂这样的人还有千千万万,她只是其中的一员,封建礼教的强制束缚,压得他们喘不过气,终究在这场拉与被拉的比赛中,失去了生命。相比之下我们是多么的幸福,没有恐怖的封建礼教,没有可以使唤你的雇主,可以自己掌控的.命运,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是幸福的,是应该为之自豪的。

我们现在的生活不正是先祖以生命为代价所祈祷的美好未来吗?古老的民族经受了一个又一个磨难才迎来了今天美好的曙光,所以我们要学会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美好生活,不浪费它的价值,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让华夏民族更好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体验着阳光普照的美好生活,应该感谢社会所给予我们的,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开始。同时我们也要保持一颗永恒不变的心,一颗始终忠诚于国家的心,一颗效力于国家的心,一颗期盼更加美好未来的心。

彷徨的优秀读后感3

前几天,母亲带我去书店带我买回了一本名为《呐喊·彷徨》的书,令我感触颇深。

此书是著名革命家鲁迅先生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真实的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深刻地揭示了种种的社会矛盾。它收集了鲁迅1918年至1922年,与1924至1925年的短篇小说。无论是家喻户晓的《阿Q正传》亦是抨击批判的《狂人日记》,都表现了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弟兄》里张沛军是真的兄弟情深,毫无私心,还是顾及别人的批评两面三刀的虚伪?若是前者,为何在考虑弟弟后事时,先想到的就是如何省钱?又为何他想到弟弟去世后子女们的就学问题时,想到的是让自己的孩子上学,不让弟弟的孩子上学?这明显不符合常理。因此,他笔下张沛军的梦,实际上是张沛军内心真实想法的隐晦揭露,很显然,张沛军这个人非常可怕!诸如此类的文章还有《祝福》,《狂人日记》等《祝福》里最让人难忘的,恐怕就是那个充满着悲剧色彩的人物——祥林嫂了罢。她是一个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毁灭的悲剧形象。在她第二次到鲁镇时,丈夫和幼子的死对她的打击可想而知,可是在鲁镇,不仅没有人倾听,同情她的遭遇,反而冷言冷语,看不起她,导致了最终悲剧的上演。

总而言之,《呐喊·彷徨》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希望大家去阅读,了解。

热门标签